鸭瘟综述-徐晓娟

合集下载

一例鸭瘟的诊治报告

一例鸭瘟的诊治报告
该病除了可通过接触传播外,最重要的传播 途径是经蛋垂直传播;各种日龄的鸡只均可感染 鸡白痢。雏鸡主要是通过种蛋垂直感染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最高,一般 7~10 日龄时死亡率最高; 青年鸡的感染主要是由于雏鸡感染后未治愈而 转为慢性经过的,突然发病,死亡率不高;成年鸡 感染后,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高。 2 典型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
雏鸡为弱雏,脐部发炎;青年鸡和成年鸡鸡 冠发白,呈现贫血症状;病鸡石灰浆样下痢,肛门 羽毛被粪污覆盖;下痢严重可见眼窝深陷、脚趾 干瘪等脱水症状;有的病鸡有呼吸道症状;产蛋 鸡产蛋率下降,种蛋孵化率下降。剖检症状为:雏 鸡卵黄吸收不全;肝脏、脾脏肿大;肝脏、心肌、肺 脏、肌胃和肠道可见灰白色结节;卵巢萎缩,卵子 变色、变形,输卵管狭小,有时可出现卵黄性腹膜 炎。 3诊断
对每只病鸭紧急注射鸭血清 - 鸭毒抗。每 只病鸭注射 1~1.5mL,用药 2~3d;
为防止细菌性感染,每羽小鸭可肌注 1000~2000IU 庆大霉素,早晚各 1 次,连用 2~ 3d,帮助增强体质和恢复体能。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 染性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1 流行病学特点



养 省
凌 海
鸡 市
现 代


谨 发



防 务



鸡 ,
辽 宁 凌

痢 海
建立科
学规范的消毒制度,对环境、人员、车辆、用具、鸡

只、种蛋等进行消毒,孵化期间规范消毒,切断鸡
白痢的传播途径。
页角.T IF no t exist!
2019 年第 04 期 145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怀 疑杨某家的病鸭患得是鸭瘟。

鸭瘟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措施分析

鸭瘟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措施分析

中国动物保健2024.05摘要:随着养鸭产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鸭病流行也发生新的变化,传播途径多元性,导致鸭病防控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通过对鸭瘟流行病学、症状特征、诊断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了当前鸭瘟发病原因分析,由此提出养殖场户应重视生物安全管理建设,提高科学饲管能力,做好疫病防控,做好疫苗接种,从而做好鸭瘟防控,提高综合效益。

关键词:鸭瘟;流行病学;疫病防控;防治鸭瘟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措施分析李江林(栖霞市寺口畜牧兽医站山东烟台265308)收稿日期:2023-12-13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天鹅等雁形目鸭科成员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

该病的病变特征是黏膜和血管壁损伤,表现为主要脏器有明显的出血和坏死病变。

临床特征表现为体温升高,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食道黏膜出血。

本文结合山东部分地区发生的鸭瘟病例,了解到其对养鸭产业的严重危害,通过对流行病学、症状特征、诊断方面进行了分析概述,以期为鸭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案例介绍近期在山东枣庄、潍坊、青岛等多个地区的麻鸭、白羽肉鸭、肉种鸭养殖场出现鸭瘟集中发病。

案例1:山东临沂当地商品蛋鸭的青年鸭养殖业发达、产蛋鸭也有一定存栏,鸭群的进出调运频繁。

2023年6月份以来,青年鸭群陆续出现大批死亡,经现场诊断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鸭瘟。

因当地之前少有本病发生,鸭场防疫意识不足,且当地兽医未能及时做出诊断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导致本病在该地区迅速暴发(近45%的养鸭场户发病),鸭群伤亡较大(平均死淘近30%),部分场全群淘汰,最终导致当地蛋鸭存栏量锐减、青年鸭出售受阻,经济损失巨大。

案例2:山东日照某地肉鸭发病。

该地区某肉鸭养殖小区,由多个肉鸭户聚集而成。

其中刘某1鸭群发生鸭瘟但未及时确诊,2d 死亡超1500只,全群淘汰。

与其棚舍紧邻的养户段某发现后,立即对自家的七栋舍35日龄肉鸭进行鸭瘟活疫苗10倍量紧急免疫。

免疫3d 后其他栋舍也陆续发病,但大群精神、采食正常,至31日龄大群伤亡停止,最后,正常出栏。

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鸭瘟的诊断与防治摘要介绍鸭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以为鸭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鸭瘟;诊断;临床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措施鸭瘟是鸭、鹅及多种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又名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

鸭瘟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了养鸭业的发展。

1 病原学鸭瘟的致病原是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仅有1种血清型,无血凝性,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80~120 nm。

病毒存在于病鸭各组织器官中,免疫器官脾脏、法氏囊、胸腺是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肝、脾、脑、泄殖腔等组织含毒量比较高,在不同的发病期,各组织病毒的含量也不一样。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温度80 ℃环境下,5 min后就可凋亡;5%生石灰作用30 min亦可灭活;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比较强,低温对毒力的影响不大,阳光直射、干燥、高温等都不利于病毒的生长[1-3]。

2 流行病学(1)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居多,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感染鸭瘟,鹅在同病鸭密切接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感染,但是发病率不高。

(2)鸭瘟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若成年鸭感染,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大流行年份,患病雏鸭的死亡率可达95%以上。

(3)病鸭、处于潜伏期的感染鸭、被两者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用具均可作为鸭瘟的传染源。

(4)鸭瘟的传播途径在自然情况下是消化道,同时眼结膜、吸血昆虫、交配、呼吸道等也可作为鸭瘟的传播途径。

3 临床症状(1)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 d,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到43 ℃以上且持续不退,病鸭翅膀下垂,羽毛松乱,精神萎靡,走动困难,食欲减退,渴欲增加,严重时,病鸭静卧地上。

(2)病鸭流泪、眼睑水肿,周围有脓性分泌物,角膜混浊,有时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特征性症状。

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

1、鸭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

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

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

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

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

成年鸭较易感。

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

20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

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

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

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

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

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

或挣扎着上岸。

严重时则完全不能行走和站立。

病鸭下痢。

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

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羽毛沾湿。

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

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

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

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

第二章、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一、鸭腹泻病(一)、原因及特征:1、鸭瘟——大头瘟●症状:高热、腿软、流泪、排绿色稀粪。

一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

一般体温达43-44°C,呈稽留热型。

病鸭表现精神萎顿,低头缩颈,食欲降低,渴欲增加,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强行驱赶,两翅扑地而走。

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污染肛周羽毛,沾附粪结块。

泄殖腔粘膜出血、水肿,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附有伪膜。

呼吸困难,有湿性罗音、鼻流粘性分泌物。

眼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两眼粘合。

少数病鸭存活,但发育不良,角膜混浊,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类。

蛋鸭产蛋减少,一般减产30%,继而60%以上,至停产。

剖检见全身粘膜,浆膜和内脏器官局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

食道粘膜表面覆盖伪膜,腺胃粘膜和泄殖腔粘膜有出血斑点。

●病原为鸭瘟病毒,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

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

30日龄雏鸭较少发病。

病鸭通过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

消化道感染为主要方式。

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季最易流行。

精品2、鸭坏死性肠炎——“烂肠瘟”●症状:鸭体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

病鸭成为公鸭踏啄伤害的对象,头、背部和翅部羽毛脱落,排粪减少,蛋鸭产蛋急剧下降。

一般死亡率为1%左右,有的高达40%。

病变主要是肠炎与坏死性病变。

肠管肿胀,色泽消退,部分肠管呈暗红色,空回肠相连部位高度膨胀,苍白色,易破裂。

病程较长者,肠粘膜呈黄白色坏死性病变,坏死组织紧贴于肠壁,以回肠段最严重。

母鸭输卵管内常堆积干酪样物质。

●本病病原体尚未确定。

本病常发生于种鸭,很少见于雏鸭,家鹅也有发生。

鸭群的饲养管理不良,多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都可诱发本病。

3、鸭肝炎(病毒)——“背脖病”●症状: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表现为角弓反张,肝脏发炎。

鸭瘟防治:鸭瘟疫苗,鸭瘟特效药

鸭瘟防治:鸭瘟疫苗,鸭瘟特效药

鸭瘟防治:鸭瘟疫苗,鸭瘟特效药鸭瘟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除了表现体温升高、下痢、流泪以及两脚发软乏力、头颈部肿大等,还包括泄殖腔黏膜充血以及出血水肿等。

该病由于存在传播迅速且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治疗鸭瘟就用东方健的禽益健,东方禽益健治疗鸭瘟效果显著。

一、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症状1、鸭瘟流行病学特征该病属于易感疾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品种的种鸭均可感染,其中感染率最高的种鸭品种是麻鸭和番鸭,通常疾病自然感染潜伏期在2~4d。

据相关文献报道,该病多见于大鸭,其中产蛋母鸭易感率明显较高,这可能与大鸭采用放养的饲养方法存在一定相关性。

放养导致大鸭接触病原机会增多。

另外,感染该病家禽还包括鹅,但是不易发生大规模流行。

2、鸭瘟临床症状初期体温剧烈升高至43~44°C,呈现稽留热型,并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以及两腿发软乏力、喜卧、不愿走动等症状;若强行将其驱赶则发现部分疫鸭会伴随双翅下垂,不愿下水游动;伴有眼周湿润、分泌脓性物且粘合双眼症状,呼吸困难且伴随温性啰音;部分疫鸭会出现头颈部肿大或排便呈绿色、灰白色,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以及泄殖腔黏膜出现出血、充血、水肿症状。

病情严重的疫鸭黏膜松弛外翻,且黏膜面附着黄绿色伪膜,剥脱较为困难;后期出现体温下降以及精神衰竭的临床特征,不久之后死亡;鸭瘟急性病例病程与慢性病例病程不同,前者是2~5d,后者在1周以上,部分可以继续存活的病鸭常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建议淘汰;产蛋鸭群的产蛋量也会随之迅速减少至70%,随着死亡率增加会导致产蛋量下降到40%甚至停产。

二、病理变化以及诊断疫鸭食道黏膜及泄殖腔黏膜出现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且呈现出纵行排列,出现的假膜较易剥离但在剥离后会留下溃疡斑痕,会导致疫鸭十二指肠以及直肠部位出现肠黏膜充血以及出血,具有较强特征性,导致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粘着牢固、不易剥离的灰褐色或绿色坏死结痂以及出血斑点、水肿;疫鸭肝表面以及切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或者灰黄色坏死点,且部分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法氏囊呈现深红色且表面伴有针尖状坏死灶、囊腔内被白色凝固性渗出物充满;其组织学变化同样具有特征性,出现组织损伤。

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2020年第12期鸭瘟流行于养鸭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该病不但广泛传播而迅速,致病率、死亡率、感染率都很高,严重影响着养鸭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笔者在防制鸭瘟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供参考。

1病原体鸭瘟病毒属孢疹病毒科,双股DNA ,有囊膜,病毒存在于病鸭的排泄物、各个实质器官及分泌物中,其中食道、肝、脑、泄殖腔的病毒含量最高。

该病病毒能在雏鸭(9~12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并继代,随着继代数而增加,4~6日龄致死鸭胚,胚体出血、水肿,绒毛尿囊上有灰白色坏死灶,肝有坏死灶。

病毒也能适用于鹅胚,但不能直接适应于鸡胚,必须在鸭胚和鹅胚传代后才能适用于鸡胚。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夏季在阳光照射下,9h 毒力消失,病毒加热至80℃5min 即可死亡。

病毒在4~20℃污染禽舍内存活5d ,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10~20℃经过1年后对鸭仍有致病力。

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酸和碱性消毒药敏感。

2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但是产蛋鸭和成年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小于1月龄的幼鸭发病率低。

鹅感染后也会发病,鸡对此病毒抵抗力强,但鸭瘟病毒适应鸡胚后,对鸭失去致病力可作为弱毒疫苗,而对1日龄至1月龄雏鸡的毒力大大提高,其致死率甚高。

传染源主要是在潜伏期的感染鸭和发病鸭以及刚刚病愈的带毒鸭,并受其污染的饮水(特别是放养的水源地)、饲料、运输工具和用具也是造成该病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购销和调运病鸭,可使疫病从一个地区传到他地。

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吸血昆虫。

鸭瘟不分季节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春夏之际和秋季,这与鸭群放养、上市、接触频率有关。

3病状潜伏期3~4d ,病初体温升高至43℃以上,呈稽留热。

病鸭渴感增加,食欲下降废绝,病鸭眼睛半睁、流泪,精神维密沉郁、颈缩、两侧鸭翅耷拉下垂。

不愿跟群走动或跟随不上群,蹲坐不起。

严重者眼水肿或外翻到眼眶外,外翻的眼睑可见到眼结膜有小点出血或充血,严重的形成小溃疡。

秋冬季预防鸭瘟的良法

秋冬季预防鸭瘟的良法

问题与挑战分析
要点一
问题
部分养殖场和地区缺乏预防鸭瘟的意识和技术手段,导致 疫情难以控制。
要点二
挑战
秋冬季是鸭瘟的高发期,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 发现并控制疫情的传播。同时,需要加强对养殖场和地区 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预防鸭瘟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集中养殖模式,对鸭群进行统一 管理,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健康检查,成 功地控制了鸭瘟的传播。
经验总结与推广应用
经验总结
成功的案例中,预防鸭瘟的关键措施包括加 强生物安全管理、选用健康的种鸭、定期进 行疫苗接种、提高鸭群的免疫力等。
推广应用
将成功的经验应用到其他养殖场和地区,建 立全面的鸭瘟预防计划,并加强与当地政府 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广预防鸭瘟的措施。
感染鸭瘟的鸭子死亡 率较高,给养殖业带 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鸭瘟的传播途径
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 感染鸭瘟的鸭子接触或者与污染
的环境接触。
病原体通过饲料、水源、工具等 间接传播。
秋冬季是鸭瘟的高发季节,气候 变化和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导致鸭 子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鸭瘟的易感群体
易感群体包括肉鸭、蛋鸭、种 鸭等各类鸭子。
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动物
01
鸭、鹅等水禽易感,其他动物不感染。
传播途径
02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死动物或接触污染环境而传播。
潜伏期与病程
03
潜伏期一般为3-4天,病程通常为1-2周,但也有长达数月之久
的。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排绿色稀粪。
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瘟病毒研究进展徐晓娟1综述郭霄峰1 XXX2 审阅(1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广州格雷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鸭瘟(Duck plague, 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 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目前对世界范围内水禽养殖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1]。

该病已被国际兽疫局认定为B 类传染病,我国动物防疫法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2]。

荷兰学者Baudet[3]于1923 年首次发现该病后,其流行范围逐步扩大,相继在法国(1949)、美国(1950)、印度(1963)、比利时(1964)、英国1972)、泰国(1976) 和加拿大(1976)被发现。

1957 年,黄引贤在我国广州报道发现了鸭瘟。

1957~1965 年,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一些养鸭业较为发达的省市[4],1983 年,廖德惠报道了四川省存在鸭瘟,并且分离到鸭瘟病毒。

至今,全国各地均有本病的报道。

目前,鸭瘟仍然是阻碍我国养鸭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1 鸭瘟病毒基本特性DP的病原是鸭瘟病毒(DPV),又名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也称鸭疱疹病毒Ⅰ型( Duck hcrpcsivirusⅠ)[5],是一种泛嗜性全身性感染的病毒。

DPV 为线性双链DNA病毒,成熟病毒粒子直径150~380nm,呈球形,有囊膜,在CsCl 中浮密度为1.272 g / ml,无血凝特性和血细胞吸附作用。

除有芯髓、衣壳、囊膜等常见结构外,在衣壳和囊膜间还有疱疹病毒所特有的皮层成分[6]。

,DPV 各毒株在毒力上存在差异,但在免疫学特性上却是相同的,迄今为止,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该病毒对热、pH及脂溶剂(乙醚、氯仿等)均较敏感,56℃10 min 会丧失感染力,80℃5 min 即可死亡,在pH3和pH11的环境下也很快被灭活[7]。

2 鸭瘟病毒粒子结构DPV完整的病毒粒子由芯髓(core)、衣壳(capsid)、囊膜(envelope)及衣壳和囊膜间的皮层结构(又称外膜)所组成。

病毒芯髓由蛋白与双股DNA缠绕而成,在衣壳内致密排列,直径约为35~40nm,也有报道称为74nm。

衣壳为对称的二十面体,表观呈现正六角形,它由162 个相互连接呈放射状排列且有中空轴孔的壳粒组成,是疱疹病毒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芯髓与衣壳一起被称为核衣壳或裸露的病毒子,直径约为95~105nm。

核衣壳穿过宿主细胞核膜进入胞浆或其空泡中,外面包上一层由蛋白质组成的疱疹病毒所特有的皮层成分,最后绕以囊膜形成成熟的病毒子。

余克伦[7]等在电镜下观察纯化的DPV直径为184nm,核衣壳直径92nm,而芯髓在衣壳内排列致密,直径为74nm,衣壳外包有明显的囊膜,还可见到多量的囊膜融合的双病毒颗粒和四病毒颗粒。

2008年,郭宇飞[8]等的电镜负染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呈圆形, 多数直径为150 nm 左右, 只有1个核衣壳, 少数病毒粒子直径可达300 nm, 有2个或多个核衣壳。

3 鸭瘟病毒的装配与释放经研究报道,DPV 可在9~14 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并引起胚胎死亡。

病毒在鸭胚生长适应以后还可感染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蚀斑并形成核内包涵体。

DPV 还可在成纤维传代细胞系CCL-141中生长并具有蚀斑易于观察的特点, 但病毒产量较原代细胞少5.6倍[32]。

有研究报道,一株DPV 弱毒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后,对其生长情况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接毒后4 h可在胞内检测到DPV,在48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接毒后6~8 h可在胞外检测到DPV,在60h病毒滴度达最高,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周期为6~8 h,成熟病毒子的释放与细胞发生病变的时间相一致。

丁明孝[9]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DPV DNA的合成是持续进行的,被感染细胞中,病毒DNA的复制与壳体的装配,病毒粒子的成熟与释放是同时进行的。

对DPV 弱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成熟和释放方式进行研究发现,DPV 获得囊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核衣壳可通过空泡出芽的方式获得囊膜;二是在核内依靠膜物质在核衣壳周围积累而获得囊膜。

深入研究结果表明,DPV 存在两种装配方式:(1)病毒核衣壳进入宿主细胞后,在核内获得皮层蛋白,部分核内膜形成囊膜从而成为成熟病毒子,称为胞核装配方式;(2)核衣壳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在其中获得皮层蛋白,然后通过向高尔基体或者内质网腔出芽释放时获得囊膜形成成熟病毒子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浆装配方式[10,11]。

前者是DEV 核衣壳主要的主要装配方式。

但是,翟中和等[12]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应用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技术,证明了DPV 第二种装配方式的存在,即在细胞质内的装配过程。

其后丁明孝[9]也观察到DEV 在细胞质中的成熟过程。

DEV 的复制过程,特别是在病毒复制的前期阶段,比如基因的转录、蛋白合成以及DNA 复制等仍然缺乏详细的资料。

4 鸭瘟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4.1 DPV基因组结构DPV的DNA与其它α-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相似,整个基因组由UL(unique long)区和US(unique short )区组成,中间有IR(internal repeat)区相隔,两端有TR(terminal repeat)区相连。

Ying Wu[13]等对DPV CHv株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株DPV基因组全长由162,175个核苷酸组成,G + C含量为44.89%,与之前报道的DPV基因组G + C含量64.3%略有差异。

该毒株5’UTR长为5685bp,包含25个TA TA盒、8个CAA T盒、8个poly(A)尾和1个GC盒,而3’UTR则分别包含3个TA TA盒、13个CAA T盒、4个poly(A)尾和7个GC盒,一般认为它们均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

同时,3’UTR拥有7个串联重复序列,其长度达到40nt,可定义为小卫星。

4.2 DPV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对于疱疹病毒科其它成员,人们对DPV基因组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8年,Plummer 等用HindⅢ消化DPV得到约1.95kb的DNA片段,对该片段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 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UL6和UL7部分基因同源[14]。

随后,Hansen[15]等报道了DPV UL30基因的部分序列。

2002年,郭霄峰的研究表明:DPV的UL6和UL7基因在不同毒株中高度保守[16]。

随着对DPV基因组结构的深入研究,多个DPV基因现已被成功克隆并进行了序列分析。

韩先杰[17]等利用兼并PCR的方法成功克隆了DEV 完整的TK、gH、UL24 基因和UL25、UL26 基因的部分序列,同时实现了gH 部分基因、UL24 及TK 基因在大肠杆菌内的表达;并首次以DEV TK 基因作为同源重组的区域,将LacZ 基因表达盒插入TK 基因内构建鸭瘟病毒转移载体,为以鸭瘟病毒为载体构建重组鸭瘟病毒活载体疫苗创造了条件。

文明[18]等应用鸟枪法成功构建了DPV 基因文库,获得大于100bp的ORF共187个,首次克隆并鉴定了DPV的核衣壳蛋白基因。

陈淑红[19]、高亚东[20]等研究者应用靶基因步移PCR法分别获得DPV部分基因的完整ORF,研究结果均指向DPV 应归类为α-疱疹病毒亚科的马立克病病毒属。

李阳[21]分别以DPV UL35、UL50和SORF3部分基因为七点设计引物,扩增出DPV基因组未知序列UL36、UL51~UL55、US2和US3。

Y an Zhao等获得了DPV US10、US2、US3、US4和US5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分子水平上的分析,认为DPV与α-疱疹病毒亚科的同源关系最近。

随着基因组序列的深入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

李慧昕]表达了UL27基因中段UL27-MHE UL6基因的UL6-1和UL6-2两段,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了检测,并制备了针对UL19-C段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拟对UL19抗原表位进行初步定位。

潘华奇以纯化的重组gB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抗体的igB1-ELISA。

孙涛等对DPV UL6基因B细胞表位进行了预测以及对其主要抗原域进行了原核表达,以兔抗DPV多克隆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多抗血清可与该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

刘峰源对不含信号肽部分的gC基因胞外区进行了原核表达,并证明了糖蛋白gC上含有中和抗原表位并且能够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

金映红[21]将DEV gH 蛋白切除信号肽和跨膜区而保留抗原区的截断蛋白获得有效表达,且重组蛋白能与疫苗免疫的DEV 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抗原反应原性,采用以此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建立DEV 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研究DEV 感染过程中gH 的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子剑将绿色荧光蛋白插入到DPV基因TK、US2、US1和US10,证明这四个基因为DPV复制非必需区[22]。

5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鸭瘟病毒的诊断已经从传统的诊断方法过渡到如今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目前主要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和核酸杂交等原理对该病作出正确诊断[23]。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微量固相放射免疫试验(Micro-SP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斑点杂交( Dot-hybridization)等,近来,郭宇飞[9]等建立了用电镜负染检测鸭瘟病毒的方法。

随后,贾仁勇[24]等建立了有效检测鸭瘟病毒UL24蛋白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法(AC-ELISA),接着,沈婵娟[25]等又研制出检测鸭瘟病毒的免疫胶体金层析试纸条。

PCR检测DPV方法的建立,是在成功获得了DPV部分保守基因片段核酸序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lummer 等[14]于1998年首次成功利用该方法检测到鸭瘟病毒(DPV)DNA ,并且确定了PCR 的最低检测量为1fg,整个实验过程仅需36~48h。

随着研究者们的深入研究,目前,应用该方法能够检测到1pg[26]甚至0.1pg[27]的病毒DNA,并且检测时间缩短至12h。

2006年,汤承等[28]开发成功的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技术将检测时间缩短至3h,对本病的快速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方法由于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等特点,对于隐性带毒状态禽类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应用该方法对鸭群进行检疫的报道[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