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气候环境特征分析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气候环境特征分析程爱珍;梁玉红;谭斐;韦华红【摘要】用统计方法计算出巴马50a平均气温和降水、日照时数、气压等数值,分析该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以揭示巴马地区气候环境与人类长寿的特征与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巴马平均气温接近于人类生活舒适温度;降水均匀,雨水丰富;湿度、太阳辐射量适中;大气压与人体处于平衡状态,具有最适宜于人类健康生活和人类长寿的自然气候环境.【期刊名称】《气象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气候环境;舒适度;巴马;人类长寿【作者】程爱珍;梁玉红;谭斐;韦华红【作者单位】广西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南宁530022;巴马县气象局,广西巴马547500;广西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南宁530022;防城港市气象局,广西防城港53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200~800m之间,全县总面积1971km2,总人口为24万,居住着瑶、壮民族居多[1]。
据县人口普查办公室2008年底统计,巴马有80岁到99岁老人3076位,百岁以上老人81位,110岁以上寿星有7位,其中年龄最大的113岁,每万人中有百岁老人达到3.2人。
巴马的长寿老人与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更与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更好地解开人类长寿与气候环境的密切程度,本文试从气候学角度,根据人体对气象要素的感受情况,对长寿之乡[2]巴马的气候状况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提供参考思路。
选取广西巴马县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出50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日照时数、气压等值。
分析该地区气候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以揭示巴马地区气候环境与人类长寿的特征与规律,通过这些气象要素特点论证巴马具有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环境。
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发文化旅游产的调查研究——以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自治县为例

291CULTUR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海子怡,生于2000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法学。
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发文化旅游产的调查研究——以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自治县为例广东培正学院 海子怡,李健敏,洪淑霞,张远静,谢庚扬摘要:在后脱贫的时代背景下,建构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自治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在基于“三农”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与精准扶贫战略在内容和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而文化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具体层面,对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实现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3-0291-0002一、融水自治县旅游资源概述融水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面积约4665平方公里,属于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是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第一百个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
融水县作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名县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丰富的山水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融水苗族自治县旅游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不乏有元宝山、老子山、真仙岩、摩天岭、九万山、龙女沟峰林、融江等自然景观。
而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不仅仅在广西具有唯一性,在全国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外,融水维度较低,但海拔高,造就了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蔬菜、水果、花卉等。
村庄依河依山而建,沿着公路就可以欣赏到苗家人的淳朴生活,苗族建筑以古木建筑为主。
此外,手工艺品和民族服饰以精美的锦缎、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等著称,适宜游客逃离城市进行拍照、采风、休闲等。
在节日饮食以及活动方面,融水苗族自治县有着浓厚的带着地域特色的“酒文化”,饮食文化包括酸肉、酸鱼、米酒、野生菌等特色食物。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自治县是我国政府体系中重要的行政单元之一。
下文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欢迎阅读!巴马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瑶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境内还居住着壮族、汉族、毛南族等民族。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以下简称自治机关)驻巴马镇。
第三条自治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自治县建设成为美丽幸福的民族自治地方而努力奋斗。
第四条自治县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尊重自治机关的自治权,遵守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章自治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第五条自治机关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县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县级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第六条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瑶族公民所占的比例,应当略高于其民族人口在全县总人口所占的比例,应当有瑶族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依照法律规定选举产生,瑶族和其他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例,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确定,报请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妇女代表。
第七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与非农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
期 ( 总第 2 6 5期 )
.
学 术 论 坛 A C A D E MI C F O R U M
NO. 2, 2 01 3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N O . 2 6 5 )
西 南 边 疆 民 族 地 区 城 镇 化 发 展 与 非 农 就 业 关 系 的 实 证 研 究
家 政 协主 席 贾 庆林 撰 文指 出 , 民族 问题 是关 系 国 家前途命 运和人 民幸福 安康 的重大 问题 ,要对城镇 化进程 中落实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和民族政策遇到 的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中西部贫 困地 区脱贫县可持 续发展模 式研 究” ( 项 目号 : 7 9 9 7 0 0 7 1 ) 和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
《 中 国西部 地 区“ 一 退 两还 ” 与 缓 解 贫 困》 ( 项 目号 : 7 0 1 4 2 0 2 8 )
1 3 7
新情 况新 问题深入 进行 研究 , 及 时有效解 决 。 [ 8 1
从 综 合相 关 研究 可 以看 出 .学 界 在城 镇 化 发 展 和非农 就 业方 面 侧重 于 进行 宏 观层 面 的研 究 和 定 性研 究 , 对特 定地 区进行 的定 量研 究 并 不 多见 , 而对 西南 边 疆 民族地 区城 镇化 发 展 和 非农 就 业 的 研究 更少 . 相 关定 量研 究尤 其少 见 。西南边 疆 民族
信仰 差异 大 , 就 会 引发 一 系列 的社 会 问题 。【 q 据 国
家统 计 局监 测 调查 结果 显 示 , 2 0 1 0年 中 国农 民工 总数达 2 . 4 2亿 人 。 新 时期 中 国城镇 化发 展 。 重 点是 解 决农 民工 市 民化 问题 。同 还有 学者 强 调城镇 化发 展 必 须通 盘 考虑 非农 人 口进 城 的 就业 、 居住 、 子 女 教 育 等 问题 ,要 通 过 建立 健 பைடு நூலகம் 非农 就业 的支 持 系
基于经验总结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研究

效益 的循环 经 济跨 越发 展 之路 。
收 稿 日期 :0 1 0 0 2 1 —1 —2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 基金西部项 目:西南 民族 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经验 学习及其 机制研 究” 1XMZ 5 ) 广西 区 “ (1 08 ;
环保厅 2 1 0 1年委托课题 :广 西生态文 明建设经验 总结及政策创新研究 ” “
制度 、 推进污染排放 权试 点工作等创新政策 和完善生态 文 明建设 的综合 决策 机制 、 完善 生态文 明建设 的规 划先 导 机 制等保障机制 , 确保广西生态文 明建设 政策更加权威 、 规范和科学 。 关键词 : 广西 ; 经验 ; 生态文 明; 政策 ; 创新
中 图分 类 号 : 2 x4 文献标 识码 : A
生 态文 明 , 是人 类在 发 展物 质 文 明过 程 中保 护 和改善 生态 环 境 的成果 , 现 为人 与 自然 和谐 程度 的 表 进 步和 人们 生 态文 明观 念 的增强 。 中国共 产 党 十七 大从 实 现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目标 的新 高 度 出发 , 第
一
次提 出“ 建设 生态 文 明 , 本形 成 节 约 能 源 资 源 和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产业 结 构 、 长 方 式 、 费 模 式 ” 基 增 消 。
广西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研究

广西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研究
谭朝武
【期刊名称】《北方环境》
【年(卷),期】2018(030)011
【摘要】广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效遏制了石漠化发展趋势.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做出了成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处处无危房;切实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改变了农村能源结构,村村通电、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退耕还林、发展林业产业、生态扶贫等.如平果县根据大石山区特点,在退耕还林中营造任豆林10万多亩,使全县任豆林面积达到20多万亩.在此基础上进行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促进广西石漠化治理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总页数】2页(P203-204)
【作者】谭朝武
【作者单位】广西靖西市靖西中学,广西靖西 533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加快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J], 陈政
2.区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优选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广西石漠化治理为例[J], 侯晴川;胡宝清;王德光
3.基于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J], 樊艳红;王春明;王德光
4.基于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J], 樊艳红;王春明;王德光
5.全力以赴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广西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J], 余锋;韦夏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适用技术与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互动_省略_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_苏振锋

3. ESNM S决定了 AT S的水平
同样, 对式 ( 2) 进行迭代, 可变换为
i+ 1
E AT Si+ 1 = AT S0 + G (E SNM SK )
( 4)
k=0
对 式 ( 4) 进行 分析, 可以 看出 ATSi+ 1是 以
AT S0 为基础, ESNMSk 通过函数 G 决定着 ATSi+ 1
上述六个功能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适用技术正是为了寻求最佳的适用技术能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补互进的超循环结构适用技术的功能如图1所示适用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三适用技术与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在借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孟庆国等几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ats和西部民族地区esnms的互动关系如图所示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1971( 2008 ) 06- 0059 - 07
一、引 言
二、适用技术的概念及功能
中国民族地区一般是指内蒙古、新疆、西藏、 宁夏、广西、云南、青海和贵州 8个省区, 这里需 要特别说明的是, 本文将民族众多的甘肃、四川 及重庆也视为民族地区。从地理角度看, 11 省 区主要分布在西部, 故称西部民族地区。没有西 部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科学 发展, 但现阶段,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 文化普遍落后, 除了具有欠发达地区的一般特点 外, 还具民族性、多层次性和贫困性、生态战略性 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和谐 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 要把西部民族地 区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既不 能按照常规走路, 也不能完全重复先进省区走过 的道路。西部民族地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 科学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转 变技术观念, 大力发展适用技术, 推进西部民族 地区科技与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 是解决 这一难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

文献综述
乡村绅士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农村地区,涉及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人口迁移 等方面。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方面。尽管现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对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与机制的深入探讨; 2、鲜有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
1、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监测,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
2、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建设,避免了土地资 源的浪费。
3、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同时, 政府还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创新。
4、加强政府引导与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加强对开 发项目的监管避免无序建设和重复投资。
3、缺乏对具体区域的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政策文件、统计 数据、访谈资料等,对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的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与机制进行深 入分析。具体方法包括:
1、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现状与不足;
2、访谈调查法:对当地政府官员、村民、企业等进行深入访谈,收集一线 资料;
一、背景介绍
乡村绅士化是指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导致农村社区城市化、现代化的一种 发展过程。在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迁移到农村, 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优惠政策,开展休闲旅游、养老养生等产业。这一现象的产 生,既符合国家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导向,也为当地经济 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内容
引言
乡村绅士化现象是指城市文化、资本和人口向农村地区渗透的过程,导致农 村社区的转型和重构。这一现象在当今中国许多地区都得以观察和研究,但关于 其演化过程和机制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次演示以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为例,运用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巴马县特殊的地理位置 ,生态环境相对脆 弱, 全县 6 8 %为石漠化山区。全县 尚有 1 4 1 个 自然 屯未通屯级路 , 2 8 个 自然屯未用上电 , 6 4 0 个屯未解 决饮水问题 , 7 1 . 8 %的耕地没有得到有效灌溉。可利 用资源少 、 自然灾害频繁、 社会抗风险能力不足 , 旅
西 巴 瑶
族
决定》 , 进一步明确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 思路 。实施 了总投资 6 3 3 7 万元 的县域绿化工程和 总投资 4 7 6 1 万元的盘阳河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 、 盘 阳河甲篆段河道整治工程和盘 阳河长寿养生休闲带
建 设 工程 。县 财政 每年投 入不 少 于 5 0 0万元 用 于植
地 的“ 一园六基地” 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 2 . 3 工业主导地位 凸显 , 绿色生态工业快速发展 巴马县在“ 十一五” 期间工业总产值达 1 7 . 9 5 亿 元。特色农业 、 特色工业 、 特色旅游业 的产业结构为 2 6 . 9: 4 2 . 9: 3 0 . 2 , 工 业 主导 地 位 凸显 , 形 成 了长 寿 食品、 矿产 品、 建材和水电业 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 以 特色长寿食品加工 、矿泉水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 态工业发展迅速。在巴马出产的油茶、龙骨花和火 麻, 以及珍珠黄玉米 、 香猪等被 国际 自 然医学会推荐 为“ 绿色长寿食品” 。 3 广西 巴马瑶族 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3 . 1 贫困人 口多 , 农 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7 0 %, 贫困面积覆盖率大。2 0 1 1 年, 人均纯收入不足
情景剧《 梦・ 巴马》 和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 范园等项
目的落建 , 完善 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 丰富了巴马生
态农 业 旅游 的体 验 内容 。目前 , 巴马 已拥 有 4 A级 景
游开发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环 , 甚至恶化。 加
上保护措施不 当,导致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的矛盾
突出 。
部 西
民 族 地 区
生
明
; 文 建 设
实
践
研
究 以
广
马
《 巴马瑶族 自治县关于加强长寿资源保护和管理的
2 0 0 9 年 , 巴 马 瑶 族 自 治 县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通 过 了
巴 马 县 1 0 3 个 行 政 村 中 , 贫 困 村 达 7 2 个 , 占 I
区2 个, 广西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2 个, 广西生态农 业十佳名村 1 个, 三星级农家乐 2 个, 生态农业园区
3 . 3 人均资源有限, 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农 民科技文化水平低 , 种养技术落后 , 加上地理
3 个, 旅游特色村 8 个, 农业旅游示范点 1 0 余个 , 草
莓 观光 采摘 园 3 个, 特 色农 产 品展示 馆 1 个, 油菜 观
21 9
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巴马旅游景 区的经营者、 消费者和当地居民都要做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参与 者,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取环境保护与政绩考核、 领导履职挂钩的考核办法。 对森林 、矿产及水体资源 的开采利用建立许可申请 联动机制 , 各级各部 门的审批形成联动局面 , 对乱作 西 部
2 3 0 0 元的贫困人 口尚有 1 3 . 7 万 ,占农村总人 口的 5 6 %。 由于贫困导致失学的现象严重 , 农村人 口受教 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农 民缺乏开放创新的观念 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仍 旧延续祖辈的生活方式
及农 耕 生产 , 在 生产活 动 中功能 , 鼓励村民或集体 自 办中小企业
巴马 应结 合 自身 资源 条件 的实 际 情况 , 发 挥 相 关产业带动功能 , 促进 当地产业 结构转型 、 优化 升
境 内山多地少 , 素有 “ 八 山一水一分 田” 之称。巴马 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宜人 , 是世界著名五大长 寿之乡之一 , 也是我国 目 前被国际、 国内共 同认可的 世界长 寿之 乡中唯一长寿人 口仍在持续增长 的地 区, 被 森 下敬 一 先 生 ( 国 际 自然 医学 会 会 长 ) 称 赞 为 “ 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 。同时 , 巴马因其独具的特 色赢得 “ 天然氧吧” 的美 称 , 还是“ 中国书法之乡” , 更是绿色长寿食 品的生产基地。近年来 , 巴马长寿 养生旅游业发展迅速 , 创造了广西旅游 发展史上的 “ 巴马现象” , 驱动并加快了其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 2 . 1 坚持生态立县 , 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力度 。
位置、 自然条件差 , 很难找到符合 当地实际的产业项
目。 即使 是上 一些 特色 产业 的项 目,也 难 以形成 规
光园 1 个 。此外 , 巴马县初 步形成了华昱有机农业 示范 园, 油茶 、 糖蔗、 香猪、 龙骨花 、 火麻、 五谷杂粮基
模, 产业带动能力不足。特别是 4 6 个人均耕地不足 0 . 5 亩大石 山的贫困村 ,除了种植粮食维持生活外 ,
自
厶
J 县 口
树造林 , 景区内所有坡地全部退耕造林 , 所有 自 然林 全部封山育林 , 所有宜林荒山全部种上林木。经过
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导致 的毁林开荒、大坡度耕种现 象一直存在 , “ 靠 山吃山” 观念根深蒂固, 生态文明意
为 例
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巴马县森林覆盖率
已达 7 0 . 0 1 %, 为旅 游 业发 展提 供 了 良好 的生 态环 境
基础。
识薄弱 。
3 . 2生态 环境 脆弱 , 旅游 开发 与环境 保 护 的矛 盾
突 出
2 . 2 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 生态旅游业和 生态农业发展初见成效 近年来 , 巴马瑶族 自治县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生 态资源, 累计投人约 1 3 亿元完善旅游及生态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其 中, 盘 阳河旅游休闲步道 、 大型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