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与张艺谋电影风格比较完整的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评张艺谋导演风格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
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
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
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
张艺谋陈凯歌影视创作过程的心理研究总结

张艺谋陈凯歌影视创作过程的心理研究总结
根据对张艺谋和陈凯歌影视创作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心理特征:
1. 张艺谋和陈凯歌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倾向于在电影中表达个人的观点和价值观。
2. 在影视创作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创作当中,忘却身边的一切。
这种专注力可能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培养的,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3. 张艺谋和陈凯歌在创作过程中会不断地寻求灵感和突破,他们的思维方式非常开拓。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见闻作为创作素材,同时也会从其他艺术形式中获得灵感。
4. 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创作过程中还包括持久战的性质,他们会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改进,直到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5. 最后,他们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非常有责任感,会不断地保持对其后期推广和宣传的关注。
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对观众的反应和回馈,并根据观众的反应做出调整。
以上是对张艺谋和陈凯歌影视创作过程的心理研究总结,这些特点不仅能帮助我
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成功之道,也能为其他影视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中国第四代与第五代导演作品风格比较研究

中国第四代与第五代导演作品风格比较研究摘要: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文革耽误的第四代导演迸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
他们一改文革时期电影的假大空和僵化的模式,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人文关怀,其创作体现出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强烈的怀旧情绪,崇高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及纪实美学与浪漫诗意的结合。
而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一开始就带有弑父的意味,作品浓重的历史感,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以及在电影视听上的创新和成熟,并实现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第一部。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第四代与第五代风格特点,比较两者之间的作品异同,从而梳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特点。
关键词:第四代;第五代;80年代中国电影;民族特色一、创作指导思想的不同第四代导演对于电影和戏剧的关系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发掘了巴赞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创作特征。
他们反对虚假,追求真实,大力宣扬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影像复原”和巴赞反对过多剪辑推崇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
在影片的创作上更多地从民族本身和生活本身出发,去从朴实的生活场景中发掘内在的精神价值。
因此这也构成了第四代电影的平实和伤感的一面。
第五代导演则更多地从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革新浪潮中寻找灵感,因此也有人说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我们知道第五代导演大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在新时期的第一批毕业生,在电影学院的学习期间,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已经开始悄悄地反复观摩了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影片,对于那种新的构图和剪辑以及叙事上的技巧以及镜头的调度都推崇备至,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都有明显的叛逆特征。
这也是为什么第四代导演被人遗忘,而第五代导演在西方却为同行熟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具体来说,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更多的是像其中的“右岸派”,因为第五代的导演的影片从严格意义上讲几乎没有一部可以算作“作者电影”。
同时“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随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其‘无系统,无中心的绝对自由’的解构理念,给新历史小说作家们以思想的启迪。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之欧阳光明创编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欧阳光明(2021.03.07)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
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
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
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
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
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
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
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
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
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
分析张艺谋电影《影》的特点

张艺谋的《影》美学上大胆的尝试纵观张艺谋的作品,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可以分作两种,一种重色彩,一种重叙事。
就《影》的预告片所呈现出的成色来看,美学风格上是开创性的,但隐隐中也有一些不安的因素。
就《影》的预告片所呈现出的成色来看,美学风格上是开创性的,但隐隐中也有一些不安的因素。
张艺谋是一个擅长于色彩叙事的导演,从《影》的预告片来看,这种色彩叙事表现得尤为突出。
整部预告片的效果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中国水墨画风格,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传递出中式意趣。
影片对于景别、光线都有着精准的运用。
在早前曝光的预告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对邓超饰演的两个角色不同的光线转换。
《影》的官方剧情简介没有介绍任何剧情,只是简单的发问“是愿做真身,还是愿做影子?是明处做人,还是暗处做鬼,换作是你,如何选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电影《影》中张艺谋还注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
他提出的“选择”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面临的哲学问题。
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善与恶、明与暗”都是没有定论的,所以现在这又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张艺谋的叙事能力尚且存疑,遑论在叙事上又加上了浓浓的哲学思辨气息。
张艺谋能否驾驭得了这个宏大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对于张艺谋这部《影》已是期待甚久,国师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让我沉浸在了“影”的世界。
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部影片。
东方美学和色彩减法看过预告片以及张艺谋的一些采访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样大程度长时间的统一水墨风格,会不会视觉疲劳?”不会。
这些年来,由于遭受各种外来文化冲击,急需文化自信的中国市场开始了大范围的“中国风”创作。
无论是纯艺术还是出于商业目的,我们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三不像”作品,不单单是影视或是音乐。
张艺谋在没有了欧美制片的束缚后,他呈现了真正的东方美学。
说到《影》这部作品中的东方美学,大到整体的水墨丹青画风、山水、房屋布景,小到衣着、屏风,更细微到各种刺绣花纹。
除静物的美学设计外,武术动作、音效配乐都在呈现着张艺谋高水准的艺术水准。
陈凯歌电影分析

陈凯歌一、《黄土地》:宝剑出鞘(1984——1991)每位电影导演的处女作,都显现了以后创作的风格演变。
《黄土地》是陈凯歌电影导演的处女作,从《黄土地》开始,陈凯歌的作品便充满了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深沉厚重,作者气质十分明显。
《黄土地》的创作源自散文《深谷回声》和电影剧本《古原无声》,描绘的是一幅1939年陕北国统区农村风俗画。
随后,陈凯歌又相继导演了《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三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陈凯歌都是《黄土地》文化母题的延续,同样质疑生存方式,探讨中国人的精神困境,影片的历史使命和文化立场让人肃然起敬。
然而其电影更加高度的风格化,语言的冷峻与苦涩,思想大于形式,也使陈凯歌电影蒙上剑走偏风的晦暗色彩,陈凯歌在建构自己的电影城堡的征途中陷入前所未有的进退维艰的困境尴尬。
可是这些前期创作也显现出陈凯歌纯粹在为自己的电影艺术而奋斗,为了表达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不断的在努力着,从而让他获取了电影学者的尊称,也是对他的肯定。
二、《霸王别姬》:谁与争锋(1991——200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陈凯歌前一阶段的电影创作,为他的巅峰之作提供了思想准备,让他掌握更加熟练的电影语言和技巧。
陈凯歌在酝酿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推出了他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陈凯歌至此建构完成心中的电影城堡,虽然其后的《风月》、《荆轲刺秦王》一次一次走的更古远,但是没有一部超越《霸王别姬》。
它象征着陈凯歌新的风格气象、新的主题意向、新的观赏诉求,它为导演摘得金棕榈桂冠,让陈凯歌的名字堂而皇之的进入国际优质导演的排行榜。
陈凯歌在这部影片里依旧坚持自己的个性表达原则即对人的关注,又有意的改变了电影的语言,是陈凯歌电影语义中最为明快的一部,其视觉造型和人物形象的能指和所指都清晰可见。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陈凯歌一改以往的单纯的情节架构和影像造型,片中极尽可能的铺陈了反复与华丽,讲述了饰演霸王的段小楼和饰演虞姬的程蝶衣以及段妻菊仙三人之间奇妙的矛盾冲突及其漫长人生,在三人故事中演绎了半个世纪的绚烂和奇观。
陈凯歌

陈凯歌- 巅峰之作《霸王别姬》陈凯歌电影事业的巅峰之作,从《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以凝重深沉的电影语言呈现着自己独有的镜头世界。
然而《霸王别姬》是他最灿烂的一次歌唱,看罢全剧,你会禁不住长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整部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仿佛戏里戏外不分情境的纠缠挣扎。
少年程蝶衣无论如何不能抗拒自己是男儿身的意识,在师傅近乎严酷的责打命令中硬声声改口说出了一句“我本女娇娘”,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命运即是一种注定。
没有人怀疑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连他自己都承认很难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转牵挂。
舞台上的生动眼眸,舞台下不可自已的坠落沉浸,在整个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中他始终扮演着被动怅挽的角色。
就如多少年前那一出英雄美人的悲剧上演时一样,他无论如何是一个逃不开放不下的唱响挽歌者。
陈凯歌在程蝶衣的身上花费了太多的心血,从开始的被迫入戏到最后的凄然自刎,一贯凝重的镜头竟然透出无限哀怨的惋惜。
是为他悲亦是为己悲?!相比之下张丰毅从形象到气质都是男性阳刚的代表,只是不够鲜明的爱恨情愁更使故事本身添了无限苍凉。
一个始终坠落,一个终究还是不能免俗的沉浸世事,这样的错位怎能不令人惋惜?很多年前看李碧华的原著,看到的是女性细腻柔软的淡淡忧愁;再久之前是张爱玲青涩时期的练笔之作,也是同样的一出戏于张爱玲的笔下则多了几分谐谑,我想世事洞明的张爱玲对人生的无常变换应是了然于心,不多的文字背后掩藏的也是无限悲凉的心境,只是她不明说,不明说,故作潇洒的任有你我自己来看。
然而陈凯歌还是将故事搬上了银幕,当赵季平浸透中国古典韵律的音乐配合着影像作出呈现时,我几乎感到了一阵压迫的沉重。
扛不起的是人生,历史,宿命和挣扎,剥离了想象的虚幻,不得不直面台上台下的孤独起舞时,没有人能够逃脱仓皇的失落。
巩俐在里面的演出像是94年张艺谋《活着》的提前彩排,或许跟陈凯歌刻意凸显张国荣有关,总觉得巩俐的菊仙少了一些立体深沉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题材比较分析(一)农村题材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处女作应该算是《一个和八个》。
作为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体现了第五代的创新,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
当时中国刚迎来一个黎明,历经激流暗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以知识分子的情怀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在这种传统文化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借助电影这门艺术来再现人们的生活。
在题材方面,理所当然的就从最底层的农村着手,各自延伸他们的思想理念,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1.陈凯歌的电影——文化反思《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及其中国新电影最早的开拓性作品及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它的出现给了观众惊喜,给了中国电影震撼。
《黄土地》将目光投向了黄土地,探索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人生底蕴,从而引发人们对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以及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的反思。
“黄土地”称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决定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它既养育了人,也毁灭了人。
《孩子王》的故事,让人们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它延续了文革后“反思”的传统,并且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人既是生命的依存,又是文化的代表。
人与其他生命的差异,就在于人有文化的特征,被文化的规范和传统所制约,但是却又参加文化的创造。
人的生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活动的过程。
人是有生命的,但也是有文化的。
人通过文化来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约着人的发展。
《边走边唱》的主题是中国人的个人崇拜、理想追求的盲目性。
它延续了文革批判的思路,将电影与哲学思想纠缠在一起,进行文化的反思,试图找寻在这种盲目生活状态下人们活下去的意义。
陈凯歌的这三部早期电影都是从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黄土和贫瘠的西部来反思的,具有浓重的文化和哲学意味。
围绕着文化来浇铸自己的思想艺术。
2.张艺谋的电影——中国民间风俗影象不同于陈凯歌电影在农村题材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考察人的生存状态,进而以自己的经验来反思历史和社会,张艺谋则借助农村题材的电影来表现人,再现人,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试图在农村题材的电影中展现民间风俗来打造中国的文化符号。
在他的几部农村题材电影中,民间风俗都是贯穿整部电影,是其农村电影的重要部分,缺了它就等于缺了整部电影的灵魂。
《红高粱》的故事背景是在边远的宁夏地区,一片广袤的高粱地,高粱地呈现的是粗犷的红色。
片头我奶奶嫁过来的时候,婚嫁仪式和颠轿仪式就散发出一种原始的张扬与放纵之感。
我奶奶在上轿之前是老妈子念词祝福,然后盖上红盖头。
嫁娶过来的一路上,在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中被一群大男人一边颠一边抬着走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一整个故事是伴随着挂灯、点灯、灭灯、封灯这一套仪式来推进情节发展的。
红灯笼寄托了人的欲望和感情,借由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来道出对传统文化的质疑。
《菊豆》中的大染坊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那两上的一抹红都是点睛之处,并且都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道具。
(二)都市题材1.陈凯歌的电影——人文关怀《和你在一起》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生,真正把普通人的真实情感摆在了显著的位置,不再用含蓄而冷峻的手法来对洞察和批判人性,而是在宣泄一种人世的情怀。
在《和你在一起》中,陈凯歌一改之前深沉而象征化的影象风格,用极为通俗、流畅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平民化的故事,和以往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形成完全不同的风格。
影片宣扬的是为爱而追求,倡导的是一种人文关怀。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惊喜,看到了不一样的陈凯歌,看到了温暖的普通人的爱。
只是陈凯歌这样类似的电影作品偏少,只此一部。
2.张艺谋的电影——主导纪实张艺谋的都市题材着重表现的是与现实贴近的故事,尽量表达出城市和故事的真实性。
(三)武侠题材两位导演都拍过几部武侠类的电影,可以看出他们解读历史的角度不同,他们武侠电影的艺术风格也完全不同。
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
1.陈凯歌的电影——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复杂人性陈凯歌一共有三部武侠类的电影,即《荆轲刺秦王》、《无极》、《赵氏孤儿》。
他的这三部电影都备受争议。
在陈凯歌的武侠电影世界里,陈凯歌以他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以他的文化思维和思考方式展现复杂的人性。
虽然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或历史时空或架构的虚假时空,但在这类武侠题材中,陈凯歌注入了人物的多样性特点,纠结在一起的爱恨情仇,描写了他对人性的现实生活状态的思考。
2.张艺谋的电影——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侠义江湖张艺谋在他的武侠电影中对于历史的解读是明显贴近正统主流价值体系的。
他的武侠电影以天下苍生为主题。
他有三部武侠类电影,即《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这里我们可以说,张艺谋的武侠电影是好看的武打片,而陈凯歌的武侠电影是贴近史诗化历史片的。
这是他们对于历史不同角度解读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二、人物形象比较分析(一)陈凯歌的电影1.性格矛盾复杂陈凯歌影片中的人物是复杂的,许多种情绪纠结于一身,矛盾而又复杂。
《荆轲刺秦王》除了赵姬外,每个人都行为偏执乖张、性格分裂变态。
秦王呈现出焦虑的神经质人格,外表厉害圆滑,内心却有着传统的制度规矩。
他的行为是来自于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把自己的生父吕不韦刺死,生母流放异地,为了把知道他身世的人都杀死,他违背了对赵姬的承诺,攻打赵国,并且滥杀无辜。
他原本是为了统一天下,可是为了维护加在他身上的制度,滥杀无辜。
2.角色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三种基本形态:脸谱形象,性格形象,典型形象。
其中典型形象是形象塑造的最高形态。
它不仅作为个性鲜活的形象而吸引人,还能使人从它身上找到某种思想启示。
陈凯歌就善于塑造典型形象,他把思想寓于人物的个性之中。
《无极》中若干个男人形象各有不同。
身穿鲜花盔甲的光明威严庄重,粗布麻衣包裹下的昆仑单纯多情,满脸鬼画符的鬼狼则永远阴暗诡异。
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北宫爵无欢。
导演大胆地把这个性格小生打造成了深邃多变、凶狠毒辣的谋反佞臣。
阴险的北宫爵身着银白色的盔甲,造型繁杂,眉目间隐藏杀机,同时无欢的造型里也运用了很多鸟的标志。
鸟的含义就是飞,就是完结,没有什么根。
这种“无根之美”传达了导演对角色的理解——这个看似权倾朝野的佞臣无欢其实不过是个被命运无端摆布的人物。
(二)张艺谋的电影1.单一片面的性格张艺谋电影中的人物是单一的,单纯而美好。
《我的父亲母亲》中我母亲对我父亲的深情与纯情。
她一路上穿着小红棉袄在路上追赶着我父亲,对于爱情的执着,在雪中一直等待父亲,在路上一直寻找丢失的发卡。
影片中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母亲在雪地的影象。
少女的矜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母亲表现出了独特的爱情追求方式。
母亲在父亲经常出现的场合、经常行走的路上造成偶遇的假象。
为了能看见父亲,母亲走的路都是迂回的,在父亲出现的周围远远地奔跑,一直在不远不近的地方追随着他。
后来,母亲为了给回城的父亲送一碗饺子,竟然追着马车跑过好几个山头。
2.类型化张艺谋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多半是女性形象,每一个形象就像一张脸谱,执着的表达一种性格,表现一种精神。
在注重一种性格表现的同时,也升华了影片的主题,用一种类型的性格来打动观众。
《活着》里的福贵,名字就带有中国味,中国人一生就希望平安有福气富贵。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人小国寡民智慧的生存之道。
在时代与政治的夹缝中求生。
张艺谋电影塑造的形象是中国人的形象。
他们代表着各种类型的人。
这种类型化的形象更能集中体现影片本身的主题,升华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三、电影艺术表现形式比较分析(一)剧本的改编方式陈凯歌执导的张艺谋担任摄影师拍摄的《一个和八个》是根据郭小川的诗作改编的,《黄土地》是根据柯岩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
而这些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每部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虽然两位导演的众多影片都是改编而来的,但是两个人在改编剧本的方式上却有不同的手法。
1.陈凯歌的电影——文化思辨的工具《霸王别姬》是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霸王别姬》算不上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它基本上是照着通俗故事的套路去构思的。
它只是大概的讲述了一段梨园弟子的江湖人生,而对段小楼、程蝶衣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没有多少力道。
它缺乏一种人性深度和真正能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放后到“文革”中的岁月意念化的表述。
陈凯歌是经历了“文革”的,他用他独特的体验和多年的反思对这一段历史做出了个性化的诠释。
2.张艺谋的电影——增加物象符号张艺谋对于原著改编的一个典型就是增加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物象来点睛整个影片,并且成为影片思想的维系之物。
《大红灯笼高高挂》把原名《妻妾成群》都改了,是为了适应电影的特点,使影片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红灯笼不单单只是背景,而是关系到故事发展的剧情因素。
它和几个女性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没有红灯笼,故事就不能完成。
大红灯笼这个物象符号的增加,既增加了视觉造型的感染力,也增加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感,升华了影片主题。
(二)视觉造型1.陈凯歌的电影——象征性陈凯歌的电影场景往往隐藏着他复杂的电影语言。
他的场景设计常常带有舞台化的夸张与美感,充满了象征意义。
《无极》展现了梦幻宏大的场面和东方意境之美的奇观。
陈凯歌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磅礴大气,瑰丽雄美的视觉盛宴。
影片中很多场景设计可以让人感觉到象征主义的神秘。
“魔幻王城”用一圈圈的圆形设计,是每个人都很难走出命运的迷宫,脱不掉生命的不息轮回。
“海棠精舍”宁静而自然,海棠的飘飘落落浪漫唯美,忘记尘世的纷纷扰扰,只顾着相爱。
鸟笼,让人觉得,内心的不自由才是永远的禁锢。
2.张艺谋的电影——影象铺陈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到《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饱满瑰丽的色彩一直在影片中华丽的铺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