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黄土地》中独特的文化特质探析
浅谈电影《黄土地》的独特之处

浅谈电影《黄土地》的独特之处【内容摘要】《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领军导演顾长卫的作品,本片主要由几个生活场景串连,如喝喜酒、拉家常、犁地、参军、出嫁、渡黄河、干旱求雨。
由于这段经历相当的普通、寻常,主要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成,故从总体上来说影片的视觉形象缺乏故事性,但是导演独具匠心,以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将并不新奇的故事讲的震撼人心。
【关键词】构图色彩光线蒙太奇主题一、构图突破传统电影构图方式,富于象征意义构图作为电影语言的提升因素,它所指的是对电影画面空间及其画内的影像做出设置和安排,以此来达成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的表意作用。
《黄土地》的画面构图是这部电影最为独特出奇的一点。
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符合人们日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平稳、和谐和均衡是最基本的构图原则,传统构图追求一种饱满、完整,黄金分割率是一般电影重要的构图方式。
而《黄土地》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构图方式,以一种新奇的独特的构图赋予画面特殊的意义。
片子的很多地方天和地占画面的比例都很大,以至于人在其中显得比蚂蚁还小,压抑感十足。
例:1.影片一开始,画面首先就是一大片黄土沟壑,纵横交错,而天空只有斜斜的一道,占画面很小的一部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的冲击力,增加了土地的厚重感。
2.顾青和翠巧家干活间隙吃饭的构图比较奇怪,黄土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三,人的身体只出现了很少一部分,黄土地作为画面的主体,而人被设置到边角线上,只是几个小点,显示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也象征着封建传统对他们的束缚。
3.顾青逐渐走来的时候,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一棵小树在整个画面上方十分之一处,只有树干没有树梢,预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命力的顽强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而在顾青对翠巧说要走的那天晚上,又一次出现这个画面,所不同的是在夜晚,构图十分巧妙,使人倍感凄凉,预示着翠巧的命运的不幸。
4.在顾青走的那天,出现一幅画面,黄土占整个画面的十分之一,并且天空阴沉,营造了一种压抑、伤感的气氛。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影评《黄土地》

影评《黄土地》有人说,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那么,毫无疑问,陈凯歌就是缔造这神话的最重要作者之一。
在我看来陈凯歌的电影生涯中,《黄土地》可谓是处女作,《霸王别姬》是其巅峰之作,《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西去好莱坞归来后的首部作品。
虽然三部作品代表了陈凯歌不同时期的导演风格,代表了不同时期陈凯歌对于电影的理解程度,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自己影片中的一个导演。
下面我就借助陈凯歌的巅峰之作《黄土地》来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
电影《黄土地》作为陈凯歌的处女作,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新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生活在陕北的少女翠巧在延安干部顾青的影响下,为了逃离不幸的婚姻,追求自由和幸福,在一个大浪滔天的夜晚驾船出走,最后被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跟随着导演的镜头,观众的视线穿越了将近半个世纪,体会了西北信天游的粗犷和不羁;更加感受到那种传统的世俗婚姻与新文化的强烈冲击感。
电影中也给我们呈现了西北文化的精彩,例如:腰鼓、秧歌。
谈起其开山之作《黄土地》之前不得不提及陈凯歌的身世,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参军复员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其后赴美国进修,正是拥有这样错综复杂的的经历,使得陈凯歌的电影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
1984年,一部气势宏大而又思想深邃的中国电影征服了许多从来不看电影的中国观众,人们为那漫天黄土之下透出的激情所震撼,被创作者大手笔的历史勾画所折服,这就是《黄土地》。
在电影中,有许多的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而且在电影中,许多信息都是用画面而非语言来传达的。
影片中腰鼓和求雨的民俗仪式,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导演阐述资料

导演阐述范例一、《黄土地》导演阐述陈凯歌一、今年元月,我和摄影师、美术师一起为酝酿剧本修改事,到陕北体验生活,我们在佳县看到了黄河。
如果把黄河上游的涓涓细流和黄河下流的奔腾咆哮,比作它的幼年和晚年,那么,陕北的流段正是它的壮年。
在那里,它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
它在亚洲的内路上平铺而去:它的自由的身姿和安详的底蕴,使我们想到我们的民族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样才沉沉的静静的流去。
可是,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
黄河空自流去。
却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
这又使我们想到数千年历史的荒凉。
一天清晨,我们看到一位老汉,在黄河边打起了两桶水,佝偻着身躯走去——毕竟有人掬起黄河之水,黄河之水毕竟要流进干旱的土地。
我们就是在那个清晨,明白了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在我们的影片所要展示的那个年代,引导着整个民族去掬起黄河之水的就是共产党。
翠巧,是觉悟到了应该掬起黄河水的人们中的一个。
即使那只不过是一桶水。
人们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是横亘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现实中的每一个行动又总是放射着理想热烈的光辉。
热爱黄河而去歌颂黄河,对于每一个尚未丧失激情的人来说,都不难。
如果我们清醒地看到,能够孕育一切的,也能够毁灭一切,那么,对于生活于旧中国民族整体中的翠巧而言,她的命运就一定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
她所选择的道路是很难的。
难就难在,她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社会恶势力,而是养育了她的人民中的平静的,甚至是温暖的愚昧。
较之对抗恶势力,这种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
因此,我们的影片就内涵而言,是希望篇。
因此从形象的历史审美价值着眼,我们的更高的期望是,翠巧就是翠巧,翠巧非翠巧。
她是具体的又是升华的。
如果要我说有关影片的主题方面的话,就是这么多了。
二、作为学步者要说明影片的风格,恐怕是件难事。
但是我们称之风格的东西毕竟是容纳主题的基础,那么,试着说明还是必要的。
黄河是大河不是小溪。
在它的水流之上,容不得落叶或枯枝的滞留,它的水势是强大的。
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

在文学艺术中,“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
”“以题材范围来说,人们也看到了,往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最能富集这种地域文化特色。
”电影《黄土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影片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的造型意识上,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
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一,人物的塑造与地域文化丹纳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
”这就是说,丹纳强调的是地域文化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文学艺术所关心的对象。
这样一来,我们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对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了。
电影《黄土地》把主要人物设置为四个:顾青、翠巧、翠巧的父亲和弟弟。
张艺谋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
然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片中的每一景物与人物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她们像翠巧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顾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与翠巧爹聊天,一盏油灯在翠巧爹的身后放着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样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说自己四十七岁时,镜头推近了一些,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脸,脸上的沟壑不由让人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观众们被深深震撼。
中年的年纪和沧桑的面容的强烈对比,自然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受的精神重负和未翻身的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
陈凯歌电影《黄土地》中独特的文化特质探析

陈凯歌电影《黄土地》中独特的文化特质探析作者:陈国华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摘要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扛鼎人物陈凯歌被认为是最能够将史诗风格和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导演。
他的开山之作《黄土地》奠定了“第五代电影”基本的人文精神和形式意味。
《黄土地》对故事、情节、人物、画面、色彩、镜头设计等电影语言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创新和突破。
其中既有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反思,又集叙事、象征、隐喻于一身,在土地、民俗与人物命运之间反思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特性。
关键词陈凯歌《黄土地》文化特质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旗手级的人物,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和影坛知名的电影大师,他不属于多产的导演,但因他对电影文化的开拓性贡献而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
陈凯歌的开山之作《黄土地》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第五代导演的开创性作品。
这部影片已基本凸显陈凯歌电影中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形式感这两大特征。
一、深刻的哲理性陈凯歌的《黄土地》将沉痛而焦虑的目光投向了贫瘠而有生机的黄土地,通过镜头将民族的灾难、现代化进程的艰难与国民性相联系,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去探索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人生底蕴。
引发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以及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的反思。
《黄土地》讲述的是少女翠巧以自杀抗婚的悲剧。
陈凯歌改变了原作的故事情节,没有采用传统影片惯常使用的情节性结构,而采用一种情绪性结构.打破了戏剧化电影中矛盾冲突产生——发展——激化——高潮——结局的程式.使人物和情节退居到次要位置,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成了影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突破了中国传统电影中“典型性”、“真实性”的概念以及习惯于编织一个精巧、完美的故事的传统做法。
“黄土地”是整个影片的核心意象,是真正的艺术载体,岁月留给黄土高原的是一片荒凉和沉寂。
在影片中大自然黄土地决定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一方面它养育了人,另一方面它也毁灭了人。
黄土地影片赏析

厚重的责任与使命——《黄土地》电影评论以黄、灰和黑为基色,以广袤无影的黄土高原为场景,处处充斥着沉重和不明朗,《黄土地》作为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除了背负着厚重的责任感之外还或多或少地意味着他的心境,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稀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导演对中华民族的反省和思考。
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承载着厚重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导演用自己独特的电影手法演绎了一场更为独特的故事,而陈凯歌在电影方面的造诣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
一、对白的应用电影最大特点就是动作多于对白,在《黄土地》中我们到处可见画面在不停敌运动,不断地切换或者人物相对静止不动,开始沉默。
但这并非说电影不注重对白的运用,在《黄土地》中,人物对白格外洗练,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
在开始的那场婚宴上,对从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敬,大家对"公家人"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言语只有两个字"吃吧",但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
而对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再无抱怨;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最简洁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
二、画面的运用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用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们贫穷愚昧的原因。
摄影张艺谋擅长用浓墨重彩的画面给人以视觉震撼,这种手法堪堪符合《黄土地》的表达要求。
黄色的土地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把蓝色的天空逼得很窄,天地交际间出现的人物局促地活动在逼仄的空间里。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人文思考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强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前,中国电影的道德关注与社会评判是电影的主要支撑,正误好坏的认知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黄土地》将创作者的关怀扩展到沉默无语的黄土沟壑和终年劳作的百姓、高悬冷酷的天际与仰首叩拜孜孜以盼的臣民、周而复始无爱无恨的仪式婚约与隐约驿动的个人情感。
千百年来的土地规则富含哲理,却沉重地桎梏着人的心灵跃动,八路军公家的新生活带来了冲破传统的希望,却没有按照电影叙事的惯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女孩子翠巧,翠巧的希冀与怨恨如同黄土地上的所有民生一样,只有寄托在沟谷中久久难以散去的“信天游”中,令人心碎。
这正如影片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的民歌千千万万,怎能记下?”翠巧爹说:“日子艰难了,自然就记下了。
”这既说明了民歌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说明了艺术和一切创造的真谛。
不可抗拒的传统、无形的土地上规矩、人的悠久生存状态,成为没有决断的宏阔展示对象。
天人合一的关系思辨,生命哲学的形象思考,文化探寻的注目眼光,成为《黄土地》难以分离的主要内涵。
关注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声命运是影片厚重感的主要体现。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
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独立的意义。
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
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
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
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