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总评

合集下载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荆轲刺秦王》是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古装历史片,于 1999 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战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

多年前,朋友曾向我推荐这部电影,并形容它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之一。

然而,由于懒惰和拖延,我直到最近才观看了这部电影。

幸运的是,我下载到了未删减的 169 分钟版本,通过对比观看,我发现主要删除的开场“荆轲诛杀铸剑者全家”的段落异常精彩,其打斗设计、镜头布光和气氛营造都堪称一流,有效建置了荆轲这个角色。

而国内版本通过闪回方式交代了人物前史,节奏紧凑,也有其独特之处。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荆轲刺秦王》可称为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看,本片的优点是史诗感强烈,制作精良。

从肉眼可见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攻打赵国段落的震撼长镜头,以及摄影、布景等方面的考究,都展现了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宫闱城池、街巷店铺等布景都非常精美,整体时空的可信度很高。

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李雪健、巩俐、张丰毅、王志文、赵本山、潘长江等众多知名演员的加盟,为影片增色不少。

王志文的台词功力深厚,而潘长江和赵本山的惊鸿一瞥也给观众带来了惊喜。

然而,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缺点。

表演风格过于戏剧化,所有人都是疯癫的、吵闹的、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着表演,像舞台剧。

如果全片表演风格统一也还好,但是巩俐的表演明显是生活流和电影化的,不同演员的表演风格割裂感强烈。

李雪健的秦王像个孩子般手舞足蹈、讲台词时眼中常含泪水;太子丹及其门客不是大笑就是大哭,台词声音忽高忽低,咋咋呼呼;而巩俐扮演的赵女说话很平静,除了嘴角经常莫名其妙含着笑外几乎看不出舞台感,而这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总让人误会是笑场。

这种表演风格的不统一,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容易出戏。

剪辑方面略有瑕疵,很多地方切得太快,有些镜头人物表情的余韵没有给到,不少突发动作的镜头也没留有气口。

印象深的几个比如“赵女拍蒜”、“荆轲鲤鱼打挺”之类的,动作镜头接得太紧,动作前没有留有时间,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感觉过了。

霸王别姬 影评

霸王别姬 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精
湛的表演和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而著称。

导演陈凯歌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悲剧和绝望的世界,让人们对人性、爱情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张国荣和张丰毅在片中的表现堪称完美,
他们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对两位主角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特别是在霸王和小旦之间的情感纠葛中,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深情与痛苦,这种情感的真实性让人难以忘怀。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将
戏曲舞台上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戏剧性的人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这种情感共鸣让人动容。

最后,电影中的艺术设计和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影片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
计都十分考究,再加上悠扬动人的音乐,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戏剧性和美感。

这些元素为电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深刻的情感、精湛的表演和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对人性、爱情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爱情和梦想的深刻思考,绝对值得一看。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

它讲述了两位京剧艺术家在中国政治动
荡的年代中的命运。

影片通过精致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无奈。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陈凯歌运用了跨越数十年的时间跨度,
将主人公的命运与中国国家的变迁相互交织。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巨大冲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力和悲哀。

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的情感更加深刻和震撼。

其次,影片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

主人公段小楼和程蝶衣的命运交织,他们的
爱情和友情在政治动荡中受到了巨大的摧残。

段小楼在政治运动中被迫背叛自己的伴侣,程蝶衣在国家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

这些人物的命运让观众感到心痛和无奈,也让人深刻地思考人性在政治动荡中的扭曲和无力。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非常出色。

京剧的音乐和表演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沉浸和挣扎。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非常精致,为故事的叙述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深度。

总的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

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
的无奈,让观众在欣赏精致的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深刻地思考了人性在政治动荡中的扭曲和无力。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让我对人性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霸王别姬影评3篇

霸王别姬影评3篇

霸王别姬影评3篇霸王别姬影评1作为荣获一九九三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电影《霸王别姬》,被认为是陈凯歌导演所拍的最完美的影片。

该片场面精致华丽,人物刻画细腻丰满,故事荡气回肠,充分体现了导演驾驭镜头语言的娴熟程度。

电影《霸王别姬》讲述了戏子程蝶衣从20年代开始学习唱戏到70年代最后一次在舞台上练唱并最终自刎于他所饰演的“虞姬”最爱的人——楚霸王面前的戏梦人生。

程蝶衣与师兄,即楚霸王的饰演者段小楼,共同经历了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风雨历程。

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段唱花脸,程唱青衣。

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在京城红极一时。

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在京城红极一时。

蝶衣自小便被灌输“我本是女娇娥”的论断,渐渐长大的他也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与师哥产生了雾里看花般的暧昧情愫。

很快,这种局面被一个叫菊仙的女子打破……故事的氛围营造可以说非常成功。

人物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满是那个年代的风情,精致的戏服之下缓缓流淌的是惆怅与感伤。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最懂戏的陈凯歌,多次巧妙地将戏曲完美的勾勒出影片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氛围。

开头对于“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声音和寒冷的冬天北京城的极力描画,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营造了冷冽而略带悲怆,惆怅而略带苍凉的氛围。

画面共三次出现了这充满了京味的叫卖。

第一次是在北京灰暗的天空下,风尘女子抱着儿子走进戏班子之前。

叫卖被拉得很长,像是画面出现的逼仄胡同。

画面以冷色为主,营造了淡淡哀愁的氛围。

第二次,在寒气逼人的戏班子外面,女子亲手将儿子怪异的第六指生生的砍去了。

暗色的背景,深色的棉袄,与画面上鲜红的血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时的全景镜头缓缓移动,像是一把刀钝钝的,一下一下将人带入刻意营造的带着一丝丝绝望的氛围。

画面突然又转向了那逼仄的胡同,京味的叫卖,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神来之笔,原本不相关的情节被紧密联系,仿佛“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叫卖就是小蝶衣的痛苦叫喊,灰暗的天气就是他内心的阴霾。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电影《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片于1993年上映,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霸王别姬》进行评析,探讨其在情节、角色塑造、艺术表达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一、情节与叙事结构《霸王别姬》的情节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以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政治、爱情和艺术之间的纠葛。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世界。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和思考的空间。

二、角色塑造与演技表现《霸王别姬》中的角色塑造极为精彩,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是一个才华横溢、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优秀的京剧演员,又是一个深受爱情折磨的人。

张国荣通过精湛的演技,将程蝶衣的内心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为之动容。

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则是一个坚定而忠诚的人物,他对程蝶衣的爱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巩俐饰演的女主角菊仙则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

三、艺术表达与主题思想《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背景,通过对京剧艺术的展示和探讨,传达了对艺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京剧表演场景精彩绝伦,舞台上的精湛演技和华美服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同时,影片也通过对京剧演员命运的描绘,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使得《霸王别姬》不仅仅是一部情感剧,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之作。

四、影片风格与视听效果《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精心构图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十分鲜明,红色和金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此外,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其一大亮点,曲调悠扬、旋律动人,与剧情相得益彰。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导演陈凯歌于1993年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该影片以清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艺术家之间的纠葛与命运的转折。

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霸王别姬》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观众的影响与独特之处。

1.画面语言《霸王别姬》在画面的运用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导演陈凯歌似乎在每一个镜头都注入了艺术的灵魂,使得观影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美。

电影中运用的色彩和构图手法,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韵律感和美学的张力。

尤其是在表达京剧场景时,舞台的巧妙设置和服饰的精致细腻,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精致的画卷之中。

2.音乐语言《霸王别姬》的音乐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影片中运用的京剧音乐与场景的搭配恰到好处,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和戏剧性。

同时,配乐中凄美的旋律也在无声的情绪表达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配乐的运用不仅为观众营造了带有古典韵味的氛围,更能加深观影者对故事情感的共鸣。

3.剧情语言《霸王别姬》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通过对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命运的起伏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影片中,导演通过深入刻画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与艺术的追求。

剧情的紧密结构和情感的碰撞,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陷入情节的波澜起伏之中。

4.对话语言影片中的对话语言具有独立且鲜明的风格。

对话中的含蓄、悬念和婉转让观众在琢磨词语的背后意义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对话的语言艺术,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也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角色之间的交流与较量中。

总结:《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喜爱。

影片中精致的画面语言、动人的音乐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语言以及独特的对话语言,共同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艺术画卷。

观众在欣赏《霸王别姬》时,既能够享受到影片带来的视听盛宴,也能被影片中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所触动。

电影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在这部宏大叙事的史诗电影中,场景、服装道具、电影结构、时序、节奏、色调和镜头无一不实,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却隐藏着诸多“虚”的元素,这些元素却以如此真实的方式呈现,且往往对应着全篇最精妙的部分。

秦王的天真浪漫、荆轲的笨拙善良、嫪毐的有情有义等,都在电影中得以如实展现,这怎能不让人感到震惊?早期的陈凯歌,“实”的成分较多,“虚”的元素较少,创作风格较为扎实、生猛。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如同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而从《无极》开始,“虚”的元素逐渐增多,呈现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认为,从那时起,陈凯歌开始了自我蜕变,他以“虚”写实,这种方式往往更加真实、赤裸,也更具冲击力。

理解这一点后,再回看他早期的那些“实”,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他的代表作《荆轲刺秦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部电影中,“虚”的元素同样隐藏其中,且与“实”完美融合。

秦王的天真浪漫、荆轲的笨拙善良、嫪毐的有情有义等,都在电影中得以如实展现,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没有让观众感到空洞和无依据,反而让他们更加坚信这些人物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浓烈。

这便是陈凯歌的厉害之处,也是他最令人钦佩的才华所在。

在之后的《妖猫传》中,这种技巧被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除此之外,我还想特别指出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寻常大众往往只能随波逐流,虚度光阴。

而那些青史留名的风骚人物,能够掀起一时风浪,并非仅仅依靠时势造英雄,也不是凭借客观的历史时刻和事件。

推动他们的,极有可能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奇异情感。

这些情感难以被窥探和再现,而陈凯歌最擅长的,正是通过他的电影,展现这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那些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陈凯歌的电影总是能够让观众在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他的“实”是繁华的,而“虚”则是他为这些“实”增添的一抹神秘色彩,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深邃和人性的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导演因为喜欢看小说读故事,所以总是在想为什么有的小说虽说不能流芳百世但也是畅销一时,而有的故事则读起来很假,让人没有兴趣。

后来我慢慢的明白了一个故事要想吸引人首先他的人物必须是饱满的、是立体的,人物的一颦一笑都能让人切实的感觉出来,其次他的故事必须要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类人的想法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冲突,人物本身的性格冲突,人物之间的利益、情感冲突都是让故事闪耀的元素。

除却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我想对于电影来说这些都是适用的,只不过还需要一个导演对于整个故事节奏的把握。

比如一个电影的开场的节奏一般都会比较快切设置一定的悬念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点,只是在这些导演拍出的电影中故事性最强的还当属陈凯歌导演,更准确的说陈凯歌导演拍的并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人、人性的东西。

所以说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优秀的故事。

有人把陈凯歌导演比喻成是当代的“杜甫”,是的,他和杜甫都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社会上的人,但在我看来他的风格等多的像是李义山。

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他的电影中感悟出不同的东西。

也或许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使得他承受了太多的争议。

陈凯歌导演之所以能够把电影拍得深刻我想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虽然对于80后来说,文化大革命只是一个名词的概念,但是对于一个50后来说那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人说切实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想正是这种影响让陈凯歌导演把人、把人心、把人性看透了,以至于他之后的人生都是在讲“人”。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里的一段很经典的台词。

这又何尝不是陈凯歌导演自己的写照呢?一部比一部隐晦的电影为他迎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他总是在寻求着一种不同,有的时候他找到了这个不同,例如《黄土地》。

更多的时候他总是以失败告终,像是《边走边唱》。

他就像是他塑造出来的一个个人物一样,承受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所以他拍了《无极》,我总感觉《无极》就像是段小楼解放后所唱的《霸王别姬》,虽然看上去霸王依然是霸王,但是霸王的灵魂已经不是了。

《无极》就是陈凯歌导演对于电影市场的一个妥协。

他开始相信“拍电影不需要那么极端”,而忘记了“不破不立”的永恒真理。

现实与理想在他的心里开始了一场的较量。

我们可以从《无极》里看出陈凯歌导演的想法,似乎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欺骗以及承诺和谎言对于一个人内心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他却选择了一种近乎娱乐的形式来表现他,除却别的不说,只是在色彩上他就放弃了以往暗淡厚重的颜色风格选择了鲜亮的颜色,这种轻佻的颜色怎么能够承受住人性呢?当然,也或许这只是他的一次单纯的失败的尝试罢了,与市场无关。

尝试着分析三部陈凯歌导演的作品。

通过陈凯歌导演前后期的作品相比较、相同题材陈凯歌导演作品与张艺谋导演作品的比较来分析出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一)《霸王别姬》与《梅兰芳》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山脉,但是无论是哪一座山脉,有着怎么样的美他们无法超越一座山脉的高度,这座山脉就是喜马拉雅山脉。

有人说陈凯歌在拍过《霸王别姬》之后便江郎才尽了,殊不知《霸王别姬》就是那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或许陈凯歌拍出了荡气回肠的《荆轲刺秦王》、拍出了厚重苍凉的《黄土地》、拍出了感性之极的《温柔地杀我》,但是无论是哪一部有着怎么样票房和口碑都是无法超越《霸王别姬》的,因为它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人的缩影。

《霸王别姬》的好就在于你不知道它都表达出了什么?有人说它讲得是人与人之间的背叛,只是这些么?从班主那句“人得自各儿成全自各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艺人成名前的付出的辛酸。

从段小楼的那句“服个软,那还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一步步的妥协。

从程蝶衣的那句“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看出一个人对于感情的执着于疯狂……我们还可以看出很多的东西。

《霸王别姬》就像是一篇散文行散而神不散。

种种的一切都只为了贯穿一个主题——不疯魔不成活,也就是程蝶衣的悲剧的一生。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人物的塑造上。

从人物的扮相上来说“霸王”段小楼是一个“硬汉”,是个豪气冲天的男儿,而“虞姬”程蝶衣则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伪娘”了,是一个纤细柔弱的人。

如果说段小楼是棵树,那么程蝶衣绝对是根草。

其实从骨子里来讲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风足够的大就能把树吹到,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风都吹不到一根草。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人的童年看出来,一个是一挨打就满嘴“打得好”的求饶话,一个是打死了也不出声。

霸王之所以是假霸王就在于他的心里固然虞姬最重要,但他不敢让虞姬成为全部;而虞姬之所以是真虞姬就在于他的心里霸王是唯一,他的爱无所畏惧。

其实不管是哪个霸王都是爱着虞姬的,只是有的时候不能爱罢了。

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继《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反映“戏子”生活的电影。

整部戏都贯穿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寂寞,是那个无形的纸枷锁。

就像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一样,梅兰芳的寂寞又有谁知道呢?有人说《梅兰芳》没有《霸王别姬》的高度是因为主演是黎明而不是张国荣。

但是我觉得电影《梅兰芳》可以说把每一个伟人的寂寞都演出来了,只是这份寂寞是属于伟人的,不是我们这些百姓的。

我想也正是这个原因《梅兰芳》无法超越《霸王别姬》吧。

有的时候不完美的原因正是因为太过于完美了。

梅兰芳是艺术大师,所以他不能像程蝶衣一样去给日本人唱堂会,也不能像程蝶衣义无反顾爱着段小楼一样爱三哥,更不能受凌辱。

因为他是大师,我们必须尊重大师。

只是我们不是大师,我们有的时候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为了所爱之人只能一步一步的放弃心中的原则。

也正是这个原因,程蝶衣、段小楼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夏花虽美,但不懂梅的寂寞。

就拿他们之前的彼此感情来说吧。

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感情是实打实看得见的,段小楼会为保护程蝶衣而受罚,会去顶撞师傅,会去打妻子;程蝶衣也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冻坏了的段小楼,会毫不犹豫的去给日本人“唱堂会”以解救段小楼,也会不断地为了段小楼寻觅着“霸王”的佩剑。

反观梅兰芳和邱如白,似乎就没有那么实在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很虚让人感觉不到。

这也就是陈凯歌导演倍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吧,亦如李义山的诗让人费解。

但是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上是有共通的地方的,也正是这种手法把我们带入了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魔的世界、梅兰芳的寂寞的世界。

首先他们都是用一个事件来贯穿整个故事的。

在《霸王别姬》里是一曲《思凡》,程蝶衣为了师兄段小楼放弃了“男儿身”,开始了之后种种的幸与不幸的。

《梅兰芳》则是大伯的信,大伯的信的内容我们分三次才得以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也正是大伯一句做个平凡人成为了梅兰芳一生想得而得不到的梦。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似的场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物是人非之感,这一点在《霸王别姬》里面尤为突出。

比如当程蝶衣成“角”之后第一次亮相的时候似乎和当初他和小赖子逃跑遇到的那个“角儿”的场景是那么的相似,尤其是那一声的“糖葫芦”让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他们的童年,不禁感叹他们这一天到来的不易。

再比如说那个戏台子下的观众,从日本人到国民党再到共产党,不同的观众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特点的体现。

在《梅兰芳》里最有触动的就是结尾处梅兰芳在楼梯口处的讲话,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最屈辱的时代过去了。

最后一点就是利用镜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人物都是通过镜子看到的。

镜子是在电影中最常用的一个道具,尤其是在悬疑恐怖的电影中,但是陈凯歌导演运用镜子并不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而是为了让人物“模糊”起来。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里人物自身具有性格冲突的,通过镜像表现出来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它给人物内心活动蒙上了一层“纱”。

距离产生美,这种模糊不清的感觉更加吸引了我们,让我们像要看清楚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荆轲刺秦王》与《英雄》《荆轲刺秦王》可能是陈凯歌导演最具有争议的作品之一。

把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和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放在一起,并不是要说这两者之间谁好谁坏,只是想借助下《英雄》来分析下《荆轲刺秦王》的特点。

因为两部影片都是选取刺客刺杀秦王的故事。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我们就能感觉到《荆轲刺秦王》有一种厚重性。

整体电影颜色都是偏暗的,直到荆轲要去刺杀秦王才出现一件大红的衣服,这件红色的衣服在整个昏暗颜色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的刺眼,正是这种格格不入预示了荆轲悲剧的命运。

反观《英雄》这部电影颜色十分的亮丽,红色绿色的绸缎彰显的是一种尊贵,如同它的场面一样壮美。

颜色的运用是故事表达的一种手法,两种不同颜色的运用代表了两部电影的不同侧重点。

都是刺秦王,《英雄》则侧重于秦王的霸气,而《荆轲刺秦王》注重的是秦王内心的世界。

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一贯的风格相同,荆轲刺秦王里人物自身的性格都是冲突的。

以秦王为例,我们会发现嬴政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暴君”,他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暴政的,直到最后他自己问自己——“秦王嬴政,你忘了一同天下的大愿了么”已经完全的从赵政变成了嬴政。

可以说《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面“善良”一面残暴。

面对战死的战马他会去用手为他合上双眼,他会对一个孩童玩的拨浪鼓恋恋不舍,同时他又下令屠城。

他杀战俘却绝不杀很有可能阻碍他取得天下的“父亲”吕不韦,当他告诉马上就要离世的母亲他把仇报了却换来母亲的鄙薄的时候,他像一个没有得到奖赏的孩子一样伤心的哭了。

可以说他的人格在战争中已经扭曲了。

两部电影由于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另一个差异就是镜头选取的不同。

不同于《英雄》的镜头侧重于场面《荆轲刺秦王》则侧重于人物脸部的特写。

宏观的场面加重的是气势,而脸部的特写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内心。

我认为陈凯歌导演的所有作品人物都没有这部电影中的人物表情丰富。

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表情是近乎于夸张的,这种夸张准确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赵王不停的给还是孩子的士兵下着刺杀荆轲的命令的同时荆轲也对着那个孩子说着“回家去吧”。

两个人的声音就像是魔音一样,让孩子痛苦不堪。

这种不堪完全的“写”在了孩子的脸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英雄》里的人都是神,为了理想可以毫无犹豫的放弃一切。

《荆轲刺秦王》里的人都是小人物,拼命的去争取一些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无论是秦王还是荆轲。

秦王希望吕不韦活下去,但是吕不韦自杀了;秦王希望得到母亲的表扬,但是临终的母亲对他充满了咒骂;秦王希望赵女能够留下来,但是赵女带着荆轲的尸体走了。

这种得不到的把电影一步一步的推向了高潮。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是竭尽全力却仍然一无所获。

和《霸王别姬》一样,《荆轲刺秦王》里的人物也是渺小的,一点一点的向生活妥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