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屏幕最终呈现出一幅旧时铃铛与建筑物完美契合的水墨胡同画,到这里,观众幡然悔悟。
原来冯先生并不是真的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新的落脚点,因此内心荒芜。
同时,特技手法的运用与冯先生的“疯子精神”前后呼应,正如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社会变迁也需要传承、交互与融合,这是影片对文明进步做出的最终解答。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宽大的西装衫配一条红色运动裤、黄色帽子,语言夸张,神情怪异,这便是冯先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却又沉迷于故土、对现代文明强烈抵触的“疯子”。
陈凯歌百花深处观后感

陈凯歌百花深处观后感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导演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向来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关注。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他的电影作品《百花深处》,深受触动。
在观后感中,我想谈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中,陈凯歌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通过多个时间线的交叉展开,将不同时期的故事情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整个电影更加富有层次感,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解读故事的内涵。
其次,影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也是我观后的一大亮点。
陈凯歌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精细的演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每个角色都显得鲜活而真实。
特别是女主角,在剧中她经历了从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面对婚姻的痛苦和家庭的压力,她勇敢地选择了面对和坚持,这一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题材也是我观后的一大亮点。
《百花深处》以当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家庭问题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
影片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家庭、婚姻、事业等问题,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普通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挣扎。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观众可以更容易地产生共鸣,也使得影片的观影价值进一步提升。
此外,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陈凯歌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的画面构图和美学理念,将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设计得非常精致和美丽。
尤其是在场景的选择和布置上,影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风貌相结合,使得影片堪称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最后,我观后还对这部电影中所揭示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思。
影片中展现的婚姻、家庭和职业发展问题无疑是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她们在婚姻和家庭的选择上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仍然存在。
这部电影通过展示女性的成长和坚韧不拔,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例如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等。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姓名:学号:专业:班级:XX学院XXXX大学2020年X月XX日正文《百花深处》是由英国斥资邀请15位优秀导演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系列电影的其中之一,是一部历史短片,由陈凯歌导演。
陈凯歌,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有《霸王别姬》《赵氏孤儿》《黄土地》等代表作,在电影方面有较高评价。
在这部影片中,他用一个“疯子”的搬家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时间荏苒、岁月变迁的时空感,虚实结合,喜剧的剧情悲剧的内核,让观众对文化的延续进行思考。
这部作品应算作一部喜剧,无论是冯先生那顺溜的北京话带来的相声喜感,还是搬家工人们为拿到钱而进行的“无实物搬家”表演——搬一个一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之中的“家”。
,都能让人暗暗发笑。
从人物造型上来说,冯先生一顶黄色的印着logo的旅游帽,旧得发白的内里外搭一件大敞开的灰褐色外套,鲜红的运动裤,裤带稀稀拉拉垂着,最下是一双黑色布鞋。
这奇怪邋遢的造型增添滑稽感的同时又侧面表现了冯先生的社会身份——一个过时老派的精神病患。
由此,他对城市里道路、交通和建筑的惊奇,把头探出卡车车窗的举动以及坚持要搬家的行为都变得合理了。
而剧情从搬家工人对冯先生的轻蔑哂笑到内疚无奈到最后的理解同情这一走向也逐步揭开了作品主题——精神的传统面向与身体的现代面向,导演陈凯歌用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以此表达自己一贯的创作想法和理念。
这个主题其实并不新奇,是中国电影的母题之一,但重在呈现方式的创新。
那些见惯城市喧嚣繁华的最普通的搬家工人起初为了钱而哄骗冯先生,最后却愿意为将哄骗进行彻底而放弃报酬,他们听着想象中的铃铛声,眼中也盛满对老北京的眷恋,可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矛盾的时刻。
但这个时刻仅在该时该地有意义,着眼庞大的城市和如蚁的行人,这样短暂一刻的内心触动显得渺小无意义,搬家工人仍然需要在城市里不断游荡,阻碍城市发展的老旧建筑还是会被不断拆除,这种悲哀的延伸给看似轻松的喜剧添上重负,让人大笑的同时又烦闷得难受。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说到百花深处,你会想到什么?是北京那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还是信乐团《北京一夜》里有缝着绣花鞋的老面容安详的老人在的街道?而我要说的,则是14年前陈凯歌导演拍的短片《百花深处》。
14年前,曾经有一部电影轰动了全球。
影片的名字叫做《十分钟年华老去》。
是由15位世界大师导演各拍的10分钟影片组成。
分为了大提琴篇和小号篇两个部分。
这部150分钟的影片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那年陈凯歌还没有拍摄《无极》,有着《黄土地》和《霸王别姬》和作为代表的他当选了中国导演的代表。
《百花深处》作为陈导的作品带着满满的诚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影视作品的水平,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也给了国人一场感动。
短片只有10分钟,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位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
冯远征所饰演的冯先生是请人搬家的客人,举手投足之间娘娘腔而又不正常。
而耿乐所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则接受了冯先生的搬家请求。
根据冯先生描述说他们家住在百花深处胡同。
可到了目的地以后,耿乐一帮搬家工人却发现上当了!什么百花深处,不过是一片废墟而已。
可冯先生还给他们介绍的兴致勃勃。
耿乐一伙气呼呼的就要离开时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什么冯先生,就是一个疯子而已。
但为了收回账目,耿乐他们一伙人决定配冯先生出演一幕戏。
假装搬运的过程中,趣事横生。
先是分不清冯先生的家具位置。
无实物的表演又吓走了无辜的路人。
冯先生又拿着一个零件说是自己以前的铃铛。
甚至不还小心给碎了一个花瓶。
一群人郁闷的走在了回程路上,冯先生说路上有条沟,耿乐一伙认为冯先生是疯子的情况下没有听从冯先生的建议,而选择径直碾过。
谁知道真的有一沟!冯先生也在等待车子从坑里出来的过程中捡到了自己的铃铛。
伴随着铃铛声,人们放佛回到了过去那段日子······短片虽短,但该有的意义一个不少。
百花深处分析

《百花深处》分析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
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短片《百花深处》(2002)陈凯歌也是赋予其丰厚的主文思想,使其真实地表现出时光逝去这一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他搬家。
可是当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后,却发现那儿只有一个小土坡和一棵大树。
但是为了要得报酬,于是就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工人们装模作样的按照冯先生的指示搬起了家,但是因为当做玩笑一个工友“摔坏”了一个前清的灯座,搬家就在冯先生的无线哀痛中结束了。
返回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冯先生以前挂在房檐上的风铃,转悲为喜的冯先生像个孩子似地边摇着手中的铃铛边跑回了“家”。
时光流逝——永恒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化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
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搬家一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当搬家公司的小伙问到他怎么称呼时,他不断地点着头,略略笑道:“我姓冯,大家都叫我冯先生”。
“先生”一词本源于西方(古时中国的“先生”作“老师”一意,与今意不同),是在国民时期随着西服、西餐一起流传到中国。
倘若按照中国式的方式,大可叫一声“老冯”或“冯师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志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
由于生活压迫和金钱利诱,他们便也干从配合冯先生在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戏,“卖力”地表现出使劲的表情。
“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大概是这样解题的:用搬家的十分钟来见证世事变迁。
人物分析1、冯先生——似疯非疯宽大的西装衫配上一条红色运动裤,瘦削的体形,红色T恤,黄色帽子,灰色外套。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百花深处》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是一部以寓言展现的片。
以下是PINCAI小编收集的《百花深处》影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这是一部片长不过10分18秒的电影,由著名的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片子的名字就叫做《百花深处》。
该影片交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那里已经移为平地,搬家公司在接到上头的电话时才明白,原来这位冯先生竟是一位疯先生。
而这部只有10分18秒的片子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其中演员的表现,影片中的冯先生将一位失去家园的疯先生演绎的十分到位,从影片一开头他那副木纳的表情就让观众一下子了解了这位冯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北京,当他坐在搬家公司的车子,看着一路上高楼大厦那副迷茫更加把一个老北京演绎的活灵活现。
在来到百花深处时,他又把一个半疯半正常的疯先生演的让人赞不绝口,比如:他在搬家公司替他“搬东西”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认真的神情,让搬家公司都为之动容。
另外一位演员的表现也很不错,他就是这部影片的搬家公司的头头,他把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演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冯先生问他可以替自己搬家的时候,他说:“搬,只要有钱就搬”说这句话的表情真的就像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搬上了荧幕。
还有在他将车开到‘百花深处’时生气加郁闷而后又因为必须和冯先生讨钱时那两种不同的表情更是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会有这么死要钱的人?当然除了影片的人物,他的音响效果也很不错。
比如:在冯先生见到自己心爱的铃铛时将铃铛摇的铃铛作响时的那种声音。
让人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连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在听到冯先生‘摇’的铃铛时,也放松了心情,洗涤了心灵,他们不再是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只是普普通通的市民,甚至还让他们看到了“百花深处”。
还有就是影片的最后,那背景音乐把冯先生的悲伤和‘喜悦’渲染的很好。
还有。
该影片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百花深处剧评

《百花深处》影评《百花深处》是陈凯歌于2002年拍摄的一部微电影,它运用大量隐喻,通过讲述一队搬家工人为了钱财而为冯(疯)先生搬家一事反应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表达了对于新中国快速发展的欣悦和对于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的担忧与思考。
影片开头,一组搬家工人高高举起木板。
这正象征着新中国的兴起,路上“慢点儿慢点儿”的话音则代表有人对快速前进的新中国提出的建议,而接下来并不减缓的步伐则显示出这种建议未被听取。
紧接着叫嚷着的小男孩同仰拍的高楼与后面冯先生探头看到的那些高楼大厦相同,都表现出新中国高速的发展。
镜头一转,冯(疯)先生登场。
他是影片中旧文化的具体化。
服饰上黄帽红衫代表着古建筑的代表——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棕红色的外套代表着他的热情痴狂被表面所掩盖。
行为上微翘的兰花指则泄出些许京剧味儿。
他时时刻刻都在同影片中其余部分代表的新文化作对峙(这可能又是一个隐喻,少量的旧文化载体对上满世界的新文化载体,表现了旧文化的消褪)。
如在车上时,画面由一个中国结作分水岭,与另一侧的搬家工人划分成了一个对称构图;同样的还有他在路上对于车窗外街道楼房的好奇迷茫;那一句经典台词“这年头,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在体现新旧文化矛盾的同时也点出了更替之快。
镜头再转,拐入荒芜破败的街道,冯先生却突然雀跃起来,封闭构图中行进的车子左右两边被砍伐后遗留的树桩和青葱和树木再次隐喻旧新文化。
而得知被耍后,被工人抛下的冯先生拦车时快速地后退显示出他对于新生的工业文化的畏惧。
返程中电话的问答揭开了悬念,给人物以新的动力——钱,推动剧情向后发展。
顺理成章的引发“皇帝的新装”——帮冯先生搬家,这一高潮剧情。
在这一部分,导演选择将声画分离为两个平行世界来表达虚幻与现实。
背景真实的音效是属于冯先生的那个他记忆犹新的旧时代,而现实荒诞的画面则是残酷却真实的如今的为钱而生的新时代。
这两个世界之间用两边之人的对话和行动可笑的连接着又分离着。
“衣柜”和“衣橱”是新与旧的区分,“怎么会在这儿呢?怎么能在这儿呢?”是规矩的遗忘。
观《百花深处》有感

观《百花深处》有感《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段微电影,以人文主义为主题,体现了,新旧社会更替,旧人格格不入的事实。
影片总时长仅十分有余,表现形式尽管十分简单,但内容却十分丰富。
影片是以老北京人冯先生搬家为主线,以及其过程来发展剧情的。
看过这段电影,我感触颇多,碍于篇幅,记下最为深刻的几点。
影片中以车驶动过程中车窗外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的耸立到正面临拆迁的破旧胡同,造成人们视觉的巨大反差,给予人们极大的震撼感。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是印象中较为深刻的一句话,可谓道破天机,显得老式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多少带了些悲凉。
老北京不认识新道表现的十分不安怕司机走错道,但一看见胡同便翘起兰花指这女性化的动作,表现出回到家的感觉。
或许人们都已经忘记胡同曾作为老北京的代名词而存在,而正是这残败的胡同废墟又再次勾起人们对老北京文化的怀念和为走得太快失去传统而感到惋惜。
中年人冯先生找到搬家公司,搬家公司人的冷漠和粗鲁动作与冯先生的满脸笑容形成鲜明对比。
冯主动要求搬家,而冯先生所要搬的家实际是不存在的,当搬家公司选择离开时,被告知他是疯子,还宁愿装疯卖傻骗取冯先生的钱,这一行为体现了现代青年人重钱财利益,不顾良心的现象,不禁让人感到悲哀。
影片的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从篇头看来,多会嘲笑冯先生的疯而认为这将是一场喜剧,而后,却是画风突转。
“搬家”过程中,冯先生数着自己的“家当”,又高兴又担心,一再强调物品的重要性和摆放规矩,搬家公司的人却一再嘲笑不屑一顾,在这之间,体现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现代的年轻人完全不懂传统的东西。
令我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搬家公司的人不小心打碎了冯先生虚构中的花瓶,那时刻冯先生抚摸着“花瓶”哭了起来所表现的哀痛,像丢了自己的孩子。
那时刻,旁人表现的十分内疚,似乎也懂得了什么,表情十分凝重。
影片片尾,冯先生手摇着在路上捡回的铃铛,欢乐地向夕阳老槐树下的“四合院”跑去,大喊:“搬新家了,搬新家了……”慢慢地画面即出现一幅飘满落花的四合院景图,响起铃铛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
摘要:《十分钟年华老去》是2002年、由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的一部长达150分钟的电影,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最高艺术水准。
其中,中国导演陈凯歌拍摄的《百花深处》,因其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导演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一系列影视作品中熠熠生辉。
本文从文化角度切入,结合视听语言与艺术手段,对《百花深处》进行解读。
关键词:社会变迁;家园文化;人物;音乐;景别
《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
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一、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
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
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屏幕最终呈现出一幅旧时铃铛与建筑物完美契合的水墨胡同画,到这里,观众幡然悔悟。
原来冯先生并不是真的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新的落脚点,因此内心荒芜。
同时,特技手法的运用与冯先生的“疯子精神”前后呼应,正如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社会变迁也需要传承、交互与融合,这是影片对文明进步做出的最终解答。
二、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明暗结合
宽大的西装衫配一条红色运动裤、黄色帽子,语言夸张,神情怪异,这便是冯先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
时期却又沉迷于故土、对现代文明强烈抵触的“疯子”。
当汽车穿过断壁残垣,一路驶向废墟场时,冯先生表现得异常兴奋。
而相反,几位搬家工人,他们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的社会,与“疯子”的言行举止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漠视现实。
一个是对家园文化具有深厚感情的疯子,一个是面对传统建筑被毁而冷漠麻木的社会底层普通人群;一个为了家园在所不惜,一个为了金钱,卖力地配合“疯子”上演滑稽游戏。
此番对比,无形中将“疯子”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当影片最后冯先生拿着土里刨出的铃铛欢喜雀跃时,他的形象彻底和“疯”画上了句号,也彻底征服了以搬家工人为代表的现代人群。
借助冯先生与搬家工人两组对立形象,影片折射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使观众意识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下,传统文明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这一切正是时间消逝与社会发展留下的痕迹与烙印。
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抑扬顿挫
《百花深处》的成功,离不开其高度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注。
时代在发展,新事物终究会代替旧事物,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然而,终究不能忽略一些“根”的东西。
冯先生正是努力守护“根”的代表,尽管他被定义为“疯子”。
在影片开始,车子驶向百花深处的途中,广播节目、警车声音以及马路音乐,无一不洋溢着现代北京的气息。
面
对此场景,冯先生的行为举止明显与眼前的城市格格不入。
而同样的生存环境,搬家工人却轻车熟路、自然洒脱。
连观众也不知不觉地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随着剧情发展,当搬家工人为了所谓的利益而做出某些妥协后,我们似乎突然之间颠覆了对冯先生疯子形象的认识。
当影片最后搬家工人将铃铛还给冯先生时,我们知道:作为新生事物的代表,他们最终被疯子精神感化了。
现实也许使人麻木,精神不能麻木。
抑扬顿挫、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让《百花深处》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四、巧用语言、音乐与景别
(一)语言
语言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作为视听艺术,电影通常借由语言表达情感与态度。
《百花深处》中,人物对白带有浓厚的京腔,这一方面使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衬托出环境的真实性。
特别是冯先生,他的浓浓京味儿和细声细气的“娘娘腔”,与其身份特征极其相符。
从最开始众人把他当疯子对待到最后疯子形象的正面树立,怪异的语言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音乐
《百花深处》共有三处场景,即新建的高级住宅小区、城市街道和荒废的胡同。
不同场景中,导演适时引入无源音响和音乐,使观众的听觉世界不动声色由客观步入主观,并
随着情节的起承转合与情感因素的不断深入,最终领会主题。
例如:当工人不小心“打碎”灯座时,冯先生泫然欲泣,这时,婉转的笛声从远处响起,幽怨而伤感。
与冯先生丧失古董的心情一样,笛声是人类为古老文明被毁灭而发出的哀嚎,也是影片发出的强烈呼吁。
(三)景别
影片刚开始是远景画面,明确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紧接着,主人公冯先生兴奋的面部特写带领观众进入特殊的“搬家”情境。
当汽车穿过残垣断壁,最终停靠在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镜头升起,全景出现,人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当镜头不断升高,最终以俯拍镜头定格画面时,我们看到偌大的空间,唯有主人公踽踽独行的背影,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通过景别的不断变化,影片主题一步步得到升华。
五、结论
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足以让历史重构,只一瞥便能观其一生,这正是影视的魅力。
《百花深处》是一个含泪微笑的故事,它道出了社会变迁、文明流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主题,而人为摧毁的古老文明与人为创造的现代社会究竟哪一个更具有强大力量,又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文化命题。
作者简介:常晓媛(1989-3),女,籍贯:河南,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专业:新闻传播学
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