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屏幕最终呈现出一幅旧时铃铛与建筑物完美契合的水墨胡同画,到这里,观众幡然悔悟。
原来冯先生并不是真的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新的落脚点,因此内心荒芜。
同时,特技手法的运用与冯先生的“疯子精神”前后呼应,正如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社会变迁也需要传承、交互与融合,这是影片对文明进步做出的最终解答。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宽大的西装衫配一条红色运动裤、黄色帽子,语言夸张,神情怪异,这便是冯先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却又沉迷于故土、对现代文明强烈抵触的“疯子”。
《百花深处》影视视听语言

七、拍摄角度
1.仰拍
主体建筑物的面积 和高度被夸张放大,省 去了其他陪体,使得大 楼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 ,同时也给人一种压抑 感。表现出现代化大都 市的气息。
2、俯拍
俯拍的角度会使画 面中人物显得渺小,强 调环境、空间和人物在 其中的位置,表现出冯 先生孤立无援的境地, 营造出一种荒凉、困窘 的氛围。
影视视听语言期中作业
王勇俊 学号:你猜 班级:10级戏文四班 TEL:你接着猜 指导老师:高冠林
注:本幻灯片须全屏观看
《百花深处》
——视听语言分析
一、故事名称、导演、内容
二、景别运用特点
三、镜头运动特点
四、光线运用特点
五、色彩运用特点 六、构图特点 七、拍摄角度 八、调度手段
一、故事名称.导演.内容
导演:
• 陈凯歌:中国著名导演,福建 长乐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 表人物之一,执导过《黄土地 》、《霸王别姬》、《梅兰芳 》等多部经典作品。至今仍为 唯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的华人导演。在第47届希腊塞 萨洛尼基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 就奖。
影片内容:
表面上看,《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 滑稽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 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 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 上上演了。但陈凯歌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绝非一 种玩世不恭的“堕落”,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化 的思维表达着自己一贯的创作理念。而《百花深处》也在 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 、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
全景:
全景景别展现出人 物在画面中的动作 、又 能体现出人物所处的环 境,画面中叙述的信息 比较全面。图中主人公 身单影只站在一片荒芜 中,既强调了主人公和 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又表现出传统文明被破 坏后的一片荒芜。
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广播影视评论99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阙一都(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导演陈凯歌以独特而宏观的历史视角和文人思维著称影坛,时代和命运让他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既悲又喜、一言难尽的情感。
无论是早期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还是近年来的《梅兰芳》《赵氏孤儿》都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倾注了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
本文将以他为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拍摄制作的短片《百花深处》为例,选取电影选题、表现手法、象征修辞、音乐音响这四个方面,分析陈凯歌蕴育其中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文化反思;矛盾情结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99-02收稿日期:2012-11-23作者简介:阙一都,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电影研究。
《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中的最后一部短片。
在这部主题繁复、色彩瑰丽、汇聚了世界大师级导演的电影中,《百花深处》以平实而幽默的外表、深刻而厚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裹泪。
影片讲述了老北京人冯先生请搬家公司搬他“一无所有”的家的悲剧故事。
搬家在工人不留神的“松手”和冯先生的无限悲痛中告下段落,影片在夕阳下冯先生高呼着奔向已夷为平地的家时落幕。
我们很容易读出导演陈凯歌在电影中一贯倾注的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反思和理性思考,以及他对忧患和理想痛苦矛盾的观照。
一、选题分析——追寻时代步伐 执着文化反思影片发生的地点是“百花深处”胡同,导演选择这种建筑富有深意。
因为胡同是北京的象征,而它正在衰微。
在《京城胡同留真》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八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似一场飓风席卷而来。
昨天存在的胡同四合院,今天忽然消失了……。
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音响与音乐表现音响与音乐这两个元素是电影视听体验中声音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影片的主题及叙事都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
陈凯歌导演在《百花深处》中对于音响和音乐的运用非常到位,声音与影像合二为一。
在影像流动中,通过对白、音响和音乐来强调和重现那片逝去的文化风景,给淡漠了记忆的人们一个重新寻找记忆的机会与深深思索的空间。
下面笔者将对影片中的音响与音乐所出现的位置以及使用情况做一个梳理,分析这些音响与音乐和影片主题之间的联系。
根据影片声音的使用特性,我们大致可将影片中出现的声音分为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
有源声音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动剧情发展、营造真实画面空间的重要元素。
无源声音除了烘托与渲染情绪之外,也参与叙事,表达主题。
从声音运用的角度来说,有源声音的构思相对客观,各种声音主要来自画面提供的视觉信息,而无源声音的构思则相对主观,是画面外的声音,所以导演设计的主观意图更强。
《百花深处》的场景共有四处,分别是新建的高层住宅小区,城市街道,充满废墟的胡同和空旷的百花深处胡同。
这四场戏中,导演独具匠心地逐渐引入无源音响和音乐,使影片的听觉世界不动声色地由客观渐渐步入主观,随着影片具体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感情绪的深入,呈现出由写实走向戏剧化、写意化的发展轨迹,将影片的主题随着这条轨迹细腻地传达给观众。
( 一) 由写实向写意过渡的音响音乐空间影片第一场景中的声音主要以有源音响构成,呈现的动效和环境音响旨在为影片的情境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氛围。
搬家时的动效音响有脚步声、家具搬动的磕碰摩擦声及开关车门声等,环境音响有乔迁新禧的鞭炮声及车上的收音机广播等,这些伴随着动作烘托情境的各种音响,把一个乔迁新居的生活片段客观地呈现了出来。
随着卡车开动的引擎声,影片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场戏。
在这场戏中,导演在有源音响中添加上一笔无源音响,于是这场戏的听觉世界就有了一丝导演主观意念的闪现。
当搬家公司的伙计们载着冯先生途径北京平安大道时,此时的有源环境音响为机械沉闷的车轮摩擦声、此起彼伏的汽车鸣叫声及卡车收音机交通台的路况信息声,背景音乐为饭店里传出来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流行歌曲。
百花深处影评

逝去的“胡同”——浅谈《百花深处》《百花深处》这部短片以搬家为主要线索,来反映胡同的逝去。
突出了随着现代化建筑的不断增长,胡同将面临拆迁,北京古老的胡同文化也将逐渐不复存在。
本故事主要是以为冯先生搬家为主要情节,在去往冯先生家百花深处的途中,导演通过对北京市中高楼大厦和拆的破败的胡同的移动镜头,突显了在当今物质生活都提高了的社会中,人们只注重发展,而不去关注我们祖先为我们遗留下来的文明,试其如粪土。
当这古老的胡同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当古老的胡同在北京城中消失,当胡同文化成为我们逝去的财富。
难道只有到了这时我们才知道应该去保护它吗?所以陈凯歌导演在这里是为了告诉我们胡同的重要。
然而《百花深处》这部短片最成功的地方是对于人物的描写。
他通过对北京市中小人物的描写,诉说出了这样一场搬家的闹剧,从而突出他所要表达的内容。
首先,从冯先生的服装上来看,主人公一身红衣机上一件灰色的外套突显了他是一位生活在最底层的老北京人的人物形象。
其次,从他的动作和神情来看,他是一位有着精神问题的但却对胡同非常依恋的人。
最后从他所说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他虽然不认识繁华的街道,但却对百花胡同记忆犹新,突出了他对胡同的热爱,对他所住胡同的恋恋不忘。
而在这短短的十分钟的短片让我最深刻的是运用了心里蒙太奇的手法,随着主镜头的移动真的有一个花瓶在地上打碎了,为故事提供了悬念。
在影片的最后通过搬家队队长的眼镜展现了那座美丽的四合院原来的景,可是现在却消失了,只剩下那一棵孤零零的老树,从这些突出了那逝去的胡同,那逝去的文明。
总之,物质生活都提高了的我们,不应只想着去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应该保护我们古代的文化,不只是北京的胡同,在我国的多数地方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如果我们丢弃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又怎能在千千万万国家中独树一帜呢?当文化逝去,我们也将随之逝去。
点评:此篇评论从“胡同”这一主题入手,能够清晰把握影片主题脉络,且对于片中人物,导演技法等描写也能教准确把握。
浅谈电影《百花深处》

——浅析电影《百花深处》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影片简介 剧情介绍
影片分析
Title in here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导 演:陈凯歌 中 文 名:百花深处 英 文 名: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上映时间:20XX
影片简介
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北京的日益发展,一些原本充斥在老北京 城之中的建筑、物件以及那些老北京人独有的生活习俗,都被随之 而来的高楼大厦,时尚新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
那些被拆掉的老胡同,只有开发商眼中的利益;那些古老而又 充满京味儿的生活方式,在那些新兴的都市人眼中只是不健康、老 俗的代名词.仿佛这一切的小时都没有人会在意去关注,似乎是情理 之中的事情.然而,真的会没有人在乎吗?
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头目〔耿乐扮演刚为一个顾客搬完家,冯先
生找到他,说自己也要搬家,于是小头目带着一伙人费尽周折找到冯 先生口中的"百花胡同",发现那里已成一片废墟,只有一棵老槐树孤 零零的留在那里,搬家公司一伙人大呼上当,掉头离开之际接到公司, 说近期有个疯子到处找人搬家,提醒他们不要上当,即便上当了也不 要忘记要钱.
人物语言与形象
影片中"冯先生"的形象,兰花指、女性化的声音,扶帽子的动作, 极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皇宫中的太监一职.同时,"冯先生"这一人物 的设计,也象征着被阉割的传统文化.
总结
影片中,导演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 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暗喻回顾过去.树在一个矮小 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将推进 吞噬这仅存的旧文明. ◇ 旧物件——旧文化,旧文明. ◇ 坡——坡的意义不可代替,并非单纯的只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 所谓的搬家,就的物件都存在这小小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人 的小心翼翼,都揭示这样一个道理.
2009年艺术类考试四川大学编导考试影片分析试题 《百花深处》赏析 内容 ...

2009年艺术类考试四川大学编导考试影片分析试题《百花深处》赏析内容概要:现代都市,一派施工建设的忙碌景象。
某搬场公司接到一着装、言谈怪异男子的搬家业务,将信将疑之余,以G( 耿乐饰演 )带头的一行人跟着“疯人”几经周折来到了一块市郊荒芜的空地。
土坡成堆,人迹稀疏。
G等一行人理应因上当受骗而怒火中烧之感渐被消磨,甚至感同身受。
原来,从“疯人”的夸张举止和表情神态中他们知道了被夷平的土地上曾有他的美丽家园。
赏析一: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撞击该片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短片之一,表达了一位东方导演有别于其他导演的关于逝去年华的内涵理解和体悟。
从结构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本片中最基本的双元对立是“传统和现代”这两种文明的碰撞。
呈现给观众的一方面是一座到处是工地、到处搞建设的北京现代化大都市;而它的对立面则是“疯人”记忆中的温馨四合院。
两种文明的交汇和碰撞具体展现在了不同人物的交往过程中。
由耿乐等人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们显然是都市发展、文明演进下的产物,身上更多体现着现代的气息;而冯远征饰演的失去家园的“疯人”就不言而喻了。
仔细分析反映在这两方不同人物身上的各自传统和现代的因素,不难发现支撑这对最基本对立关系的是若干组对立因素形成。
一、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主题都说“电影是黄金,语言是白银”。
从语言结构分析,较能说明问题。
从双方打交道的对话中看,搬运工人明确表示需要预付款再搬运,并且强烈质疑“疯人”的经济偿付能力。
可见金钱因素已经深入了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质利益和拜金现象成为了普遍。
整个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刷下人被渐渐地染上了一股铜钱味儿。
“疯人”的语音语调怪里怪气,反复唠叨,简单重复。
乍看给观众“痴人说梦”的印象。
作为传统文明的象征符号,他在现代文明面前包括语言在内的各个方面都是怪异的、“失态”的。
这类似于《欲望号街车》里费雯丽扮演的角色,她代表了南方没落的种植园式的奴隶制文明,但身居北方工业文明的环境中却又处处显得各个不入。
影评--百花深处(陈凯歌、冯远征)

实实在在的虚幻-----浅评《百花深处》《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是由陈凯歌导演,冯远征主演的短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一个片断。
该片讲述了从小生长在百花深处胡同的老北京(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地方,发现那里已经被拆迁,搬家公司接到老板的电话才明白,这位冯先生是“疯”先生,为了挣钱,搬家公司帮“疯”先生假搬家的故事。
这部只有10分钟的片子在演员精彩的演绎下十分的吸引人,从开头搬家公司同意搬家时冯先生的欣喜,到看到现代的化的北京城的迷茫,再到搬家时的小心翼翼,最后仿佛回到童年般拿着铃铛跑到老槐树下欢跳,演员表现的自然、精准,把观众真真切切的带入故事。
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名,其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刹海街道,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
走进胡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条太平凡的胡同。
在经历了被涂鸦、奥运会统一盖上灰漆后,它唯一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被磨掉了。
从胡同中的房子可以看出,这里从来没有过什么辉煌,整条胡同中没看到一个门墩儿、一座像样的门楼。
只有那些太过娇嫩的鲜花灿烂一时,给这里留下了浪漫而诗意的名字。
而也因为它的平凡和普通,使得这样的胡同分外宁静而悠闲。
没有商家,没有太多过客。
只有居住于此的人们,默默地穿行其间。
它静静地在都市中占据着这一条纤细的线条,记载着一段美丽的回忆。
百花深处是北京街巷名称极雅者,除此之外在北京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胡同。
普普通通的老北京人在胡同里出生、成长、老去,伴随着日出日落,看惯了历史变迁,不变的是老北京人对生活的执着。
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发人深思的深刻含义,此片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去打开满布灰尘的记忆,记忆中的那颗老槐树就长在红砖墙的院子里。
槐树下有戏耍的孩童,也有眯着眼睛摇晃躺椅抽着烟的老人。
屋檐挂着铃铛,每当刮风下雨就会轻声歌唱。
头顶不时飞过一群白鸽,像一小片雪白的云。
也许我们就在其中,哼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背着小书包早出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