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资料概述与简介 泗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9分,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

不仅要求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关于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

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

然而,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

一些专家还指出,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

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计划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他们口口声声完全尽到了生态保护的责任,然而,由于缺少监督,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

业者和游客有能力做到的,大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违反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惊吓动物等等。

然而每逢节假日、偏远、生态多样的地区每每人山人海,这对动物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看到这么多的人涌到身边,特别容易紧张,症状包括心跳加速、繁殖率降低,以及荷尔蒙失调。

在拥有生态多样性的国家,生态旅游是不错的资源、但发展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好好收集相关数据。

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了它们,也就没有了生态,还谈什么生态旅游。

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加之一些自然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匪我愆.(qiān)期盛.(chéng)以锦囊洎.(jì)牧以谗诛尔卜尔筮.(shì)B.以三矢赐.(sì)庄宗无食桑葚.(shèn)身死国灭,为.(wèi)天下笑渐车帷裳.(chánq)C. 修我戈.(ɡē)矛静女其娈.(1uán)洵.(xún)美且异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D. 帝高阳之苗裔.(yì) 摄.(shè)提贞于孟陬惟庚寅.(yín)吾以降扈江离与辟芷.(zhǐ)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匪我愆.(拖延)期B.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静女其娈.(修长的样子)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修我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D.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尚足以明.也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且庸人尚羞.之⑤将军身披坚.执锐.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素善.留侯张良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⑨函.梁君臣之首A.①⑦/②⑨/③/⑧/④/⑤⑥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C.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D.①⑦/②/③④/⑨/⑤⑥/⑧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有“相”,哪一组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A. 枝枝相覆盖B. 及时相遣归叶叶相交通相见常日稀C. 会不相从许D. 还必相迎取出郭相扶将誓不相隔卿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自可断来.信.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试题第一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国家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二是需求(一种普遍的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

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

比如商业不发达时,犹太人的市场经营能力被荒废了;制造业没有产业化时,德国人、日本人的制造能力毫无用武之地;当软件不知为何物时,印度怎么想都不可能取得在国际软件行业的位置。

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发达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一种人类的普遍需求。

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

从民族到个人的发达无非是人类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条的结合。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它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

就像韦伯说的: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

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

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精神和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以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

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800年里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因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

比如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而只有当现代化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普遍需求的时候,这种文化能力的历史机遇才可能出现。

当众多民族、国家、个人的生活都要实现现代化时,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

欧洲在千百年里为满足这种需求准备了充足的文化能力,深刻地体悟到了这种需求,并用这一能力开始进行生产、营销、发展。

语文试卷(7)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语文试卷(7)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5.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③①⑥④②⑤
阅读70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总书记在杭州G20峰会上的讲话,如黄钟大吕,向全世界展现了杭州这一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⑥通常一本书的前言是要提纲挈领的,然而面对顾城,我却不愿这样下笔,并非不可为之,而是自觉资历浅薄,更重要的是顾城于我而言其实就是一部成长史。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泗县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 “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 “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安徽省泗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泗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泗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不分版本泗县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时量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5分,每题3分〕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注音有误..的是:〔〕A.寒伧.(chen) 炮.(páo)烙长歌当.〔dàng〕哭咀嚼.(jué)赏鉴B.丛冢.(zhǒngɡ) 晌.〔shǎng〕午迂讷.〔nè〕自惭形秽.(huì)C.债券.(quàn) 应.举〔yìng〕打烊.(yàng) 犄.(jī)角之势D.诱哄.(hǒngɡ) 搭讪.(shàn) 镌.(juàn)刻面面相觑.〔qù〕2.以下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集思广益鞭长莫及夙兴夜寐敛声屏气B.变本加厉秣马厉兵良莠不齐再接再厉C.各行其是枉费心机焕然一新闲情逸致D.刻不容缓欢心鼓舞迫不及待良晨美景3.以下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陈奂生进城,并不象走进贾府的林黛玉那样,首鼠两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B.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能留住青春,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于事....。

C.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回廉洁自律。

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儿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市属医院的26名医师联合签名建议,弘扬白求恩精神,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拒收药品回扣和红包,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B.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说明,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

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

C.光明中学公告:兹定于2008年国庆节的第五天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活动。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时刻120分钟总分120分)第Ⅰ卷(共38分)一、(26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愆.期(qiān)赍.赠(jī)殷.岩泉(yīn)菲.薄(fēi)B、苗.裔(yī)脚著.(zhuó) 贾.人(gŭ)长歌当.哭(dàng)C、否.泰(pĭ)银篦.(bì)丘峦.(luán)惩创.(chuāng)D、譬.如朝露(bì)幽咽.(yè)管弦.(xuán)混.沌(hún)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羁旅明亮蓼落何时可辍B、嬉戏自缢桀骜接踵而至C、驰聘喋血浸渍糜室劳矣D、卜筮城郭泣涕涟涟忧忧我心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C、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D、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记念刘和珍君》)B、“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故都的秋》)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暮去朝来颜色..长句,歌以赠之..故 B、因为C、本自无教训..艰.. D、早岁那知世事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栗.深林兮惊层巅B、熊咆龙吟殷.岩泉C、花自飘落..水自流 D、虎鼓.瑟兮鸾回车7、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蒲苇纫如丝B、来吾道夫先路C、恍惊起而长嗟D、列缺霹雳,丘峦崩摧8、下列各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不属于侧面烘托的一项是()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为第1至6页,第Ⅱ卷为第7至8页。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

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

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

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

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

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

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

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

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

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

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境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

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

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

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圭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

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

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

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

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人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二、(3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

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

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

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

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

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

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

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

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

数日福死,河南大治。

迁陕右四川宣抚使。

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

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

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没。

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土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B.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

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

他虽然不喜欢杀人,但还是先后果断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和军帅郭千户,震慑住了邪恶势力。

D.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

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2)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0分)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8.诗中写“榴花”之色的字给人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5 分)9.请赏析诗人夏日午休时的意境和心境。

(5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8分)(1)_________,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渔舟唱晚,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6)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7)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8)___________,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三、(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老鲁汪曾棋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

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

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

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

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

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

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

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

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来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

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

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

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

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

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

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

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

”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