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启蒙教育研究状况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早在17世纪就确立起来,这要比课程领域的独立早了整整300年。
但是,教学研究科学化进程的长足发展还是在20世纪。
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一)拉特克的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研究的重心是“如何教”的问题。
第二,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第三,确立了“自然教学法”,即由易到难的方法。
第四,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1632《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夸美纽斯的这一主张与拉特克的“自然教学法”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2.兴趣与自发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
1650年,夸美纽斯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他曾把他所有的教学原则简化为三条:第一,“循序渐进”;第二,“自己检验每一件事,而不是在成年人面前放弃自己的权利”;第三,“根据自己的主动意愿行事:‘自己干’”。
在这里,学习者的自发学习、自主探索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3.活动原理夸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
因此他强调活动的首要性:“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中学习。
”4.直观原理夸深受培根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他由此创立了教学的直观原理。
夸虽提倡教学应当从事物的感性知觉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使学生停留于单纯的直观性知觉,还必须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即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认识事物整体的本质和偶然性。
西欧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西欧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启蒙运动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浪潮。
它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对西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渗透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某些领域,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西欧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深远意义。
首先,西欧启蒙运动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造成了重要冲击。
启蒙运动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自由思考和质疑传统观念。
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冲突。
传统上,中国文化教导人们要尊重权威、遵从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然而,启蒙运动强调的个人自由和理性思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梁启超在他的著作《新民丛报》中,倡导了一种自由思考和理性探索的观念,这与西欧启蒙运动的精神是一致的。
其次,西欧启蒙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启蒙运动强调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这在中国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西方近代启蒙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方的教育制度被引入中国,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严复,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此外,西欧启蒙运动强调个人权利和人权意识,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冲击。
梁启超等近代思想家的著作,反映了对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批判,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改革。
西欧启蒙运动也对中国的政治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启蒙运动充满了对专制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批判,提倡民主、平等和人权。
这种观念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游戏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孙中山,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积极影响。
他坚信民主共和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将其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可以说,启蒙运动的思想倡导为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虽然西欧启蒙运动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遭受了一定的限制和批判。
《2024年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幼儿园作为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最初阶段,游戏作为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已经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途径。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当前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二、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现状1. 游戏设施与资源丰富多样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在硬件设施上都有较大的投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游戏设施和资源,如玩具、游乐场、角色扮演区域等。
这些设施和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游戏环境。
2. 游戏形式多样,满足孩子发展需求幼儿园游戏涵盖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建构游戏、绘画等。
这些游戏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娱乐需求,还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3.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游戏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将游戏作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1. 游戏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导致孩子们的游戏时间被压缩,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2. 游戏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幼儿园虽然拥有丰富的游戏设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导致设施利用率不高。
3.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对游戏教育的认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引导孩子们进行游戏活动。
四、对策研究1. 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幼儿园应合理安排孩子们的游戏时间,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游戏活动。
同时,要调整课程安排,将知识传授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2. 提高游戏设施利用率幼儿园应加强游戏设施的管理和引导,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游戏设施的利用率。
此外,可以定期对游戏设施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加强师资培训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对游戏教育的认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研讨等活动,让教师了解游戏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游戏引导方法。
如何在大班额的小班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

如何在大班额的小班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幼儿园课题研究项目“国学启蒙教育促进3-6岁幼儿形成良好品行的实践研究”从立项到实施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路,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而如何在大班额的小班里开展国学品行教育是本学期笔者研究、学习的重点。
现总结如下:1 研究的对象及其品行分析班级40名幼儿,最小的出生于2009年5月,最大的出生于2008年6月。
其中男幼儿和女幼儿各占20名。
这些孩子大多非常聪明,活泼,喜欢说、喜欢玩。
因为父母年轻或是工作繁忙,大部分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抚养。
老年人的“隔代溺爱”导致了他们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孩子的心里发展。
很多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固执、骄横、自私、不善与人用言语进行沟通等状况。
在课堂上,孩子没有一点学习的兴趣和遵守纪律的意识;在生活中,完全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王子”。
而且因为家人的宠爱,幼儿在园不能接受一丁点的挫折和批评,让老师很难开展教育工作。
2 研究的思路从贴近和关注个体的品德发展出发,收集各种生活中的典型、棘手案例,以“国学”经典内容为切入点,构建出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特征,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教育内容。
研究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从关注幼儿个体品行发展来体现教育的实践性。
3 研究的目标学期初,根据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国学启蒙教育计划”,通过“礼仪国学”、“音乐国学”、“故事国学”三个方面来开展。
每个小方面实施时间为一个月,从而达到以下的目标:通过语言、故事、音乐、游戏等各种方式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懂得做一个讲礼仪的孩子。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对孩子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和艺术方面的熏陶。
理解一些简单的国学经典内容,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
4 研究的方法资料收集法:将平时的“个案观察”、反思笔记和原始资料、照片等做好详细的收集和记录,并有意识的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方便书写论文时进行数据引用。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摘要:严复作为早期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始终在寻找一条能够改造国民性、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性的道路。
教育救国思想无疑是贯穿其一生的主题。
当时中国之所以被列强肆意凌辱瓜分,任人宰割,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大众的“愚﹑贫﹑弱”。
要实现中国的富强只有“鼔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三民”教育。
关键词:严复“三育”教育一、严复经历及教育思想形成的简述严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接受封建传统教育,后转向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871年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留学。
1879年学成归国后,开启教学生涯。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这位颇具“新知”却屡试不第的才子。
一直述而不作的严复连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些列政论,阐述政治观点。
在诸多思想中,尤以认为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于是,在严复中西方兼容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了一个“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教育救国论。
二、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研究1979年后,对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学术研究内容增多。
国内各种期刊中对其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已刊出百余篇,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
专著的出版中论述也很多,比如崔运武教授1993年出版的《严复教育思想研究》,是较早系统研究严复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专著。
这些著作对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都褒扬了其时代的启蒙性,教育思想的现代性。
1.三育并重以及三育侧重的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三民”教育,现在学者对研究既有整体的研究,也有对局部的分析。
周建超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角度,认为“三民”教育是一个统一体。
教育救国是其逻辑起点,三民教育是其目标模式,通过中西融贯的方法来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1]薛菁站在救亡图存,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思想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以翻译为媒介,将三民教育视为教育救国的纲领。
[2]周妤则探讨了清末新政时期,严复教育思想的形成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并阐释了“三民”教育的内在关系。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18世纪的欧洲,是启蒙运动的高峰期。
启蒙运动以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基础,试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然而,在欧洲各国,启蒙运动的表现和影响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启蒙运动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独特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一、英国的启蒙运动在英国,启蒙运动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和知识精英中。
英国的启蒙运动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核心。
著名的英国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人,对知识和经验的重视以及实用主义的倡导,影响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体系。
在政治方面,英国启蒙运动为建立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他们对于专制统治和权贵阶级的批判,促进了英国的民主发展。
启蒙运动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英国的法律体系,例如英国《人权法案》的制定就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经济方面,英国的启蒙运动为产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强调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其对实验科学的推崇促进了英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英国启蒙运动还提倡自由贸易的理念,对英国的商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英国启蒙运动对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主张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对英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也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兴起,伦敦大学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启蒙运动在教育领域的成功。
二、法国的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以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变革为主,强调人权、言论自由和社会正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对权威和传统的质疑,以及对人民权利的捍卫,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方面,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直接挑战了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主张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批判了王权神授论。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重要著作《社会契约论》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通过绘本对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及品格培养教育研究

通过绘本对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及品格培养教育研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人们素质培养的基础。
教育部门应当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使之融入幼儿园教学中,以培养下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教育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绘本教学的支持和推广力度,培养出更多对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的幼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多为他们选择一些传统文化绘本,让他们在玩耍和休息的时候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和魅力。
关键词:中华绘本;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策略引言幼儿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之一,同时也是人格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绘本教学中是当下孩子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绘本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语言简单、富有趣味等特点,符合幼儿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能够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传统文化绘本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通过绘本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可以促进孩子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传统文化绘本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古典画册是一种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媒介,它可以通过图画来传递想象力的翅膀。
鼓励和支持儿童接触传统文化图画书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优秀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这对于促进口语发展和社会情感培养,以及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非常有帮助。
图画书语言具有生动性、直觉性和显著性,这可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传统节日期间的积极尝试和参与民间游戏,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图画书《老鹰捉小鸡》是一本适合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故事书。
它充满了有趣的故事和温暖美丽的图片,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产生微妙的影响。
学前教育中语言文学启蒙的有效策略探究

学前教育中语言文学启蒙的有效策略探究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学前教育中实施语言文学启蒙的有效策略,并深入分析这些策略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综合研究,我们发现,提供沉浸式语言环境、采用互动教学法以及结合情境教学与游戏化教学等策略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文学素养培养和认知能力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沉浸式语言环境可以让孩子在浸润的语言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互动教学法则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而情境教学与游戏化教学的结合,则通过情景模拟和趣味化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孩子的认知视野。
因此,本研究为学前教育者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启蒙策略,有望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语言文学启蒙、沉浸式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引言在学前教育中,语言文学启蒙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
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学启蒙一直是教育者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教育中实施语言文学启蒙的有效策略,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指导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文学素养培养和认知能力提升。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揭示一些成功的启蒙策略,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启发更多创新方法的探索。
一、沉浸式语言环境的构建在学前教育中,构建沉浸式语言环境是促进语言文学启蒙的重要策略之一。
沉浸式语言环境的构建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富有语言刺激和情境交流的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文学素养培养。
构建沉浸式语言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场景,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
在幼儿园中,教室布置和装饰应注重语言元素的渗透,例如贴满了有趣的文字和图片的墙壁、角落设置了语言游戏区域等,这些环境设计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欲望。
在家庭和社区,家长和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也是构建沉浸式语言环境的重要保障。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读、唱歌、讨论等方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氛围,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到各种语言形式和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7年第4期 “家族”(小功至缌麻同出曾高之祖而不共财)与“宗族”(五服以外共远祖之同姓),因此,本文有关家族史研 究的介绍涵盖了家庭、家族、宗族三个层次。 ②1990年以前的宋家族研究状况可参考如下文章:王善军《近代古代封建宗族制度研究管窥》(《中国史研究 动态》l991年第3期)、王玉波《启动·中断·复兴——中国家族、家庭史研究述评》(《历史研究) ̄993年第2 期)、徐扬杰《中国家庭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6期)。
明代启蒙教育研究状况 李成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 目前,学术界对明代教育研究颇多,如明代的教育制度、官学教育、书院教育、教育思想等 等,然而这些多是对成人教育的研究,而对启蒙教育的研究却仍然很薄弱。 有关明代启蒙教育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社学和启蒙教材两个方面,对启蒙教育思想也 有少量研究,其他的如在对家庭教育、族学、义学和私学的研究中也稍微涉及到了对明代启蒙 教育的研究。
有关明代社学的研究 2O世纪3O年代前后学者开始关注明代社学问题,并有了最初的一些研究成果。王兰荫 《明代之社学》(《师大月刊)1935年21期;1936年25期)首先对明代社学进行了颇为详细系统 的研究,对明代社学的由来,社学的校园,设立社学的目的,社学的经费,社学的教师、学生以及 社学的教材、教法一一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对明代社学的学校总数,社学的管理,社学的校舍、 校产、经费、教师、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列表统计。盛郎西《明清之社学》(《江苏教育》1936年5 卷7期)考察了明清社学的设立、兴废及其在当时的作用。 2O世纪8O一9O年代,对明代社学和社学教育的研究相对多了起来。吕达《元明清三代社 学考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对元明清三代社学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学 这种组织是从元代开始建立的,其目的是对广大的农村实施教化,明代更加重视,采取措施使 之巩固和完善,并对社学活动的内容也规定得越来越具体详细。池小芳《明代社学兴衰原因初 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3年2期)探讨了影响明代社学兴衰的几个主要因素,认为各 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经济因素、学术的影响和小学教育自身的因素等四个方面导致了明代 社学的兴衰。陈宝良《明代的义学与乡学》(《史学月刊》1993年3期)利用地方志考察了明代 明代启蒙教育研究状况 17 义学和乡学的设立及其三种形式,即一是由地方官出资兴办的,二是由乡绅创办的,三是由科 场失意的儒生创设的,并对其作用进行了探讨。池小芳《宋明时期的小学经费管理》(《辽宁教 育学院学报11998年4期)对宋明时期的小学经费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宋明时期的小学经费 管理趋于规范化,其经费的来源不尽相同,宋元时来源于学田,明代除了学田外,商税和租赁房 店也是其主要来源之一。董倩《明代社学述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介绍了明 代社学的建立、兴衰和生员情况、教师的资历以及学校的教材、考课制度,并分析了社学制度对 维护统治的作用。陈时龙《论明代社学性质的渐变与明清小学学制的继承》(《教育史研究》 2000年3期)、郭丽明《明代初级教育——以社学为中心》(《中兴史学12001年4期)以社学为 中心考察了明代的初级教育。林吉玲《明代的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5期)则考察了明代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的建立及其目的,并简单介绍了社学的教学 内容,分析了乡村社学兴盛的原因。李绪柏《明清广东的社学》(《学术研究12001年3期)探讨 了明清时期广东社学发展的概况及其在建制规模、经费学田、教学内容、教师遴选等方面的特 点及其在广东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贡献。张羽琼《论明代贵州社学的兴起》(《贵州文史丛刊》 2004年1期)对贵州的社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贵州地区社学的情况,以及社学对贵州地区社 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于明清社学是官办还属私立,史学界也在争论。陈剩勇《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 教育体制》(《历史研究)1995年6期)认为社学与义学是官学,王日根《社学即官办初等教育说 质疑》(《历史研究)1996年6期)则以为明清的社学与义学并不是官学,它们是由官府倡导的, 但并不是由官府来办,特别是社学与义学不像州县学那样在各州县都有较固定的设置,而是显 示出较大的地域差异性,表明这些社学与义学决不是官学。 另外,对于社师也有研究。刘晓东《明代的“社师”与基层社会——以黄佐(泰泉乡礼)为中 心》(《东北师大学报)2oo4年5期)根据《泰泉乡礼》对明代的”社师”与基层社会的关系进行研 究,认为从《泰泉乡礼》来看,明代的社师主要是由以“生员”阶层为核心的基层士人群体所构 成的。其生计的维系主要来源于“束修”所得,并在相对低下的经济待遇中承担起了“启养蒙 正”的社会基础教育职责。同时,作为基层文化人的代表,社师通过其“导风化俗”的社会活动, 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基层社会生活的管理,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化与管理职责。 总之,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有关社学的研究比较全面,既有从教育史角度进行 的研究,也有从制度史角度进行的研究;既有对社学的内容和数量的研究,又有对其作用和功 能的探讨。然而,何以会出现社学,为什么会在明代达到鼎盛?它们在明代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问题?这是教育发展使然,还是另有原因?学术界对此缺乏探讨。
二、对启蒙教育思想及蒙学教育和私塾教育等的研究 蒙学思想方面主要是对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研究较多,程龙生《试论王守仁的童蒙教育 思想》(《教育探索12002年2期)认为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儿童教育的弊端,主张儿童教 育的内容应该是“歌诗”、“习礼”、“读书”。在教育方法上,王守仁主张采取“栽培涵养”的“诱”、 “导”、“讽”的方法,在教学程序上,则要动静结合,体脑交叉。并提出“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 1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7年第4期 则。钟坤杰《顺应性情,鼓舞兴趣——王阳明蒙学教育观》(《云南教育))20o4年1期)则肯定了 王阳明对儿童的“顺应性情,鼓舞兴趣”的启蒙教育观。他的《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文化散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oo4年2期)则认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文化,发端于西周,至秦汉之际 渐成规模,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演进,直到明清时期,经由朱熹、王阳明、李垛等思想家、教育家的 培育,使古代蒙学教育文化从形制到内容都臻于完善,为后世之启蒙教育提供了诸多参考与借 鉴,其中也涉及到了明代的启蒙教育思想。 另外,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书店1936年版)以简练的笔墨介绍了明清时期的儿 童教育,叙述了儿童教育的理论、状况及其教材。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简单介绍了元明时期社学的设立,着重介绍了元明启蒙阶段的教 育内容及其教材。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以一节的 内容介绍了明清的社学、义学和私学教育,介绍了社学、义学和私学的发展,蒙学的教材、教法 及其教师。尹选波《中国明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则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明代社学 的设立、兴废以及社学的教育内容,还简单介绍了义学、私塾的设立及其教育内容。陈学恂主 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专门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明清时期的 蒙学: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制度(包括启蒙教育与明清蒙学,蒙学的任务、办学体制及管理制 度),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理论,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实践,以及明清蒙学教育的内容、教育的 方法、少数民族的蒙学教育、明清时期蒙学教育实践的得失评价,明清时期蒙学的教材和教师。 刘祥光《中国近世地方教育的发展——徽州文人、塾师与初级教育(1100—18oo)))(台北《中研 院近代史所集刊))1997年12期28卷)探讨了徽州文人对当地初级教育的作用。池小芳《中国 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对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其中有关于明代小学教育的研究。李琳琦《明清徽州的启蒙教育述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3期)探讨了明清徽州启蒙教育机构的演变与发展,明清徽州启蒙教育的特色及其发 达的社会历史原因。文中认为随着明中叶以后官办社学的衰落,徽州民间自行创设的义学和 私塾等启蒙教育机构蓬勃发展起来,明清徽州启蒙教育有明确的层次之分、高度普及和开创塾 讲制度,是其三大特色。而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徽商的经济资助,以及强宗固族的宗法观念, 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则是明清徽州启蒙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历史原因。孙华莹《论明清商人重 教兴学及其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O年4期)利用谱牒和地方志考察了明清商人立家 塾、置族学、兴义学,重视让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情况。周愚文《中国教育史纲》(台北正中书 局2001年版)也涉及到了明代启蒙教育。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安徽师范 大学学报))2003年5期)利用谱牒和文集对明清徽州宗族重视家庭早期教育和宗族蒙学教育 的规范化,力图使子弟“养正于蒙”作了考察。 近些年来,史学界有几十篇关于私塾、私学研究的文章,在如何给私塾定位、私塾改良及其 影响、私塾长期存在的原因、塾师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吴霓《试述中国古代私学类 型的历史演变》(《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6期)探讨了中国古代私学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认 为在穷乡僻壤,唐朝出现了乡学,宋有冬学,元明清有社学,另有义学、义塾、私塾等,还出现了 家学。他的《私学的社会化,蒙学化——宋元明清时期私学初级形态的发展特点》(《教育科学》 1996年1期)认为宋元明清时期私学出现了社会化、蒙学化的倾向,蒙学化的倾向首先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