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合集下载

细说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

细说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

细说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苏醒延迟是指觉醒机制、麻醉药物在消耗代谢之后共同呈现的结果,是麻醉苏醒时较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苏醒延迟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康复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有所增加,甚至还会引起并发症。

所以只有提前确定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确定全麻后苏醒延迟影响因素有何意义?在麻醉之后,监测治疗室内的患者病情变化速度非常快,病情具有高危的特征,同时患者的数量也较多,对临床护理提出的质量要求普遍比较高。

如果患者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不仅会导致麻醉之后的监测治疗室正常工作秩序受到扰乱影响,而且对患者也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严重时会直接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必须要找出全麻后延迟苏醒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因素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够促使患者术后更好的康复。

全麻苏醒延迟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年龄:部分老年患者多数都伴有器官功能退行性病变问题,神经递质释放不断减少,所以很难快速的摄取和代谢掉麻醉药物。

与此同时,部分老年患者自身的肾血流量较少,肾小球的滤过率较低,所以这部分老年患者在药物代谢方面严重不足,很难及时将药物排泄出来,此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就会延长,患者的苏醒延迟风险也会增加。

术中增加麻醉药物、急诊手术:由于急诊手术患者会出现手术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等情况,尤其是对于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很难对其他内科疾病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理,无形中导致患者的应激水平较高。

同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不断的追加麻醉药物,药物的浓度也不断增加,无形中导致患者会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

术前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在手术之前就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尤其是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影响后,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安、幻觉等现象发生。

此时,患者的神经递质释放产生影响,患者觉醒能力降低,进而引起苏醒延迟的情况。

术中输血量、术中液体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通过监测输血量以及液体量,可以及时反应出机体的损失量,输注量越高,那么血流动力学紊乱风险就会有所增加,对机体代谢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损伤等情况,进而延迟苏醒时间。

丙泊酚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

丙泊酚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

丙泊酚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具有快速、短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和镇静状态的诱导。

虽然丙泊酚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常见的原因,可以导致患者苏醒延迟。

这些原因可能与药物本身的性质、患者个体差异以及使用方法等多种因素有关。

下面将对丙泊酚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丙泊酚的药物性质是导致苏醒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丙泊酚是一种脂溶性的药物,其分布和清除速度较快,因此常常认为丙泊酚的作用时间较短。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丙泊酚在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中可能存在脂溶性药物储存的问题,从而延缓了丙泊酚的清除和作用结束时间,导致患者苏醒时间延长。

此外,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也会影响苏醒时间。

例如,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会影响丙泊酚的代谢和排泄,进而影响患者的苏醒时间。

其次,患者个体差异也是导致丙泊酚苏醒延迟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患者对丙泊酚的代谢和清除能力较差,导致苏醒时间延长。

这可能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遗传因素等有关。

例如,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代谢功能减弱和肝肾功能下降,可能导致对丙泊酚的清除能力减弱;而体重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丙泊酚来达到同样的麻醉深度,从而延长苏醒时间。

此外,丙泊酚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苏醒时间。

例如,临床上使用的丙泊酚剂量、给药速度、持续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麻醉深度和苏醒时间。

另外,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过深或过浅的麻醉都会导致苏醒时间延长。

在临床操作中,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计划,并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和速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术后苏醒。

总的来说,丙泊酚苏醒延迟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性质、患者个体差异和使用方法等多方面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对这些因素有所了解,以便有效预防和处理丙泊酚苏醒延迟的情况。

通过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及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苏醒情况,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丙泊酚苏醒延迟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

麻醉苏醒延迟原因及优质护理

麻醉苏醒延迟原因及优质护理

麻醉苏醒延迟原因及优质护理【摘要】患者在进行全身麻醉后,术后是否能够及时苏醒恢复意识是临床评价麻醉质量重要指标之一。

同样全身麻醉苏醒延迟是麻醉工作中常见情况之一,患者一旦出现麻醉苏醒延迟,需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否则便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神经系统受损、诱发低氧血症,情况严重者可危及其生命安全。

为此,临床应当对患者麻醉苏醒延迟原因进行准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针对性处理措施,以便防控患者出现麻醉苏醒延迟现象。

本文旨在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延迟原因以及如何进行优质护理进行叙述,以便于临床学者参考,内容如下。

【关键词】麻醉方式;延迟原因;优质护理;护理措施手术已成为治疗临床各类疾病主要手段之一,为在治疗过程中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治疗性疼痛,需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采取不同麻醉方式,避免因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手术效果欠缺。

患者在行全身麻醉手术后,应当容易被唤醒,意识逐渐恢复,能够保持循环呼吸系统稳定,维持自主呼吸,通气充分,且术后治疗性疼痛能够得到良好控制。

患者手术麻醉结束后苏醒时间均有所差异,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多样化,通常与手术时间、手术种类、麻醉用药与管理以及患者自身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等因素有关。

通常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一般是在60-90min左右,患者若在该时间段未恢复意识,便可视为麻醉苏醒延迟,需及时根据苏醒原因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使患者尽快恢复意识,避免一系列不良并发症发生[1]。

1麻醉苏醒延迟原因1.1合并疾病(1)肝脏疾病:肝脏是静脉麻醉药物主要代谢器官,若患者肝药物代谢酶活性下降或严重肝损害,延长药物半衰期,便会增加麻醉药物蓄积在患者体内风险。

(2)肾脏疾病:患者肾功能若出现退行性下降,可间接对药物排出肾脏产生影响。

患者因围手术期需要限制液体入量,进而加重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术中出现无尿或少尿,影响麻醉药物排泄与代谢,造成麻醉药物残留或蓄积在患者体内。

(3)肺部疾病:患者机体肺组织通气血流比值失调与肺泡通气不足可引起自身出现低氧血症,进而导致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标准

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标准

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标准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标准通常是指手术结束后超过60 分钟,患者仍然没有恢复意识或没有达到正常的意识水平。

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知觉的麻醉方法。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接受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包括麻醉性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一般情况下,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的作用会逐渐消退,患者会逐渐恢复意识和生理功能。

然而,有时会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即患者在预期时间内没有恢复正常的意识水平。

苏醒延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麻醉药物的残留、代谢缓慢、药物相互作用、体温过低、低氧血症、低血糖等。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导致意识恢复延迟。

为了判断全身麻醉苏醒延迟,医生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手术结束时间:确定手术结束后经过的时间。

2. 意识状态评估: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包括对呼唤、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否能够遵循指令。

3. 生理指标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

4. 药物代谢检测:进行血液药物浓度检测,以确定麻醉药物是否在体内残留过多。

如果怀疑患者出现全身麻醉苏醒延迟,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调整药物治疗、提供呼吸支持、升高体温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苏醒延迟的标准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手术类型、麻醉方法和药物使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对于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前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麻醉过程和可能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术后恢复期间,患者和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理指标,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总之,全身麻醉苏醒延迟是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标准进行评估和处理。

患者和家属应与医生保持密切合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快速康复。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应急处理预案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应急处理预案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应急处理预案目的:加强麻醉质量管理提高麻醉医疗安全适应范围:全体医务人员制定依据:《中华医学会临床麻醉指南》、《四川省综合医院临床麻醉管理规范》、《四川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措施:(一)定义于手术结束时,病人能苏醒,对刺激可用言语或行为作出有思维的回答,是病人脱离麻醉状念、安全恢复的指针。

若全身麻醉后>2h,意识仍术恢复,即可认为是麻醉苏醒延迟(delayofrecovery)。

(二)病因1、麻醉药物过量:包括单位时间内过量、总量过大以及病人个体差异过人,麻醉药物相对过睛。

肝功能障碍时药物代谢减慢、肾功能障碍则物排泄延迟和个体差异造成的麻醉耐受性差等,均可导致麻醉药物相对过量。

2、低氧血症。

3、低血压:对伴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病人,术t中较长时间低血压。

4、吸入低浓度氧: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或慢性缺氧。

当Pa02<7.98kp 或Sa02<75%时,可致脑组织缺氧,并可出现意识障碍。

5、贫血:若术中失血量较多,Hb<20—50g/L,可出现意识障碍。

慢性贫血者,脑耐受低氧的能力虽较强,但术后苏醒延迟。

6、糖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休克休克昏迷:误用过量胰岛素、潜在的胰岛细胞瘤所致的低血糖等。

小儿血糖<2.78mmol/L出现现昏迷:成年人<2.2mmol /L.出现意识不清。

7、糖尿病酮症昏迷:发生在重症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用量不足的情况卜,血糖16.65—27.76mmol/L,尿糖及尿酮体呈阳性,血酮体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8、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9、严重水、电解质紊乱:血钠>160mmol/L或血钠<100mmol/L,均可引起意识不清。

血钾<2mmol/L并发心律火常。

血镁<2mmol/L也可导致意识障碍。

10、脑疾忠:颅脑手术对中枢的刺激,脑水肿,脑血管意外等。

11、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如病理性垂体功能减退、粘液性水肿以及医源性原因等。

心血管病患者麻醉后苏醒延迟的紧急处理

心血管病患者麻醉后苏醒延迟的紧急处理

心血管病患者麻醉后苏醒延迟的紧急处理心血管病患者手术结束后一定的时间内患者能够苏醒,对相应的外来刺激,能够用语言或者行动做出有效的回应,说明患者已经脱离麻醉状态,恢复至安全状态。

如果心血管病患者在术前实施全身麻醉后超过2 h仍然还处于麻醉状态,神智及意识没有恢复过来,就可以认定该患者为麻醉苏醒延迟。

在医学临床中,麻醉苏醒延迟现象并不少见,会严重威胁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对麻醉苏醒延迟做出正确判断并找出麻醉苏醒延迟的直接原因,可避免并发症,对心血管病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心血管病;麻醉;苏醒延迟;原因;预防;紧急处理手术结束后一定的时间内心血管病患者能够苏醒,对相应的外来刺激,能够用语言或者行动做出有效的回应,说明患者已经脱离麻醉状态,恢复至安全状态。

如果患者在术前实施全身麻醉后超过2 h仍然还处于麻醉状态,神智及意识没有恢复过来,就可以认定该患者为麻醉苏醒延迟。

在医学临床中,麻醉苏醒延迟现象并不少见,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必须对麻醉苏醒延迟做出正确判断并找出麻醉苏醒延迟的直接原因,确保患者手术成功[1-3]。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心血管病患者手术全麻后苏醒延迟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18~82岁;ASAⅠ级9例,ASAⅡ级21例,ASAⅢ15例,患者全部属于术前清醒的心血管病患者。

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方法,通过静脉给予丙泊酚(propofol)和芬太尼(枸橼酸芬太尼,多瑞吉,芬太尼,Fentanyl),在维库溴铵(Vecuronium Bromide For Injection)诱导之后进行气管插管,在手术中进行机械通气,给与患者吸入1.2%~2%的七氟烷、使用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RemifentanilHydrochloride;Ultiva),同时间断进行补充维库溴铵。

手术结束前15~30 min停止给予患者麻醉药物。

麻醉苏醒延迟病例分析

麻醉苏醒延迟病例分析

麻醉苏醒延迟病例分析麻醉苏醒延迟病例分析一、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8岁,因“腰4椎体滑脱”拟于2011年11月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后路腰4椎体滑脱提位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既往病史无特殊,实验室各项检查及麻醉术前评估均无异常。

患者于2011年11月8日12:50分入室,核对病人信息及完善好相关麻醉前准备后,经上级医师同意后于12.:55分开始麻醉,此时血压130∕90mmHg、心率80次/分。

12:55-13:05静脉均速泵入75ug右美托咪啶,13:05分静脉注入舒芬太尼20ug、异丙酚80mg、顺苯阿曲库铵14mg,于13:15分行气管插管,操作过程顺利,血压心率平稳。

术中2﹪异丙酚0.5-1.5mg/kgTCI泵注、瑞芬太尼0.4mg-0.6mg/h泵注、顺苯阿曲库铵6-12mg/h间断推注、异氟醚1﹪维持、右美托咪啶7.5ug/h泵入。

手术进行2.5h,术中血压140-100/80-60mmhg,心率65-55次/分,术中出血400ml、尿量600ml,术中输入晶体1100ml、胶体750ml.手术结束前45min停止泵入右美托咪啶并最后一次推注肌松药,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止所有药物的泵入并追加长舒芬太尼10ug。

手术结束时间16.00,于16:50患者自主呼吸恢复,18:00拔出气管导管,18:30送回病房。

11月9日回访病人无任何特殊。

二、分析讨论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1、麻醉药的影响:术前用药、肌松药、吸入全麻药、麻醉性镇痛药;2、呼吸抑制:低CO?血症、高CO?血症、低钾血症、输液过量、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输入大量晶体及手术并发症;3、术中长期低血压致脑缺血。

4、术前脑血管疾病。

对比本例患者分析可能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1右美托咪啶能明显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以致常规用量略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造成麻醉药相对过量;2、右美托咪啶终末清除半衰期大约为2小时,属于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尚无有效拮抗剂;3、术中无呼气末CO?监测,无法有效判断是否存在低CO?血症或高CO?血症。

患者麻醉后苏醒延迟原因、预防及紧急处理论文

患者麻醉后苏醒延迟原因、预防及紧急处理论文

患者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预防及紧急处理【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061-01【摘要】:手术结束时,病人能苏醒,对刺激可用言语或行为作出有思维的回答,是病人脱离麻醉状态、安全恢复的指针。

若全身麻醉后>2h,意识仍未恢复,即可认为是麻醉苏醒延迟(delay of recovery)。

麻醉苏醒延迟并不少见,因此,正确判断麻醉苏醒延迟及其原因,有助于对因治疗。

【关键词】:麻醉;苏醒延迟;原因;预防;紧急处理手术结束时,病人能苏醒,对刺激可用言语或行为作出有思维的回答,是病人脱离麻醉状态、安全恢复的指针。

若全身麻醉后>2h,意识仍未恢复,即可认为是麻醉苏醒延迟(delay of recovery)。

麻醉苏醒延迟并不少见,因此,正确判断麻醉苏醒延迟及其原因,有助于对因治疗。

一、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发生全麻后苏醒延迟的30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岁~83岁;asa i级者6例,asaⅱ级者14例,asaⅲ者10例,均为术前清醒的非脑外科患者。

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静脉给予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机械通气,吸入1.2%~2%七氟烷、泵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间断补充维库溴铵。

术毕前15~30min停止给予麻醉药。

药物用量均在常规治疗范围内。

手术麻醉期间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体温、尿量及出血量。

手术历时2~5h,苏醒延迟时间为120~600min。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醒延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二、病因2.1 麻醉药物过量:包括单位时间内过量、总量过大以及病人个体差异过大,麻醉药物相对过量。

肝功能障碍时药物代谢减慢、肾功能障碍则药物排泄延迟和个体差异造成的麻醉耐受性差等,均可导致麻醉药物相对过量。

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过量:麻醉后苏醒延迟,最常见的原因是麻醉药过量,其中较常见的是临床判断失误而投入过量的麻醉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关键词】 麻醉;苏醒延迟;原因分析;处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212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2)-06-1390-01
手术结束后,病人能苏醒,对刺激可用语言或行动作出有思维的回
答,是病人脱离麻醉状态、安全恢复的指针。如全麻停药后2h,意
识仍未恢复即可认为麻醉苏醒延迟。1 原因分析
1.1 麻醉剂量使用不当,麻醉剂量如果使用过少会是麻醉效果不
好,但如果使用总量过大就会因个人体制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肝脏功能排泄减慢,肾脏功能排泄延迟。另外有个体差异等原因
都可以导致麻醉剂量过大。
1.2 氧血不足 如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呼吸抑制及各种原因的
休克引起的低氧血症,当氧血不足是很容易导致病人的脑组织因供
能不足而出现供能问题,造成病人一定的意识问题。
1.3 血压过低 对长期患有高血压病症的病人,在手术室长期保持
低压状态术中失血量过多,未及时补充血容量,造成重要脏器灌注
不足。
1.4 因糖尿病所致昏迷 一些长期患有严重糖尿病的病人在手术中
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体内血酮体含量增高,从而使二氧
化碳的结合率降低造成昏迷。
1.5 非酮症性告渗性糖尿病昏迷。
1.6 血液中个电解质浓度不当 当血液中钠的含量没有保持
100mmol/l-160mol/l就会引起病人意识紊乱。当血液的含量过低时
会导致心律失常。如大量体液丢失均可导致上述情况发生。
1.7 脑部疾病 脑部的一些手术刺激神经,会造成脑水肿,脑血管
问题等。
1.8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如病理性垂体功能减退、粘液性水肿以
及医原性原因等。
1.9 病人及度虚弱导致暂时的休克等。
1.10 其他原因 尿中毒、酸中毒、碱中毒、血氨增高、低体温及心
肺复苏后。2 预 防
2.1 掌握麻醉药物的一些原理特征,全面了解其各项特征如起效时
间,作用效果,麻醉体制等,尽可能的掌握其使用方法,是麻醉效
果最佳,副作用最小。
2.2 调整麻醉时间 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手术规模以及手术特
点等因素,合理选择麻醉时间。
2.3 麻醉期间防止血氧不足和血压过低等情况发生。
2.4 避免电解质紊乱。
2.5 在条件允许下做好麻醉深度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如瞳孔变化、
生命体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不合理用药。3 紧急处理
3.1 加强手术的监督管理,确保病人呼吸以及血流各方面条件正
常。
3.2 根据病人病情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化验,及时分析原因,对症
处理。4 拮抗药物的应用
4.1 非去极化肌松药 可用新斯的明12mg加阿托品0.5mg静脉注
射。
4.2 纠正代谢紊乱。
4.3 处理脑部并发症。
4.4 对于苏醒延迟患者,使用拮抗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拔管指症,
防止出现二次肌松,拔管时一定将二次插管的用物准备齐全,对于
气道插管难度较大的病人,切忌不要急于拔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