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实习

合集下载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

室实习临床药师的几点体会[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5,15(4):303-305.[4]程林,孙凤军,夏培元.临床药学教育中应加强循证药学教育[J].药学教育,2019,35(2):10-12.[5]陈育煌,安中原,殷蕾.药患角色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1):160-162.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梁丽萍程斯珍(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广东云浮527400)【摘要】结肠靶向给药体系由于具有直接在结肠部位释放药物及缺乏相关蛋白酶的特点而成为治疗结肠相关疾病及蛋白质类、多肽类药物很好的载体,近年来,其相关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笔者就该制剂的设计进行综述。

【关键词】结肠靶向制剂制剂设计结肠靶向给药体系统(col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CTDDS)具有定位释放药物的效果,药物局部浓度较高,可减少给药次数及副作用,患者顺应性较好,主要设计作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结肠疾病或者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载体。

笔者就该剂型设计进行综述。

1剂型设计CTDDS较其他口服给药体系而言,释药相对延迟,且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较多,设计剂型时,需考虑以下相关因素,如有效成分的生物药剂学及物理化学性质、药物释放的特性(如难溶性药物由于结肠部位体液相对较少而溶出难)、上段胃肠道pH值变化对药物及剂型的影响、食物对结肠转运的影响、结肠微生物的影响等。

目前,按释药机理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①pH依赖型;②时间依赖型;③压力依赖型;④酶触发型。

1.1pH依赖型结肠给药体系一般来说,消化道内pH值,胃为0.9-1.5,小肠为6.0-6.8,结肠为6.5〜7.5。

肠溶性包衣材料由于在胃内不溶而选择性在不同小肠段内溶解而应用于该体系中。

该类肠溶高分子材料主要有聚醋酸乙烯邻苯二甲酸酯、丙烯酸树脂Eudragit S100、Eudragit LI00-55,虫胶等。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药剂学方法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药剂学方法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药剂学方法任君刚;付聪【摘要】目的:难吸收的药物分子在结肠内可提高生物利用度,主要由于结肠部位的吸收环境对药物变化和强度影响要比在胃和小肠内小得多,此外,结肠对药物具有较长的延迟时间和对药物的高敏感性,这促进了难吸收药物的吸收,这些优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为了药物分子能成功的向结肠部位传输,避免胃肠道环境破坏,最后在结肠近端将药物迅速释放,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对药物分子传输到结肠的药剂学方法进行综述性介绍。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3页(P813-814,815)【关键词】给药系统;结肠靶向;口服【作者】任君刚;付聪【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11 聚合物包衣法运用适当的聚合物对药物进行包衣,可避免药物在上部胃肠道的吸收。

由于这类聚合物只在结肠内降解,所以药物可完整地到达结肠。

1.1 pH-敏感包衣法人体内胃肠道的pH逐渐升高,pH-依赖系统利用的就是人体的这一生理特点。

Markus等[1]开发了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5-ASA多单元(multi-unit)微丸系统。

它经过制粒和滚圆工艺后用pH-敏感的EudragitFS 30 D包衣,以获得在回盲瓣膜处的定位释药。

研究发现,在pH>7.5的溶液中释药迅速,pH6.8~7.2时药物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pH<6.5时无释放。

在人工模拟的禁食状态的小肠近端溶液中研究发现既不是表面活性剂(牛黄胆酸钠和卵磷脂)也不是离子强度的改变引起了药物的释放。

与用精制的Eudragit S包衣的5-ASA微丸和目前市场上已经注册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产品比较后发现,用新材料包衣的微丸系统的体外释放曲线更符合溃疡性患者的回肠和盲肠的pH曲线。

1.2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包衣法为了使口服药物能在结肠定位释放,人们已经开发了可被结肠微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尤其是偶氮聚合物材料。

结肠定位延迟释药系统(二)

结肠定位延迟释药系统(二)

结肠定位延迟释药系统(二)Ishibashi等43]制成的一种特殊胶囊即利用这一构思,胶囊外层依次包以酸溶解聚合物Eudragit E,亲水性聚合物HPMC,最外层以Eudragit L包衣,此胶囊在胃液中10小时不崩解,在pH6.8的人工肠液中2.5小时后开始崩解,1.5小时崩解完全,即恰好到达结肠,152 SITl r闪烁也显示药物到达结肠。

Tozaki等[44]制备了外层包以邻苯二甲酸一羟丙甲纤维素( HPMCP)的甲壳胺胶囊,胶囊内装胰岛素或水溶性模型物5,(6)-羧甲基荧光素(CF),大小3.(imm×1.6mm。

CF体外释放表明,在pHl.2的人工胃液中2h基本不释放,在pH6.8的人工小肠液中4小时释放约20%,在pH7.O的人工结肠液中4小时基本1000/释放。

胰岛素胶囊在Wistar大鼠体内结果表明,灌胃7小时后可观察到胰岛素的峰浓度,生物利用度为5.73%,在口服6~24小时内可观察到低血糖现象,由于胰岛素在胃和小肠不能被吸收,这就表明胰岛素胶囊能够到达结肠并释放出胰岛素。

Lorenzo-lamosa等[45]将壳聚糖和双氯芬酸钠(SD)通过喷雾干燥法制成微球,再通过溶剂挥发法在微球外表包以Eudragit Ll00或Eudragit Sl00的衣层,形成大小为1. 8~2. 9mm的小丸,在酸性环境中无药物释放。

当达到Eudragit溶解的pH时,壳聚糖开始溶胀,药物SD开始释放。

释放速度可通过改变壳聚糖分子大小及成盐类型加以调节,达到口服结肠定位的目的。

对综合时滞效应和胃肠pH差异设计的()CDDS只要求载体在胃的酸性环境中稳定,不释放药物,在小肠的pH环境载体能够缓慢水化,保证其水化的时间内载体能够通过小肠,携带药物进入结肠释放。

Aiedeb等‘463合成的琥珀酸一壳聚糖及邻苯二甲酸一壳聚糖,均可抵抗胃酸的作用,在小肠的pH环境缓慢水化形成水凝胶,如调节壳聚糖的氨基取代度及可调节其水化程度,即可达到口服结肠定位释放吸收的目的。

第12章 第二讲 口服给药法 实训

第12章 第二讲 口服给药法 实训

(一)摆药
3.按查对制度摆药。 4.摆片剂时,用药匙取药。 5.油剂、按滴计算的药液或药量不足1ml时, 须用滴管计量。以滴为单位,1ml为15滴。 先于药杯内置少量冷开水再滴入所需药液, 以免药液粘附于药杯影响药量的准确性。 6.摆药完毕,将药品归还原处, 根据服药本重新核对一遍,准备发药。
《护理技巧》 教学课件 © 2007-2008
复习旧课
1.剧毒药及麻醉药的最主要保管原则是 A.药名用中、外文对照 B.应加锁并认真交 C.装密封瓶中保存 D.于阴凉处存放 E.与内服药分别放置 2.执行给药原则中,哪项是最重要的 A.遵医嘱给药 B.给药途径要准 C.给药时间要准确 D.注意用药不良反应 E.给药中要经常观察疗效
《护理技巧》 教学课件 © 2007-2008
HU LI JI QIAO JIAO XUE KE JIAN
第12章


第二讲 口服给药法(实训)
护理系《护理技巧》教学课件
HU LI JI QIAO JIAO XUE KE JIAN
教学目标:
1.掌握取固体药、水剂和油剂的方法。 2.熟悉摆药程序。 3.能正确规范地发口服药。 4.能按药物的性能对患者作服药指导。
《护理技巧》 教学课件 © 2007-2008
HU LI JI QIAO JIAO XUE KE JIAN
讲授新课
实验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口服给药法
是最常用、最方便、又较安全的给药方法, 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可பைடு நூலகம்到 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护理技巧》 教学课件 © 2007-2008
HU LI JI QIAO JIAO XUE KE JIAN
《护理技巧》 教学课件 © 2007-2008

结肠定位

结肠定位

第七章结肠定位给药制剂一、概述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榆送至人体回盲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种靶向性材料。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患处,可提高药效或降低剂量,同时也可减小不良反应,方便患者使用。

口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往往在被吸收之前就被胃肠道内众多的蛋白酶类水解而失去活性。

结肠部位的蛋白水解酶浓度远小于消化道其他区段,而且药物在该部位停留时间较长(可达8h以上),结肠壁对大分子穿透的阻力也比小肠壁小,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因此结肠靶向给药无疑为蛋白多肤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吸收场所。

(一)结肠的生理特点及吸收机制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4个部分。

临床上认为,升结肠的吸收作用最好,是口服结肠给药最好的吸收部位,而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靶向部位。

结肠的主要生理特点有: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②结肠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转运时间长;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可通过减小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时间,延长其疗效;⑤结肠内微生物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使微生物在饮食或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迅速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闪烁扫描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步认识到结肠在药物吸收与局部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

与胃和小肠的生理环境比较,结肠的转运时间较长,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其在结肠中长时间(20~30 h)滞留来完成,也有一些药物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虽然结肠内大量消化酶均已失活,但是结肠黏膜的渗漏点派伊尔氏斑(Peyer’s patches)可将药物聚积,并以完整的结构被丰富的淋巴组织吞噬;结肠中细菌含量在胃肠道各段中最高,它们产生的酶和结肠内存在的内源性酶可以对一些高分子材料载体进行生物降解,从而使药物达到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二、常用辅料(一)时滞释药系统药物口服后,依次经胃、小肠吸收,到达结肠需时约6 h,即所谓的时滞。

口服定位释药系统

口服定位释药系统
计 ,服 用后在 胃 内环 境 的作 用 下体积 膨 胀 ,导致 其
构 微 平 粒 为 5 ~ 9 , 示 描 热 _ , 球 均 径 3 4 m 差 扫 量 0 8u
中漂浮 时间大 于 1 h,控制释 药长 达 8 。此外 ,还 2 h 有 用 E da iS 、壳聚糖 、丙烯酸树脂 I等制得 u qt r 7 1
通 过幽 门进入肠道 的程度 ,从 而滞留在 胃中释 药的给
的定 时 、定位释药 系统 转变 ,以达到 高效 、低毒 、副
的间目药治 释理是根疾发 胃道面分 面大 局刺性 少并 作少律。服时药统指据病作 且肠 表的布积 律部激 减 , - 时规及口疗 学性计药间 很受 化输食节 的响 用的的物定辰系特设给时 在 少消道送物 ,影 疗 效 重现 性

前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正在从传统的一
近年来多单元系统 ( lp n vtm )] mu il u i se s ̄漂 t e t s z 1

级或零级释药系统向对疾病发作更具针对性
浮型微球、 控释小丸胶囊剂E t 益引起重视。与一单
元 系统 (i ̄eu is se ) snl nt v ! ms相比 ,多单元 系统药物 l
可漂浮型微球 的报道 。这类给 药系统适用于在 胃肠道
分析(S ) D C 显示药物以 非晶体状态包裹在微球中, _ 胃
表观 密度小于 胃 内容 物 密度 而在 胃液 中呈漂浮状 态 ,
从而延长 了其 胃内停 留时间。胃内漂浮制 剂设计成败
上 段 吸收 较好 的 弱碱性 药 物 ( 如潘 生丁 、盐酸 维拉
维普资讯



p h
. .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之口服给药定位控释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之口服给药定位控释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 质量评价
• 《中国药典》规定,结肠定位肠溶制剂在酸性介质和pH6.8的磷酸盐 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 中大部分释放或全部释放。
• 1.体外评价方法 • (1)非生物降解型OC-DDS体外评价 • (2)生物降解型OC-DDS体外评价 (常用:含酶的介质中孵化或含酶 介质中测定释放度) • 2.体内评价方法:药物浓度检测法 • 在体局部药物浓度检测法、血药浓度法、r-闪烁扫描法
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胃内黏附型
• 胃内黏附型释药系统属于生物黏附制剂,其设计原理主要 采用适宜的黏附材料作为辅料,与药物制成固体制剂,如 片剂、胶囊等,口服后黏附材料通过静电吸引或水化成氢 键而结合在胃黏膜或上表皮细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 时间的目的。 • 设计生物黏附制剂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黏附材料,常用的 黏附材料有:卡波母(Carbopol)、羧甲基纤维素 (CMC)、羟丙甲纤维素(HPMC)、海藻酸钠、西黄蓍胶 等。
分类
胃内生物黏附型给药系统 胃内漂浮型给药系统 胃内膨胀型滞留系统
特点 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如:桂利嗪胃漂浮胶囊、氯氮平胃漂浮片、米卡霉素胃漂 浮缓释片等。
化学药物中直接进行人体胃内滞 留试验,进而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 典型例子。
提高药物局部治疗效果 如:硫酸庆大霉素胃漂浮缓释片、左金胃内漂浮制剂、元 胡止痛胃漂浮控释片等。
• 定义: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在到达回 盲部后的结肠部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 • 特点:P31,提高患者的顺应性;提高生物利用度;预防、缓解和治疗时辰 发作性疾病。 • 意义:结肠定位释药对于需经大肠给药来治疗的疾病具有特殊意义。该系统 直接将药物输送至患处,且药物可以较高浓度分散于整个结肠,提高药效,

口服吸入给药法实训报告

口服吸入给药法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口服给药法和吸入给药法已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式。

为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用药安全意识,我们进行了口服吸入给药法的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口服给药法和吸入给药法的理解,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口服给药法和吸入给药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掌握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 培养临床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口服给药法(1)药物准备:核对药物名称、规格、剂量,检查药物质量。

(2)患者准备:评估患者病情,告知用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给药操作: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患者服药情况。

(4)记录:记录患者服药时间、剂量、反应等。

2. 吸入给药法(1)药物准备:核对药物名称、规格、剂量,检查药物质量。

(2)患者准备:评估患者病情,告知用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给药操作: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观察患者吸入情况。

(4)记录:记录患者吸入时间、剂量、反应等。

四、实训过程1. 口服给药法实训(1)药物准备:护士甲负责核对药物,护士乙负责检查药物质量。

(2)患者准备:护士甲评估患者病情,告知用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给药操作:护士乙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护士甲观察患者服药情况。

(4)记录:护士乙记录患者服药时间、剂量、反应等。

2. 吸入给药法实训(1)药物准备:护士甲负责核对药物,护士乙负责检查药物质量。

(2)患者准备:护士甲评估患者病情,告知用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给药操作:护士乙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护士甲观察患者吸入情况。

(4)记录:护士乙记录患者吸入时间、剂量、反应等。

五、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口服给药法和吸入给药法的操作步骤,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

2.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用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