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制备技术及展望

合集下载

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药物传递系统研究

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药物传递系统研究

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药物的靶向递送和药物传递系统研究是药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为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靶向递送和药物传递系统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的靶向递送药物的靶向递送是指将药物送达到特定病灶或组织,以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

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例如口服、静脉注射等,无法准确地将药物送达至目标位置,会导致药物在体内广泛分布,引起副作用并降低疗效。

因此,研发具有靶向递送功能的药物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

1.1 靶向递送的策略为了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策略。

其中,靶向发酵途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过调整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粒径、表面电荷等,使药物能够适应特定递送途径的需求,如通过细胞膜主动转运、避免吞噬细胞的摄取等,进而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1.2 靶向递送的应用靶向递送在多个疾病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癌症治疗领域,通过将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组织,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另外,靶向递送还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通过将药物靶向递送至神经系统,可以有效改善病情,减轻症状。

二、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与载体相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并通过载体的功能,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

传统的药物传递系统主要有微粒和纳米粒。

然而,这些系统存在稳定性差、药物释放不均匀等问题。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2.1 脂质体传递系统脂质体是一种由人工制备的类胆固醇的微粒体系,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脂质体传递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药物释放性质,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并实现靶向递送。

2.2 聚合物传递系统聚合物传递系统是一种以聚合物为载体的药物传递系统,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递送领域。

通过调整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例如PEGylated聚合物纳米颗粒等。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结构为片芯和水不透性 半包围外膜。片芯从外到里分别为:第一剂药物 层、膨胀高分子材料层、第二剂药物层。其中 只有第一剂药物层裸露在外。
该方法是将含药丸芯层进行亲水凝胶膨胀层包 衣,外层再进行惰性高分子材料包衣,当胃肠液通过 控释膜进入溶胀层时,亲水凝胶逐渐水合溶胀直至 控释层破裂达到脉冲释药。
① 利用p H 敏感型聚合物包衣,包衣层在胃与小肠不溶解,在结肠高 p H 值环境中溶解而释药;
② 多重包衣能够更精确定位,系统到达末端回肠时,外层肠溶衣溶解 破裂,内层的亲水或疏水性包衣层能够将药物带至结肠部位。
③ 利用可在结肠定位降解的聚合物作包衣或载体材料,常用的是偶 氮类聚合物和多糖类,值得注意的是,多糖类聚合物易溶于水,须通过 交联或成盐等方法将其制成水不溶性材料之后再应用。如何使载体
2 .γ- 闪烁扫描法: 利用γ- 闪烁扫描法对药物在胃 肠道中的释药情况进行监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 方法, 即用放射性元素标记制剂, 在保证对人体 没有损害的前提下, 通过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 描( ECT)机显示药物在胃肠道内作用时间、作 用部位及转运过程等情况。
总结和展望
结肠定位给药可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概况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概况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概况张囡【摘要】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目前已受到国内外药学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药物制剂向高效、长效、低毒方向发展,靶向或定位释放技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原理和常用材料,并介绍近年来口服靶向定位给、释药方法研究的最新动态及药剂学的一些最新方法。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作为现代药剂学的高新技术之一,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口服靶向定位给药;结肠定位释药;胃内滞留给药【作者】张囡【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是指在口服之后依靠胃肠道的环境或者剂型自身的特性,能滞留在胃肠道某个特定的部位的药物新剂型。

由于这类制剂可以将药物定向传输至靶向器官,因此具有普通剂型所没有的优势。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优点有:①药物在靶器官部位的吸收增多,生物利用度可以得到提高。

②靶位药物浓度高,疗效提高,同时避免药物对非病变部位的毒副作用。

③降低个体差异造成的药物被动吸收。

目前按照药物释放部位可以将口服靶向定位制剂分为结肠靶向定位制剂和胃内滞留制剂。

前者通过制剂技术保护其中的药物避免在消化道上段释放,而到达结肠部位以后,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作用方式,通过包衣膜的破裂或载体材料的迅速崩解使结肠定位制剂中的药物突然释放,并在结肠局部发挥治疗作用,或经过结肠部位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至作用部位。

后者则通过特定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滞留在胃内,所释放的药物在胃内局部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吸收并输送到特定的部位来发挥作用[1]。

结肠从生理学角度看可分为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其中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因此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制剂的靶部位。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指通过药物传递技术,避免药物的胃肠道释放,将其直接运送到结肠部位释放,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作者:刘林,段芳,梁国成,陈求芳,廖华卫,周毅生【关键词】结肠定位释药;时滞效应;压力依赖;自调式;脉冲式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是指通过适宜的药物制剂手段和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转运至回盲肠或结肠部位,以速释(脉冲)、缓释或控释方式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利用靶向定位技术治疗结肠等部位疾病的有效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等结肠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为口服片剂、胶囊或灌肠治疗。

普通口服制剂在胃或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在结肠靶部位的血药浓度低,且全身副作用大,效果不甚理想;而灌肠法给药的缺点在于用药不便,且药物只能到达直肠和乙状结肠,不能到达横结肠和升结肠。

应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可将药物直接送至结肠开始释药,使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是治疗结肠疾病的理想给药剂型。

将一些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成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使其在结肠内释药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与小肠中的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此法比注射更方便。

此外,利用药物在结肠释放的时滞效应,可以准确有效地治疗哮喘、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等昼夜规律性疾病,开发24h缓控释制剂,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结肠的生理特点及吸收机制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4个部分〔1〕。

临床上认为,升结肠的吸收作用最好,是口服结肠给药最好的吸收部位,而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靶向部位。

结肠的主要生理特点有: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②结肠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转运时间长;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可通过减小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时间,延长其疗效;⑤结肠内微生物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使微生物在饮食或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迅速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结肠靶向给药制剂研究的新进展

结肠靶向给药制剂研究的新进展

送到结肠释药, 并对共聚物 *+ 敏感性与酸值的关系进行 [/] 了研究 。为 *+ 敏感聚合物包衣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 指导。
0# L M+& ; + M+& M+! 0! L M+& , 0& L KMNN+
、 小肠液 ( *+" . ( - /) 、 结肠 ( *+/ - %) 。结肠 *+ 相对较高, &) 这是结肠靶向给药 *+ 依赖释药系统的生理基础。目前, *+ 依赖型释药系统主要通过用 *+ 敏感材料进行包衣的方 法来实现。作为理想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必须具备二个 条件: !能耐受酸性胃液而不溶解; "在回肠末端中性或弱 碱性条件下溶解或蚀解。 肠溶型聚丙烯酸酯是良好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如德 国 0123 公 司 产 品 456789:; < 和 456789:; =。其 结 构 如 图 [#] , 它 的 水 溶 性 取 决 于 羧 酸 基 团 与 酯 化 基 团 的 比 例, # 在 *+ ? " 的溶液中溶解, 可用于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制备肠溶型制剂; 在 *+ ? / 的溶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 液中溶解, 可用于制备结肠靶向制剂。 @AB 等 以硫酸钡 为模型药物, 证明了通过 456789:; = 包衣把药物输送到人体 [&] 结肠 的 可 行 性。 C28D 等 把 一 定 比 例 的 456789:; = 和 通过一定厚度衣膜的控 456789:; < 共聚物作为包衣材料, 制, 达到了 结 肠 靶 向 的 目 的。国 外 有 一 种 产 品 (商 品 名 , 它是 ( ) 氨基水杨酸 (( ) E=E) 用 456789:; = 进行包 EF8G1H) 衣制备的 *+ 依赖型结肠靶向释药系统。 衣膜厚 *+ 依赖型释药系统结肠靶向性受材料溶解度、 度及制剂在胃肠各段停留时间的影响。材料在不同 *+ 中 的溶解特性对制剂的靶向性有较大的影响。 IAA;A7F 等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氮还 原酶 、 多糖 酶以及糖苷 酶等 , 多高 分子材 料在结 肠被 许
这 些 酶 所 降解 . 这 些 高 分 子 材 料 作 为 药 物 载 体 在 胃 、 肠 、 而 小
南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当以高分子物质为载体制成 的药物制剂通过结肠 时 , 载体降解 , 使 达到靶 向释药的 日的。 国外在利 用天然 多糖类 化合 物与人 合成 偶氮 聚合物 作为 O D S系统载体 方面做了大量 作 . 国内只有 少量关 于多 CD 在 糖类化合物 , 如直链淀粉 、 果胶 、 聚糖 作为载体 的报道 . 壳 而
释 放 滞 后 时 问延 长 , 高 黏 度 H MC会 导 致 药 物 释 放 无 明 显 但 P 突 跃 点 。 利 用 一 烁 扫 描 法 对 人 体 释 药 部 位 进 行 研 究 , 明 闪 表 该制剂在升结肠处释药 , 肠定位释药效果得到证实 。 结 2 压力控制给药系统 : . 3 由于 结 肠 内 大量 的水 分 和 电 解 质 被
到 有 效 治 疗 的 目的
重吸收 , 致肠 内容物 的黏度增 大 , 导 当肠道 蠕动时 对物体 产
生 较 大 的 直 接 压 力 , 物 体 破 裂 , 此 原 理 设 i‘ 压 力 控 制 使 依 1了
型胶 囊 , 即将明胶胶囊的 内表面涂 卜水不溶性的 E , C层的 CE 厚度调整 至约 4 m, 0 药物用 聚乙二醇溶解后注入 。 口服后明 胶层 溶解 , C球在体温下熔 化 , 胃上部 , E 在 由于蠕 动均匀 , 含
水性的溶蚀层 , 控制溶蚀层 的厚度 , 使药物离开 胃 3 4h后释 ~
放 药 物 , 够 达 到把 药物 传 递 到结 肠 的 目的 。 美 玲 等 用 替 能 齐 ]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sac c nq eJ . dC e erhTeh iu[] JMe hm,1 9 ,3 :22 ~ 95 8 78
2 41 7 .
频 繁 注 射 给 药 。结 肠 部 位 的 蛋 白 水 解 酶 浓 度 远 小 于 消 化 道 其 它区段 , 而且 药 物 在 该 部 位 停 留 时 间 较 长 ( 达 4 可 8h以 上 ) 。 结 肠 壁 对 大 分 子 穿 透 的 阻 力 也 比 小 肠 壁 小 , 收促 进 剂 在 结 吸 肠 中易 形 成 较 高 浓 度 , 效 地 促 进 多 肽 药 物 的 吸 收 。 有
lr ee trs e[] o u hm,1 9 , 3 7 O a cpo i sJ .J mp t e r t C C 9 2 1 :3 ~
7 . 4
黄 流 生 , 国新 , 兰 燕 , .HI 一 蛋 白 酶 解 聚 型 抑 制 陶 李 等 V1 剂的计 算 机辅 助分 子设 计 [] J .药 学 学 报 ,1 9 , 4 99 3
内源 性 葡 聚 糖 酶 作 用 , 聚 糖 骨 架 迅 速 水 解 , 酯 酶 作 用 下 酯 葡 在
口服 结 肠 靶 向 绐 药 系 统 ( rl oo ag tn rg dl — oa clntret gdu ei i v eysse , C D S 将 治疗 结肠 疾 病 的 药 物 靶 向输 送 至 结 r ytm O T D )) 肠 , 仅 降低 常规 的 口服 或 直 肠 给 药 的 毒 副 作 用 , 能 将 药 物 不 且 输 送 至 病 灶 处 , 少 给 药 剂 量 , 高 患 者 的 顺 应 性 ; 能 提 高 减 提 还 多 肽 、 白 等类 药 物 口服 给 药 的 生 物 利 用 度 。笔 者 将 近 年 有 蛋 关 口服 结 肠 给 药 系 统 的研 究 综 述 如下 。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吴庆喜;姚善泾【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3(64)1【摘要】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作为第四代药物剂型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靶向定位性、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降低药物剂量、减少副反应等优点,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针对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给药机理、应用和制备技术,综述了该领域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A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s drug dosage form, the 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 of targeting orientation, increasing local drug concentration, acting on the lesion site directly, reducing drug dosage and side effect, etc. Aiming at the drug releasing mechanism, application and preparation techniqu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is field is reviewed,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总页数】13页(P210-222)【作者】吴庆喜;姚善泾【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9【相关文献】1.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外释药性评价方法综述 [J], 赵淑敏;陈文锋;施晓莹;周若夏;赵文昌2.菌群/酶触型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吴家兴;李霜训3.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J], 陈慧云4.果胶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刘健;李坚斌;韦巧艳;李敏5.微/纳米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张文艳;李旷代;王强松;崔元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制备技术及展望摘要: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药物传输系统,控制药物不在上消化道释放,而在运送到回盲部或结肠后释放,使药物在结肠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该系统具有靶向定位性、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降低药物剂量、减少副反应等优点,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针对结肠的特点,阐述结肠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和关键技术,并综述了近年来的最近研究进展,为靶向给药系统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结肠靶向研究进展制备技术展望The Development ,Preparation and Prospect of Oral Colon T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Abstract:The colon specific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is a drug delivery system that the drug does not release in alimentary tract but in colon,then it play partial or systematic effect of treatment in human body.It has the advantage of targeting orientation, increasing local drug concentration, acting on the lesion site directly, reducing drug dosage and side effect, etc.Aim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on,the passage explain the drug release mechanism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colonic delivery system, and review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argeting of new dosage form of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Key words:Colon targeting;Research development ;Preparation technology;Prospect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指通过适宜的药物制剂手段和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转运至回盲肠或结肠部位,以速释(脉冲)、缓释或控释方式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利用靶向定位技术治疗结肠等部位疾病的有效手段[1]。

溃疡性结肠炎等结肠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为口服片剂、胶囊或灌肠治疗。

普通口服制剂在胃或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在结肠靶部位的血药浓度低,且全身副作用大,效果不甚理想;而灌肠法给药的缺点在于用药不便,且药物只能到达直肠和乙状结肠,不能到达横结肠和升结肠。

应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可将药物直接送至结肠开始释药,使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是治疗结肠疾病的理想给药剂型。

将一些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成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使其在结肠内释药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与小肠中的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此法比注射更方便。

此外,利用药物在结肠释放的时滞效应,可以准确有效地治疗哮喘、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等昼夜规律性疾病,开发24 h缓控释制剂,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释药机理及分类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4个部分[2]。

临床上认为,升结肠的吸收作用最好,是口服结肠给药最好的吸收部位,而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靶向部位。

结肠的主要生理特点有: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②结肠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转运时间长;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可通过减小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时间,延长其疗效;⑤结肠内微生物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使微生物在饮食或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迅速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3]。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就是基于结肠的生理学基础以及生理特点,也正因为此才使得结肠靶向给药剂型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将其分为7种,分别为:时控型、PH依赖性、菌群促发型、压力控制型、生物粘附型、复合型和特异性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1.1时控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表明,尽管胃排空时间极不规则,但是在小肠段物质的转运时间相对要更稳定,一般为3~4 h[4]。

基于此点,设计了时控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主要通过难溶性材料(如羟丙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包衣及制成骨架片等使药物缓释,从而实现时控给药的目标。

另一种时控型释药系统采用在固体剂型外先后包羟丙甲纤维素和肠溶材料的方法,当外层肠溶材料溶解后,羟丙甲基纤维素发生凝胶化并逐渐腐蚀。

时控型给药系统常用的辅料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AC)、肠溶型聚丙烯酸酯( Eudragit) 等。

目前市场上时滞型系统相对比较多,发展和迅速,如Pozzi 等[5]制备硫酸沙丁胺醇定时钟药物运释系统;Searle[6]公司的维拉帕米渗透泵片;肖云彩[7]研制的茶碱脉冲释药微丸等。

近年来,在以Eudragit为常用材料制备TdOCDDS的基础上,研究者倾向于开发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类材料,该类材料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成本低廉、绿色环保。

如研究者以淀粉衍生物羧基乙酸淀粉钠为材料,首先制备成载双氯芬酸钠药片核心,再以pH 敏感性材料Eudragit RSPO 进行外包衣,制备了双氯芬酸钠时滞缓释片,体外释药表明含5%的Eudragit RSPO 双氯芬酸钠包衣片能够时滞5h 后在结肠中即刻释药,具有良好的结肠时滞释药性能[8]。

由于时间依赖性OCDDS 通常采用膜控释技术或双层包衣技术达到结肠靶向[9],在设计时需要用到多种材料(如羟丙甲纤维素、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等)形成包衣层、溶胀层、隔离层等减少药物在上消化道的释放,使药物到达结肠后缓慢释放[10]。

因此各层的厚度以及比例不同会影响药物的释放性能。

另外,时间依赖性OCDDS 易受到食物的影响,因此需要做到个体化给药并且要控制食物类型,这给此类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1.2 pH依赖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生理条件下人体胃肠道的pH 值是逐渐递增的,其中胃液pH 1.5~3.5,十二指肠液pH 6 ,小肠液pH 5.5 ~6.8,结肠液pH 7 ~8 [11]。

胃肠道中逐渐递增的pH梯度是pH依赖型OCDDS 设计的基础,通常采用一些pH 敏感性的聚合物材料如聚丙烯酸树酯类作为基质材料或包衣材料。

该类材料在低pH条件下溶解度较低因而在上消化道释药较少,而在结肠的高pH条件下材料溶解,药物释放从而达到结肠靶向的作用[12]。

近年来一些pH敏感性的水凝胶材料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作为pH敏感型药剂辅料的聚合物常用的有丙烯酸酯共聚物(Eudragit)、邻苯二甲醋酸纤维素等,以Eudragit应用最为广泛。

沙可采用Eudragit S100作为5-ASA的包衣材料,采用包衣技术制备成制剂,Eudragit S100包衣结构中的羧酸基团在pH 小于7.0时不解离,因此口服后在胃和近端小肠中不溶解,进入结肠后随着pH 升高达到7.0 时,羧酸基团发生解离包衣逐渐溶解释放出5-ASA,实现结肠给药。

近年来,研究者以多孔固体分散性二氧化硅为载体,肠溶性材料为包衣,制备了卡维地洛“酸碱双重调控模式”的pH 依赖性给药系统,为pHOCDDS的制备开创了新的思路。

pH依赖型OCDDS 易受包衣层厚度的影响。

MAESTRELLI等[13]制备的优特奇S100 EudragitS100 包衣的果胶钙微球包衣层厚度影响其体外释药行为,当包衣后微球质量增加100%时才有结肠靶向的作用。

另外,材料的溶解度、胃肠道pH值的个体差异影响pH依赖型OCDDS 的释药性能。

小肠和结肠的pH值差异较小,且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结肠pH值可能比小肠还低[14]。

因此药物定位释放的准确性难以把握。

1.3 菌群依赖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菌群依赖型OCDDS 是根据结肠内存在的厌氧菌群产生的酶类(偶氮还原酶、果胶酶、葡聚糖酶)可以分解载体材料的原理设计的[15]。

此类制剂所用的载体材料本身在上消化道不降解或对通过包覆使其免受上消化道液体的破坏,到达结肠后在酶的特异作用下材料降解而缓慢释放药物。

主要有骨架片、包衣片、前药、水凝胶等给药剂型。

菌群依赖型OCDDS应用的载体材料主要有偶氮聚合物和多糖。

此外一些具有结肠酶响应性合成材料的应用也日益增多[16 -17]虽然偶氮聚合物具有结肠菌降解性但反应副产物带来的毒性限制了其应用。

结肠靶向给药常用的多糖有壳聚糖CS、葡聚糖、果胶、瓜尔树胶、菊粉、直链淀粉、环糊精和海藻酸等。

虽然多糖的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好,但是材料在结肠内的降解速度较慢,可能导致生物利用度低。

BtOCDDS制备的代表性药物制剂中,胰岛素/加压素胶囊和微丸用得比较多。

胰岛素/加压素胶囊和微丸采用高分子化合物聚苯乙烯和羟乙基异丁烯酸进行交联反应后,得到偶氮共聚物,以此共聚物作为胰岛素/加压素的包衣,制备成胰岛素/加压素胶囊和微丸制剂,口服制剂到达结肠以后,在菌群分泌的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共聚物降解,释放出药物,而在胃和小肠中因缺乏降解酶不释放,显示了良好的结肠靶向给药特性和疗效。

1.4压力控制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根据一般的生理学知识可以知道,人体胃肠道蠕动会产生压力,同时由于胃和小肠中有大量消化液的存在可缓冲物体受到的压力[18];但是在结肠中,水分是被大量的吸收了,所以肠道蠕动对药物会直接产生压力,从而容易使药物破裂,这就是压力控制型系统的设计思路。

PcOCDDS制备的代表性药物制剂如压力控释胶囊(PCDC)。

在制备PCDC时,先将药物溶解或悬浮在水溶性或脂溶性的基质中,如聚乙二醇、半合成脂肪酸等,然后注入合适的胶囊中,最后用乙基纤维素作为胶囊的外包衣,乙基纤维素的厚度决定着胶囊的耐受压力程度;PCDC口服进入胃和小肠后,在正常体温下基质液化,胶囊变成由乙基纤维素包裹的圆球,此段因胃和小肠中含水量高、流动性大,圆球不受腔肠压力影响,而当圆球进入结肠后,伴随着结肠内水的重吸收,肠腔内容物黏度增大,蠕动后肠腔压力升高,从而导致圆球耐受不了肠内压而崩解释药[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