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纳米给药系统的综述

纳米给药系统的综述

纳米给药系统的综述以及在兽药方面的应用摘要:与普通制剂的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较强的化学活性、较快的吸收速度,在通过生物体的各种屏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设定药物的靶向性等许多方面,纳米药物都具有一般药物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领域。

本文从纳米药物的制备、特点、应用等几方面介绍纳米给药系统,以及在兽药方面的应用。

Summary:Compared with ordinary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Nano-drug having a larger surface area ,stronger chemical activity, a faster rate of absorption.Nanomedicine has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in respects that Organisms through a variety of barriers, controll release rate of the drug, targeting of drugs and other settings, of generic drugs for drug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field.关键词:纳米药物纳米晶体纳米脂质体高分子纳米粒固体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给药系统(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是指药物与药用材料一起形成的粒径为1~1000 nm的纳米级药物输送系统(DDS),包括纳米粒(nanoparticles)、纳米球(nanospheres,NS)、纳米囊(nanocapsules,NC)、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s,NL)、纳米级乳剂(nano-emulsion,NE)等。

由于纳米尺度下的DDS 及其所用材料的性质、表面修饰等, NDDS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提高难溶性药物与多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因而成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药物的快速有效递送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在药剂学领域,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目前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一、纳米粒子递送系统纳米粒子递送系统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体积,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粒子还可以通过改变粒子的表面性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药物的递送效果。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纳米材料是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

PEG修饰可以有效地增加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并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正在探索新型的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量子点材料,用于制备纳米粒子递送系统。

二、胶束递送系统胶束递送系统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组成的微乳液,可以包裹药物并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胶束的核心部分是水不溶性药物,而外部由生物相容性强的水溶性材料包裹。

胶束递送系统具有尺寸小、表面性质可调和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因此在药物递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人员目前主要关注胶束的稳定性和递送效果的提高。

为了提高胶束的稳定性,研究人员通过控制胶束粒径、表面张力和表面修饰等方法进行改进。

另外,为了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胶束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构,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控释。

三、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层组成的球形结构,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脂溶性药物。

脂质体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性和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因此在药物递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结构和表面性质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脂质体的表面修饰。

通过修饰脂质体的表面,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控释。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炎症治疗、免疫治疗等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介绍药物传递系统的原理、优势以及重要性,同时,也会涉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原理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原理是把药物载体和药物分子相结合,通过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转运途径,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载体是指一种介质,通过这种介质,药物才能够有效地传递到特定的靶细胞或组织。

常见的药物载体有纳米粒子、生物膜、阿基米德螺旋、人工纤维蛋白等。

二、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优势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相对于传统药物传递方式,具有很多的优势。

首先,这种药物传递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药物的剂量,减轻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其次,它可以将药物直接传递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加治疗效果。

最后,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还可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过早分解,从而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治疗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对药物具有抵抗性,导致疗效不佳。

通过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将药物直接传递到肿瘤细胞内部,从而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

目前,在肿瘤治疗中应用最多的是纳米粒子药物传递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帮助药物在体内迅速进入肿瘤细胞,同时还可以保护药物不被破坏。

四、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炎症治疗中的应用炎症是机体抵御外界侵害的一种生理反应,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炎症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炎症治疗中,主要应用的是生物膜和人工纤维蛋白等药物载体。

这些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传递到炎症部位,并保护药物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

五、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是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疾病。

眼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眼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眼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由于眼部生理结构复杂和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许多药物对眼部疾病的防治效果欠佳。

而新型给药系统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给药系统。

文章就近年来眼用给药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标签:凝胶系统;脂质体;纳米粒;微乳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眼疾患者的增加和眼部保健要求的提高,眼用药物的研究开发正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在凝胶系统、胶粒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亦存在很多问题。

文章将对眼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凝胶系统1.1 生物粘附性凝胶生物黏附性凝胶能够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是因为它能够使药物的粘度与生物黏附性提高,从而延长药物在眼内的滞留时间。

多数情况下都是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作为主要的辅助材料。

壳聚糖通过使药物长时间的停留在角膜处,以此来减少药物在鼻泪管处的流失,是因为壳聚糖使药物的溶液粘度增加了,以及增加了药物和黏膜阴离子的相互作用。

0echsner等[1]将两种或多种黏附性聚合物合用,提高了药物的粘附性而降低粘度。

透明质酸的性能很优越,是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而且有很大的载水量,能够和细胞膜结合在一起,是能够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而且具备黏膜黏附性能,因此是最近幾年的重点研究对象。

这种高分子聚合物的内部有很多亲水性的基团,例如羧基和羟基等。

大多用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中,例如,合成羟丙纤维素、聚丙烯酸类、高分子量PEG、葡聚糖等,它们能够在眼睛的里面很快地形成凝胶,然后和基底膜之间通过静电、氢键或者范德华力相结合。

1.2 原位凝胶原位凝胶是以滴眼液的方式滴入眼内,当药物到达穹窿时,它可以发生相转变,瞬间变成具有粘弹性的胶体,与生物黏附性凝胶相比较而言,它有给药剂量容易控制,药物重现性能好,缓释效果好并且没有粘稠性的优点。

根据眼表面发生相变机理的不同,原位凝胶可分为温度敏感型、pH敏感型、离子敏感型三种类型[2]。

2 胶粒系统2.1 脂质体脂质体是良好的纳米载体材料,其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类似于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生物融合性,可促进药物穿透角膜。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已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对未来药物研发和治疗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基因与细胞递送系统、以及智能响应型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并评述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深入剖析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医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动药物递送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与特点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是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其目的在于优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

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被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主要利用药物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规律,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粒径、溶解度、稳定性等,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富集。

被动靶向系统简单易行,但靶向性相对较弱,通常适用于全身性治疗。

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主动靶向系统则通过引入特异性配体(如抗体、多肽、小分子等)与药物载体结合,使药物能够主动识别并结合到目标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

这种系统的靶向性强,但设计和制备相对复杂。

物理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外界物理刺激(如温度、光照、磁场、电场等)触发药物释放。

例如,热敏脂质体可以在温度升高时释放药物,光敏纳米粒则能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实现药物释放。

物理刺激响应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精准性,但需要外部设备的支持。

化学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体内特定的化学环境(如pH值、酶活性等)触发药物释放。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摘要:中药由于其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和新辅料得到迅猛发展,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型给药系统应用已成为中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经查阅大量文献,现将近年来我国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给药系统研究渐受重视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和新辅料得到迅猛发展,其中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药给药系统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我国已有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风湿和类风湿)和雷公藤缓释片(抗类风湿)两个中药新剂型上市;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研究的有灯盏花素缓释片(治疗脑血管疾病)、黄杨宁缓释片(治疗心脏病)、银杏叶缓释片(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苦参素缓释片(治疗乙肝)等十余个品种。

截至今年,我国已申请有关中药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的专利近40项,具有代表性的专利有、复方白芨微球、中药丹参有效部位及其缓释制剂与医药用途和制备方法、灯盏花素缓释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生脉缓释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含中药环维黄杨星D的缓释微丸和胶囊及制备方法、齐墩果酸口服缓释片剂的制备方法、复方丹参缓释片及制备方法等。

2.中药透皮给药系统有助于肿瘤中药外治目前的肿瘤治疗改变了过去以瘤为本的治疗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肿瘤临床治疗观。

中医外治以其简单性、方便性、无毒性和有效性在肿瘤临床治疗中显示出优势和特色。

放、化疗是肿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毒副作用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发挥,中医外用在防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中药外治法是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癌防癌,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对放化疗减毒增效的目的。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最新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最新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最新进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是药物研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递送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有利于药物的智能化和可控释放。

本文将对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纳米颗粒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纳米颗粒的尺寸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可调控性。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靶向修饰,实现针对性递送药物,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组织。

目前,人们已经成功地通过修饰纳米颗粒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例如,利用抗体修饰的纳米颗粒可以识别并靶向肿瘤细胞,并在细胞内释放药物。

另外,一些新型纳米颗粒具有智能化释放功能,可以根据环境变化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位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生物材料也是研究的重点。

生物材料是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可以保护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许多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生物材料,如聚乳酸、聚酯、聚酰胺等。

这些材料可以用于制备纳米颗粒、纳米载体和纳米纤维等。

此外,利用生物材料还可以制备出多孔材料,用于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方向。

例如,利用多孔材料可以实现渐进式释放,从而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再次,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基因递送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基因递送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通过基因转录和翻译来改变细胞功能或治疗疾病。

目前,通过修饰纳米颗粒和利用病毒载体等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有效的基因递送。

此外,还有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基因编辑系统与纳米颗粒结合,可以精确地修饰细胞内的基因,从而改变细胞功能。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中的仿生递送系统也是一个研究的方向。

仿生递送系统是指模拟自然界生物递送系统的特点和机制来进行药物递送。

例如,仿生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模拟血管系统来输送药物,模拟肠道系统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模拟细胞内递送系统来提高靶向性等。

新型给药系统辅料的运用发展动态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辅料的运用发展动态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辅料的运用发展动态综述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的运用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在医药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DDS是指将药物以特定的方式输送到体内靶部位的系统,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DDS的发展动态主要体现在辅料的运用上。

辅料是DDS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控制释放速率、增强稳定性等。

以下是DDS辅料运用发展的综述。

1.非离子型聚合物非离子型聚合物可以用于载药微球和纳米粒子的制备,并能调节颗粒的大小和稳定性。

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是一种常用的非离子型聚合物,可用于制备微球或纳米粒子,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2.聚电解质聚电解质可以用于制备凝胶体系,将药物包裹在凝胶中,以延长药物的停留时间和控制释放速率。

例如,海藻酸钠和凝胶多糖是常用的聚电解质,可以制备黏性凝胶,用于局部给药。

3.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可以用于制备磁性纳米颗粒,通过外加磁场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和释放。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靶向导航技术将药物送达到特定的靶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4.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构成的微粒,可以包裹药物并改善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有多种类型,如固体脂质体、液晶脂质体和耦合脂质体等,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类型的脂质体。

5.杂化纳米材料杂化纳米材料是由不同组分的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体系,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组分的比例和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行为。

例如,通过修饰纳米颗粒表面或结合其他材料,可以增强药物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更精确和可控的药物释放。

6.pH响应性材料pH响应性材料可以根据体内不同部位的酸碱环境,实现药物的定点释放。

例如,聚酰胺胶束可以在肿瘤组织中由于较低的pH值而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疗效。

DDS辅料的运用发展主要体现在生物相容性、可控性和靶向性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

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

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素类。

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

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

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

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2.缓释及控释注射剂缓释及控释注射剂其显著优点是可以减少注射次数,消除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烦恼和肉‘体上的疼痛。

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凝胶型、微囊型、微球型、脂质体型注射剂。

主要适宜的药物有抗精神类药物、抗菌素类药物、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疫苗类药物、抗癌药物等。

缓控释制剂根据不同的原理制备:胃内漂浮型、渗透泵型、骨架型、蚀解式、肠道定位、双层缓控释片等。

缓控释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硅酮弹性体,PVAP,HPMCP,HPMCAS,交联海藻酸盐等新型材料。

二、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指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提高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属于第4代剂型。

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药物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不释放,只有当药物达到人体回盲部后,在结肠较高的PH环境下溶解聚合物。

该系统适合治疗发生于结肠的克罗恩病、溃疡型结肠炎、结肠癌,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时还适用于在夜间发生的哮喘、心绞痛、关节炎的治疗,可让药物在结肠缓慢释放,将发挥长效作用。

2.1 眼靶向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50岁以上人群的首要致盲眼病,目前没有一种药物对致盲完全有效,且副作用大。

药物与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等)结合,这种被动的药物靶向不仅增加了治疗作用,并且减少了副作用。

2.2 结肠靶向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Adel Sakr教授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制剂学和靶向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对肠道疾病的治疗以及蛋白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新研究领域,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消化道的pH及转运时间受食物、性别、疾病等个体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有些剂型给药后的定位性较差。

虽然菌群触发型给药系统被看好,但是对于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疏水性和降低膨胀度问题,如何使药物在细菌作用下尽快释放出来以及促进机体吸收,仍需研究者进一步研究。

靶向结肠的定位系统需要高分子载体材料作为载体。

结肠靶向载体材料有果胶、壳聚糖、淀粉基口服结肠给药控释载体、环糊精、丙烯酸树脂、偶氮化合物等。

2.3 肾靶向华西医科大学的张志荣教授研究显示,雷公藤内酯醇-溶菌酶结合物具有明显靶向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TEC)的作用。

目前,对肾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提高药物靶向效率和寻求新的载体上,而对各种载体、和前体药物等被肾摄取后的释药规律和病理条件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肾脏靶向给药的策略包括生物力学给药策略、前体药物策略(烷基糖甙途径、γ-谷氨酰基前药途径和叶酸前药途径都是目前肾靶向研究的方向。

)、大分子载体策略以及其他策略。

其他的肾靶向给药策略还有纳米粒和脂质体策略。

2.4 脑靶向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目前临床常规制剂给药后,约有98%的化学药物以及将近100%的蛋白/多肽药物难以入脑,严重影响脑部疾病的诊疗效果。

具有脑内靶向性的新型给药系统的构建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也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蒋新国教授的研究小组以阳离子化白蛋白(CB 鄄SA)为脑内递药的靶向基团,连接聚乳酸纳米粒(NP),设计成新型的阳离子化白蛋白修饰的隐形纳米粒递药系统(CBSA-NP)。

对CBSA-NP 包载多种药物的研究发现,CBSA-NP 具有良好的脑内靶向递药特性且毒性较低。

由于大脑是一个比较特殊并且极为重要的器官,有专家担忧,当脑靶向给药后,纳米药物进入脑内的降解是否能够完全,安全性如何保障。

也有专家提出,大脑已被发现也具有淋巴组织,药物如果通过这些淋巴组织进入体循环,那么可能并不会实现给药的预期目标,或出现其他结果。

这些,正是研究者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

除此之外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还有骨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靶向给药、中药靶向给药系统。

3 纳米给药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纳米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与药用材料一起形成的粒径为1~1000 纳米级药物输送系统。

DDS,包括纳米粒、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脂质体、纳米级乳剂等。

NDDS 在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提高难容性药物与多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NDDS 的类型有高分子材料NP、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脂质体、磁性纳米粒、免疫纳米粒、纳米乳剂、囊泡。

目前国内外NDDS 的实际应用还非常有限,其中应用最多的当属纳米级的静脉注射乳级。

纳米技术是DDS 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借助纳米技术这双有力的翅膀,DDS 研究获得明显进展。

4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所谓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TTS 制剂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在控释膜的控制下以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人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透皮给药的关键在于促进药物渗透,使药物透皮吸收进毛细血管。

目前,利用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前体药物;或将药物载入载体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国内外市场上主要的控释药物有可乐定贴片,硝酸甘油贴片,雌二醇贴片等数十种。

不久的将来,孩子们接种疫苗会以贴剂取而代之,不再产生对注射针头的恐惧。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只要带上可编程序的医用“手表”,便能及时得到药物治疗。

这不但为药物剂型发展史谱写新篇章,也造福于人类。

5、生物黏附给药系统(Bi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生物黏附给药系统是指药物借助于某些高分子材料对生物粘膜产生特殊的黏合力,与生物粘膜表面紧密接触,通过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

粘膜给药即可产生局部作用,又可产生全身作用。

粘膜除了具有可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应用方便等特点外,由于粘膜不存在皮肤那样的角质化且粘膜给药还具有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及作用时间快等特点。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是鼻腔给药和口腔给药。

鼻黏膜给药制剂除溶液剂和气雾剂较为常用外,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的还有粉末制剂、凝胶制剂、微球制剂、脂质体等,他们可不同程度的延长药物在鼻黏膜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口腔粘膜给药方面,国外学者将血管药物、止痛剂、镇静剂、晕车药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系统,显示了较其他给药途径优越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剧痛,口腔粘膜给药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给药途径。

国内目前有研究报道的有胰岛素、及蛋白和多肽类生物,粘附给药系统在眼部给药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

6.植入控释给药系统(ICRDDS)植入控释给药系统系一类经手术植入皮下或穿刺针导人皮下的控释制药制剂。

植入剂是一种无菌固体制剂,是由药物和赋形剂籍熔融、热压、辐射等方法制成。

其具有长效、恒释、定位作用。

因而,植入剂在一些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他制剂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他适用于半衰期短,代谢快,不适于通过其他途径给药的药物。

近年来,在抗肿瘤、胰岛素给药、心血管疾病治疗、眼部用药及抗成瘾等方面植入剂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较深入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方面,国内已研制了抗癌化疗药物顺铂,氟尿嘧啶、甲氨喋呤的植入缓释剂型。

国外,美国Matrix 公司开发了顺铂植入剂,可直接注射到病变肿瘤处;眼植入剂,已研制成功的更昔洛伟植入片可持续释放药物达8 个月之久,具有强力的控制眼内病毒活性的功效;抗成瘾药物领域内有研究报道的,如Yobum 研究的皮下埋植纳曲酮小丸;抗生素方面有报道的是庆大霉素植入剂,用于治疗细菌性骨髓炎;另外植入给药系统用作肽类的给药系统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将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肽MaxadilaIl,制成植入片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

7 其他新型给药系统7.1 脉冲式给药系统及自动调节给药系统依据时振动力学原理设计新型定时定量脉冲释药的工作已引起国外多家制药企业的重视。

目前投入这类研究的主要有平喘药、心血管药物和H2 受体阻断剂、及胰岛素等。

自动调节给药器释药方式目前已有Biostator 的胰岛素,触发给药器适用的品种有戒毒药,其他类药物如生物体内活性肽适合开发一种智能型给药系统IDDS,类似生物反馈系统的控释给药系统,能感觉由疾病产生的信号,并判断信号的强弱,脉冲式的释放药物7.2 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power ject drug delivery system 无针粉末注射技术是国际上新型研制的新型给药系统,其主要技术原理是利用高压气体喷射,使药物微粒(直径20~100nm)瞬时加速至超声速(约500~1000 m·s-1),然后释放至皮下或粘膜部位,发挥药效作用,具有无针、无痛、无交叉感染、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用药方式,大大方便了医生和病人的使用,特别适合于有控针感的病人、需长期自我给药的病人、儿童预防接种、重大突发事件(地震、洪灾、急性烈性传染病流行、大规模战争等)以及边远地区、大规模野外作业等条件下的医疗预防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