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
费道罗夫“等值翻译论”

费道罗夫的“等值翻译论”刍议摘要论文阐述了西方译界代表人物对等值翻译的仁者见仁的观点,探讨了“等值翻译论”的内涵及其本质,分析了“等值翻译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具体应用,认为“等值翻译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用性,是译者追求的理想境界,但难于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费道罗夫奈达纽马克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尤其是语际翻译,是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译界围绕传统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展开了反复争论,但始终未能超出清末民族著名翻译家严复所创立的这一翻译原则或标准。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国外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一些翻译家将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上,这些重要的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进,促进了我国译界翻译研究的发展。
而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a.v.fedorov)(1953)所提出的“等值翻译论”作为一个中心概念,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对翻译等值进行了各种探讨。
这样,就把翻译讨论的焦点从传统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标准之争引向了深入。
一“等值翻译论”的引进与争辩在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中,我们率先看到“等值翻译论”这一理论;随后,英国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1965)也提出了翻译的“等值论”观点。
而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根据自己翻译《圣经》的切身经验认识到卡特福德的定义有些过于武断,于是在他的著作《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新概念”。
他认为以前的翻译,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强调对原文的忠实、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不大考虑译文读者的反映。
因此他认为,翻译还要取得“功能对等”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奈达发展了他的理论,由原来的重视意义而轻文体,演变成为形式与内容并重。
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他从《圣经》翻译中摘取的著名例子是“lamb of god”一词。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或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看作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
从公元前52到44年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J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前43) 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
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国有学者提出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A 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B 从1959年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阶段”。
C 从1975年霍姆斯(James Holmes) 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
(潘文国等)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
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
苏俄翻译等值理论与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对比浅析——以科米萨罗夫和

相当的影响力 ,其 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科勒和奈达。科勒对翻译理论做出的另 贡献是将等值划分为 5 个类型 : 外延等值、内涵等值 、 语篇规约等值 、 语 用等值和形式等值 。其 中 “ 语用等值”类似于尤金 ・ 奈 达提 出的 “ 动态对 等” ,下面将对我国广泛接受的奈达的 “ 功能对等论”进行浅析 。 ( 二)奈达 的 “ 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奈达被誉为 “ 现代 翻译理论之父” 。 他的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涵盖两个基本导 向——形式对等 与动态对等 ( 后为避免引起歧义,将 “ 动态”改为 “ 功能” ) 。“ 功能对等理论”成功地 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奈达认为 ,各种语言的深层结构具有很大的 共性 ,翻译时要挖掘源语深层结构 的表义 ,并运用合理的方式还原为译语的 表层结构 ,尽可能保证深层意义准确传达 ,表层结构通畅流利 。 “ 功能对等”不是只有唯一的对等层次,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分 为最 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所谓最高层 次指译文读者应能以与原文 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 , 这只是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最低层次 的对等值译文读者应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 , 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 欣赏原 文的 ,这是 翻译对等 的最低 限度 ” ( N i d a 1 9 9 3 ,l 1 8 ) 。 四、简 要对比苏 俄与西方等值 思想 ( 以科 氏、奈 氏观点为例) 科米 萨罗夫与奈达对 “ 等值”的理解都不是数学上的绝对相篙 t 他们 从各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都能得出翻泽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所以产生 “ 五 层等值划分法”和 “ 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 。他们在研究 “ 等值理论”时都 运 用 了语 言学 的研究 成 果 ,强 调 了语 言传 达 交 际 目的 ( 即行 使 功 能 ) 的重 要性。二者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科米萨罗夫将等值层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而 只是划分为最高层次的功能等值和最低层次 的功 能等值。但奈达运用了多种科学理论作为功能对等的支撑,这在等值思想的 发展史上是 晰 未有的,也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再人高峰。 但对科 氏等值理论与奈 氏功能对等理论都应辩证看 待。在翻译实践 中,会发现科 氏五层划分法 的界 限非常模糊 ,有时并不能准 确对应到某 个层次 。奈达 的 “ 功能对等理 论 ”强 调信 息 的完全 表达 ,形 式可 做 改 动 ,这一条不适用 于诗歌 翻译 。诗歌翻译不仅追求传达语 用价值 ,也力 求 在 结 构 、音 韵 上 达 到完 美 体 现 。 纵 观苏俄和西方等值思想的发展史 ,可见等值理论都经 历了从概念模糊 到清晰的历程,在其中都涌现出了众多怀有卓越见解的理论家 , 他们从符号 学, 普通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 出发深入探讨 了这个问 题。苏俄是等值思想的发源地,随后在西方学者的探究下发扬光大。 五 、结 语 “ 等值理论”在任何国界的翻译理论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人类 智慧的结晶。其核心是 “ 交际目的 ( 语用价值、功能)等值 ” ,它的提出成 我们应该全面认识 “ 等值理论” ,它是随着 时代发 展不断进步的思想。在理解运用等值理论时,应摒除其中不符合现代翻译理 论的部分 ,不能断章取 义,以偏概全。(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 文献: [ 1 ] 蔡 毅 段 京 华. 苏联 翻 译 理 论 . 湖北 :湖 北 教 育 出版 社 ,2 0 0 0年 .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
(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
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46)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c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896--1982)。
后来,布拉格派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名称,统指所有赞同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观点的语言学者,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雅可布逊和后来的列维、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等人都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逊。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写过大量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和论著。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该文自1959年以来一直为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之一。
雅可布逊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点1.1 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被称为目的学派。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
.韦米尔(Hans Vermeer)
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 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
书名的翻译(直译)
春天里的秋天
红楼梦
子夜
青春之歌
普通劳动者
山乡巨变
北方的河
红岩
Autumn in Spring
1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2
Midnight
3
River of the North
4
An ordinary laborer
5
The song of youth
6
Great change in a mountain village
08
”。
再如
,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
“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
,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Hans Vermeer (维米尔) 德国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功能学派奠理论。
transit trade (过境贸易) 、listed stocks (上市股票) , “长城”牌( Great Wall) 等等。再看“成都紫薇酒店”的英文译名PRIME HOTEL ,也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紫薇星在中国星象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的PRIME 有“第一的”、“首位的”之意。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04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翻译
01
02
03
文学翻译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风 格和语言魅力,强调译文的流畅 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处理语言的 艺术性和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在 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 的创新和调整。
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是指译本应忠实于原文本的信息和意图,尽可能地传递原文本的内 容和意义。
忠实性的实现需要译者对原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
忠实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读者能够通过 译本获得与原文本尽可能一致的信息和感受。
翻译的创造性
跨学科研究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关注跨学科的研究,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 文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02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语言学派
代表人物:尤金·奈达
1
2
核心观点: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而非语言形 式的对应。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等词汇的重要性, 注重语言结构和语义分析。
3
主要贡献:提出动态对等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学学派
代表人物
01
乔治·斯坦纳、赫尔曼·施尔玛赫等
核心观点
02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和文学的再创造。强调对原
作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主体性。
主要贡献
03
推动了对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丰富了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
代表人物
01 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
文化交流的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摘要自等值理论被引入中国以后,对翻译界影响极大,虽有争议却一直是译界的焦点,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翻译实践,从而促进了中国翻译学研究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西方各派等值理论的观点,从而找到等值理论的发展轨迹,以利于对等值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等值差异等值动态等值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有人翻译成对等)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西方,从18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其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等值原则”,到费道罗夫再次关注该理论并于1953年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作用相符、语言与文本相符”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逐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各理论家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等值的看法,如雅各布森的差异值理论、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等,都大大地发展了等值理论并进而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以下笔者将分4个派别来详述各派对于等值理论的探讨。
一语言学派中对等值理论的探讨较有影响的主要是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1 雅各布森的等值理论主要有两点:(1)提出“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在符号单元之间没有完全对等。
”此处的符号单元实质上就是单词或词组。
即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字与字,词与词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
如英语中“cup”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杯子”,但事实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解释,cup指“a small round container with a handle,that you use to drink tea, coffee etc.”而汉语中的“杯子”一词显然不止包含cup,还应包含glass、vessel等容器。
因此,即使是最常用的词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是不可译的,“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充分解释。
”即可以用目的语的完整信息来解释源语的信息,以达到意义上的等值。
(2)根据雅各布森的观点,还提出“差异等值”的理论。
“意义和对等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而不在于强调一种语言能否表述以另一种口头语写成的信息……即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
”这段话表明,首先雅各布森承认语言的可译性,同时跳出了直译和意译的束缚,提出了差异等值。
但是雅氏仅将语言方面的差异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上,显然是片面的。
2 卡特福德的等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提出了翻译等值关系的概念:即“当原语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与译语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对该语境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特征相关时,就发生翻译等值关系。
”并提出翻译等值关系的两个限度。
即:“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形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次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即不能把原语音位译成译语语法,或把原语词汇译成译语字形等等)”。
(2)对形式对等和文本等值做了重要区分。
形式对等是指“任何目的语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在目的语机体中占有的地位,应尽可能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地位相同”。
文本等值是指“特定语境中的任何目的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原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
”从中可以看出,形式对应趋向于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原语与目的语的对应关系,而文本等值似乎更注重特定的具体的原语与目的语的等值关系。
可以看出,卡式的理论比雅各布森的理论又深入了一层,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转换理论。
该理论似乎可以看做是对差异等值的解释和发展。
但他仍然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探讨等值,而没有考虑影响语言或翻译的其他因素。
二交际学派也提出等值理论,有3位代表人物:奈达、卡德和科勒1 奈达的等值理论:交际学派提出等值理论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奈达。
他提出:(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来翻译原文,主要考虑的是原文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词汇的等同。
(2)动态等值优先于形式等值,因为形式等值关注的是原文所体现的信息与译文所体现的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的对应关系。
译者更关注“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但采取形式等值得到的译文仍可能扭曲接受语的语法与文体模式,进而曲解原文信息。
于是奈达又提出了动态等值。
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文接收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的接收者对原文的反应”。
奈达非常重视译文的接收者对译文的反应,认为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要看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上是否对等,更重要的是要看译文接收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是否与原文接收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动态等值的策略对于许多文学文本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正如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指出的那样,语言不仅仅具有交际性,还具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因此仅仅强调其交际性显然是过于片面的。
(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是因为译文如果能被听懂就肯定能被看懂,因此翻译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词、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形式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以及双关语等等。
(4)听众及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因为这样可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主要是关注原文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2 科勒关于等值的论述。
科勒关于等值和对等也做过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其著作《翻译科学介绍》和《翻译科学研究》中详尽地探讨了等值的概念。
(1)将对等值(equivalence)和对等(correspondence)这两个术语做了区分。
科勒认为对等属于对比语言学的范畴,而将等值归为翻译科学的范畴,对等的研究范围也显然不如等值的研究范围那么宏观。
另外,掌握对等体现的是外语能力,而掌握等值体现的则是翻译的能力。
(2)划分了5种不同类型的等值。
外延等值,指的是与一个语篇的语言外部内容等值;内涵等值,指词汇选择,尤其是近义词之间的选择;语篇规约等值,与语篇类型有关;语用等值或交际等值,相当于奈达的动态对等;形式等值,与语篇的形式和美感有关,包括原语文本中的文字游戏和文体特色。
科勒划分的这5种等值大大拓宽了等值的范围,并且考虑到了语言外的等值,这对于以前的等值理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苏东学派的等值理论前苏联学者在对等值概念进行界定之前,首先明确了什么是翻译中的形式主义。
翻译中的形式主义主要是指逐词翻译原语,形式主义不仅损害原文的意思,还有可能违反翻译的规则。
前苏联学者又进一步强调了确切性的相对性,用等值性替代了确切性,并对等值性进行界定:在功能上与原文相一致;翻译中可以对表达手段进行选择。
1 费道罗夫的等值理论(1)对翻译的等值进行定义。
“翻译的等值意味着充分传达原文的意思内容并在功能修辞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
通过再现原文的形式特点或创造这些特点的功能对应物,来传达原文特有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再现原文形式无法表达原文的内容或内涵时,可以通过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来求得整体效果的等值。
(2)认为“牺牲”原文里的一些语言形式或较次要的东西来达到整体的等值,不是一种例外,而是一种规律。
等值要求传达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并尽可能地在语言手段所及的范围内再现原文形式的特点。
但是,一篇译文并非原文的各个部分的机械等值,而是建立在整体的系统的效果等值基础之上的。
而被牺牲的东西相比较来说,总是次要的,虽然被牺牲掉了,但并不影响整体翻译的确切性,并且这种牺牲可以使原文中更加重要的东西传达出来。
因此,费道罗夫的等值理论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等值,而是一种功能作用上的等值。
(3)科米萨罗夫的等值理论。
a 区分了释译与翻译的不同。
认为翻译着重于准确地再现原文,而释译要从译者的主观方面对原文做出解释,从而降低了原文相对于译文的客观性。
当译者在译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或无法表达出原语的深层含义时,就要使用释译的策略。
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释译虽然无法实现形式上的等值,但却是为了实现整体意义上的、真正的等值。
b 提出了翻译的5个标准:等值性、文体风格、语言的地道使用、实用功能和惯例。
其中等值一词是从纯语言意义上来考虑的,指的是对应语言单位的含义一致,从语言单位这一层面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
这里所提到的等值,不仅包含形式意义上的等值,还包括文体风格、美感、情感等其他功能的等值。
但科氏接着又指出,等值是有一定限度的,即不能妨碍其他规范性要求的使用。
科氏的等值理论也已经摆脱了语言学的束缚,而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语言交际的层面上。
(4)什维采尔的等值思想。
什维采尔把等值分为3个层次:句法层次。
该等值会出现类型替换,强调符号对符号的替换。
语义层次。
该层次又分为两个小层次:成分层次和所指层次。
成分层次是指保留原文中的语义成分,但采用不同的形式结构手段,主要是语法转换法。
所指层次指保留原文话语的所指意义,即使用与原文不同的语义符号组成语义等值的话语,不仅涉及语法方面,也涉及词汇语义方面。
语用等值。
是等值的最高层次,该层次要考虑一些极其重要的交际因素,包括交际意图、交际效果、收讯人的接受能力,并制约其它所有层次,居于其它各等值层次之上。
什维采尔从符号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等值理论,将语用等值放在最高层次,但他似乎过于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
综上所述,翻译的等值理论在翻译理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等值理论的发展也大致可看出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
从雅各布森提出“差异等值”论开始,标志着等值理论开始受到当代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到后来的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都只是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研究;而奈达、卡德、科勒等开始跳出语言的束缚,转而注重语言的语用功能以及语言外部的等值;再到维耐的5个层次的等值,开始考虑到了读者的存在,包括读者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力,从而更加扩大了等值的范围;而苏东学派的学者们也没脱离这个轨迹,说明这种发展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似乎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翻译理论从注重语言的研究到注重语言交际功能的研究,再到关注语言外因素的影响,似乎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
这不仅说明等值理论在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等值的研究方向会越来越脱离语言层面,从而转向更广阔的语言外因素。
事实上等值正是译者所追求的译作所要达到的标准,然而到底怎样才算达到了等值,或者等值的标准到底该是什么?其实等值一词本身就蕴含了太多的内容。
当然,笼统地谈等值不具任何意义,然而仅从语言的角度谈等值又似乎将等值理论带入了一个死胡同,因此人们从文本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从目的的角度,从交际的角度,甚至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去谈翻译,实质上都是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的一种等值。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等值理论必也将像翻译学科一样,成为一个开放的理论,而被赋予更多更新的内容,继续推动翻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 郭亚丽:《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评述》,《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