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篇一: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对偶)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篇二: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一、含比喻: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二、夸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三、对偶: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拟人: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五、设问: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反问: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希望可以帮到你!

【篇三: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显示全部关注者15被浏览626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匿名用户34 人赞同了该回答很久之前回答过的。

搬运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

想到哪写到哪。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

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

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

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

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来源自百度百科。

为什么直接想到这个呢,是因为初中的时候被语文老师揪着耳朵说

过很多次。

因为填空题老是做错。

举个栗子!

互文这种修辞古诗文里面很多处都有体现。有的在单个句子中,有

的在不同的句子中。互文这种修辞古诗文里面很多处都有体现。有

的在单个句子中,有的在不同的句子中。

说几个有名的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此处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应翻译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翻译为:东西两边的船舫都悄然无声。

这几句都为单句中的互文。此外还有对句中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作者不详

翻译为“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此外,该诗中还有大量的互文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几句均有互文使用。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

冷得无法穿上。

除却单句和对句。隔句中也不乏互文的出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孟德《观沧海》)

(日月之行“与星汉灿烂互文)

此外,还有排比的互文。指多个句子里面出现互文的情况。

例如我们刚说到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比互文的代表。

2,通感。

提到互文我们不能不讲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

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

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简单地说就是用一

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最早提出通感这个词的该是钱钟书先生。

“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共产’;即

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以以音响以揣称之。”

钱钟书《通感》

最简单不过“你笑的很甜”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得到了最大

的体现。

古诗文中的栗子。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这句有的说是比兴,有的说是通感,我比较偏向后者。)

没有争议的,一时想不起来太多。

能想起的就是。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记起来真不容易,还好常常去看孤山岛。

该句初看起来,令人费解。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暗香”由构词来看,好似不合情理,但从通感手法来看,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这就不难理解。“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

另外,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提到。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人间词话》里盛赞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这首诗我之前都没读过不能发表什么意见。见谅。

3,比兴

既然刚刚提到了比兴,那么我们就看看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简单地说就是我先装个逼然后嗨起来。

闲话少说我们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我不知道作者是谁)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这个修辞方式的栗子可能都被我吃掉惹。

明天天亮了我查查书。

4。用典

对的我就是要把不怎么知名的写完赶紧睡觉去的心机碧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