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习题集11章-骨关节系统

核医学习题集11章-骨关节系统
核医学习题集11章-骨关节系统

第十一章骨、关节系统

【学习目标】

1.掌握骨、关节显像的基本原理,正常、异常影像表现及主要临床应用。

2.熟悉骨、关节显像的常用方法、显像剂、

基本操作及影响显像图质量的主要因素;

熟悉骨显像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比较其优缺点所在。

3.了解骨密度的概念及测定骨密度的常用方

法;了解PET 18F-FDG骨骼恶性肿瘤显像的原理、临床应用。

【内容要点】

第一节骨、关节显像的原理、

方法和影象分析

一、骨显像的基本原理及影响骨骼各部位

摄取显像剂多少的主要因素。

二、骨显像剂:常用的骨显像剂类型及特点。

三、骨显像方法:

1.骨动态显像:可分为骨三时相显像(即

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和骨四时相

(在前者基础上再加24小时延迟相)

2.骨静态显像:包括全身及局部静态显像。

3.骨断层显像

4.骨融合显像(图像融合)

四、骨显像图像分析

1.正常骨显像影像表现:包括正常动态及静态骨显像表现。

2.异常骨显像影像表现;包括异常动态

及静态影像,后者又有异常放射性浓聚、

异常放射性稀疏缺损、混合型(浓聚与

稀疏缺损同时存在)、超级骨显像等。五、关节显像:基本原理、显像剂、显像方法及图像分析。

第二节骨、关节显像的临床应用

一、对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其它影

像学方法比较优势所在。

二、对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包括良性及恶

性骨肿瘤)。

三、对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是急性化

脓性骨髓炎)

四、对骨坏死的诊断;包括股骨头无菌性坏

死儿童股骨头骨软骨病。

五、对骨创伤的诊断:包括特殊部位骨折、

细小骨折及应力性骨折等。

六、对移植骨是否存活的检测。

七、对代谢性骨病的诊断:包括骨质疏松、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Paget's病等。

八、对关节疾病的诊断:包括类风湿关节

炎、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等。

第三节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

二、影响骨密度测定的因素及诊断标准。

三、临床应用。

第四节 PET 18F-FDG骨骼恶性肿瘤显像

一、原理。

二、显像剂(18FDG)与方法。

三、结果判断。

四、临床应用。

第五节骨显像与相关影像学检查比较与其它影像学比较,骨显像的优缺点。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super bone scan

2.骨三时相显像

3.flare phenomenon

4.全身骨显像

5.骨断层显像

6.应力性骨折

7.外胫夹

8.反应性交感性骨营养不良

9.“炸面圈”样改变

10.代谢性骨病

11.Paget’s病

12.骨矿含量

13.BMD

14.骨宽度

二、中、英文互译(将下列专业外语词汇翻译成中文)

1. bone imaging

2. flare phenomenon

3. Paget’s disease

4. osteosarcoma

5. osteomyelitis

6. hyperparathyroidism

7. pulmonary carcinoma

8. breast cancer

9. prostate carcinoma

10.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11. osteoid osteoma

12. osteochondroma

13. primary osteoporosis

14. stress fracture

15.超级骨显像

16.骨密度

17.多发性骨髓瘤

18.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9.全身骨显像

20.转移性骨肿瘤

21.代谢性骨病

三、单项选择题

1.骨显像图上最常见的异常表现是

A.放射性冷区

B.放射性热区

C.混合型(即放射性热区与冷区同

时存在)

D.以上都不是

2.目前最常用的骨显像剂是

A.99m Tc-PYP

B.89Sr

C.18F-FDG

D.99m Tc-MDP

3.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通常能较X线检

查提前多长时间发现骨转移性肿瘤

A.3~6个月

B.1~2月

C.7~9月

D.6~12月

4.临床上对乳腺癌骨转移诊断最灵敏

的检查方法是

A.X-CT检查

B.MRI检查

C.碱性磷酸酶检测

D.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

5.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下列哪

个最常见

A.胸部>四肢>脊柱>骨盆>颅

B.胸部>脊柱>骨盆>四肢>颅

C.脊柱>胸部>骨盆>四肢>颅

D.骨盆>脊柱>胸部>颅骨>四

6.下列恶性肿瘤中最易发生骨转移的

A.前列腺癌

B.肝癌

C.甲状腺乳头状癌

D.肾癌

7.目前临床上常用的99m Tc标记的膦酸

盐类骨显像剂,其分子中含有的化学

键是

A.P=O=P

B.P-C-P

C.P-O-P

D.N=O=N

8.急性骨髓炎在发病多长时间后核素

骨显像便可发现异常

A.1~2周

B.1~2小时

C.3~5天

D.24~48小时

9.骨肉瘤的好发部位是长管状骨的

A.骨干

B.干骺端

C.骺板

D.骺

10.尤文氏瘤的好发部位是长管状骨的

A.骨干

B.干骺端

C.骺板

D.骺

11.急性蜂窝组织炎行骨三时相显像时,

其影像特点是

A.血流相、血池相正常,延迟相放

射性明显增加

B.血流相、血池相放射性明显增

加,且消失迅速,延迟相正常

C.血流相、血池相放射性明显增

加,且消失缓慢,延迟相正常

D.血流相放射性明显增加,血池相

及延迟相呈放射性降低

12.骨显像剂99m Tc-MDP在静脉注射后几

小时约50%集聚在骨表面,其余的则

通过肾由秘尿系统排除

A.

B.1h

C.2h

D.4h

13.患者14岁,男性,左股骨下端剧痛、

肿大2月,局部可见静脉怒张,X片

见左股骨下端干骺端骨质呈虫蛀样

破坏,密度增高,两侧可见日光放射

状影,全身核素骨显像见左股骨下端

呈不规则团块状放射性浓聚影。该患

者的诊断可能是

A.骨髓炎

B.骨软骨瘤

C.骨肉瘤

D.骨巨细胞瘤

14.患者56岁,女性,2年前因左股骨

颈骨折,行三刃钉固定术,后痊愈出

院。近1月来,患者走路或活动较多

时感左髋部疼痛,遂就诊于我院。为

明确诊断最好的检查手段是

A.X线平片检查

B.X-CT检查

C.放射性核素局部骨断层显像

D.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

15.什么显像药物既能用于骨骼显像又

能用于心肌梗塞显像

A.99m Tc-MDP

B.99m Tc-PYP

C.89Sr

D.99m Tc-HDP

16.99m Tc-二膦酸盐显像剂中加还原剂的

目的是什么

A.提高标记率

B.降低锝的价态

C.氧化锝

D.B和C

17.下列那种疾病是恶性骨骼病变

A.骨软骨瘤

B.急性骨髓炎

C.Paget’s病

D.尤文氏瘤

18.全身骨显像图中出现甲状腺和胃的

影像可能是下列何种因素所致

A.放射性核素不纯

B.显像剂中存在游离的高锝酸盐

C.显像剂中存在还原剂

D.骨骼系统存在转移性疾病

19.行全身骨显像时,99m Tc-MDP的常用剂

量是

A.30~50mCi

B.20~30mCi

C.3~5mCi

D.1~2mCI

20.下列哪种情况采用骨三时相显像检

查具有较大的价值

A.急性骨髓炎与蜂窝组织炎的鉴

B.急性骨髓炎与骨质疏松的鉴别

C.蜂窝组织炎与骨质疏松的鉴别

D.急性骨髓炎与关节盘炎的鉴别

21.下列哪一项不可能引起骨显像图中

出现伪影

A.注射点显像剂外漏

B.受检者尿液污染皮肤或衣裤

C.导尿管及尿袋

D.患者衣裤上的纽扣

22.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X线平片比较,

其优点是

A.可一次性显示全身骨骼的影像

B.能较早的发现骨骼系统病变(如

骨转移性肿瘤)

C.骨三时相显像对鉴别骨骼系统

疾病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

D.以上都是

23.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主要缺点是

A.灵敏度不高

B.特异性差

C.假阳性率高

D.假阴性率高

24.下列哪一项不是核素骨显像的适应

A.恶性肿瘤骨转移

B.蜂窝组织炎

C.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D.应力性骨折

25.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注射显像剂后

嘱患者饮水和排尿的目的是

A.减少膀胱的吸收剂量

B.减少尿液污染造成的伪影

C.阻断游离锝在胃内的吸收

D.获得超级骨显像

26.骨四时相显像的最佳显像时间顺序

A.注射前,注射后即刻,2~4小时,

18~24小时

B.注射后即刻,1~5分钟,2~4

小时,18~24小时

C.注射中,2~4小时,24小时,

48小时

D.注射后即刻,1~5分钟,2~4

小时,6小时

27.全身骨静态显像图显示右侧股骨附

近出现一局限性放射性热区,随后应

采取的最佳处理方式是

A.让病人脱去该部位的衣物并用

肥皂和清水擦洗该部位皮肤

B.更换针空型准直器后

C.进行局部断层显像

D.进行骨三时相显像

28.全身骨静态显像显示骨骼系统多发

异常放射性浓聚,双肾及膀胱基本不

显影,该影像被称为

A.影像过载

B.闪烁现象

C.代谢性骨病影像

D.超级影像

29.二膦酸类骨显像剂集聚到骨组织的

机制是

A.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

B.吞噬作用

C.主动转运

D.被动扩散

30.骨显像剂试剂盒中氯化亚锡的作用

是什么

A.维持稳定的环境

B.作为氧化剂

C.作为还原剂

D.维持粒子大小

31.下列哪一群体发生原发性骨肿瘤的

几率最高

A.老年人

B.中年人

C.儿童

D.女性

32.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时,患者体内哪

个部位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最高

A.骨髓

B.脊柱

C.肋骨

D.膀胱

33.行骨静态显像时,下列哪一项是不能

在左肘前静脉注射显像剂的原因

A.患者前次骨显像时曾在该处注

射过显像剂

B.患者当天曾在该处抽取静脉血

C.患者是左利手

D.患者左侧肱骨远端有可疑病变

3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前的准备是

A.清洁灌肠

B.禁食12小时

C.口服利尿剂3天

D.不需特殊准备

35.肋骨骨折在骨显像图上常表现为

A.放射性冷区

B.胸部弥漫性放射性增加

C.沿着肋骨长轴呈线条状分布的

放射性热区

D.连续多个肋骨上有多处局限性

放射性热区

36.诊断骨关节系统炎症性病变时,下列

哪种显像剂特异性最高

A.99m Tc-MDP

B.201Tl

C.111In-WBC

D.99m Tc-MIBI

37.临床上用于急性骨髓炎诊断与鉴别

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是

A.X-CT检查

B.SPECT全身骨静态显像

C.SPECT局部平面及断层显像

D.放射性核素骨三时相显像

四、多项选择题

1.理想的骨显像剂应具备的特点有

A.亲骨性好

B.血液清除快

C.骨/软组织比值高

D.有效半衰期短

E.γ射线能量适中

2.骨显像剂在骨骼各部位积聚的多少

主要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骨局部血流灌注量

B.无机盐的代谢更新速度

C.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

D.骨显像剂的注射量

E.患者的饮水情况

3.骨四时相应包括

A.血流灌注相

B.血池相

C.2~3小时静态影像

D.24小时静态影像

E.2~3天静态影像

4.下列哪些因素可致骨显像图上出现

伪影

A.显像剂注射点外漏

B.患者皮肤、衣裤被尿液污染

C.患者的导尿管及尿袋

D.患者衣服口袋内的金属物品

E.患者的衣裤上的塑料纽扣5.下列哪些因素可影响骨显像图的质

A.患者的饮水、排尿情况

B.患者的体位

C.显像剂的标记率

D.放射性污染

E.仪器因素(如探头不正,未对准

患者)

6.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出现“超级骨显

像”

A.多发性骨折

B.急性骨髓炎

C.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

D.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E.代谢性骨病

7.下列哪些肿瘤最容易发生骨转移,常

被称为“亲骨性肿瘤”

A.乳腺癌

B.肝癌

C.前列腺癌

D.甲状腺癌

E.肺癌

8.下列哪些情况在骨显像图上可表现

为放射性热区

A.骨囊肿或骨梗死

B.骨缺血性坏死

C.原发性骨恶性肿瘤

D.新鲜骨折

E.骨转移性肿瘤

9.下列哪些情况适合于行骨三时相显

像检查

A.急性骨髓炎与蜂窝组织炎的鉴

B.原发性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

C.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

D.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

E.股骨干骨折的诊断

10.急性骨髓炎骨三时相显像的特点有

A.血流相和血池相均可见局部放

射性增高

B.血流相和血池相均可见局部放

射性减低

C.延迟相可见病变骨部位呈异常

放射性浓聚

D.延迟相可见病变骨部位呈放射

性冷区

E.延迟相见弥漫性放射性增高,且

不只局限于骨内

1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骨显像图上的

影像学特点包括

A.早期由于局部血供减少,可呈

“冷区”改变

B.骨三时相的血流相可见局部血

流减少

C.病程的一定阶段,可呈“炸面圈”

样改变

D.晚期整个股骨头可呈弥漫性放

射性浓聚

E.晚期整个股骨头呈放射性冷区

12.骨显像应用于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的

优势包括

A.提供原发性肿瘤的位置、范围,

特别对判断肿瘤侵润范围意义

较大

B.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

理选择放疗照射野

C.对X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

骨盆、胸骨等处的肿瘤诊断价值

D.骨三时相显像有利于鉴别原发

性骨肿瘤的性质

E.是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首选检

查方法

13.骨折在骨显像图上的影像学表现包

A.在急性期,骨折部位显像剂称弥

漫性增加,并可见线性显像剂分

布增浓表现

B.在急性期,骨折部位呈放射性分

布稀疏表现

C.在亚急性期,骨折部位显像剂摄

取最强,并可见到特征性的线性

异常

D.愈合期,显像剂缓慢而稳定的减

少,直至骨显像最终转为正常

E.愈合期,骨折部位呈局部放射性

冷区

14.代谢性骨病的在骨显像图上的影像

学特点包括

A.全身骨摄取显像剂普遍增多

B.胸骨显影明显,呈“领带征”表

C.肋骨软骨连接处有明显的显像

剂摄取,呈“串珠样”改变

D.双肾显影淡或不显影

E.全身骨摄取显像剂普遍减少

15.下列关于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症正确的说法是

A.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的病变(如

增生、腺瘤等)引起

B.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

激素(PTH),并通过其对骨和肾

的作用,导致高钙血症和低磷血

C.其骨显像可呈代谢性骨病的典

型表现

D.其骨显像图可呈“超级骨显像”

E.骨显像图上可见骨骼系统以外

的部位出现显像剂的异常浓聚

16.下列关于Paget’s病正确的说法是

A.又称畸形性骨炎

B.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局灶性骨

代谢性异常疾病,早期病变多局

限于一骨,随着病程发展大多累

及多骨

C.病变部位以骨盆最为常见,其次

是椎体

D.病变骨骼在骨显像图上表现为

摄取显像剂增多,且通常早于X

线出现异常

E.其发病机制不清,一般认为与病

毒感染有关

17.常用的骨密度测定方法有

A.单光子和单能X线吸收法

B.双光子吸收法

C.双能X线吸收法

D.定量CT

E.定量超声

18.骨密度测定的临床应用包括

A.骨质疏松的诊断

B.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

C.对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骨量

测量

D.对骨质疏松治疗后随访及治疗

效果的估计

E.评估小儿的生长和营养情况

19.下列哪些疾病可出现超级骨显像

A.乳腺癌伴骨转移

B.前列腺癌伴骨转移

C.骨软骨病

D.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E.急性骨髓炎

20.骨三时相显像显示:血流相和血池相

局部病灶放射性明显增加,且放射性

增强消失迅速,延迟相局部放射性分

布恢复正常。上述表现可见于下列哪

些情况

A.急性骨髓炎

B.成骨肉瘤

C.急性蜂窝组织炎

D.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E.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1.股骨头假体植入后的正常骨显像表

现有

A.患侧血流相和血池相局部放射

性不增高

B.患侧血流相和血池相局部放射

性增高

C.延迟相假体呈“透明区”

D.延迟相患侧大、小转子及髋臼放

射性增高

E.假体周围放射性增高

22.股骨头假体感染时骨显像的表现有

A.假体周围局部血流相和血池相

正常

B.假体周围局部血流相和血池相

放射性增高

C.假体周围局部血流相和血池相

放射性降低

D.延迟相假体周围有较弥漫的放

射性增高

E.延迟相假体周围有明显的放射

性稀疏区23.能够在骨显像图上出现多发性异常

放射性浓聚的是

A.多发性骨髓瘤

B.多发性骨囊肿

C.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

D.骨纤维性骨结构不良

E.代谢性骨病伴多处骨折

24.下列哪些疾病在骨显像图上可出现

放射性冷区

A.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B.多发性骨髓瘤

C.骨囊肿

D.原发性骨肿瘤放疗后

E.肾癌骨转移灶

25.骨显像与X线摄片比较优势有

A.可一次性获得患者全身骨骼的

影像

B.能早期诊断骨骼系统病变(如骨

转移性肿瘤、急性骨髓炎等)

C.骨三时相显像对鉴别骨骼系统

疾病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

D.对特殊部位的骨折或细小骨折

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E.对骨骼系统疾病的定性诊断有

价值

26.下列属于中轴骨的是

A.肩胛骨

B.肋骨

C.坐骨

D.胸骨

E.椎骨

27.下列属于四肢骨的是

A.肱骨

B.股骨

C.肩胛骨

D.颅骨

E.腕骨

28.下列可以作为骨显像剂的是

A.99m Tc-PYP

B.89Sr

C.18F-FDG

D.99m Tc-MDP

E.99m Tc-MIBI

29.目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方法包括

A.骨动态显像(骨三时相显像或骨

四时相显像)

B.骨静态显像(包括全身显像和局

部显像)

C.骨断层显像

D.骨融合显像

E.骨负荷显像

30.下列关于骨融合显像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将SPECT或PET与CT安装

在同一机架上,一次检查可同时

获得患者骨显像图及CT断层图,

并可将二者进行图象融合处理

B.它是目前一种新的影像技术“融

合显像技术”在骨骼系统的应用

C.它将以反映人体功能和代谢信

息为主的核素显像与反映解剖

信息为主的X线CT图像相结合,

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D.它对于精确确定病灶的大小、范

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

较大的价值

E.它对于指导肿瘤的放疗计划、选

择活检部位等也具有重要意义31.下列关于PET 18F-FDG骨骼肿瘤显像

正确的说法是

A.对骨骼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具

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图像清

晰等优势

B.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C.对骨骼系统疾病良、恶性的鉴别

具有较大的价值

D.该检查受仪器因素、放射性药物

及检查价格的影响,临床推广有

一定的困难

E.以上说法都正确

32.骨显像图上出现放射性“热区”与“冷

区”同时存在,即显像剂分布呈“混

合型”,可见于下列哪些疾病

A.骨无菌性坏死

B.多发性骨髓瘤

C.镰状细胞病

D.不愈合的骨折

E.肾癌的骨转移灶

五、填空题

1.骨组织主要由、组成,其中

骨基质又由、组成,而无基质的主要成份是,它是骨组织进行吸附和交换的场所。

2.骨显像剂在骨骼系统各部位聚集的多少主要与局部骨骼的、、

有关。

3.骨三时相显像包括、、三个时相的显像。

4.骨静态显像图上最常见的异常表现是。

5.骨三时相显像的血流相,一般在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可见局部大血管显影,随后软组织轮廓影逐渐出现,两侧大血管和软组织显像剂的分布应,显影时间应,而部位显像剂分布很少。

6.骨显像剂进入骨组织主要通过和两种方式。

7. 是诊断骨转移性肿瘤最有价值的检查,它通常可比X射线早

发现病变。

8.目前最常用的骨显像剂是。

9.理想的骨显像剂应具备、、、、等优点。

10.正常成人骨显像可见骨骼显影,全身骨骼显像剂分布。由于不同部位的骨骼结构不同、代谢活跃程度及血流灌注不同,分布也不相同,如的显像剂分布浓于长骨,长骨的浓于骨干等。由于显像剂通过肾脏排泄,因此骨显像图上可见和的影像。

11.全身骨显像的体位通常包括和,位是观察脊柱的标准体位。

12.全身骨显像见肋骨多个点状病灶排列成线状,应考虑是影像,如骶骨呈H形显像剂浓聚,是的典型表现。

13.一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发现骨骼系统多发异常放射性浓聚,应考虑患者有。

14.超级骨显像常见于和的患者。

15.“闪烁现象”通常是骨的表现,而不是的结果。

16. 、、几种肿瘤最容易发生骨转移,故常被称位肿瘤。

17.骨显像对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主要在于提供原发肿瘤的,对判断肿瘤的意义较大,有助于术前确定和放疗时合理选择等,尤其是对X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骨盆、胸骨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另外骨显像可观察全身骨骼系统的情况,及时发现患者有无。

18. 显像有助于鉴别原发性骨肿瘤的良、恶性。

19. 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常发生于骨垢生长活跃的部位,如

的下端,的上端等,其典型的

骨显像图可见病灶部位有明显的

20. 是急性骨髓炎早期而敏感的诊断方法,通常在其发病小时病变部位可见显像剂的,此检查通常较X射线检查早发现病变。

21.急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与软组织蜂窝织炎很相似,通过检查,可对二者予以鉴别。在此检查中,前者的影像特点是各时相均可见局部放射性增高,但增高的部位主要局限在部位,且放射性分布随着时间的延长在骨内,而后者在血流相和血池相主要是的放射性分布增多,延迟相呈,不只局限于骨内,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骨骼部位原有异常放射性有

的趋势。

22. 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有价值的检查之一。

23.一般情况下,骨显像并非诊断骨折的常规或首选方法,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如,,等类型的骨折的诊断,骨显像则具有较大的价值。

24.骨显像用于监测移植骨的和状况,具有较大的价值,它通常能较X线检查早确定移植骨是否存活。在骨三时相显像中,如移植骨部位在血流相及血池相有放射性分布,提示其,在延迟相有放射性浓聚,提示其。

2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分为和两种,前者是由于引起甲状旁腺素(PTH)合成与分泌过多所致,后者则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刺激甲状旁腺,使之增生,从而分泌过多的PTH所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PTH对钙磷代谢及骨骼系统的影响,骨显像可出现的典型影像表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

26. Paget’s病骨显像常表现为。

27.一般认为,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与、和有关,多继发于其骨显像的特征性表现是管状骨骨皮质显像剂摄取,呈改变,多见于。

28.骨量是指,即和含量的总和。临床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骨量测定有一定的困难,通常以测定的含量,即的测量来代替骨量的测定。

29.一般认为,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手段之一。

(骨密度)测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的危险性,一般认为BMD每多降低1SD,骨折的相对危险性可增加。

3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按采集图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等几种。

32.骨显像图上出现放射性“冷区”,主要见于和病变,如、

等。

33.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图上出现多发

放射性热区,要考虑。

34.骨断层显像与平面显像比较,它具有、、、等优点。

35.骨显像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和两种。

36.关节显像的显像剂有三种类型,即、和。

37.正常关节显像时关节处显像剂分布,关节显影,骨骼边界,轮廓,软骨本身没有血运,故不,形成清晰的,两侧关节显像剂分布。

六、问答题

1.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基本原理。

2.简述全身骨静态显像的正常表现。

3.简述骨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只答要

点)。

4.简述代谢性骨病在骨像图上的共同

特征性表现。

5.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骨转

移性肿瘤中的意义。

6.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原发

性骨肿瘤中的价值。

7.简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骨显像图

上的表现特点。

8.试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其它影像

学检查方法比较其优缺点所在。

七、病例分析

患者李某,女性,53岁,5年前因乳腺癌行“乳癌根治术”。另外患者有病史多年,长期服用强的松治疗。近患者走路时出现跛行,伴腰部、右髋部疼痛。对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发现右前3肋、左后7肋及L4、5异常放射性浓聚,另外股骨头及髋臼部位放射性分布增多。对患者目前的情况应做何诊断,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再行什么检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super bone scan:即“超级骨显像”,指

双肾和膀胱不显影的骨显像,是骨显像剂

在骨组织中积聚明显增加的表现,常见于

恶性肿瘤的广泛骨转移或部分代谢性骨

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患者。

2.骨三时相显像:是一种在一次静脉注射骨

显像剂后,通过三个时相(即血流灌注相、血池相、延迟相)的影像分别显示局部骨

骼的动脉血流、血池和代谢情况的显像方

法。

3.flare phenomenon:即“闪烁现象”,指

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骨转移病灶

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

的显像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而患者的

临床表现却有明显好转,再经过一段时间

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这

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闪烁现象是骨

愈合和修复的表现,而不是转移性骨病的

结果。

4.全身骨显像:是指给患者注射骨显像剂一

定时间后,利用核医学显像设备(如γ相机、SPECT)的探测器沿患者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或从足至头)依次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显像剂分布信息,组成一幅完整的前位和后位的全身骨骼系统影像。

5.骨断层显像:是指给患者注射骨显像剂一

定时间后,利用具有环形或可旋转探测器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在局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患者多体位的平面影像信息,再由计算机重建形成局部骨骼的各种断层影像(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的方法。

6.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或行军性骨

折,常发生于军事训练、运动或劳动过程中,是一种超负重引起的骨折,好发于胫骨和腓骨干、股骨颈、耻骨支等部位。骨显像的特征性变化是血流相和血池相显示病变部位血流增加,延迟相病变部位表现为卵圆形或梭形的放射性增强区。

7.外胫夹:为一种肌肉韧带损伤,通常是由

于后部胫骨肌肉附着点的慢性牵引致骨膜炎所引起的。骨静态显像图上可见沿着胫骨皮质前侧位或后中部的线性显像剂摄取增加的病灶,典型改变其范围超过胫骨长度的1/3。病灶部位在血流相和血池相均表现为正常。

8.反应性交感性骨营养不良:指当有创伤、

感染、肿瘤病变累及交感神经时,使其兴

奋性降低,引起骨骼血管的舒张改变,导

致骨骼血管床的开放,血流增加,充血,使得骨显像时该骨骼呈弥漫性放射性增

高。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肢体远端关节,如

手、足最明显。

9.“炸面圈”样改变:指在骨显像图上病灶

中心呈放射性减低区(或冷区),而其周

边却表现为放射性增高的现象。常见于骨

缺血性病变(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

晚期,其机制是由于病变部位的中心血供

减少,呈放射性“冷区”,而周边由于血

管的再生修复,成骨作用加强,致显像剂

的摄取增加,形成“炸面圈”样改变。10.代谢性骨病:正常情况下,骨组织不断有

旧骨吸收,新骨形成,以维持骨代谢的平

衡,保证骨的正常质量和功能。当营养缺

乏、内分泌失调、酸碱失衡、肾脏疾病或

遗传缺陷等发生时,都可引起骨代谢的紊

乱,造成弥漫性骨骼病变,即为骨代谢性

疾病。骨显像的本质是反映骨组织中骨盐

代谢的变化,因此骨显像在代谢性骨病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评价中有独特的优势和

潜在的应用价值。

11.Paget’s病:即畸形性骨炎(osteitis

deforman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局灶性

骨代谢性疾病,早期病变多局限于一骨,随着病程发展大多累及多骨,其好发部位

是骨盆骨,其次是股骨、肱骨、胸腰椎等。

该病病因不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是

于1877年由Paget首先报道,故以其名

命之。在骨静态显像图上该病表现为病变

部位放射性增高,血流相可见病灶部位血

流灌注增加。

12.骨矿含量:即BMC,又称线密度骨矿含量,

是扫描曲线与基底线所围成的区域,它代

表该扫描骨段的骨矿含量植,单位g/cm。

13.BMD:即骨密度,又称面密度骨矿含量,

是用线密度骨矿含量除以扫描处的骨宽

度,单位g/cm2。

14.骨宽度:又称骨横径,即从扫描曲线的起

点、止点分别作垂线,它们分别与基底线

相交,两个交点在基底线的长度即代表该

扫描部位的骨宽度。

二、英、中文互译

1. bone imaging:骨显像

2. flare phenomenon:闪烁现象

3. Paget’s disease:Paget’s病或畸形性骨炎

4. osteosarcoma:骨肉瘤

5. osteomyelitis:骨髓炎

6. hyperparathyroidism: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7. pulmonary carcinoma:肺癌

8. breast cancer:乳腺癌

9. prostate carcinoma:前列腺癌

10.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骨巨细胞瘤11. osteoid osteoma:骨样骨瘤

12. osteochondroma:骨软骨瘤

13. primary osteoporosis:原发性骨质疏松

14. stress fracture:应力性骨折

15. 超级骨显像:super bone scan

16.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17.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1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19. 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bong imaging

20. 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tic bone tumors

21. 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三、单选题

四、多选题

五、填空题

1.骨细胞、细胞间质(或骨基质)、有

机质、无机质、羟基磷灰石、离子

2.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无机盐的代谢

更新速度、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

3.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4.异常放射性浓聚(或放射性热区)

5.8~12s、基本对称、基本相同、骨骼

6.离子交换、化学吸附

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3~6月

8.99m Tc-MDP

9.亲骨性好、血液清除快、骨/软组织

比值高、有效半衰期短、γ射线能量

适中

10.清晰、基本均匀并左右对称、显像剂、

扁平骨、干骺端、双肾、膀胱

11.前位、后位、后位

12.肋骨骨折、骶骨骨折

13.肿瘤骨转移

14.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代谢性骨病

(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15.愈合和修复、骨转移性病灶加重

16.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亲骨性

17.位置和范围、侵润范围、手术范围、

放疗照射野、远处转移

18.骨三时相

19.骨肉瘤、股骨、胫骨或腓骨、显像剂

异常浓聚20.骨显像、12~48、明显浓聚、两周

21.骨三时相、病变骨、更加增多和集中、

软组织、弥漫性放射性增多、减少

22.骨三时相显像

23.特殊部位的骨折、细小骨折、应力性

骨折

24.血供、存活、3~6周、血供好、成骨

活跃(或移植骨存活)

25.原发性、继发性、甲状旁腺本身病变、

低钙血症、代谢性骨病、超级骨显像

26.病变骨对显像剂的异常浓聚

27.组织缺氧、感染产生的有毒物质、局

部血循环量增加、胸部疾患、对称性

增浓、双轨征、肘和膝以下的前臂和

下肢

28.骨基质、骨有机质、骨矿物质、骨矿

物质、骨密度(BMD)

29.骨密度测定

30.~3倍

31.骨动态显像、骨静态显像、骨断层显

像、骨融合显像

32.缺血性病变、溶骨性病变、骨囊肿、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3.肿瘤骨转移

34.增加图像对比度、提高深层病变检出

率、改善病变定位、更准确诊断疾病35.记录时间-放射性活度曲线、取相应

部位感兴趣区的平均计数比(摄取比

值)

36.骨显像剂、反映炎症滑膜局部血运的

显像剂、炎症显像剂

37.较浓、清晰、光滑、完整、显影、关

节间隙、对称

六、问答题

1.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基本原理。

答:1)骨组织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无机物占骨骼干重的2/3,主要成分羟基磷

灰石晶体(Ca

10(PO

4

)

6

(OH)

2

),其表面积巨大,

使全身骨骼如同一个巨大的离子交换柱。2)将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显像剂)引入患者体内后,通过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显像剂积聚于骨组织。3)利用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γ相机等)在患者体外探测放射性核素衰减时发射的射线,通过计算机处理,便可得到骨骼的影像。

2.简述全身骨静态显像的正常表现。

答:1)正常全身骨静态显像可见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大致均匀,左右相应部位基本对称。2)全身骨骼不同部位由于结构不同、代谢活跃程度不同及血流灌注不同,因此显像剂的分布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如松质骨较密质骨的血供丰富、代谢旺盛,故在骨显像图上其放射性分布强于密质骨。3)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骨骺未愈合,因此骨显像时骨骺部位的显像剂分布明显增多,高于成人。4)骨显像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正常骨显像时,双侧肾影及膀胱影可见。

3.简述骨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只答要

点)。

答:1)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2)对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对骨恶性肿瘤的位置、肿瘤浸润范围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3)对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4)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5)对特殊类型骨折的诊断,如应力性骨折,细小骨折。6)对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7)对移植骨是否存活的监测等。

4.简述代谢性骨病在骨像图上的共同

特征性表现。

答: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一组以骨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包括原发和继发)。其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特征性表现有:1)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对称性增浓,2)中轴骨、四肢骨及关节周围等显像剂摄取明显增高,3)胸骨显影明显,呈“领带征”样放射性积聚,4)肋骨软骨连接处有明显的显像剂摄取,呈“串珠样”改变,5)肾显影不清晰或不显影,即表现为“超级骨显像”。

5.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骨转

移性肿瘤中的意义。

答:1)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在进行骨显像的肿瘤患者中,约有一半左右已发生骨转移,特别是一些亲骨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80%以上伴发骨转移,且

常在其早期发生,往往在骨痛发生之前骨转移已发生。2)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对于疾病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3)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一次显示全身骨骼的病变,能发现X线、CT、MRI等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够发现早期仅有代谢、血供等功能方面异常的病灶,能较X线摄片早3~6月发现骨转移性病灶。5)目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的一个重要工具,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项目。

6.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原发

性骨肿瘤中的价值。

答: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阳性率为70%~90%,因为其影像特点是以显示功能异常为主的,因此可在X线或血清检查出现异常前显示肿瘤病灶的存在,即有利于病灶的早期发现。2)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中应用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能准确提供原发性肿瘤的位置、范围,对判断肿瘤浸润范围意义较大,这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估计治疗效果等,特别是对X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胸骨、骨盆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3)骨显像在对原发性骨肿瘤治疗后疗效的监测和随访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但骨显像并非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因为其影像缺乏特异性,即它不能对骨肿瘤病变进行定性诊断。

7.简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骨显像图

上的表现特点。

答:骨显像通常可在X线检查呈现异常前数月探查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在疾病的早期帮助治疗方案的确立。本病在骨显像图上的表现特点有:1)在疾病的早期,由于局部血流减少,骨三时相显像可见血流相显示局部血流减少,血池相显示局部静脉回流缓慢,延迟相病变部位显像剂摄取减少呈“冷区”改变。当并发股骨头周围滑膜炎时,可见髋臼部位显像剂摄取增加。2)在疾病的中后期,由于血管的再生修复作用,成骨作用加强,梗死区的周边显像剂的摄取增加,但坏死中心区域仍呈缺血状态,此时行骨的局部断层或静态显像,可见病变呈典型的“炸面圈”样改变,即中心为放射性冷区,周边放射性增高。3)当病程发展到晚期,骨局部平面显像可见整个股骨头呈现弥漫性显像剂异常浓聚的改变,但局部断层显像仍可见“炸面圈”样改变,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8.试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其它影像

学检查方法比较其优缺点所在。

答: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显示的是局部骨的血流和骨盐代谢情况,其往往在病变发生的早期即可显示异常,如对骨转移性肿瘤、急性骨髓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等。X线平片检查虽然是诊断骨骼病变的常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对病变早

期诊断有困难,因其对病变的检出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骨密度变化的程度,一般当局部骨钙含量的变化大于30%~50%时,X线检查才能发现异常。通常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较X线平片早3~6个月发现病变。2)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一次获得全身骨骼的影像,有利于对骨骼系统多发性病变的诊断,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不能做到这一点。3)在对骨折的诊断方面,骨显像虽非常规检查方法,但其在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的诊断(如X线检查难以诊断的细小骨折、特殊部位的骨折、应力性骨折等)及对急性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鉴别诊断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确定骨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位置、数目及肿瘤浸润范围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因为它能显示骨骼系统所有存在血供和骨盐代谢异常的病灶,其发现的病灶范围往往大于其它影像检查发现的病灶范围,能更真实的显示病变情况,这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评估治疗效果等,尤其对X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骨盆、胸骨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5)PET 18F-FDG 显像对诊断骨原发及转移性肿瘤的灵敏度高,但受仪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检查费用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广泛运用受到限制。6)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辨率相对较低,在反映精细解剖结构方面不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缺乏特异性,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七、病例分析

患者李某,女性,53岁,5年前因乳腺癌行“乳癌根治术”。另外患者有病史多年,长期服用强的松治疗。近患者走路时出现跛行,伴腰部、右髋部疼痛。对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发现右前3肋、左后7肋及L4、5异常放射性浓聚,另外股骨头及髋臼部位放射性分布增多。对患者目前的情况应做何诊断,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再行什么检查

答:患者有乳腺癌病史,而乳腺癌属“亲骨性肿瘤”,容易发生骨转移。患者全身骨显像发现骨骼系统出现多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病灶,诊断方面首先要考虑这些病灶为肿瘤骨转移灶。2.因患者有长期服用激素的病史,不能排除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伴多发骨折的可能。可安排患者行骨密度测定,了解有无骨质疏松的存在。另外可安排患者行X 线CT等其它影像学检查,了解病变骨有无骨质破坏、腰椎有无压缩性改变等,以帮助明确诊断。如判断仍有困难,可建议患者定期随访,观察病灶放射性变化情况,如病灶放射性强度逐渐降低,患者疼痛有所改善,要考虑病灶为骨折可能,如病灶放射性强度不减弱,甚至有增强,或伴发放射性冷区,并有新病灶出现,则肿瘤骨转移性可能。3)对于髋臼及股骨头部位放射性增多,一方面要考虑肿瘤骨转移可能,另一方面要考虑有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安排患者行骨局部断

(完整word版)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骨关节炎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分类标准及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骨关节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由于发病部位、症状、体征的不同,骨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分为: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膝骨关节炎分类标准、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1)骨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Kellgren和Lawrence法分5级)0级:正常。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Ⅳ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2)骨关节炎功能分级 Ⅰ级:可作各种活动。 Ⅱ级:中度受限,虽有1个或多个关节不适或活动受限,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 Ⅲ级:明显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 Ⅳ级:卧床或坐卧,生活不能自理。 二、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 关节肿痛较甚时,根据《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可酌情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 运动康复 参考《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康复治疗应个体化,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变部位及程度选择慢走、水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抬腿训练股四头肌、静蹲训练等合适的康复方法。 中医医疗技术

1.中药离子导入: 以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伸筋草等药物为处方,用50°左右白酒浸泡45天制成中药药液,将药液均匀涂抹于纱布衬垫,然后将纱布衬垫置于病变关节,经直流电感应电疗机离子导入治疗患处,1次/日,14天一疗程。 2.针法:根据病情选取最舒适的体位,辨证循经取穴或局部取血海、犊鼻、肾俞等10~20穴,随证施法,留针30分钟,1次/日,14天一疗程。 3.灸法: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体位,选取血海、犊鼻、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盒,每次约5~15分钟,每日一次,14天一疗程。 4.药罐: 用3~5个火罐拔患处,每次留罐10~15min,1次/日,14天一疗程。 5.中药穴位贴敷: 以白芥子、延胡索等药物为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根据病情选取双肾俞、关元、中脘等5~6个穴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药贴于相应穴位,1~2h后取下,1次/日,14天一疗程。 6.针刀治疗:选取病变关节周围压痛点为治疗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择长短、大小相适应的针刀快速进入皮下,先做纵行剥离,再做横向摆动,术毕取刀后,用纱布压迫止血后输液贴覆盖术口48小时。5~7天一次,2次为一疗程。 7.推拿治疗:选择合适体位,先采用轻柔的?、按、拿、一指禅推等手法治疗以舒经通络;然后使用旋转复位扳法、斜扳法、拔伸松动等手法理筋整复;再局部选穴使用一指禅推、按、揉等手法治疗;最后根据病变部位使用拿法或拍法或擦法等不同的结束手法。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8.膏方治疗:骨关节炎常在气候变化或劳累后易复发加重,对活动期病情控制后进入缓解期的骨关节炎患者,可采用补益肝肾、益气温阳的膏方作为后续治疗,增强患者体质,控制病情复发。 9.穴位注射治疗:以当归注射液或鹿瓜多肽注射液等药物,根据病情选取双肾俞、双足三里等2个穴位进行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4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骨关节炎相关疗效判定标准,结合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拟定。 (一)评价标准 西医疗效评估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全网发布:2011-06-23 04:33 发表者:李征(访问人次:2724) 1.风寒湿痹证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活动时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或紧或涩。 治法:祛风、散寒、逐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三痹汤、蠲痹汤或防己汤加减。 独活12g 防己12g 秦艽10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9g 生黄芪30g 桂枝10g 苍、白术各12g 云苓15g 细辛9g 威灵仙30g 蜈蚣2条炙甘草6g 加减:上肢痹,羌活、桂枝可加至15~30g;下肢痹,防己、牛膝各用至15g;寒湿甚,加制川乌(或制草乌)15~20g;湿热甚,加黄柏、制南星、土茯苓各15~30g。 2.瘀血痹阻证 症状:痹痛日久,患处刺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而麻木,屈伸困难,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呈黯瘀色,舌体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 红花12g 当归12g 五灵脂9g 地龙15g 川芎9g 没药9g 香附9g 羌活9 g 秦艽12g 牛膝15g 甘草6g 加减:痛在腰腿者,加乌梢蛇15~20g,去羌活,加独活;痛在腰以上者,去牛膝加姜黄。 3.肝肾不足证 症状:腰膝酸软,骨节疼痛,屈伸不利,筋肉萎缩,肢体麻木,遇劳加重,且反复发作,可伴面白无华,形寒肢冷,或头晕耳鸣,筋脉拘急,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苔薄,脉沉弱或沉 数。 治法:滋肝补肾,舒筋活络。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12g 茯苓15g 山药15g 山茱萸12g 丹皮9g 泽泻9g 当归12g 白芍12g 桑寄 生12g 杜仲12g 补骨脂15g 鸡血藤15g 加减:关节肿甚者,加胆南星15g,蜈蚣3条,全蝎6g;关节沉重感,肌肤麻木者,加苍术、土茯苓各30g;关节急性发作时自觉热感,得凉稍舒者,加羚羊角骨10~15g;关节肌肉萎缩者,重用生黄芪30~45g,蜂房10~15g,靳蛇15g。

骨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

骨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 一、概念 骨关节炎是在机械性和生物性因素作用下,使关节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软骨下骨正常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及骨赘形成,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限制等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骨痹定义 (一)中医没有骨关节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痹证”“骨痹”畴。骨痹病名首见于《黄帝经》。 (二)《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指出骨痹的发病部位在骨,临床表现以关节沉重、疼痛为主要特点。 (三)《素问·气穴论》:“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为骨痹……”指出骨痹发病原因为寒邪久羁,气血失调。 (四)骨痹定义:是因气血亏虚,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沉重、僵硬、疼痛,甚则畸形强直、拘挛屈曲 三、骨痹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骨痹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正气亏虚、痰瘀互结。 1. 感受外邪 包括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邪气留滞筋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骨痹;或者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邪气留滞筋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为骨痹。 2. 正气亏虚 ( 1 )《经》强调“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诸病源候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由人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指出正气亏虚为痹病发生原因。 ( 2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指出肾虚髓减是骨痹的病因。 3. 痰瘀痹阻 ( 1 )痰的主要生成包括: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痰湿,外感湿邪,聚而生痰,痰湿停。淤的主要生成包括:痹久入络,血行迟缓,瘀血生。痰瘀形成以后,往往形成一种痰瘀互结的局面,痰瘀阻滞经络,至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凝聚骨节,发为骨痹。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评审条件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包括心脏影像诊断 学(X片、CT、MRI)、心脏核医学、超声心动图、电生理、心电图学(含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等)、床旁血液动力学监测、心导管检查、介入性心脏检查与治疗、人工心脏起搏器、心血管药物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熟悉与心血管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即:休克的机理与诊治,脑神经解剖、脑水肿、脑血管意外、昏迷的相关理论知识,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的理论知识、相关出血与凝血的理论知识,疾病心理卫生。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专业期刊;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持续 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工作经历与水平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心血管专业主治医师共和期间,在心血管疾病工作至少1年半,在心脏监护病房工作至少1年,在门诊与急诊工作至少半年,在 心导管室(包括电生理)工作至少1年,在超声心动图室工作至少半年,在心电图室工作(包括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至少 半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很多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水平:

能熟练、准确地诊治心血管专业的常见复杂、疑难病症及危、急、重病例,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全面负责专业病房的诊治及管理工作, 能不失时机地亲自主持心血管病的各种抢救,包括急性左心衰竭、心 脏骤停和实行心肺复苏、电转复及除颤、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严重 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时起搏 器植入、插入漂浮导管及实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护;掌握冠心病介入 治疗指征及术前后处理、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等;在心血管病的诊、治、防等方面有较全面、丰富的经验。承担二线值班,独立实行院内 会诊及医疗咨询,有较强的病房及门诊医疗组织、管理工作水平。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担任心血管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担任2次病房主治医师工作,每次很多于6个月,担任两次心脏监护室主治医师工作,每次很多于4个月。每年系统地经治本专业病人很多于400例,主管或负责主治病 例的确诊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抢救成功率等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 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水平;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 题课至少2次;有带教2名住院医师或协助指导1名研究生的经历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科研 掌握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展开科研工作,并实行课题总结。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 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 会上报告。 相关推荐: | | | | | |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策略 详细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策略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楚向东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严重危害病人生活质量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临床上以膝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根据60岁以上的成人中总计有10%~15%有不同程度的骨性关节炎。此病与心血管疾病、创伤并列前3位,每年需手术治疗者达几十万人。由此产生的经济负担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随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结合实际,在祖国医学中积极探讨、寻找有效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方法很有意义。目前该病的中医药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针对本病,在病因病机、治疗方面,我院有自己一些独特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并由此浅谈一点中医治疗本病的策略。 一、病因病机认识 1.肝肾亏虚为本 祖国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骨痹”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但是我们认为膝骨性关节炎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痹症,严格意义上讲应跳出“痹症”的范畴,因为膝骨性关节炎是因“虚”致病,导致膝骨性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肝肾亏虚,而并非风寒湿侵袭。这和一般痹症有着本质的区别。膝骨性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人,且发病率非常高。这是因为人进入中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生理机能逐渐退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一方面,肝肾亏虚,气血不能化精生髓而充骨养骨,致使骨本身发生退变;另一方面,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不健,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易于侵入,留滞经络关节而致气血瘀滞,痰湿夹杂,经脉闭阻,闭阻不通,从而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或关节积液,久则骨质畸形。所以我们认为肝肾亏虚、精血亏损是膝骨性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原因。 2.瘀血痹阻为标 我们认为瘀血痹阻是是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贯穿始终的特征性病机。那么瘀血是怎么来的呢,瘀血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肝肾亏虚,气血生化无源,精亏血少,筋脉空虚,同时肾阳虚衰失去温煦推动作用,经脉滞涩,血气运行不畅形成瘀血。2、风寒湿侵袭,寒性凝滞,主收引,寒邪入经,则经脉滞涩,气血不通。

(整理)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

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 膝关节是人身体较大而复杂的屈曲关节,在承受几乎全部体重的同时还要担负起腿部的各种运动任务。如果不注意保护膝关节,很容易损伤,恢复不好就会有转为慢性病的趋势。如果能够掌握一些膝关节的保健治疗方法,并且能坚持治疗,就可取得很好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膝关节推拿保健的手法。 一推拿点穴法 1点揉痛点 用手指按压,找到膝关节周围的压痛点,用拇食指腹在压痛点处进行点揉,压痛点多位于膝关节内外侧、髌骨上下及膝后腘窝处。膝后腘窝处可以用食中指点揉。按揉每个痛点时注意力度,先由轻至重点揉20次,再由重至轻点揉20次。 此手法可以促进痛点炎症吸收,松解粘连,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膝关节疾病。 2 点揉穴位 点揉膝关节周围的一些特定穴,每个穴点揉1分钟,以酸胀为佳。关节水肿时,点揉穴位疗效较好。 (1). 血海穴、梁丘穴 位置:下肢绷紧,膝关节上侧肌肉最高处,内为血海、外为梁丘。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有效增加股四头肌的血液供应,配合股四头肌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尤其对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抬腿无力、屈伸困难,效果显著。 (2). 犊鼻穴、膝眼穴、委中穴 位置: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为犊鼻穴,内侧凹陷处为膝眼穴。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作用:刺激此三穴可增加关节内血液供应和润滑液的分泌,防止因摩擦造成的疼痛。 (3). 阴陵泉穴、阳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膝下高骨后侧凹陷处。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高骨稍前凹陷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疏通下肢经络,改善小腿无力、疼痛等异常感觉。

(4). 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内踝高点上四横指处。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令下肢有力。具有补益肝脾肾,健步强身的作用。 3 掌揉髌骨 以掌心扣按髌骨,在保持足够压力的情况下,使髌骨产生向内向上的轻微运动,在此基础上,带动髌骨做环转运动2~3分钟。按压时,以髌骨下产生酸胀温热为宜。此手法适用于膝关节骨质增生、髌骨软化症、膝关节水肿及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 拿捏股四头肌 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捏股四头肌(即膝盖上丰厚的肌肉]约1~2分钟,以微微酸胀为度。此手法可有效增加股四头肌内的血液供应。特别是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股四头肌内侧头萎缩,膝关节不能伸直者。 5 弹拨膝关节内外侧肌腱 用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触摸膝关节后窝内的两侧,可以摸到两侧有两根“大筋”,此即是大小腿主要肌腱穿行处。膝关节病患者多由于膝关节不能充分伸直而引起这些肌腱“挛缩”,久之腿就会无法伸直。用双手四指经常弹拨此两处“大筋”,可以起到舒筋通络的作用,松解挛缩,恢复肌腱原来的长度。这样,渐渐地膝关节就能伸直了。 6 拿揉小腿肚 用手掌轻揉地拿揉小腿肚。每侧各1分钟,以小腿肚微微发热为佳。此手法的作用是松解患者小腿肚痉挛的肌肉,增加小腿后侧肌群的血液供应。 7 擦膝盖 可在膝盖周围涂擦少量红花油或扶他林,然后用一只手快速在膝盖周围的皮肤上来回擦动,以关节周围产生热感为佳。能够有效增加血供,改善因血供不良而出现的麻木、僵硬感。 8 转膝提腿 站立,双下肢并拢,膝关节微屈,身向前倾,两手掌分别按在两膝上,膝部左右旋转40次;然后坐下,让两下肢悬空,提起左腿,如踢球状30次,左右轮换。此方法主要是活动关节内部各组织,促进关节内润滑液的分泌和滋润。 结束手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の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の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の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の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の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IV级)。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 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 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 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四)鉴别诊断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简要版,JCS2010)—— JCS联合工作组(2012发表)目录表 I一般问题 1.背景 2.基本原理 3.成像技术 4.依据病理和疾病选择诊断试验技术 II实用指南:成像技术 1.心肌灌注成像 2.应用I-123 BMIPP心肌交感神经成像 3.应用I-123 BMIPP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 4.应用Ga-67柠檬酸炎症成像 1.心脏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 2.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3.负荷试验 4.小儿科病例的特征和注意事项 III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的临床应用1.急性冠脉综合征 2.慢性冠状动脉疾病 3.心力衰竭

4.心肌存活力评估 参考文献 I一般问题 1.背景 心脏核素成像应用广泛,如心脏病的诊断、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这些指南的目的是使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心脏病的诊断中能实际而有效的应用。为此,我们根据过去的报告总结了诊断试验技术的有效性和证据水平。每一项诊断试验技术的特点和有效性在本指南的前半部分列出,而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中的应用则分述于后半部分。 2.基本原理 本工作组根据过去的参考文献:关于用核医学技术诊断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委员会的报告(1989–1991, Fukuzaki等)和新的放射性药物对循环器官临床适应症的标准(1998, Sugishita 等),讨论了核心脏病学在临床上适宜的应用。鉴于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学院(ACC)和美国核心脏病学学会(ASNC)在2003年发表了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日本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被提出要以详细复习日本发表的报告、增加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报告为基础。工作组修订了2005财政年度发表的指南以与5年来核心脏病学领域的新知识相一致。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文献中的最新报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骨关节增生,红肿,畸形,在中国,有很多中医疗法,例如做牵引,按摩。那么,引发骨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节炎,顾名思义就是关节发炎。早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随着病情的加重,关节会肿胀,导致疼痛加深。当我们感觉关节疼痛,或者关节处出现红斑,肌无力,或者肿胀时,就需要去医院及时就诊。 根据有无局部和全身致病因素,将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继发性骨关节炎 (1)机械性或解剖学异常髋关节发育异常,股骨头骨骺滑脱、股骨颈异常、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陈旧性骨折、半月板切

除术后、关节置换术后、急慢性损伤。 (2)炎症性关节疾患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贝赫切特综合征、Paget 病。 (3)代谢异常痛风、Gaucher病、糖尿病、进行性肝豆状核变性、软骨钙质沉着症、羟磷灰石结晶。 (4)内分泌异常肢端肥大症、性激素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伴黏液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5)神经性缺陷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Charcot关节病。 2.原发性骨关节炎

原发性骨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高龄、女性、肥胖、职业性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常发生于晨间,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疼痛又可加重。另一症状是关节僵硬,常出现在早晨起床时或白天关节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检查受累关节可见关节肿胀、压痛,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嗒”声,病情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沉降率、血象均无异常变化,关节液常为清晰、微黄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包含经验方万金消痛散和中药外敷技术

郝晓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建设项目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诊疗方案

郝晓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 ①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②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常见中老年人; ③膝部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咔嚓声和摩擦声; ④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 年制定的KOA 诊断标准: ①临床标准: 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 b.有骨摩擦音; c.晨僵≤30min; d.年龄≥38 岁; e.有骨性膨大;

满足a+b+c+d 条,或a+b+e 条或a+d+e 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②临床+放射学标准: 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 b.X 线片显示有骨赘形成; c.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 d.年龄≥40 岁; e.晨僵≤30min; f.有骨摩擦音; 满足a+b 条,或a+c+e+f 条或a+d+e+f 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三.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

核医学习题汇总(带答案)

临本班核医学习题汇总 一、绪论 1.名词解释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定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阈值存在。不超过就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无阈值。 2.简答——核医学辐射的特点: (1)对病人主要是照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照射。 (2)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的特殊分布,病人全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3.选择题: 1.核医学影像与其他影像比较: A.可以反映密度的变化 B.可以反映回声的改变 C.可以反映氢核密度的变化 D.可以反映代谢、血流和功能改变

E.空间分辨率更高 2.核医学显像类型的分类,下列错误的是: A.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B.局部显像和断层显像 C.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D.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E.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 3、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科医生____ ____等首次应用放射性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A.卢姆加特 B.亚历山大.丹拉斯 C.卡森 D.特克尔 4、1968年美国John Hopkins医学院的Henry Wager教授确立“______”的概念,1969年开始医院的同位素科开始改名为______科。 A.同位素 B.核医学 C.放射免疫 D.核素 二、核物理基础

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nuclide)。 同位素:凡原子核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isotope)。一个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几乎都一样,但物理性质却不同。 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药物于普通药物的主要区别是含有放射性,通过药物发射的射线作用达到诊断、治疗以及示踪研究的目的,而不依赖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1.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I-131 B.P-32 C.Au-198 D.Tc-99m 2.放射性核素衰变衰变的速度取决于____。 A.衰变常数 B.放射性活度 C.衰变时间 D.环境温度 E.比活度 3.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____的影响. A.受压力因素 B.受温度 C.受化学状态 D.不受任何环境因素 4.用于显像的放射性药物必须具备的主要性质是______。 A.高能量 B.生物半衰期短 C.选择性的浓聚在靶器官 D.贮存寿命长 简答: 1、核衰变及类型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工作委员会《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15 年版)。 (1)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常见中老年人。 (3)膝部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咔嚓声和摩擦声。 (4)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OA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②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粘稠,WBC<2000个/ml ④中老年患者(≥40岁) ⑤晨僵≤3 分钟 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

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OA 。 附: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0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二)分期诊断 1.发作期:膝关节中度以上疼痛,或呈持续性,重者疼痛难以入眠; 膝关节肿胀,功能受限,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2.缓解期:膝关节轻度疼痛,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加重,或以酸胀、乏力为主,或伴膝关节活动受限。 (三)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关节疼痛如刺,休息后痛反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2.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 3.湿热痹阻证:膝关节疼痛,焮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则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4.肝肾亏虚证: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5.气血虚弱证:关节酸痛不适,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上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1)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川芎、牛膝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技术 选用行气活血的中药或随证加减,将上述中药放入非金属的锅内加入水

中医是如何治疗骨关节病的

中医是如何治疗骨关节病的 骨关节病包括增生性骨关节炎、退变性关节病、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其发病机理是构成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出现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或出现滑膜增厚等变化,从而发生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而导致关节变形。因此,当病变关节承受异常重量时,就会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通常,该病好发于手指、脚趾、跟骨、膝、髋、颈椎等关节部位。 中医认为,骨关节病属于“痹症”范畴,多为肝肾亏虚、气血瘀滞所致,按照该病发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那么,中医怎样治疗各种类型的骨关节病呢? 1.肝肾亏虚型该型的骨关节病主要表现为手指、脚趾、跟骨、膝、髋、颈椎等部位关节疼痛。疼痛以酸痛为主,疼痛部位喜按喜揉,遇劳痛甚,休息时痛轻,常反复发作。该症患者还常伴有腰膝无力、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症。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补益肝肾为主,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其方药组成为枸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天冬、麦冬、石斛各10克,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也可选用中成药骨刺平片,每次口服5片,每日服3次或选用壮骨关节丸,每次口服6克,每日服2次,早晚饭后服用或选用天麻片,每次口服4片,每日服3次。 2.瘀血阻滞型该型的骨关节病主要表现为手指、脚趾、跟骨、膝、髋、颈椎等部位关节疼痛,该种疼痛痛有定处,动则加剧,痛剧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该症患者常伴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桃仁、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水蛭、三七(研粉)、地龙、党参、蒲黄各10克,全虫、红花各5克,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也可选用中成药活血止痛胶囊,每次口服4粒,每日服3次或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每次口服2粒,每日服2次或选用腰息痛胶囊,每次口服2粒,每日服3次。 3.风寒湿阻型该型的骨关节病主要表现为手指、脚趾、跟骨、膝、髋、颈椎等部位关节疼痛,该种疼痛有沉重感,常逐渐加重,虽静卧也不缓解,遇阴雨天疼痛加剧,疼痛部位常转侧困难。该症患者常伴有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祛寒行湿、温经通络为主,可选用蠲(音捐)痹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桑枝、桂枝、葛根、独活、威灵仙各10克,炙甘草5克,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也可选用中成药寒湿痹颗粒,冲服,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或选用骨刺消痛液,每次口服30毫升,每日服3次或选用追风透骨丸,每次口服6克,每日服2次。 骨关节病患者除可内服中药外,还可外用下列中成药配合治疗,以便提高疗效 (1)中华跌打丸取本品1-2丸,研碎,加适量白酒,将其调为稀糊状,将药糊均匀地涂敷于关节疼痛处,用纱布包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外

(完整word版)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一)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一)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手段多样化,发现了许多有益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在减轻症状、调整体质、延缓或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1古今文献回顾 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为中医痹病理论之源。《素问·痹论》提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概念,描述其特异性症状“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涩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金匮要略》记载“中风历节病”的病理为“筋伤”、“骨痿”,临床主要表现为“历节痛,不可屈伸”,近似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并组合了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致痹学说,治身痛逐瘀汤等方,别具一格,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痹病理论。现代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与古代基本一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故多以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以治其本,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止痛以治其标。 2内治法 2.1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其证候分为肾虚髓亏、阳虚寒凝、瘀血阻滞3型,这种分类方法为临床所广泛采用。王少山等〔1〕主张分期辨证,初期证多瘀血阻络,中期证属肝肾亏虚,后期多为气阴两虚。刘洪旺等〔2〕将本病分为3型论治:气滞血瘀型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香附、乳香、泽兰、五灵脂、红花、地龙、没药、蜈蚣、归尾、川芎、川牛膝;寒湿痹阻型以当归四逆汤加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当归、地黄、独活、川牛膝、茯苓、泽泻、威灵仙、桂枝、芍药、秦艽、防风、细辛;肝肾亏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杜仲、熟地、川牛膝、鹿角胶、茯苓、泽泻、当归、山药、菟丝子、柴胡、白芍。刘向前等〔3〕对湖南省12家医疗单位1997年1月~2003年12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892份中医住院病历进行表格调查,结果共诊断出45种证候类型,常见的证候类型: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肾虚髓亏证、湿热痹阻证。复合证型,以肝肾亏虚或肝肾阴虚为基本证,与其他证组合而成。 2.2专方加减治疗 曹向阳等〔4〕自拟壮筋活血汤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其当作全身性疾病治疗,围绕肾、肝、脾三脏立法组方,以滋补肾阳为基础,温煦肢节、气化水湿,同时从“肝肾同源”、“肝主筋”理论出发滋补肝阴、柔筋利节。脾肾密切相关,脾阳得肾阳之助,能化湿通络,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可祛瘀通脉,使气行得畅,疼痛缓解。严培军等〔5〕从痰瘀水湿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76例,用川芎、鸡血藤各15g,丹参、红花、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各10g,白芥子6g;疼痛甚加制川乌、制草乌;肿胀甚加泽兰、泽泻;偏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白芍;寒盛加威灵仙、桑寄生;湿盛加薏苡仁、虎杖。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62例,好转106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为95.45%。许书亮等〔6〕自拟骨炎汤,以骨碎补、补骨脂、五加皮、熟地、威灵仙、川牛膝为基本药物,屈伸障碍明显者加地鳖虫、僵蚕,疼痛剧烈者加制川乌、独活,肿胀明显者加泽兰、汉防己、地龙,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58例,总有效率达89.2%。黄肖华等〔7〕以逍遥散为底方,肝气郁结型给予柴胡、当归、白芍、茯苓、桃仁、红花、牛膝、木瓜、羌活、防风、蜈蚣等;肝气郁结并湿热型以柴胡、当归、白芍、茯苓、桃仁、红花、牛膝、木瓜、羌活、防风、蜈蚣、丹皮、栀子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4例,结果临床控制19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显效率75.9%,总有效率94.4%。

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3年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诊断:膝痹中医编码 BNV 080 (TCD) 西医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M19.962 (ICD-1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主症:患侧膝关节疼痛和发僵,并可出现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下楼梯困难。 次症:伴有关节积液、畸形。 起病方式:慢性起病。 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65岁以上男性。 2,西医诊断: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1、发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关节疼痛和发僵,活动多时又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 2、晚期疼痛持续,并可出现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下楼梯困难,伴有关节积液、畸形和关节内游离体,但关节强直较少见。 3、压痛点:膝关节内侧,外侧有压痛, 3、关节活动度降低,膝关节正常角度:0度至140度 4、晚期关节畸形。 5、辅助检查:(1)、X光片:关节间隙不对称,患侧变窄,软骨下骨

质致密,骨小梁断裂,随之囊性变,关节缘呈唇样骨质增生,可见关节内游离体。(2)、关节镜检:可见关节软骨剥脱,关节内游离体。(3)、MRI检查:可以用来观察软骨的退行性变,而且对关节液和软组织的变化是敏感。 (二)、疾病分期 (1))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2)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Ⅱ~Ⅲ级)(3)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 线表现(Ⅳ级)发病1周,膝关节疼痛明显。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膝部冷痛重着,活动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风湿热痹证:膝关节疼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患肢关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濡数或滑数。 3、瘀血闭阻 证:膝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红,苔暗或有瘀斑,脉涩。 4、肝肾亏虚证:偏于阴虚者:膝关节痿软、步履艰难,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偏

骨性关节炎中医治疗

骨性关节炎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15T16:03:38.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贾秀峰 [导读] 亦有人认为肥胖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可能因过高的体重会增加对关节软骨的压力,或可加重病情的发展。 贾秀峰 (黑龙江省庆安县中医院 152400)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391-02 【摘要】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又称变性关节炎、变性关节病等。其病变性质为关节的变性,而非炎性,故称变性关节炎。传统上又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指引起关节软骨的变性,其原因不明;后者则指在已知的病变基础上发生。多数原发性变性关节炎,经仔细检查后,常可发现引起病变的原因,故原发性变性关节炎极为少见。本病的发生可由于重力过度增加而作用于正常的关节软骨所致,或重力虽没有增加,而关节或骨质原先已有病变,这两者都可使关节支承力不足,致关节软骨发生变性及伴发其他病变。骨性关节炎在中国传统医学属骨痹类,是指因风寒湿邪杂合,侵袭人体,闭阻气血,所发生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的疾病。《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这是我国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中对骨痹的论述。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临床资料】 本组572中男42,女530;年龄32—86岁,平均58.27岁。住院治疗247例,478膝;门诊治疗59例,94膝。其中约2/3的患者曾在外院做过多种治疗,9例曾做过关节镜手术。 【病因病机】 人的骨性关节炎是否与遗传有关还未能肯定。亦有人认为肥胖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可能因过高的体重会增加对关节软骨的压力,或可加重病情的发展。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软骨已发生物理及生化特性的改变,致关节软骨的支承力减弱。又因老年人关节软骨下滋养血管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血供的减少亦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另外,本病的发生也与一些特定职业有关,如芭蕾舞演员多发生在踝及足部关节,足球运动员在踝关节,拳击运动员在手部关节等,说明与受累关节过度的活动及外伤等密切相关。 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在关节软骨发生变性的早期,软骨基质可被组蛋白酶和胶原酶所破坏。软骨基质内蛋白多醣质与量的改变以及其内胶原纤维的老化,均可使关节软骨易受损害。机械重力亦可损害骨基质及软骨细胞。另一意见认为本病最早是关节软骨下的骨质有病变,先出现骨小梁的骨折、萎缩,引起骨质增生,然后引起关节软骨的改变。 【病理变化】 关节软骨改变:这是最早发生的病变。初期肉眼上见局灶软骨表层变软,呈灰黄色,表面粗糙,这多见于重力支撑最重处,其后软骨面见有微小裂缝,深者可达骨质,受累范围广泛者软骨可大部脱失,暴露软骨下骨质。 骨质的改变:新生骨质增殖部位有两处。一在关节软骨边缘处呈骨赘新生物;一为关节软骨下骨质增生。骨赘可能突入关节腔或位于关节囊和韧带附着处。往往沿应力线的方向排列,其基底为骨皮质或关节软骨下骨质,有时表面尚可见透明软骨或纤维软骨被覆,与关节滑膜相连。 当关节软骨完全脱失,软骨下骨髓中之松质骨往往呈明显的反应性增生及硬化,关节软骨下骨质内囊肿形成是本病的另一特点,称之为软骨下囊肿、滑膜囊肿或坏死性假囊肿等。囊肿不一定都与关节腔相连。一般认为囊肿的形成是由于异常的重力作用于关节软骨或软骨下骨质所致,也可能与局部骨质的挫伤以及坏死或关节内压增高,关节囊液被挤进有关,而不像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翳侵入的结果。 滑膜的改变:一般不明显。早期滑膜充血,有局灶性围管性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后期由于软骨及骨质病变严重,滑膜表面绒毛肥厚,其内可埋有破碎的软骨或骨质小块,并可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 变性关节炎呈慢性进行,受累关节疼痛,僵直及活动障碍。一般自30~40岁开始有症状,以后可逐渐加重。疼痛在关节活动时更明显。由于软骨内没有神经分布,疼痛的原因可能与骨膜的牵拉,软骨下骨质的受压,骨小梁性骨折、关节囊的扩张或病变延及韧带附着处,以及滑膜表面绒毛的摩撩等有关。其发生机理未明。另外,关节有压痛,有时可触及质硬而不规则的骨赘。由于关节的废用,可引起有关肌肉的萎缩。发生于椎骨者由于骨质的增生可压迫脊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有时在颈椎前方处形成的骨赘可引起吞咽困难,声嘶或咳嗽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多阴性,类风湿因子检测亦为阴性。 【X线诊断】 由于关节软骨变性、坏死,骨性关节面轮廓不规则,关节间隙轻度变窄。同时由于机体修复性反应性新骨形成,以致关节面致密硬化,并出现边缘性骨赘,滑膜和韧带附着骨骼处的纤维软骨骨化,表现为沿着肌腱韧带处的骨化性致密阴影。晚期,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由于关节腔内压力加大,通过关节软骨的变性裂隙,将滑液甚至部分滑膜挤压至骨内,或由于骨端局部供血障碍而导致骨的缺血性坏死,可出现假囊或小囊征。X线表现为在骨性关节面下有小圆形,边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这时骨赘形成更明显,在两关节骨端形成骨桥。骨赘或关节软骨的碎裂,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显示为关节囊内区小块状骨化性或钙化性致密阴影。 【骨关节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物理治疗理疗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药物不能缓解症状或不能耐受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肿和改善功能为主;慢性期以增强局部血循环,改善关节功能为主。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传统治疗可有一定效果。 2.体育锻炼适当锻炼对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以及增强受累关节肌力有利。静力锻炼或称等长运动,为增强肌力的简便有效运动;散步、游泳等户外运动适用于骨关节炎病人,能增强病人的耐力、日常活动能力,消除抑郁和焦虑;不同病人应着重不同锻炼,如颈椎、腰椎骨关节炎,经常进行颈、腰旋转,屈、伸运动,手骨关节炎经常作抓、握锻炼等;患膝或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病人,应避免作负重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