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与动律特征

合集下载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除此 之外 ,与 “ 古 格里 长短 ”风 格 相 反的 “ 安旦 长短 ”给 人 创业 的 日子 里 ,每天 劳作 之 余还 要相 聚 篝火 旁 ,进 行歌 舞表 演 以 情 绪 昂扬 且潇 洒 之感 ,并洋 溢着 一 种和 睦 、欢 畅 的喜 气气 氛 。舞 此来 消 除耕 作 的辛 劳 ,同 时尽情 的憧 憬 美 未来 美好 的 生活 。其 民 蹈借 助长 短 节奏 的 强 、弱特 点 ,让 其 舞蹈 动作 短 促而 不 失力 度 ,
下 ,形成 朝鲜 人 民质 朴 、 内敛 、典雅 的 性格 特 征 。并且 朝鲜 族 妇 制 的头盔 ,上有 可 以旋 绕 的长 缨 ,舞 时 以颈项 的力量 摆动 头 部使 女 因受 束胸 服饰 的 影响 ,人 们在 跳 舞时 ,常常 保持 着一 种 含而 不 长 缨 在 头顶 、 身侧 旋 绕 飞 舞 。手 中击 打 小 鼓 ,以 喜 鹊 步 跳 跃 前 露 的体 态 ,做 动作 时视 线往 回 看 。从整 体 上 ,朝鲜 舞蹈 把 细腻 、 进 , 如腾 空遥 射 ,如 冲 锋 向前 ,头 上 的 长缨 不 断 旋 绕 , 每逢 节 含蓄 、优 雅 、缓 慢 、祥 和 、稳 重等 众多 表演 内涵统 一起 来 ,从 而 日、庆 典等 特 殊 日子 ,朝 鲜人 民就 跳起 欢 快 的舞 蹈 ,摇 动色 彩 缤 形 成 了朝 鲜舞 蹈 内敛 、含蓄 的动 律特 征 。 纷 的象 帽 ,充分表 现 出朝 鲜族 劳动 人 民的乐观 精 神 。
孝 ” ,成为 了朝 鲜人 民的主 要 思想道 德 观念 ,在这 种观 念 的影 响 们 聚 集饮 酒 、歌 舞 娱乐 的遗 风 ,深 受朝 鲜 族居 民喜爱 。舞 者 戴特 ( 一 ) 于 生 活 , 是人 们 按 照艺 术 规 律 ,根 据 人

朝鲜族舞蹈的动律与节奏特征

朝鲜族舞蹈的动律与节奏特征

第二讲 朝鲜族舞蹈的动律与节奏特征
本讲主要内容
朝鲜族舞蹈中的气息
朝鲜族音乐节奏型与舞蹈
朝鲜族民谣与舞蹈
丰富的节奏型表现出丰富的内心节奏与情绪,从而形成外化的动律形式:
常用拍手、踮步、错步、移步等动律,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要素。

“安旦”节奏跳跃而明朗。

强调动作的重拍、幅度及气息的力量性,具有深沉、庄重的情感要素。

丰富的节奏型表现出丰富的内心节奏与情绪,从而形成外化的动律形式:
“塔令”节奏厚重而有力。

“萨儿普里”是驱赶邪恶之意。

在动律上体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作意境,舞者身着白色服装,手持白纱,呈现出端庄、纯洁的形象。

丰富的节奏型表现出丰富的内心节奏与情绪,从而形成外化的动律形式:。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种类、形式及风格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种类、形式及风格
深情 的 ,节奏 的处 理是均匀而缓慢 的 ; “ 它令 ”应该 是深沉 有力 的 。其次 ,要 注意呼吸 的运用 是否准确 ,因为人 们常把
呼吸 的运用看 成是动作 的延续 发展 和把握动作分 寸的 内在力 量。最后 ,我 们要 看膝部 和腕 子的控制力 ,是 否和呼吸融 为 体 ,同时要看他在舞蹈表 现中神与形的统一 。

二 、朝鲜族 的舞蹈 形式
( 1 ) 农乐舞 :是最具农耕生活特征 的传统 民间舞蹈形式 , 它源于古代 的祭祀和狩猎 活动 ,它来 自民间 ,后发展成 为农 事劳动 中的 自娱性舞蹈形式 。农 忙季节 , 农 民去大 田劳作 , 在行进 的路上 ,他们 以歌舞 的形式调剂 劳逸 ,边歌舞 、 边 : 演 、边行 进。农乐舞形式 多样 ,其 中以 “ 象帽长缨舞 ”最具 特色 。舞 者头戴特制 的头 盔 ,头盔上有 可以旋绕 的长缨 ,舞 蹈时摆 动头部使长缨在头 顶 、身侧旋绕 飞舞 。农乐舞分情 节 表演 与技 巧表演两种 。其表演队伍 ,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 , 般 队伍 由 2 9人组成 ,先导者持 “ 令旗”或 “ 农旗 ”,后面 是乐 队及扮演 的各种人物 , 农乐舞的伴奏音乐 ,由 1 2 段 曲调 组成 , 音 乐欢 快热烈 ,舞蹈风趣活泼 。 ( 2 ) 长鼓舞 :长鼓舞也 叫 “ 杖鼓 舞”源于农乐舞 中的个 人表演 ,长鼓舞 用的鼓是两面 的 ,两面 的音高是 不同的 。在 舞蹈中两只手 同时击打鼓 的两 面 ,一只手用鞭敲 打着高音鼓 面 ,另只手拍 打低音 鼓面 ,由于音 高不 同,节奏 也不同 ,它 的特点是常 常由慢板起拍而逐 渐加快 ,几经跌宕 最后结束在 快速 的旋转 中 ,戛然停止使人 热血沸腾激动人 心。朝鲜族 的 长鼓舞最早 以男 性独舞为 主 ,后来 ,舞 台上 的即兴对唱表演 对长鼓舞发展起 了一定 的影 响 , 使长鼓舞 有了男 、女长鼓舞 、 双人长鼓舞 及长鼓群舞等 多种形式 。女性 长鼓舞风格优雅 , 男性活泼潇 洒 ,它 的表演 以柔 软的扛手 、伸肩 、鹤步等动作 为 主,边跳 边舞边敲鼓 的形式表演 ,身 、鼓 、神融为一体 , 协调统一 。 ( 3)扁鼓舞 :扁鼓原 为朝鲜族古老 的打击乐器 ,扁鼓舞 是 持扁 形鼓表演 的舞蹈 ,后发展成 为男 女舞者胸前 系鼓 而舞 的舞蹈 。表演时舞者 两手击打胸前 的鼓 面 ,女性扁鼓舞 多为 独舞 ,舞姿优雅 ,男 性多为群舞 ,动作刚劲有力 ,富有 战斗 性 ,多人表演 的扁鼓 舞是男女都 可以参加 的,男子 表演 以群 舞为主 ,舞蹈者 在激烈欢快 的鼓声 中奔跑跳跃 , 充 分显示 了 朝 鲜族男子 的阳刚之气 ,而女子独 舞不但要表现熟 练多样 的 击鼓技巧 ,还要 在鼓声 的顿挫 、急缓 的鸣 响下 ,舞 出朝鲜族 女性刚柔并济 的性格 特征 。 ( 4)扇舞 :持花扇表演 的女性舞蹈 。相传是 源于古代巫 女活动和 民俗活动 中的扇子 表演 ,后发展成单 扇舞和双扇舞

浅谈朝鲜族舞蹈

浅谈朝鲜族舞蹈

浅谈朝鲜族舞蹈《行者》体态中圆体现朝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尽管两个民族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但由于古代朝鲜受中国儒道两教的影响很深,两个民族在外貌,姓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信仰,艺术等方面,仍然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当代朝鲜族传统舞蹈中能透视这种宗教与哲学思想的遗存。

这种遗存给舞蹈的形态构成了浓郁的传统审美精神。

“长路漫夜,西风萧烈。

踽踽行者,心济苍生。

”是朝鲜族独舞《行者》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该舞蹈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历经沧桑,看破红尘的一位智者对人生以及生活的感悟。

而该作品在原有的朝鲜族传统舞蹈当中微妙地融入了太极以及八卦当中圆的特点,使舞蹈具有强大的气场与空间感,给人一种大气凌然的感觉。

朝鲜族舞蹈动态中的体态与意识就是对“圆”的呈现和礼仪的外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身体各部位体态的分析来认识和理解舞蹈的传统意韵。

一.上半身分析(1)头部分析舞蹈一开始是一个横开手全蹲屈伸的动作,伴随着屈伸的律动,头部在中立的状态下,通过眼神的左右保持下颚略微向下的综合形态来展现头部的风格。

并且没有棱角分明的状态。

给人一种圆润的感觉。

这种中立无棱角的综合形态就是头部的独特风格与审美特征。

在这种风格特征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回避,对世俗环境的无奈,以及追求心灵的美好升华。

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在舞蹈体态中自然会对这种情绪化作一种外化,形成一种无奈,无为,抵抗,坚持,自我陶醉的状态。

(2)胸背分析在这个舞蹈中胸背的体态主要是以“胸部内含”与“背部撑圆”两种状态来表现。

这两种状态又基本形成了胸背的外化圆。

胸背的状态是对内在呼吸的最初表现,“呼”与“吸”的一进一出则表现为“阴阳”二气的循环往复,象征着生命不息和自然的圆满。

阴阳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世界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最终都必须达到和谐,顺调和统一。

这也是朝鲜族舞蹈体态所强调由内到外的关系所在。

浅谈对朝鲜族长鼓舞特点的一些调研和思考

浅谈对朝鲜族长鼓舞特点的一些调研和思考

浅谈对朝鲜族长鼓舞特点的一些调研和思考魏冰洁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长鼓舞源于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积累演化而成的舞蹈形式,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舞蹈艺术形式。

长鼓舞的精华就是节奏明快,可以说节奏是长鼓舞的关键组成部分。

朝鲜族长鼓舞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了朝鲜族长鼓舞自己独特的传统性和鲜明特点。

长鼓舞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深受朝鲜族群众的喜爱。

一、长鼓舞的基本情况(一)长鼓舞的起源和形成历史上,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主要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

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非常注重保护该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长鼓舞的传承。

经查阅历史资料,农乐舞与朝鲜人民的农耕祭祀礼仪紧密关联,借此抒发群众的人文景观、生命意识、生存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共和谐、同甘共苦等真实感情,是朝鲜民族的一种民俗舞蹈。

长鼓舞从农乐舞中演变而来。

长乐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于近现代开始在民间中流传,并传播到全世界。

据考证,长鼓舞于开始流传于唐宋期间,该时期民间同时也得到广泛传播,逐步传播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

朝鲜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约有一千年多年,长鼓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鼓舞在族内有时也被称为杖鼓舞,备受朝鲜族人民的喜爱。

农乐和民俗的本质主要是运用长鼓类似的道具,通过长鼓舞抒发情绪。

(二)长鼓舞的内涵和概念长鼓舞能够把演奏、演唱和舞蹈贯为一体,是一种比较综合的艺术形式。

长鼓舞将舞蹈、鼓、乐融为一体,脱胎于朝鲜民族传统的农乐舞,是外来舞蹈艺术与地域人文传统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长鼓中间细、两头粗,右边鼓皮薄,左边鼓皮厚。

表演时,舞者单肩斜挂长鼓,右手用竹键击打鼓面,发出高音鼓点;左手用鼓槌击打或手掌拍鼓面,发出低音鼓点。

两手偶尔会有交叉击鼓。

柔美的手臂动作、灵巧的舞步与轻快的鼓点相协调,形成长鼓舞独特的表演方式。

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呕心沥血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注入了新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试论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运用

试论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运用

试论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运用作者:朱媛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蹈中的呼吸,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朝鲜族舞蹈的学习和了解提供一些资料和借鉴。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呼吸;运用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67-01呼吸可以分为自然呼吸和舞蹈中的呼吸两种。

呼吸的运用情况对情感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呼吸在民族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各民族舞蹈多呼吸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运用,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而言,朝鲜族舞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律和风格,在呼吸的运用方便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朝鲜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人民淳朴自然、勤劳朴实、酷爱自然、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朝鲜族舞蹈具有柔美典雅、端庄稳静、轻盈含蓄、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

“静如鹤立,动如柳丝”就是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象描述。

①朝鲜族舞蹈通过内韧外柔的表现形式,向世人展示、传播着朝鲜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舞蹈中的呼吸呼吸即呼气和吸气,是生物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一个活动过程。

人在生气时,呼吸会沉而重,紧张时呼吸小而快,并有些屏气。

可见,呼吸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的根本因素,而且能够体现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不同的呼吸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舞蹈中的呼吸也称为艺术呼吸,是在自然呼吸基础上对呼吸进行控制、处理,充分发挥舞者们的身体能力,使呼吸与舞蹈的风格和韵律达到高度统一,从而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

三、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重要性舞蹈中的呼吸赋予舞者肢体以生命,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使舞者和观赏者之间真正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共融。

舞蹈是舞者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思想的一门艺术,通过呼吸能够控制身体做出各种舞姿,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世界。

朝鲜古典舞呼吸方法教学

朝鲜古典舞呼吸方法教学

朝鲜古典舞呼吸方法教学朝鲜古典舞是朝鲜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优雅、典雅的风格而闻名。

在朝鲜古典舞中,呼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舞者保持优美的姿态和流畅的动作,还有助于提升表演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朝鲜古典舞呼吸方法的教学,帮助广大舞者在舞蹈表演中更好地运用呼吸技巧。

一、呼吸方法的重要性在朝鲜古典舞中,呼吸方法的运用对于舞者的表演至关重要。

呼吸不仅能够给舞者提供动力和支撑力,还能够帮助舞者调整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使舞蹈动作更加流畅和自然。

二、腹式呼吸的实施腹式呼吸是朝鲜古典舞呼吸方法的基础,它注重舞者的深度呼吸和腹部的运动。

下面是腹式呼吸的具体实施步骤:1.站立姿势:舞者保持站立姿势,双脚稍微分开,身体轻松,保持平衡。

2.放松肩膀:舞者要放松肩膀和背部的肌肉,感受肩膀的自然下沉。

3.吸气:舞者从鼻子深吸气,注意呼气过程舌头轻轻抵住上颚,吸入的气体经过喉部,进入肺部。

4.腹部运动:舞者在吸气的过程中,腹部要向前凸起,感受气体充盈腹腔。

5.呼气:舞者从口中缓慢呼气,肺中的气体慢慢排出。

6.注意:在呼气的同时,舞者要观察自己的腹部是否自然下沉,肌肉是否得到放松。

三、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在朝鲜古典舞中,呼吸与动作需要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舞蹈的韵律和流畅度。

下面是呼吸与动作配合的几种常见方法:1.起舞动作:在起舞的动作中,舞者要通过深吸气,增加体力和神气,让舞姿更加挺拔,展现自身的魅力。

2.旋转动作:在旋转的动作中,舞者要注重呼气的过程,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感,同时保持呼吸的稳定和自然。

3.展开动作:在展开的动作中,舞者要通过深吸气,让身体展开得更加自然和舒展,同时呼气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

四、呼吸与情感的表达朝鲜古典舞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呼吸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通过呼吸来表达不同情感的几种方法:1.喜悦和轻松:通过深呼吸,让呼气的过程更加舒缓,流露出喜悦和轻松的情感。

朝鲜族舞蹈体态与动态浅析

朝鲜族舞蹈体态与动态浅析

朝鲜族舞蹈体态与动态浅析一、简述朝鲜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与汉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看中国古代称东方诸部落为夷,夷在东方亦称东夷。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

”夷人种类繁多,故常称“九夷”。

“九”字,泛指其多,其数非必为九。

先秦时期,东夷主要是指分布于今山东、江苏等省一带的夷人。

它们和西部的夏部落共同结成夷夏部落联盟,后来发展成为华夏族(汉族前身)。

一方面,秦汉以后,境内的东夷已融合为汉族,此时的东夷则别指满洲、朝鲜、日本来说。

《论语·子罕》疏曰:“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臾、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

”此“九夷”中之乐浪、高丽即指朝鲜半岛。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两国不但同属于东夷文化圈,且有着深厚的近亲血缘关系。

另一方面,因为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两个民族各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即使如此,两个民族在外貌、姓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信仰、艺术等方面,仍然是世界上关系最为密切的。

[1]舞蹈艺术也是如此,因为早期的文化交流导致了朝鲜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思想观点中对其自身精神生活实行了变革。

特别是在理解了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及宋明理学之后,产生了现今文化艺术形态中,浓墨重彩的传统意韵和追求。

所以,我们在当代朝鲜族传统舞蹈中能够透视这种宗教与哲学思想的遗存。

这种遗存给舞蹈的形态构成了浓郁的传统审美精神。

二、舞蹈现象与本质分析⒈体态分析朝鲜族舞蹈从其体态上看,是追求一种“外化圆”与“节制感”。

正是因为这种“外化圆”与“节制感”产生了朝鲜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这种审美本身已经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功能和虔诚的信仰。

这个切都是必须通过身体感觉来传达信息。

那么我们也就能够从身体体态的理解来理解其中的传统意韵。

以下是按人体的部位实行的逐一分析。

⑴、上半身的分析①头部分析在朝鲜族舞蹈体态中,头部的体态主要是以中立、略微向下和无棱角的综合状态来表现。

头部的运动位置,基本上遵循着上抬中立下低、左旁中立右旁、左下斜中低右下斜、左上斜中高右下斜的动作结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与动律特征
【摘要】: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独特性中呼吸和动律占了很大一部分,呼吸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动律自然活泼,优雅富于感染力,这些都是我们欣赏和学习朝鲜族民间舞蹈乃至文
化的突破口。
【关键词】:呼吸特点 动律特征 朝鲜族民间舞蹈
0引言
朝鲜族为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研究其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而在民间舞蹈中呼吸的节奏与舞蹈中的动作、情感与劲力的需要又密切相关,呼吸的运行感
能使舞蹈肢体语言具有内在的生命活力与外显动作的优美飘逸、气韵生动,此外,民间舞蹈
的动律节奏是运用人体艺术语言(肢体)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途径,可以反应细腻的情感、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
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可以表达舞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
的审美属性。
1朝鲜族民间舞蹈研究综述
朝鲜族又称韩民族,又称朝鲜民族、韩民族韩族和高丽族等,是东亚各民族中比较重要
的民族之一。朝鲜族的分布地点主要是在位于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国
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其他原属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朝鲜民族能歌善舞,不论是年节喜
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都会随着沉稳的鼓点和民族乐器伽倻琴翩翩起舞。其舞蹈包括:
农乐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假面舞、僧舞、小鼓舞、花童舞、鹤舞、拍打舞、
顿多拉力、巫堂舞等。文艺工作者更是对朝鲜民间舞蹈热爱有加,对于其研究更是不断。秋
子(1992),朝鲜族舞蹈在艺术技艺上非常的高超并且民族特色非常的鲜明。它是朝鲜族
人民在社会生活、劳动生产、习惯习俗和情趣审美中不断凝华出的结晶。反映出了朝鲜民族
勤劳勇敢的民族传统和刚柔并济的民族风格。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节奏复杂多变,不同的舞蹈
采用的节奏也是不同的,因此组成了非常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朝鲜族舞蹈突出特点就是上
身的动作远远多于下身的动作,而复杂的上身动作又是以下身的不变为基础的。白松株
(2006),根据其流传地带总结出其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广泛的普及性,因其源于生活,
自然纯朴、潇洒悦目。同样究其有来,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传统。
2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
在朝鲜族的民间舞蹈中,长短变换的呼吸是展现舞蹈动作时体现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因
素之一。人的呼吸分为长呼吸和短呼吸两种,同时还可按照作品的需要,将呼吸划分为内在
呼吸(静呼吸)、外在呼吸(抻呼吸)、心理呼吸(呼吸感觉)等种类。长呼吸就是呼吸的
持续,一般是在一个长短中用一次呼吸做动作而形成的呼吸;短呼吸是在一个长短内经几次
呼吸段落而形成的呼吸,并将几次呼吸作为统一体而有机地相连接。
2.1 古格里长短舞蹈中的呼吸。
它的节奏大多为8 分之12拍或8 分之6 拍为一小节单位构成一个长短,它的第1 拍
吸气,强调情绪且延续到第2 拍,至第3 拍继续吸气,感觉身体膨胀,情绪达到高潮。第
4 拍呼气,气息不能一次呼完,情绪渐慢,持续到第5 拍,第6 拍将气息完全呼尽,情绪
内敛。古格里长短舞蹈的呼吸动律恰如悬垂的柳枝随风摇曳,即柔韧优美又有内在的收缩力,
气息连绵不绝、情绪饱满、动作舒展,充分的体现了朝鲜族内在含蓄和友人稳静的风格特点。
2.2 扎津古格里舞蹈长短中的呼吸。
扎津古格里长短舞蹈的节奏是以8 分之12 拍为一个小节单位,呼吸时饱满、热情且
强调力度,在呼气的同时身体的感觉向上提,呈轻飘之感,气息流畅。呼气时身体依然呈轻
飘之感。在每拍内搭配运用浮起呼吸和抑制呼吸,同时又要协调好顿呼吸和连呼吸的运用。
2.3 阳山道长短舞蹈中的呼吸。
阳山道长短舞蹈的节奏是以独特的8 分之9 拍构成一个小节单位,在准备拍的最后半
拍吸气,在节奏的第1 拍呼气,要体现出强拍的力度,并表现出激扬的情绪,给人以明快、
豁然开朗的感觉,第2 拍延续第1 拍如压缩第1 拍的呼吸,并造成心理呼吸的契机,情绪
昂扬。以后的6 拍同前3 拍的呼吸方法相同,强调内在抑扬性的力度,并以此衬托情绪达
到高潮,体现出阳山道长短舞蹈即有内在的明快轻盈感,又有柔和弹性的悠荡感。
2.4 安旦长短舞蹈中的呼吸。
安旦长短舞蹈是很久以来广为朝鲜族人民所熟知的舞蹈,具有欢快跳跃、意气风发、兴
高采烈且律动性强的特点。安旦长短舞蹈的呼吸节奏是以标准的4
分之4 拍为一个小节单位,在第1 拍的前半拍中以深呼吸凝聚力量,紧接着似有如一
股强地心引力将深深吸入的气息向外呼出,然后有一瞬间的停顿,情绪高涨,后3 拍的呼
吸方法和节奏同第1 拍相同,在连续动作的时候要以欢快的气氛有机的调节呼气和吸气,
并在自如呼吸的基础上轻快的舞蹈,做到呼吸与动作的协调统一。
3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
“鹤步”是朝鲜族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主要源于朝鲜族人民对鹤的喜爱,这种审美心
理也体现在舞蹈形态的追求上。一位朝鲜族舞蹈家就曾指出“朝鲜舞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
和杨柳式的身条”,即所谓“柳手鹤步”。其舞蹈动律讲究内外结合,动静结合,要求表演
者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以呼吸作为动作的动力,带动全身,在音乐高低长短的伴奏中,
形成韧性动律,顿的动律,弹的动律和含的动律。韧性动律,是指在舞蹈中做松驰与收紧动
作时,呼吸与曲伸相配合,表现柔韧性的动作韵律。演员往往以力的柔弱、内聚含蓄性的减
弱与轻的呼吸配合而呈现。顿的动律,是舞者在舞蹈中对呼吸有意识的控制,并借助音乐的
长短或强弱节拍,造成动作的“顿”。这种“顿”虽然在舞蹈形态上是静止的,但因呼吸的
作用,使“顿”的动作产生了静中有动的效果。弹的动律,是从舞者的肩、手腕、膝、脚等
部位的动作中表现出来的。如表演“安旦”节奏的舞蹈,舞者随着音乐轻快的长短节拍进行,
给人以轻快、欢畅之感。含的动律,表现为一定动作中的“晃动”。这种“晃动”如同音乐
中的颤音,具有装饰性,给人一种细腻、优美之感。“含”在舞蹈中有内在和外在两种表现,
外在的“含”在观众视觉上显而易见,而内在的“含”则通过演员的呼吸来完成,在外形上
虽不易看出,但在朝鲜舞中它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它是一种表现人物角色内心深处情感的
艺术手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呼吸对于朝鲜族舞蹈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呼吸时体现朝鲜族舞蹈风
格的根源之一,无论是表演者还是从教者都需要对它有深厚的理解和把握。无论是西方的芭
蕾舞
还是我国的古典舞对于呼吸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在我国的各民族舞蹈中,对于“呼
吸”的处各有不同,尤其是在朝鲜族舞蹈中,对于呼吸的处理和运用更是复杂多变,也正因
为这样,朝鲜族舞蹈的韵律才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综上所述,呼吸对舞蹈的影响是不可忽
视的。它与动作紧密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动作显得丰满而具张力。掌握好
呼吸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去体会,在动作的运动中去探索,找到呼吸的支点;在
长期的训练中从无意识升华为有意识,使舞蹈更具感染力。呼吸作为动态艺术的内核,需要
进一步渗入到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舞蹈中去,得到系统的重视和研讨。
【参考文献】:
[1] 向娟,王婷.浅谈朝鲜舞蹈中呼吸的运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2] 贾安林.舞蹈的动律与风格.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2.
[3] 孙晓燕.浅谈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M].现代企业教育,2008.
[4] 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 于平.高教舞蹈宗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8).
[6] 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9).
[7]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