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嵩焘政治思想
2019-2020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专题三 第1课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人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撰了《四洲志》。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问题思考1.“中体西用”中的“体”“用”分别是什么含义?提示“中体西用”中“体”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纲常名教;“用”指西方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提示说明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深化理解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积极性:“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2)局限性: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维新变法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问题思考材料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新全球史》思考康有为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重新解释”?提示康有为把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深化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论维新派民权政治思想

关于中国近代民权观的来源和路径,有人认为,“民权”概念是通过日本输入的,是“民主”(democracy)一词的日本译法。
近代日本人把democracy译为“民权”,其用意是强调人民的权力②。
不过一些新近的研究表明,“民权”并不是democracy的日译,democracy在日语中更多的是被译为“民主”③。
实际上,“民权”不仅不是democracy的日本译法,甚至最初也不是由日本引入。
“民权”一语最早见于清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旅欧日记。
在述及英国布雷福德织布机厂工人罢工事件时,郭嵩焘说:“西洋政教以民为重,故一切取顺民意。
即诸君主之国,大政一出自议绅,民权常重于君……亦西洋之一敝俗也。
”④郭嵩焘这篇日记写于光绪四年(1879),当时,郭嵩焘所以提出“民权”的概念,主要是基于对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观察,而不是由于日本学界的影响。
不过,郭嵩作者简介:孙晓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16ZDA104)的阶段性成果。
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358页。
②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可参见韦杰廷、陈先初:《孙中山民权主义探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沟口雄三:《中国民权思想的特色》,孙歌译校,夏勇编:《公法》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页;王人博:《中国的民权话语》,《二十一世纪》总第6期,2002年。
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575576页。
焘在提出“民权”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一概念作出说明,于是,“民权”便成了一个缺少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只能由人们在后续的讨论中去赋予。
郭嵩焘以后,“民权”的概念也见于黄遵宪编撰的《日本国志》,书载明治八年(1887)年板垣退助复归元老院,“遂倡民权自由之说”黄遵宪:《日本国志·国统志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郭嵩焘出使经历与经济思想略探

J OURN I CANG EDUCA AL OF L N
临 沧教 育 学 院 学 报 TO O L GE INC L E
… 2 0 , ●3期 o 2年 第 - ● 。 ●
郭 嵩 焘 出 使 经 历 与 经 济 思 想 略 探
H 艮目睹 了西 方 资本 主 义文 明 ,对 西 方社 会 的 观
局 中享 有较 高 的政 治 地位 。他建 议 清政 府 允许
民 间 私 人 投 资 举 办 造 船 业 、从 事 航 海 贸易 活
动 ,以消 除 沿 海 商人 比附 洋商 的弊病 ,“ 船 、 造
制器 当师 洋人 之 所 利 以利 民 ,其 法 在令 沿 海 商
察 与 了解 ,促进 了郭 嵩 焘 思想 的演 变 。这 种 思 想变 化 标 志着 中 国人 走 向世 界 ,开 始摆 脱 封 闭 的传 统 农 业世 界 的束缚 。本 文仅 就 郭 嵩焘 出使 经 历 与其 经济 思想 作 一粗 略 的探讨 。
人广 开 机 器局 。” )' 具 体分 析 了这样 做 的 ¨(4他 P1 3 好处 , 一是 可 籍此 与西 方 商人 竞 争 , 使 商 民 其 “
考 虑经 济 问题 是 从 全 局 上着 眼 的 。
中外 大势 ,调整 传统 的重 农 抑商 政 策 ,鼓 励 民 间 私人 投 资 ,发 展对 外 贸易 ,兴办 近 代 的航 运
业 。 8 5年 在 就海 防事 宜 所 上 的条 陈 中 , 说 : 17 他 “ 洋 立 国 , 广 开 口岸 ,资商 贾 转运 , 收其 西 在 因 税 以 济 国 用 ,是 以 国 家 大 政 ,商 贾 无 不 与 闻 者 。”1P 1 出西 方 各 国是 建 立在 资本 主 义经 [(4指 ]3 济 制 度基 础之 上 的 ,商 人 资本 家在 国家政 治 格
名人堂丛书:外交巨擘-下-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年),湖南湘阴人。
他是晚清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从小就受到了标准的中国传统教育。
1835年,郭嵩焘考中秀才,后进入湘学重镇岳麓书院读书。
在这里,郭嵩焘深受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湘学传统影响,结识了同在这里读书的曾国藩、刘蓉等名士,并与他们结为挚友。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郭嵩焘第五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此后不久,由于双亲相继去世,郭嵩焘只得依定制回乡居丧。
乡居期间,正值太平天国进军湖南。
在他的积极劝导之下,隐居乡间的左宗棠、曾国藩等人纷纷出山,组建“湘勇”镇压太平军。
此后的几年,郭嵩焘一直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并在官场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1856年末,郭嵩焘到京城出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帝对他的学识非常赞赏,让他入值皇帝的私人咨询机关南书房。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帝派郭嵩焘到天津前线随僧格林沁帮办防务,随后又命其前往烟台等处海口稽查隐匿侵吞贸易税收的情况。
郭嵩焘是文人,本来就与当时污秽不堪的官场习气格格不入。
在任上,他采取种种有力措施整顿税务,查办贪官污吏,大大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但其随员和地方官员因他破坏了官场长期以来的“规矩”,联合起来贿赂京城官员,在背后告了郭嵩焘的黑状。
正当郭嵩焘自以为有功于朝廷的时候,却突然被调离查办。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亲眼见识了英国先进的军力,使得郭嵩焘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为迫切地关注西方。
1859年2月,他给皇帝上疏,要求清廷培养专门的外交人才。
在中国最早的三所外国语学校中,他协办、主办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
1861年,有感于近20年来夷务(外事)工作一再出现的怪现象,郭嵩焘沉痛地说,其实中国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与外国人划定章程,与他们平等相处,不应该怕他们。
但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情况,一味用蛮力,反而会使夷乱加剧。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郭嵩焘全集全十五册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6 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41號6F之3(古亭捷運6號出口) 週一到週六 AM09:00~PM18:00,週日公休 TEL (02)-23952992 FAX (02)-23944113
E-Mail booksnet@
流五冊
梁小進主編 岳麓書社出版
定價 人民幣
1480 元/本 7400 元/本
售價 新台幣
本書簡介
《郭嵩燾全集》的體例,及遵從我國傳統典籍體例,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編排全 部著作。而子部因目前僅找到二種,且篇幅較小,只好列於集部之末。 《郭嵩燾全集》集中了來自四面八方所收存的郭嵩燾著作,整套書籍收錄他的專著、奏 稿、書信、文、詩詞和聯語。
編輯推薦
郭嵩燾作為晚清的傑出思想家、學者、政治家和外交家,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十分重 要的地位,同時也是湖湘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所留下來大量著作,對於近代 中國諸多重要問題的思考和主張,以及對於晚清社會歷史的繁多紀錄,是研究郭嵩燾的一 生及其思想,進而研究中國近代史尤為珍貴的文獻資料。因此,進一步收輯、整理郭嵩壽 的著作,並在已有的基礎之上,編輯出版一部集大成的《郭嵩燾全集》,不僅有著重要的 歷史價值,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22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2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
2.如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节选)。
据表可得出我国古代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答案】B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到明清,我国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从地方上的户口数调整为产粮数,反映出封建政府收税标准的变化和对人口控制的逐渐松弛,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着“困惑”,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县域面积的变化,排除C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3.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生平事考郭嵩焘,湘阴人,我国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杰出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
派名先杞,乳名崧龄(亦称“龄儿”),字伯琮,号筠仙,或署云仙、筠轩、仁先。
曾号南岳老僧、南岳老人,又别署玉池山农,晚更号玉池老人。
在长沙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又称养知先生。
家族历史据郭嵩焘自己主持编修的《湘阴郭氏家谱》记载,郭姓源自春秋时期的“虢”国,就是成语“假虞灭虢”中的“虢”。
虢郭二字相通。
虢国被晋灭亡,虢公丑奔京师,遂姓郭氏。
郭嵩焘的祖上原本居住江西信丰,后其中一支迁往广东南雄居住。
湘阴郭氏始迁祖称姚山公。
姚山公于明朝末年(万历或天启年间)由广东南雄迁往湘阴居住。
姚山公生有二子:有诚、有达。
自此,郭氏在湘阴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巨族”。
从姚山公算起,郭嵩焘算是郭氏在湘阴的第十四代人。
出生地与居住地郭氏迁居湘阴,世代居住在县城南部。
郭嵩焘于“1818年4月11日(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初七),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西正街面榴轩。
”(《郭嵩焘全集·集部三·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当时的湘阴县城西正街约相当于今天湘阴县城的三井头地区。
咸丰二年(1852年),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兵灾,在家守制的郭嵩焘在县城以南周吉岭玉池山下盖宅,取名尉迟山庄。
这是郭嵩焘的第二个居住地。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左宗棠、郭嵩焘预感动乱即将来临。
为了避祸,二人相约到山间隐居,称“为山居结邻之约”。
(《年表》895页)后来,左宗棠选择在梓木洞筑室居住,郭嵩焘也参与其中,其时,左宗植、左宗棠兄弟和郭嵩焘、郭崑焘兄弟都在梓木洞居住。
咸丰三年,郭嵩焘赶赴江西帮助曾国藩,九月二十六日(1853年10月28日),郭嵩焘告别江忠源,仍然回到湘阴梓木洞居住。
所以,梓木洞算是郭嵩焘的第三个居住地。
1866年(同治五年),郭嵩焘卸任署理广东巡抚,回到湖南,“赴长沙北乡沙坪罗汉庄,营建沙坪韩波塘新屋”(《年表》905页),这是郭嵩焘的第四个居住地。
评《郭嵩焘全集》:先行者的历史脚印

评《郭嵩焘全集》:先行者的历史脚印光绪元年(1875)2月,英国驻华公使翻译马嘉理在云南境内搜集情报,行凶伤人,被愤怒的群众打死,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马嘉理事件”。
此事发生后,英国公使提出了很多无礼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速派大员赴英通好谢罪。
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迫于无奈,选派熟悉洋务的郭嵩焘出使英国,他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
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驻英法公使等职。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曾协助曾国藩筹集军饷、购置军械、办理捐输、创设厘金,并亲率湘军援救江西,对湘军获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事功也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
郭嵩焘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疯狂侵略的时代,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他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痛恨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希望国家能够强大。
在任公使期间,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考察议院、学校、工厂,拜会各国驻英使节和访英各国政要,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作出了很大贡献。
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洋立国“政教修明”,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以应对西方的挑衅。
此书在国内出版后,又受到守旧士大夫的猛烈抨击,视他“有二心于英国”,以致该书被毁版,不许发行。
由此观之,足可见郭嵩焘作为洋务先知的勇气与见识,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
郭嵩焘一生勤于著述,尽管其“生平撰著大半散佚”,但仍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它们是研究郭氏思想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在郭氏的著作中,表现了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的艰辛足迹,以及筚路蓝缕的开创与探索。
如他在日记中写道:“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荆棘也……京师士大夫不下万人,人皆知诟毁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益之?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此洋祸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虑所以日趋于浮嚣,而终归于无用也。
”(《郭嵩焘日记》)光绪三年(1877),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一封信中指出,士大夫喜欢吸“洋烟”、用“洋货”,“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致李鸿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班级:09级历史系一班学号:200916031130 姓名:蒲云红浅谈郭嵩焘的政治思想摘要:本文主要谈论郭嵩焘的政治思想的变化发展历程。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的政治观上,主要是明君、贤臣和顺民的基本模式与民本思想。
出使英法期间,在深入的了解西方的政治体制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而他大胆的抨击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表现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向往。
关键词:郭嵩焘政治思想变化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学名先杞,后改为嵩涛,字伯琛,号筠仙,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在光绪二年(1876)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出使英法。
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三次去官,他的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咸丰、同治时期:后期以出使英法为标志,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一郭嵩焘早年的主要政治思想郭嵩焘生于晚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这是因为他的阶级地位和家庭出身,以及他早年深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前期的政治经历所决定的。
因而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建立于传统的政治理念上,即明君、贤臣与顺民的基本模式和孟子以降的民本思想。
1、明君他在论及汉代议政制度时,表达了对“明君”的向往。
他写道:“汉时国有大政,公卿会议,下逮议郎,皆可直摅所见,上赞军国之至计,人主亦常屈群议而从之。
言者不以为器,大臣不以为恩,天子亦不以为功。
故以为听言之广,后世无若汉者,惟其以实不以文也,抑惟天子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而人能自效其诚也,今之叔皮(汉代班彪之字)不难其人,而能与朝廷之议者,旷世无由一见。
人才何由而兴,国政何由而善哉【1】。
郭嵩焘十分推崇汉代的这种君相分权共治的制度,主张“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2】公开政治,避免专制独裁与暗箱操作,建立一种宽松互补的政治决策机制,才能人才兴且国政善。
这与他后来对西方议会制度的赞赏有一定的关系。
2、贤臣对于贤臣,郭嵩焘也提出了衡量官吏贤否的基本标准,也就是作为一个好官,必须要先破“利”、“名”、“气”四关。
他对此进行了很精彩的论述,他在著作中写道:“办天下事,必先破利关而后能公,贪黩小夫,吾勿论也,利根未除,则蕃名美政皆归宿在私利上,岂能持久?······稍进则须破名字一关而后能成。
气矜则心必浮,气盛则量必裨······再进则须破气字一关而后能钝。
志安天下,心存君国,实出于心之不容己,因而推求天下之事,取必于一人之身,汲汲以图之,孜孜以为之。
”【3】在这四关中,他认为“破利”是根本,但是也最难办到的。
他这里所说的“破利”是指官吏攫取私利之心,用他的话说,就是“国家在官之公财”,又或者“百姓之私财”,“非我所得到而私有之”。
【4】3、顺民要做到百姓依顺,他认为为政者首先应该做到“通民情”。
为政者应该体察民间疾苦,使得百姓能够有所依靠,才会做到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他在奏言中道:“今日总当以通下情为第一义。
”【5】许多的王公大臣与民意隔绝,对于民情委屈不能尽知,“下情不上输上惠不下逮,其于国也危哉!”【6】只有上下通达才能达到国泰民安,“上亲下,则下有归,下亲上,则上有与。
有归则不离,有与则不孤”【7】。
其次,应该“宽以抚民”。
饱读诗书的他对于儒家的“治天下必任赏罚”和“自古欲治之君必先德化”的两种对立观点都做过一番考察,认为“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此常道也”,还说,“圣贤论治无以严者。
”【8】他引用孔子在《论语.八佾(yi)》中曾批评的“居上不宽”,也就是批评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宽宏大量,是不仁的表现。
提出“宽者,宣圣(孔子)之明训,国家积累之至仁,乌可轻议哉”。
【9】然而他虽然强调“宽以抚民”,但是并不是等于反对一切法律纪纲,他引用朱熹的话说:“施之政事,纪纲法度亦自截然而不可犯。
”这也就是说,“宽”是有限度的,只能是在“纪纲法度”以内的宽。
离开了纪纲法度,便不能。
因而他指出,为了“彰善瘴恶,树之风声”,“刑一人而天下惩,杀人亦仁也”。
【10】郭嵩焘“宽以抚民”的思想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主张对于清朝的某一些严峻的法律进行修改,并适当的增加一些保护人民财产安全的法律条款,这些在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集中体现他的这种民本主义法治观的是在同治三年他上疏的《广东盗犯恳请变通例文办理疏》。
在这篇奏章中,他主张刑部制定或者修改法律条款对于打单行劫、绑架勒索以及海盗行为等这些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新的犯罪进行惩治,特别是对于广东一带的掠卖人口出洋的案件,制定相关的法律。
综观郭嵩焘早年的政治思想,其核心也就是上面所述的“明君、贤臣与顺民”,而这三者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治吏和治民。
他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来源于儒家的修身诚意,慎独重微和敬德保民、民贵君轻的传统思想,但是由于深受济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阅历广泛,所以他的思想渊源,也并非全部是正统思想,而是揉合了早期儒家的政治伦理,张载的一元论,甚至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船山反理学的思想资料,因而他的政治道德观并不符合正统的程朱理学,而是推崇一些非主流的思想。
二出使后的思想转变以出使作为分界点,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如果说他前期的政治思想打上了传统思想的烙印,那么他后期的政治思想是对洋务派的突破和超越。
他思想的变化固然与出使的关系密切,但是与他的早年的思想和阅历也分不开。
1.郭嵩焘的文化背景郭嵩焘作为湖南湘阴人,拥有湖湘人士素有的经世致的传统和务实的作风。
湖湘文化的先驱们很早就界定了“知”和“行”的关系的相互作用,例如王船山把“致知”、“力行”作为探求事物的两个步骤,概括出“知虽可为行之资,而行乃以为知之实”【11】的重要命题。
在先哲们的指导下,湖湘人士对于外界的社会的政治变动十分敏感,形成了把内在的感知客体化到外部社会的强烈愿望。
经世致用的精髓在于关注现实,应对而动,“趋时以新”,当时郭嵩焘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现实就是应对西方入侵的问题。
富有经世致用传统精神的湖湘精神资源,既然能使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卓越命题,当然也能使郭嵩焘对强大的对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西洋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12】的真知灼见。
饱受湖湘务实精神熏陶的郭嵩焘,又得天独厚的拥有了直接接触西方文化的条件,因而“赞西化”也是于情于理的事。
2、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最早开始于两次鸦片战争,形成于出使前办理洋务的实践之中,出使英法期间对西方的进一步考察就是使其认识更加成熟和深化。
郭嵩焘考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理论和政治哲学等。
通过学习,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究其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13】在经济理论方面,他通过学习研读了《国富论》、《经济学》等。
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并坚定了他以前的观点,也就是想要“富国”,必先“富民”。
为了弄清西方文化的渊源,他分别对犹太、古巴比伦、亚述利亚、埃及、古希腊、罗马等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
还撰写了的文字进行叙述。
为弄清西方的科学的哲学渊源,他也接触了近代西方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笛卡尔、莱布尼兹的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介绍,这在出使期间的日记里多有记载。
在接触西方的哲学的同时,他对中西伦理进行了比较,特别是着重比较了儒、道、释、墨与西方基督教精神的区别。
他指出前四者在表面不一样,但是实质却是想通的,其基本精神都是“专于自守”,是内向的、保守的,然而以基督教精神为主体的西方却是外向的、进取的。
在对西方的研究中研究最多的是西方政治。
君主兼民主,是郭嵩焘通过对英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对其政治制度的认知,也是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概括。
议会政治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最早源于源于英国封建等级议会的限制王权,也就是说限制王权的议会政治的起点。
正如郭嵩焘指出,西方各国大事,“皆百姓任之,而取裁于议政院,其国家与人民,交相维系,并心一力”。
(○)(14)充分肯定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议会政治和自由选举制度是即限制君权,又提倡民权的君民兼主国政的政治制度。
3、中西制度对比在探究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中,郭嵩焘通过对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形成了自己对于中西政治制度独到的见解。
在传统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中国上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是圣人之治,是西方各国所不能比的。
然而,当郭嵩焘深入研究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之后与之相比,感到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一带圣人死后,难保每一代的君主都是圣人贤哲,圣人贤德不存,因人而治世;但是“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
并且在秦汉以后,“竭天下以奉一人”,姿睢之欲逞”,三代圣人之治在中国已经不在存在。
因而,德治与法制,是人治与法制的区别,人治不如法治,法治有道,人治无道,有道攻无道,无道必败无疑。
通过对中西政治制度的历史的比较,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西洋之享国长久,君主兼主国政故也。
”【15】总的来说,郭嵩焘能够看到西方君民兼主国政的政治制度的实质并给予肯定,还使之与中国的政体相比较,否定了“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政体。
与其他的一般的地主阶级当权派相比,他突破了地主阶级当权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识范畴,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内部的批判者。
三结语:在维新思潮产生前的晚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郭嵩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这被顽固派至始至终都认为是大逆不道。
当他接受使命,出使英法的时候,顽固派的官僚和文人曾编写这样一首集居联合来攻击他:“出类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不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16】在顽固派对他进行围攻的同时,他与洋务派也发生了深刻的分歧,成为了“聚众诃骂”的对象。
然而,现在他的思想价值在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识,其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地位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这正如他临终的预言:“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83 页【2】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552页【3】郭嵩焘:《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57页【4】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218页【5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215 页【6】、【7】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388、206页【8】、【9】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4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