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表面活性剂驱油标准
(整理)耐温耐盐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研究

耐温耐盐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研究石油开采到后期,稳产难度大,开发形势严峻。
目前的水驱条件下,采收率也只有35-45%,大部分原油停留在地层难以开采出来。
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常用聚合物驱、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以及复合驱(二元或三元复合)等化学驱方法。
化学驱方法是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
其中,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原油,润湿反转,改变原油流变性等性能,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实用面广,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化学驱油剂[1]。
用作驱油剂的表面活性剂品种很多,目前主要是阴离子磺酸盐(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等)和羧酸盐类,多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非离子-阴离子新型表面活性剂。
我国大多数油藏均为高温高矿化度油藏,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许多表面活性剂难以满足驱油的要求。
为了提高采收率,研究适合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有着很大的实际价值。
1 耐温耐盐表面活性剂体系1.1 α-烯基磺酸盐α-烯基磺酸盐(AOS )是不同化学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烯基磺酸盐、羟基磺酸盐及二磺酸盐。
制造AOS 产品的烯烃碳原子数在16-20,驱油用的α-烯基磺酸盐AOS 碳链长度在11-20。
AOS 由于分子中存在双键或羟基,能与磺酸基对金属有螯合作用,故能抗高矿化度水。
AOS 具有良好的耐温耐盐性能[2,3],在125×10-6硬水中的表面张力与LAS 和AS 基本相同,为28mN·m -1。
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耐盐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不同碳链长度的AOS 性能存在差异,其中AOS 11-16抗硬水能力良好,AOS 18具有良好的降低界面张力能力(10-2mN·m -1以下),并且AOS 还具有良好的配伍性能和协同效应[4]。
许多研究表明单独的AOS 一般不直接使用,因为其不能将油水界面降到超低10-3mN·m -1以下,但AOS 能与LAS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 )及烷醇酰胺(LMMET )等许多表面活性剂配伍,发挥协同效应,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5]。
3.化学驱

活性水驱
微乳液驱
胶束溶液驱
(一)表面活性剂及其结构
Surfactant and Construction
1.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表面活性剂是指少量的加入,便能够显著降低溶液界
面张力的物质。 EOR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石油磺酸盐、α烯烃磺酸盐、烷基苯磺酸钠等。
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是由至少两种极性显著不同的官能团所构成,一端 为亲油基,另一端为亲水基,因而具有两亲性质。
油连续相
水 油
(a) W/O
(b) O/W 油
水 (c) 层状
3. 微乳液的相态特性
Microemulsion Phase Behavior
1)三元相图(Triangular Diagram)
用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三组分之间的关系图,称 三元相图或三角相图。 了解三角形坐标组成的表示方法及其杠杆规则。
若形成的是不透明的乳化液,为了得到微乳 液可按以下方法配置: 1)改变盐水溶液浓度,保持其他参数不变; 2)改变醇的性质; 3)改变活性剂和醇的比例。
3)含盐量与相体积的关系
油 相 体 积 百 分 下相微乳液 数 中相微乳液 水
上相微乳液
含盐度 含盐量与相体积扫描曲线
4)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表面活性剂 助剂
1)盐与界面张力的关系
盐度对微乳液间界面张力的影响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Interfacial Tension 界 面 张 力
g
MO
g
MW
Winsor III
Winsor II(+)
Winsor II(-)
S*: 最佳盐度
表面活性剂剂体系技术指标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指标
指标检测标准或方法
1
产品代号
CEA
ROSS-MILES
2
产品类型
离子型
3
产品主要化学成份
4
产品基液化学成份
5
产品主要作用原理
6
起泡剂主要成份及其有效浓度
35%
7
是否含稳泡成份及其类型
无
8
产品外观形态(25℃)
浅黄色透明液体
9
产品密度(25℃)
0.950-1.00
无
27
对原油乳化及破乳的影响程度
乳化程度低
28
推荐使用的破乳剂类型及用量
29
产品包装规范与储运要求
200KG塑料桶
30
产品保质期
2年
31
产品的其他必要说明
≤200000
22
适用Ca2+、Mg2+含量范围,ppm
≤10000
23
产品发挥最佳效能的应用方法
泡沫剂与气体混合注入
24
产品对应用对象的要求(如胶质、沥青质含量、温度、压力、含水、矿化度等)
无
25
引起产品应用失效或低效的敏感性因素及其避免方法
高温(≥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26
引起产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及其避免方法
10
产品闪点
11
产品凝固点
≤5℃
12
产品粘度(25℃)
10厘泊
13
产品溶解性
易溶
14
产品驱油效率(%)
≥10%
15
阻力因子
≥100
16
起泡体积,ml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标准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标准一、检测项目二、检测方法1 界面张力测定方法1.1范围本方法规定了脂肽表面活性剂配制三元体系旋转滴法测量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的方法,高密度相为透明液体,其测量范围为1~10-5mN/m。
1.2 引用标准SY/T 6424---2000 复合驱油体系性能测试方法Q/SY DQ1277-2009《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方法》1.3仪器3.1.3.1界面张力仪:TEXAS—500C型或同类产品。
3.1.3.2注射器:2mL。
3.1.3.3天平:精度0.01g 和0.0001g。
1.4 试剂及样品要求1.4.1检测用油:井口脱水脱气原油,由勘探开发研究院统一下发,室温下保存,使用期限不超过6个月。
1.4.2检测用水:配注用水。
脂肽表面活性剂产品供货厂家与使用单位所用污水要统一,使用期限不超过15天。
1.4.3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样品:须密封保存,用前须45℃烘箱加热后搅拌均匀。
1.4.4脂肽表面活性剂样品:须密封保存。
1.4.5碳酸钠(Na2CO3):分析纯。
1.5实验准备1.5.1标准丝直径的标定,精确到0.001mm。
1.5.2 在测试温度下测定两相密度,精确到0.0001g/cm3。
1.5.3清洗毛细管。
1.5.4清洗注射器。
1.6 样品配制三元体系溶液配制分为直接配制法和母液稀释法,各使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使用。
1.6.1直接配制法:此方法要求先称取一定量的聚合物干粉,加入称量好注入污水的烧杯中,在转速为400 RPM,搅拌2-3小时,配制成聚合物浓度为1500 mg/L、1000 mg/L的聚合物溶液,使用期限不能超过7天。
再依次向干净、恒重的烧杯中称量加入脂肽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样品、碱和已配制好的聚合物溶液,四种化学剂的加入顺序为:脂肽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溶液→污水→碱。
各化学剂的称量要准确到0.01g。
配制的三元体系溶液要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一、产品简介石油磺酸盐是表面活性剂驱油中使用的常规产品之一,在国内外三次采油的矿场工业化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石油磺酸盐是以石油馏分为原料,经过磺化后得到的产品。
由于石油馏分中的组成与石油的组成十分相近,因此,得到的产品与原油有很好的匹配关系,在与原油的增容与乳化和实现超低界面张力方面,比其它表面活性剂都具有十分明显和独特的效果。
石油磺酸盐的原料中含有原油浓缩的酸性组分,经过碱中和后生成天然的皂化活性物,因此,即使在实际应用中不加碱也自然具有“协同效应”。
石油磺酸盐作为化学驱油剂具有活性效率高,界面活性强,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特点;与原油配伍性好,水溶性好,耐温性好,具有一定的抗盐性;适合中等温度和矿化度的砂岩油藏。
该产品的原料来源广,产于油田用于油田,成本较低,是迄今为止产量最大、研究工作和现场试验中采用最多的表面活性剂。
我公司根据目前石油磺酸盐产品的质量问题和不稳定问题,开发出了精细切割石油磺酸盐,分子量变窄,质量变好。
并根据不同原油的品质,生产出了环烷基石油磺酸盐、芳基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芳基石油磺酸盐等特种产品,提高了石油磺酸盐的针对性和表面活性。
根据不同油田的条件,设计生产了烷基碳数为C14 ~C18的石油磺酸盐,可与我国大多数油田的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因而可以满足不同油田三次采油的需要。
三、产品指标不同结构和性质的石油磺酸盐性质如下:石油磺酸盐产品指标产品编号石油馏份°C活性物含量(%)当量未磺化油(%)无机盐(%)Petross-150 130-150 50 280 ≤35.0 ≤10.0 Petross-280 268-279 50 350 ≤35.0 ≤10.0 Petross-340 332-340 40 400 ≤35.0 ≤10.0 Petross-360 359-361 35 450 ≤45.0 ≤10.0 Petross-500 390-500 35 500 ≤45.0 ≤10.0四、产品特点重烷基苯磺酸盐的原料主要是十二烷基苯精馏副产物——重烷基苯,经磺化、中和后得到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驱油中的应用PPT课件

油酸钠等
18
三.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向
1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1 适合弱碱和无碱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发 目前三次采油中用量最大的两类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苯磺酸
盐,均需要加入碱甚至强碱(NaOH)才能与原油形成10-3mN/m 数量级的超低 界面张力。然而,碱的使用会导致地层伤害、设备腐蚀、采出液处理困难以 及聚合物用量大等问题。
5
3.润湿反转
通过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油水的相对渗 透率向有利于油流动的方向改变。
6
4.乳化
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一般在7-18, 它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可稳定水包油乳状 液。乳化的油在向前移动中不易重新粘湿 润湿性地层表面,提高了洗油效率。
7
6.聚并形成油带
若从地层表面洗下的油越来越多,则它们在向前移动时, 可发生相互碰撞。当碰撞的能量能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斥 力产生的相斥的能量时,就可聚并。油的聚并可形成油带, 油带在向前移动时又不断将遇到的分散的油聚并进来,使 油带不断扩大,最后从油井采出。
20
3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动态
对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机理研究表明:表面活性 剂、碱和聚合物联合驱替效果最佳;碱与聚合物 可改善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而表面活性剂和 碱的存在又可增强聚合物的黏度。三种成分在低 浓度下大都相互匹配,可同时增强整体效果。
21
专业: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主讲人-刘锴 组员-陈若阳 夏先广 刘林云
9
双子表面活性剂
低临界胶束浓度 高表面活性 强增粘性 高水溶性
10
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Fra bibliotekA memorable trip
11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
油田驱油剂

油田驱油剂
一、产品简介
驱油剂是不同烷基聚氧乙烯醚末端接上阴离子基团,做成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兼具非离子、阴离子活性剂的优点,比一般阴离子活性剂耐温耐盐能力更强,与聚合物有良好的兼容性,驱油应用广泛。
二、主要技术指标
三、适应范围和使用方法
1、单井吞吐,处理近井地带,溶洗死油,可配1-2%水溶液注入地层,用热水加适量碱效果更好。
2、驱油添加适合二元、三元驱;添加量一般在(0.2-0.5)%。
3、与石油磺酸盐混合使用,提高耐盐能力。
配比:该剂/石油磺酸盐=1/1~1/2。
四、包装贮运
1、用铁桶或塑料桶包装,净含量200Kg/桶。
2、运输时应轻装轻卸,避免碰撞。
3、贮于干燥库房,防曝晒,保质期一年。
几种净洗剂的除油、脱脂、除蜡等效果比较

几种净洗剂的除油、脱脂、除蜡等效果比较概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各种表面活性剂,包括非离子、阴离子最常用两大类的耐碱、净洗、除油和除蜡性能的比较。
使用单一原料,按照洗衣粉去污力的国标GB13174-2003测试各种原料的净洗去污力,测试方法如下:将各种原料用250ppm硬水配制得到原料浓度为15%的溶液,根据GB/T 13174—2003的“去污洗涤试验方法”进行洗涤,测量洗涤前后各种污布的白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去污值R:R(%)=F2-F1式中,F1为污布的洗前白度值(%).F2为污布洗后白度值(%).R值越大,表明净洗能力越强,该测试标准可用来表征表面活性剂对一般污垢的去除,不适用于反映油脂和蜡质的去除能力。
表面活性剂名称 R(%)值脂肪醇聚醚AEO-3 R(%)=3.69脂肪醇聚醚AEO-5 R(%)=3.31脂肪醇聚醚AEO-7 R(%)=9.50脂肪醇聚醚AEO-9 R(%)=12.19烷基酚聚醚TX-10 R(%)=15.77烷基酚聚醚NP-8.6 R(%)=14.98烷基酚聚醚OP-10 R(%)=14.55XL-90 R(%)=12.70XP-90 R(%)=4.30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 R(%)=15.58渗透剂JFC R(%)=2.01快T R(%)=0.77净洗剂209 R(%)=4.9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AS R(%)=9.12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R(%)=5.30烯基磺酸钠-AOS R(%)=8.63仲烷基磺酸钠SAS R(%)=5.33脂肪醇醚硫酸盐 AES R(%)=9.91脂肪醇醚羧酸盐 AEC R(%)=6.20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磺酸盐FMES R(%)=10.07脂肪醇的磷酸盐 R(%)=2.08脂肪醇醚的磷酸酯AEP R(%)=5.88各种表面活性剂除油性能对比表面活性剂的去油测试(去油率法)按GB 9985—2000附录B执行,以标准洗涤剂作标准配方.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去油率(C):C=试样去油质量/标准配方去油质量,C值越大,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去油能力越强表面活性剂名称 去油C值脂肪醇聚醚AEO-3 去油C值=1.53脂肪醇聚醚AEO-5 去油C值=1.40脂肪醇聚醚AEO-7 去油C值=1.22脂肪醇聚醚AEO-9 去油C值=1.01烷基酚聚醚TX-10 去油C值=1.17烷基酚聚醚NP-8.6 去油C值=1.25烷基酚聚醚OP-10 去油C值=1.37XL-90 去油C值=1.10XP-90 去油C值=0.66TO-90 去油C值=1.40渗透剂JFC 去油C值=0.77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 去油C值=1.23快T 去油C值=0.35净洗剂209 去油C值=0.7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AS 去油C值=0.92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去油C值=0.81烯基磺酸钠-AOS 去油C值=0.73仲烷基磺酸钠SAS 去油C值=0.47脂肪醇醚硫酸盐 AES 去油C值=0.63脂肪醇醚羧酸盐 AEC 去油C值=0.72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磺酸盐FMES 去油C值=1.11脂肪醇的磷酸盐 去油C值=0.32脂肪醇醚的磷酸酯AEP 去油C值=0.46表面活性剂除蜡性能对比表1,标准蜡布的制备将标准蜡块溶解到90度的热水,搅拌均匀后,浸入标准白色洗涤衬布,两分钟后取出,并风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Q/TQF
提高采收率用表面活性剂
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 TQF-I
台安县泉沣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发布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台安县泉沣化工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台安县泉沣化工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台安县泉沣化工有限公司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人:刘德强、张良、魏国。
提高采收率用表面活性剂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TQF-I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提高采收率用表面活性剂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TQF-I的分类与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提高采收率用表面活性剂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TQF-I。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472—2011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的测定
GB/T 6003.1—2012 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 6541—1986 石油产品油对水界面张力测定法(圆环法)
GB/T 6680—2003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22237—2008 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GB/T 16483-2008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SY/T 5281—1991 原油破乳剂使用性能检测方法(瓶试法)
JJF 1070-2005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3分类与命名
产品型号为:
4 要求
产品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技术性能指标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
目测。
5.2 密度
按GB/T 4472—2011中4.3.3规定进行。
5.3 pH值
用广范pH试纸测定。
5.4 与现场在用破乳剂配伍性
见附录A。
5.5 洗油率
见附录B。
5.4 表面张力的测定
a)用蒸馏水将试样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3%水溶液,按GB/T 22237—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
b)将试样经120℃、24h处理后,再按照a)步骤进行测定。
5.5 界面张力的测定
a)用蒸馏水将试样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3%水溶液,按GB/T 6541—1986规定的方法进行。
b)将试样经120℃、24h处理后,再按照a)步骤进行测定。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项目
产品检验项目为技术指标全部项目。
6.2 组批与抽样
以相同工艺、相同材料、相同配方生产的产品每10t为一批,不足10t按一批计,抽样按GB/T 6680—1984 规定方法执行,取样量不少于1000ml,作留样和检验用。
6.3判定规则
常规检验项目中若有一项指标检验不合格,则应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仍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型式检验项目中若有一项指标检验不合格,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保质期
7.1 标志
在产品包装桶的明显部位应有标志,标志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产品标准编号、生产日期、净含量、生产厂名与厂址、产品安全使用期。
7.2 包装
用塑料桶盛装,每桶净含量为200kg,也可按客户要求包装,符合JJF 1070-2005要求。
7.3 运输与贮存
产品运输过程中防止发生碰撞,产品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
7.4 保质期
产品保质期为十二个月。
7.5 安全技术说明书
按GB/T 16483-2008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编写。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与原油破乳剂配伍性试验
A.1 原理
通过比较添加一定量本品和未加本品的原油破乳剂对原油的脱水量、脱水速度两项指标,就可
以判定本品对现场在用原油破乳剂配伍性有无影响。
A.2 术语与定义 A.2.1 油样A
在原油进站阀组取未加入破乳剂的原油样,按现场加药量加入现场在用原油破乳剂,作为油样
A 。
A.2.2 油样B
在油样B 中加入200 mg/L (或现场加药量)的本品,作为油样B 。
A.2.3 拐点
当原油乳液进行破乳脱水沉降时,随着脱水沉降时间的延长,脱水量从加速增加转变为逐渐减缓增加时的点,称为拐点。
A.3 分析方法
按 SY/T 5281—1991的规定执行。
在规定时间内,把油样A 与油样B 脱水量的数值进行列表比较,经计算后判定本品与原油破乳剂的配伍性。
A.4 与原油破乳剂配伍性的评价计算方法 A.4.1 脱水量相对百分差值
1001
2
1⨯-=
V V V X %…………………………………(A1) 式中:
X — 脱水量相对百分差值,%;
V 1—油样A 脱水量,mL ; V 2—油样B 脱水量,mL 。
A.4.2 拐点处脱水量差值
B= V 1 - V 2 …………………………………………(A2) 式中:
B — 拐点处脱水差值,%;
V 1—油样A 拐点处的脱水量,mL ; V 2—油样B 拐点处的脱水量,mL 。
A.5 评价指标
A5.1 对脱水量影响的评价指标
脱水量相对百分差值≤10%,视为对脱水量无影响;
脱水量相对百分差值在10%—15%,视为对脱水量略有影响。
A5.2 对脱水速度影响的评价指标
拐点处脱水量差值<4ml,视为对脱水速度无影响。
拐点处脱水量差值=4ml,视为对脱水速度略有影响。
A.6 配伍性的判定
经过对脱水量、脱水速度两项指标的评价,两项指标均无影响,则判定本品与原油破乳剂配伍性无影响,有一项指标不符,则判定本品不合格。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洗油率的测定
B.1 原理
本样品在一定温度和浓度下,样品洗出涂满原油铁丝网上的孔数。
B.2 仪器
a) 恒温水浴锅, 0~100℃,控制温度≤±1℃;
b) 250ml 烧杯两个; c) 玻璃棒两支;
d) 铁丝网,符合GB/T 5330—2003的规定。
B.3 材料
a) 粘度为(50℃)5000mPa·s —8000 mPa·s 脱水原油; b) 铁丝网,0.84mm 。
B.4 分析步骤
a) 取粘度为(50℃)5000mPa·s —8000 mPa·s 脱水原油,在150℃下烘4h 取出,待用。
b) 将铁丝网剪成孔眼数为200的方块两个,并用细铁丝将铁丝网分别悬挂在玻璃棒上。
c )将铁丝网均匀涂上一层a )步骤准备的脱水原油,将粘满原油的铁丝网分别放入装有80ml 表面活性驱油剂的100ml 烧杯中,调整悬挂铁丝长度,让表面活性驱油剂刚好淹没铁丝网。
d )将悬挂有铁丝网的烧杯移入55℃水浴中恒温15min 后缓慢起出,记下被洗出铁丝网眼数n 。
B.5 洗油率的计算
洗油率按(B1)公式计算:
X =100400
n
%………………………………(B1)
式中:
X —洗油率,%;
n —被洗出铁丝网总眼数,个; 400—铁丝网总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