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秦晋肴之战外交辞令的描写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举例

第 1 页 共 2 页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举例 一、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之“外交辞令” 在左传里呀,外交辞令那可真是体现了叙述语言的简练含蓄。就拿“烛之武退秦师”来说吧。烛之武去劝说秦伯的时候,那话里话外可都是深意。他先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简单的几句话呢,表面上是说郑国知道自己要亡了,要是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那就劳烦您动手吧。可实际上呢,是在暗示秦国,郑国知道自己的处境,也在试探秦国灭郑是不是真的对自己有好处。然后他又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里就点明了秦国越过晋国去占领郑国是很难的,而且还指出灭郑只会让晋国变得强大,而这对秦国是不利的。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分析各种利弊,就这么几句话,就把秦国的心思给说动了。这多厉害呀,要是换个人可能得啰啰嗦嗦说一大堆,可烛之武就这么简洁地把事情讲清楚了,还达到了目的。
二、左传叙述战争中的简练含蓄 左传在叙述战争的时候,语言也特别简练含蓄。像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这部分就很精彩。文中对于战争过程的描写,并没有特别详细地去说双方战斗的血腥场景啥的。就说“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这里通过简单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就把曹刿对战机的把握体现出来了。而且对于战争胜利的原因,也只是曹刿简单地解释“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种叙述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就把关键的东西告诉我们了,同时也让我们能自己去思考更多关于战争的策略之类的东西。还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描写多简单呀,可是我们能从中感觉到曹刿的谨慎和对战局的判断能力。 第 2 页 共 2 页
三、左传人物对话中的简练含蓄 左传里人物对话也体现着这种简练含蓄。比如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王问他如果将来回国当了国君怎么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这回答既显示出重耳的谦逊和懂得感恩,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没有说一些特别浮夸的报答方式,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就把自己的态度表明了。而且这也为后来的晋楚争霸埋下了伏笔。再看楚成王和令尹子上讨论重耳的时候,他们的对话也不长,但是却把对重耳的看法和分析说得很到位。这就是左传叙述语言的魅力呀,用简短的话语包含了很多的信息,让人回味无穷。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
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
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
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6]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谈判说服的成功又强化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秦晋崤之战》考点训练1——鉴赏语言(辞令)

分析此段辞令的语言特点:
【注意】以上均为一种参考,语言样式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累积,并成为我们可以运用,从而成功表达自己意志的工具。
(一)尝试分析皇武子的语言特点
原文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分析
(二)方法实践运用
语段背景:
……
环境需要在何种环境中运用是需要注意的另一点,考察对方心理特点,才能一针见
②分析语言例证,合并同类项,对其语言特点进行合适的评价判断。
③进行评说,形成表达结构
先概述你的评价和判断,再逐点写明分析过程,并举语言范例佐证。
3.体会样例
(1)原文
(弦高)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译文辅助阅读
(2)语言特点简析
弦高的语言谦恭合礼,但句句给予警示,足见其机智与对国家深切地关注与热爱。
措辞注重敬语谦辞,处处以“吾子”、“敢犒从者”表冒昧恭敬之心;但语言内在逻辑之中诈称“寡君”强调“闻吾子将步师出于弊邑”暗示已有防备请君自重增强震慑力,“不腆弊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字面是犒师之情意,实则为一种强硬的表态——不论是杞子等人还是秦国军队,只是经过则备军需给养以供休息,如要引发战乱则郑国之卫严阵以待。且此句句式工整,对仗齐整,所以读来极有语势,一字一字慢慢自然读来别有深意。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精心整理秦晋崤之战原文: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埋葬。
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
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潜:暗中)以来,国(郑国)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明,百里奚之子)、西乞(子,称)!吾见师之出(出征)矣!蹇叔之子与(参加)夏后(君主,帝王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秦师遂东(向东进)。
中驾车)者三百乘。
王孙满(周襄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
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
词“四”用。
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
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
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
”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使者)视(察看)客馆(宾馆),则束载(束,捆束。
束载,捆束行装,收拾兵车)、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
使皇武子(郑大夫)辞(辞谢。
指辞谢为保卫郑国而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等人,要他们离开)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干肉)、资(同“粢”,粮食;干粮)、饩(xi,鲜肉;一说干肉。
秦晋崤之战

《左 传 》
殽
战
—— ——
“传”是传注,注释的意思,即 传 是传注,注释的意思, 解释经书的著作。 左传》 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相传是 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 春秋》而作。 的《春秋》而作。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但只有鲁国的史书保存下来, 春秋》 但只有鲁国的史书保存下来,《春秋》就成 了鲁国史官所编史书的专称。以前说《春秋》 了鲁国史官所编史书的专称。以前说《春秋》 的作者是孔子,但是专家考证并非孔子所作, 的作者是孔子,但是专家考证并非孔子所作, 而是鲁国史官所著,孔子对它进行了整理、 而是鲁国史官所著,孔子对它进行了整理、 加工、修订,正因如此, 春秋》 加工、修订,正因如此,《春秋》也成为儒 家的重要经典。 家的重要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以鲁国 十二公为序,从鲁隐公元年( 722年 十二公为序,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 鲁哀公十四年( 481年),共记载了242年 共记载了242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记载了242年 间发生在鲁国和周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大事 件。
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 殽之战”的前二年, 伐郑,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 伐郑,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解围而去 晋文公曾逼郑投降, 后,晋文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 了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 了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 晋文公去世时,郑文公也刚刚去世, 晋文公去世时,郑文公也刚刚去世,公 子兰继位为郑君,是为郑穆公。 子兰继位为郑君,是为郑穆公。面对这 一情势, 一情势,秦穆公担心郑穆公的亲晋势必 危及秦国在郑国的利益, 危及秦国在郑国的利益,杞子等人不可 能长期戍守郑国都城的北门, 能长期戍守郑国都城的北门,加上错误 的估计了晋国新值国丧, 的估计了晋国新值国丧,一定无暇外顾 的局势,就认为应抓紧时机袭郑, 的局势,就认为应抓紧时机袭郑,错过 了机会,就会永远丧失争霸中原的机会。 了机会,就会永远丧失争霸中原的机会。
高中语文秦晋崤之战的复习讲解

高中语文秦晋崤之战的复习讲解高中语文秦晋崤之战的复习讲解细节讲解第一段: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
..。
. 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骞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骞叔进谏〞和“骞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骞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骞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骞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
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骞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骞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骞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4、骞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指导]秦晋崤之战
![[指导]秦晋崤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d2164af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e.png)
[指导]秦晋崤之战秦晋崤之战[课文整理] 《秦晋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战争极端频繁的年代。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崤山,所以称之为崤之战。
战前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公子(晋文公)流亡在外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从此两国关系比较密切。
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国家形势更加强盛,急于争霸。
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国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到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悍然向郑进军。
秦国的东征军来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伏击。
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简介《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作者左秋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另外还编有《国语》。
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出自《左传》。
朗读试译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注释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秦晋崤之战》的人物语言特点

作者: 杨西江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重要作用;性格特征;语言特点;委婉含蓄;外交辞令;人物语言;世家;秦晋;情节发展;左传
摘要: <正> 人物语言在《秦晋崤之战》这篇《左传》名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传达对话内容,展示人物音容情态,刻画性格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下我们分两方面来谈。
一、委婉含蓄、高雅多致的外交辞令《崤》中有几段优美的外交辞令,如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敌、孟明谢赐等,各具特色,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秦晋殽之战外交辞令的描写
善于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刘知几《史通·言语》称之为“语委婉而多切”。
《秦晋殽之战》中有三段外交辞令,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处境不同,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实在是非常出色。
弦高是郑国的一个爱国商人,他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战。
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行不进,领师而回。
皇武子是郑国的大夫,他奉郑君之命,告诉戍郑的秦大夫离境。
皇武子的话,说得是那么抱歉客气,但又代表了国家,严峻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下了冷冷的“逐客令”。
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是旁敲侧击,使杞子等人感到无形的威压,只好仓惶出逃。
孟明是秦国的猛将,他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
所以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
孟明拜赐的一段话是绵里藏针。
果然,三年后,秦穆公用孟明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宫及郊,晋人不出,遂至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左传》鲁文公三年),验证了孟明三年报仇的誓言。
可见,孟明拜赐这段外交辞令对刻划人物性格,表现秦晋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的作用。
可以说,构成人物形象的生命在于人物的个性。
如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人物也有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的关系问题。
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造成了个性。
这种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到文学与写作上,用到描绘人物形象上,则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所说:“最要紧的是写出这个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描写出那人的个性。
”而后人的这些真知灼见,正是从包括《左传》在内的古今中外的名著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秦晋殽之战》所以能活灵活现地描绘众多人物,正是因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而且通过行为、语言和细节准确地表现了此人物区别于彼人物的特殊之点。
当然,这些个性和特殊之点,又包含着那个时代的共性和普遍性,因而作品也就成了当之无愧的灿烂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