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06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论
(一)概念
肿瘤是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致病因素长时间的作用,使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突变,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疾病。
(二)口腔颌面肿瘤的分类及命名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按其生长部位、组织来源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和命名。通常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需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
瘤 :一般指良性肿瘤。如牙龈瘤、牙瘤、腺淋巴瘤等。个别以瘤命名的恶性肿瘤在前面均加“恶性”的定语,如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恶性多形性腺瘤等等。
癌 :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称为癌。如舌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下颌骨中枢性鳞癌等等。 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称为肉瘤。如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尤文肉瘤等等。
临界瘤:某些良性肿瘤形态上属良性,病程较长,但常浸润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具有恶性倾向而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这类肿瘤。如成釉细胞瘤、乳头状瘤、多形性腺瘤等等。
囊肿和瘤样病变:虽不是真性肿瘤,但常具有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以 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肿瘤为多见 ,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等;其次为间叶组织肿瘤如管型瘤,纤维瘤等。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上皮组织来源最多,尤其是鳞状上皮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80%(口腔恶性肿瘤约90%)以上;其次为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肉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者较少,主要为纤维肉瘤、骨肉瘤等。淋巴和造血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也可首发于口腔颌面部,前者近年来增长趋势迅速。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建议应用于临床的分类中,头颈部癌瘤正式分为七大解剖部位,即唇、口腔、上颌窦、咽(鼻咽、口咽、喉咽)、唾液腺、喉和甲状腺,其中大多部位均位于口腔颌面部。
(三)口腔颌面肿瘤的致病因素
肿瘤病因至今尚未明了,一般认为是外来和内在的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可能与下述致病因素有关。
1.外来因素
(1)物理因素:如热、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以及长期慢性刺激等因素。
如舌及颊黏膜癌,可发生于残根、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的长期、经常刺激的相应部位。唇癌多发生于长期吸雪茄烟和烟斗的人。灼伤可引起皮肤癌。临床上可看到在瘢痕基础上发生的“瘢

痕癌”。颌骨骨肉瘤患者往往可以发现有损伤史。唇癌及皮肤癌多发生于户外工作者,被认为是接受过量的紫外线辐射的缘故。X线及放射性物质可诱发皮肤癌及骨肉瘤。
(2)化学因素:是肿瘤病因最早受到重视并被证实的因素。煤焦油、吸烟及酒精等均可致癌。
(3)生物因素:某些恶性肿瘤也可以由病毒引起,如鼻咽癌、恶性淋巴瘤,特别是Burkitt淋巴瘤与EB病毒有关。近年来还证实了与艾滋病有关的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与T细胞淋巴瘤有关的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的存在。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均证实:人乳头瘤病毒,特别是HPV 16 是诱发人口腔黏膜鳞癌的相关病毒。
(4)营养因素:与口腔癌发生有关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维生B和维生素E类缺乏;在微量元素方面发现人体内硒(se)、锗(Ge)、铜(Cu)、锌(Zn)等的含量与比值,以及胡萝卜素类化合物均与癌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2.内在因素
(1)神经精神因素:包括严重的精神创伤、不正常的精神状态等,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人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
(2)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可引起某些肿瘤。例如患乳腺癌及宫颈癌后,发生口腔及口咽癌的机会均大大增加;有人报道女性唾液腺癌患者再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为正常人的8倍,说明内分泌失调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3)机体免疫状态:在人体与动物实验性癌瘤中均已证实存在着肿瘤抗原与免疫反应。一般认为,机体的抗癌免疫反应是通过免疫监视作用来实现的,其中又以细胞免疫为主。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包括皮试与淋巴细胞转化率)无论在早期或晚期患者都有下降,而以晚期病例尤为显著。
(4)遗传因素;癌症患者可有家族史。
(5)基因突变:人类染色体中存在着癌基因。已证实:在口腔颌面癌瘤中有C-Ha—ras、C-Ki-ras、C-myc以及C-erbB等癌基因的表达。与癌基因相对应的是人体抗癌基因,或称抑癌基因的存在,诸如P53、nm23以及Rb等。
此外,年龄、地区、民族、环境、风俗、生活习惯等内外因素与肿瘤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口腔颌面肿瘤的临床表现
1.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结构、生长方式、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临床上鉴别的良、恶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癌多见于老年;肉瘤多见于青壮年
生长速度 一般慢 一般快
生长方式 膨胀

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有包膜,不侵犯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可移动 侵犯,破坏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受限
症状 一般无症状 常有局部疼痛、麻木、头痛、张口受限、面瘫、出血等症状
转移 无 长发生转移
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对机体无影响,如生长在要害部位或发生并发症时,也可危及生命 对机体影响大,常因迅速发展、转移和侵及重要脏器及发生恶病质而死亡
组织学结构 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 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型性,有异常核分裂
分裂2放射性物质,以及长期慢性刺激等因素。
2.与恶性肿瘤相关的概念
(1) 原位癌 :癌初起局限于黏膜内或表层中,称原位癌。
(2)癌在临床上的分型
1)溃疡型:肿瘤多发生于皮肤或黏膜浅部,表面坏死脱落并向周围扩展,形成中间凹陷、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
2)外生型:肿瘤迅速向表面增生,形成菜花样,常合并感染、坏死;
3)浸润型:肿瘤发展较快,早期向深部与周围组织生长,侵入黏膜下层和肌组织,表面稍隆起而粗糙不平,深部可扪及不易移动的硬块。
(3)肉瘤: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都 起自深部间叶组织 。早期即呈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不能移动的肿块。黏膜或皮肤完整,可伴以皮下或黏膜下血管扩张;皮肤或黏膜充血,生长迅速;长大后因局部营养缺乏或继发感染才发生溃破。临床常见有纤维肉瘤和骨肉瘤。骨肉瘤早期症状是患部发生间歇性麻木和疼痛。溶骨性骨肉瘤生长迅速,骨质呈不规则破坏,甚至于造成病理性骨折;肿瘤侵犯翼腭凹、颞下颌关节、咬肌、翼内肌、颞肌等肌群时,可引起张口困难。
(五)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
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在解决肿瘤的诊断时,首先,要区别肿瘤或非肿瘤疾病(如炎症、寄生虫、畸形或组织增生所引起的肿块);其次,要鉴别良性或恶性。
1.病史采集 应包括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最近是否突然加速生长,这在临床上区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确定晚期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大有帮助。此外,还有患者的年龄、职业和生活习惯,过去有无损伤史、炎症史、家族史以及接受过哪种治疗等。这对肿瘤发病规律的探讨和选择治疗方法均有所帮助。 2.临床检查 应详细检查患者全身及口腔颌面部的情况。
(1)病变局部一般可通过望诊、触诊来进行检查。
望诊:了解肿瘤的形态、生长部位、体积大小以及有无功能障碍,如开口大小、舌及眼球活动度等。
触诊:了解肿瘤

的边界、质地、活动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淋巴结的触诊检查尤为重要,以便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在颊部、口底、舌部等的深部肿瘤应进行双手触诊。
听诊:对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2)全身检查方面应包括患者的精神和营养状态,有无远处转移、恶病质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特别是肝、肾、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这些对患者的处理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3.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主要用以了解骨组织肿瘤的性质及其侵犯范围,是原发还是继发灶,是良性或是恶性。
对恶性肿瘤应常规作胸片检查,观察肺部有无转移。
造影检查也可协助诊断,如唾液腺造影、颈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淋巴管造影、瘤(窦)腔造影等均可协助决定肿瘤的性质、范围及为治疗提供参考。
计算机体层扫描摄片(简称CT)除具有图像清晰、层面连续,便于判断病损的部位、范围、破坏性质等外,还可借助注射造影剂,拍摄增强片以显现某些软组织结构(肌、血管等)所出现的不同密度的变化,判断病变累及范围、大小和性质,对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2)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超导磁体装置,能进行解剖学的剖面成像。它的优点是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特别好;能充分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立体定位;与CT比较,不用造影剂增强即能显示肌、血管,以及肿瘤的浸润范围;以及无电离辐射,对人体基本无害。
(3)超声体层(UT)检查:通常采用B型超声探测仪。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传播时,由于各种组织的密度和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回声图,对口腔颌面部囊性肿瘤和软组织肿瘤,如原发于腮腺、颈部的肿瘤的诊断有帮助。它能较准确地提示有无肿块存在及其大小。此外,由其声像图的周界清晰度和肿瘤内光点分布的均匀与否,尚可提供判断肿块属良性抑或恶性的证据。
(4)放射性核素检查: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代谢上有区别,核素的分布就不同。给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核素后,可应用扫描或计数以测定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倾向于应用半衰期短和低能量的核素,如 99m Tc、 131 I、 32 P、 85 Sr、 113In 、 67 Ga等。甲状腺癌及口腔内异位甲状腺可应用 131 I或 125 I诊断, 125 I分辨较好。诊断颌骨恶性肿瘤主要用 99m Tc。 4.穿刺及细胞学检查 对触诊时有波动感或非实质性含有液体的肿瘤,可用注射针作穿刺检查。几种常用该法诊断的病变及其穿刺液的关系: 囊肿-穿刺液涂片检查有时有胆固醇晶体;血管瘤-血性液体;囊性淋巴管瘤-淋巴液。
近年来对唾液腺或某些深部

肿瘤也可以用6号针头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称“细针吸取活检”。此法需要有细胞学检查诊断的基本训练,区别良恶性肿瘤的确诊率可达95%,但有时对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难以完全肯定。 5.活组织检查 系从病变部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这是目前比较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从原则上说:应争取诊断与治疗一期完成,必须先行活检明确诊断者,活检时间与治疗时间应越近越好。
(1)切取或钳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位置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操作时注意可以不用麻醉或在局部阻滞麻醉下进行,浸润麻醉一般不应采用;最好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切取块楔状组织。应注意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亦不宜使用染料类消毒剂,以免肿瘤细胞变形及染色而影响诊断,还须注意切取组织宜深,不要在坏死部位取,以免取到坏死组织,作出错误结论。 (2)吸取活组织检查:深部肿瘤或表面完整较大的肿瘤及颈部大的淋巴结可行吸取组织检查。吸取时注意皮肤应消毒,要先将皮肤或黏膜刺开0.2 ㎝大小破口,再用带芯的穿刺针自皮肤小口处刺进肿瘤。进针途径应避开重要血管和组织,进入肿瘤后,强抽针筒的栓子使保持负压,然后将针向各方向穿刺2~3次,以便切断进入针管内的组织,缓慢拔出针头后方可解除负压。此时,在针管内常可获得细条肿瘤组织。如吸出为液体,亦不应轻易抛弃,过滤后常有组织细胞沉淀下来,也可行细胞学病理检查。如穿刺后进行手术治疗,宜将穿刺点皮肤一并切除。
(3)切除活组织检查:适用于皮肤、黏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的小型肿瘤或淋巴结。
(4)冰冻活组织检查:如临床上已决定用手术治疗,则应争取冰冻活检与手术一期完成。冰冻活组织检查是一种能迅速确定诊断的方法,对临床上不易确认而怀疑有恶性变的肿瘤,常可以协助迅速确定肿瘤性质,从而决定切除的范围。但冰冻活检亦有缺点,由于切片较厚,有时对肿瘤的性质及类型不易完全确定。目前,冰冻活检的确诊率也可达95%以上。 6.肿瘤标志物检查 恶性肿瘤的血液、尿或其他体液中运用现代医学监测技术可发现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通常以抗原、激素、受体、酶、蛋白以及各种癌基因等的形式出现,由于这些产物多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和释放,故被称为“肿瘤标志物”。
因此有时根据血液及尿的化验,不仅可了解患者全身情况,还可以协助对肿瘤的诊断。如患恶性肿瘤的患者常有血沉加速,黏蛋白增高;晚期骨肉瘤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

高;多发性浆细胞肉瘤血浆球蛋白增高,尿内可发现凝溶蛋白(亦称本周蛋白);恶性黑色素瘤全身转移时,尿中黑色素试验可呈阳性等。
(六)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
对肿瘤的治疗,首先要树立综合治疗的观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及其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应注意第一次治疗,常是治愈的关键。
1.治疗原则
(1) 良性肿瘤:外科治疗为主 。临界瘤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将切除组织作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有恶变时还应扩大切除范围。
(2)恶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患者机体状况等全面研究后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1) 组织来源 :肿瘤的组织来源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对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后可给以化学药物作为辅助治疗,这类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对放射线有中度敏感肿瘤:应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肿瘤生长部位和侵犯范围,决定采用手术、放射、化学药物,抑或综合治疗。如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等。
2) 细胞分化程度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治疗有一定关系。
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故常采用手术治疗;
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对放射线较敏感,应采用放射与化学药物治疗。
当肿瘤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肿瘤广泛浸润时,手术前应考虑先进行术前放射或化学药物治疗。
3)生长部位:肿瘤的生长部位对治疗也有一定关系。
口咽部肿瘤: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手术治疗又比较困难,手术后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功能障碍,故首先考虑能否应用放射治疗,必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唇癌:手术切除较容易,整复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术切除。
颌骨肿瘤: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4)临床分期:临床分期可作为选择治疗计划的参考。一般早期患者不论应用何种疗法均可获效,而晚期患者则以综合治疗的效果为好。临床分期也可作为预后估计的参考。
临床上根据癌瘤侵犯的范围,国际抗癌协会(UICC)设计了TNM分类法。 T是指原发肿瘤;N是指区域性淋巴结;M是指有无远处转移 。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波及范围可将T分为若干等级;根据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是否粘连等也可将N分为若干等级;远处转移则是利用各种临床检查的结果,也可将M划分为若干等级。以上称为TNM分类。将不同的TNM分类再进行排列组合,即可以得出临床分期;一般临床均划分为四期。
表17-3 口腔癌和口咽癌的UICC TNM分类分期(部

分内容,1997)
5)患者的机体状况:对局部肿瘤进行放射、化学药物或手术治疗时,如果忽视了整体的状况,就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因为,这些治疗方法都会对机体产生一些副作用,使机体防卫能力受到打击,以至影响肿瘤与机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促使肿瘤发展和转移。
2.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手术目前仍是治疗口腔颌面肿瘤主要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良性肿瘤或用放射线及化疗不能治愈的恶性肿瘤。
手术时必须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对恶性肿瘤必须完全、彻底切除。对可能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还应将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组织彻底清除。临床上一般称为“根治术”,因为第一次手术常是治愈肿瘤的关键,如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再次手术则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为防止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存手术中应严格遵守 “无瘤”操作原则 :①保证切除手术在正常组织内进行;②避免切破肿瘤,污染手术野;③防止挤压瘤体,以免播散;④应作整体切除不宜分块挖出,对瘤外露部分应以纱布覆盖、缝包;⑤表面溃疡者,可采用电灼或化学药物处理,避免手术过程中污染种植;⑥缝合时应用大量盐水及化学药物(5%mg氮芥)作冲洗湿敷,创口缝合时必须更换手套及器械;⑦为了防止肿瘤扩散。还可采用电刀,也可于术中及术后应用静脉或区域性动脉注射化学药物。⑧对可疑肿瘤残存组织或未能切除的肿瘤,可辅以电灼、冷冻、激光、局部注射抗癌药物或放射等治疗。
对可能有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还应施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以将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组织彻底清除。近年来,由于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成就和目前综合治疗手段的增加,多趋向于适当限制手术“根治”的范围,以保存机体功能,保护劳动力,提高生活质量,称为保存性功能性外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下颌骨及神经被尽可能保留;出现了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新手术方法和新概念。
近年来,国内外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立即整复方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整复手段被充分应用,保证了肿瘤最大限度的根治,并能使患者获得功能与外形的极大恢复,此被称为恢复性(重建性)功能性外科。在肿瘤扩大根治术后,对于那些全身情况不允许长时间行立即整复手术,或缺损特大不能行立即整复的病例,则可用配戴修(填)复体或称人工弥补物的方法,以协助患者在术后能维持和恢复一定的功能和外貌,这种方法亦称为赝复治疗。
对口腔颌面部肿瘤不能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有时

也采用姑息性手术疗法,以减少并发症。如由于肿瘤压迫或阻碍呼吸,应作气管切开术,以保证呼吸道畅通;如肿瘤有严重出血,须作颈外动脉结扎或栓塞术。手术还能为化学药物治疗创造条件,如肿瘤较大,可先施行动脉插管注射或滴注抗癌药物,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
凡肿瘤过于广泛或已有多处远处转移者一般不宜行手术治疗;对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也应持慎重态度。
(2)放射治疗
不适于放射治疗的肿瘤:绝大部分良性肿瘤。
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浆细胞肉瘤、末分化癌、淋巴上皮癌、尤文(Ewing)肉瘤等。
对放射线中度敏感的肿瘤:主要是鳞状细胞痛及基底细胞痛。
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有:骨肉瘤、纤维肉瘤、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除外)、腺癌、脂肪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由于核科学的迅速发展,目前各种放射性核素都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来,因而丰富了放射治疗的内容。放射治疗的疗效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常用于放射治疗的放射源有 60 C0、 32 P、 128 Au 67 Ga、 99m Tc、 131 I等,加速器以及中子放射源等。
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照线及腔内照射两类。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以 60 C0及5MeV的直线加速器为最常用。快中子治疗尚在试用中。腔内照射,亦称近距离放疗。日前多采用后装治疗,即将放射源装入预先装备好的模型中安放于需要照射的腔穴病灶部位,行接触放射以治疗肿瘤。其优点为不通过皮肤、骨及其他软组织等而直接照射局部,可采用小射野、大剂量,短期完成治疗。由于医师与患者能很好隔离,无医师因直接接触放射源而需解决的防护问题,故本法已有代替组织内放疗的趋势。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出现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等新技术;而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更为适用的则是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当然这些方法的效果评价,仍需假以时日。 放射治疗前的准备:放射治疗前,应拔除口内病灶牙及肿瘤邻近的牙,拆除金属套冠及牙桥。此外要注意口腔卫生。
放射治疗反应的处理:放射治疗中,可引起各种放射治疗反应,必须加以适当处理,以保证放射治疗计划顺利进行,常见的反应有以下几方面;
1)皮肤反应:可能出现皮肤变红、变黑、然后脱屑,甚至发生脱毛、皮炎、溃疡等反应。处理:皮肤应保持干燥,避免一切局部摩擦、日晒、热疗、敷贴橡皮膏及刺激性药物;轻、中度反应无需任何治疗,灼痒忌搔抓,难忍时可用冷敷或酒精涂拭,并用镇静剂;发生皮炎时

,应严防感染,保持干燥;如发生溃疡可涂布5%硼酸或可的松四环索软膏。
2)口腔黏膜反应:可出现充血、水肿、溃疡、白色假膜、出血等。处理:黏膜炎可用1.5%过氧化氢含漱以保持口腔卫生,局部涂以2%甲紫,并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发生剧痛可加用表面麻醉剂含漱;如唾液腺被放射破坏,发生口干时,可对症选择针刺双侧颊车穴或口服养阴生津中药。 3)全身反应: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昏、乏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处理:恶心、呕吐者可针刺足三里、曲池、内关及中脘,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 6 和止吐剂,服流质饮食,加强营养,减少放射剂量;重症者应暂停放射治疗。放疗中白细胞4×10 9 /L,、血小板100×10 9 /L为警戒数,低于此数时,应考虑减少放射剂量。耳针、维生素B 6 、利血生、鲨肝醇、肌苷酸、花生衣糖浆等均有防治作用;白细胞低于3×10 9 /L。时,应暂停治疗,并用抗生索,辅以输鲜血。 (3)化学药物治疗:自1946年氮芥用于临床迄今不过40多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化疗开始被临床所承认,遂有肿瘤内科的正式建立。但化疗被正式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才正式开始。
1)药物分类:常用的化学抗癌药物按其化学性质及作用有下列几类:
① 细胞毒素类(烷化剂) :主要药物是氮芥及其衍化物,例如氮芥、环磷酰胺。
② 抗代谢类 :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 ③ 抗生素类 :博莱霉素、平阳霉素。
④ 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丙酸睾酮。
⑤ 植物类: 长春碱、长春新碱、喜树碱。
⑥ 其他 :有丙卡巴肼、羟基脲、顺铂等。 细胞增殖周期可以分为有丝分裂(M期)和间期:间期又可分G 1 期(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前期)、S期(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期)和G 2 期(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结束后的细胞可以继续进行增殖(增殖细胞);亦可暂时或一时不进行增殖,处于静止状态(非增殖细胞或G 0 细胞);有些细胞则不再增殖,通过分化而死亡。
根据各种抗癌药物对细胞周期的作用及其对增殖细胞和休止细胞的敏感性不同,可将现有抗癌化学药物分为两大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各期。对肿瘤和正常细胞选择性小,对增殖细胞和非增殖细胞作用相似,对癌细胞和正常造血细胞有相似的毒性。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和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而发挥作用,但亦包括一些抑制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主要为一些细胞毒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是一些代谢类和植物类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生化合成及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因此,只能影响已进行细胞周期或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对未进入细胞周期的休止的细胞则不敏感。
2)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有以下两种:
单一化学药物治疗:原则上应用选择性比较强的药物。如鳞状细胞癌应用平阳霉素;腺癌类应用喜树碱或5-氟尿嘧啶治疗。
联合化学药物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应选择作用于肿瘤不同细胞周期,以及考虑到不同毒性的药物进行合并,以便产生协同作用,避免对抗,提高疗效。
3)给药方法
序贯疗法:常用于较晚期的恶性肿瘤。先用较大剂量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伤大量肿瘤细胞,使增殖的癌细胞总数减少促使休止期的癌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再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杀伤增殖细胞,可以提高疗效。
另一种序贯疗法亦称同步治疗,先用M期抑制剂(长春新碱或长春碱),经过一定时间后,再用细胞周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药物治疗,也可以增加疗效。长春新碱能使细胞阻滞在M期,造成部分同步化,经过一段时间,长春新碱的作用解除后,这些细胞将同步化地进入甲氨蝶呤或环磷酰胺最敏感的时相,增加药物的杀癌细胞能力。 冲击疗法:大剂量一次冲击治疗。通常指给药间隔在3周以上者。这一方案可以利用药物的最大杀伤能力,比每日小剂量用药疗效显著为好。冲击疗法的毒性,特别是对骨髓的抑制并不比小剂量给药为大,且不易出现耐药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亦较小,但对老年、体弱的患者应慎重使用,而且应在有解毒药的条件下配合应用。 中剂量脉冲治疗:即采用适当间歇,中剂量给药的方法。通常指每周给药l~2次。临床上多用甲氨蝶呤、喜树碱、放线菌素等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以较多地杀伤处于增殖状态的癌细胞,而较小损伤休止的生血干细胞。 小剂量每天给药:适用于药物毒性较小,排泄较快者。如平阳霉素、丙卡巴肼等。
分次给药:指每隔数小时给药1次。如阿糖胞苷,对增殖细胞非常敏感,但在体内存留时间短,因而必须采用分次给药的方法。才能使血中药物浓度持续一定时间。
4)给药途径:可选用静脉推注或滴注、颈外动脉分支插管推注或滴注(亦称区域性动脉化疗)、口服、肿瘤内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外用涂敷等。
5)化疗的不良反应: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
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氮芥、丝裂霉素、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长春碱等。
对造血系统无抑制作用或作用较轻的药物:激素、阿糖胞苷、平阳霉素、长春新碱等。
当白细胞数降到3×10 9 /L。、

血小板计数降到8×10 9 /L时,应予停药。防治白细胞数下降或提高白细胞可用利血生、维生素B 4 、维生素B 6 、鲨肝醇、泼尼松等药物。提高血小板计数的药物有花生衣糖浆、止血宁、酚磺乙胺等。白细胞计数严重减少时,应给予抗生素或丙种球蛋白以预防感染。必要时应输入鲜血,或行成分输血。如条件许可,患者应在消毒隔离室内生活与治疗。
其他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严重时可有血性腹泻、口腔炎或肝损伤。如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等均可引起。轻度的消化道反应可于停药后逐渐恢复,重度的消化道反应须及时治疗,方法同放疗后反应。另外,巯嘌呤、喜树碱、环磷酰胺有时可引起血尿;长春碱和长春新碱都有神经肌毒性,可引起麻木、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