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动脉瘤的影像诊断

现在是12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MRI表现
v【影像表现】:MRI平扫见左
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动脉瘤(↑) 在均呈流空样无信号改变T1WI (A)、T2WI(D),其前下方、 左侧额叶内AVM(↑)呈乱麻(B 两处病灶均明显强化。MRA(C) 显示额叶AVM呈乱团状高信号 (↑),并可见粗大引流静脉;动 脉瘤呈明亮高信号(↑)。
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 Eebakey Ⅰ 型。
夹层动脉瘤Ⅲ型
现在是33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v【影像表现】:CT增 强扫描横断面(A、B) 显示降主动脉夹层, 管腔内可见膜样分隔 (↑),VR重建(C) 显示撕裂口向下延伸 至腹主动脉。
v【影像诊断】:主动 脉夹层动脉瘤Ⅲ型。
假性动脉瘤
现在是34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v【影像诊断】:左颈内动 脉虹吸段动脉瘤(DSA)。
现在是6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⒈无血栓动脉瘤
平扫为圆形稍高 密度影,边缘清楚 ,增强有均匀强化 ,CTA可显示动脉 瘤与其载瘤动脉的 关系。
CT表现
现在是7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类圆形高密度影(↑)
增强后由对比剂充填呈均匀高密度(↑)
【诊断】 左后交通动脉巨 大囊状动脉瘤(手术 证实)
部分血栓动脉瘤
现在是16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MRI表现
3、完全血栓化的动脉瘤:因血栓形成早晚不同MRI信号表
现各异,急性血栓呈等信号,亚急性血栓呈短T1、长T2高 信号,陈旧性血栓因含有出血、钙化和含铁血黄素而 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时仅有囊壁的环状强化。 4、钙化在T1、T2上均呈低信号,位于血栓内或瘤壁。 5、含铁血黄素沉积表现为T2低信号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成年人多见;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 WIllis环;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 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 %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 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 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 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转移瘤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瘤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但 4 mm 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规则;2.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肿瘤四周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 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和肺癌等;鉴别诊断多发性病灶需与多发脑脓肿及淋巴瘤、多中央性胶质瘤、多发性结核瘤鉴别单发大的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胶质瘤及脑梗死等。
特殊类型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6
手术包括: 动脉瘤夹闭、包裹、动脉瘤切除载瘤
动脉吻合
7
无论哪种方法,要注意: 评估是否有充分的侧支代偿 闭塞段的动脉可能存在重要的穿支血管
8
9
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对于判断动脉瘤的位置、
大小、载瘤动脉与瘤颈的关系、了解侧支循环和制定周密 的手术方案都必不可少。 但对于血栓性动脉瘤而言,仅行脑血管造影有时可能无法显示 动脉瘤的真实形态,甚至因不能显影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应结合CT和MRI进行进一步的检查。CT和MRI能够观察颅内 血栓性动脉瘤的实际大小、瘤内血栓情况,并能提供动脉 瘤与周边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此外,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尤其是CT血管造影(CTA)能发现瘤颈是否伴有钙化, 这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壁光滑、膨大处陡峭 增长的瘤壁不规则,节段长,膨大处变化平缓
有人认为进行性增大的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死亡率高
4
梭形动脉瘤动脉内弹力层薄弱,具有形成 夹层的潜在性。
有人提出即使是偶然发现也应进行治疗 可自发形成血栓,提示有自发性闭塞的可能
5
支架+弹簧圈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DSA证实:
侧支代偿良好者,直接栓塞动脉瘤或闭塞载瘤 动脉也可达到治疗目的。
39
40
二、多发动脉瘤 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脉瘤同时存在 破裂的机会及其自然死亡率明显高于
单发动脉瘤 临床特点:手术风险大、要求条件高、术后
并发症多 多发生在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对称部位,最
易发生在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治疗:根据具体情况
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后交通巨大动 脉瘤CT增强 示“靶征”。
影像学表现
❖ 3.完全血栓动脉瘤 ❖ CT平扫为等密度,其内可有点状钙化,瘤壁可见蛋壳
样弧形钙化。增强扫描仅有囊壁环状强化,其内血栓 无强化。
右侧颈内动脉末 端动脉瘤,CT平 扫示动脉瘤腔内 血栓,动脉瘤壁 “蛋壳样”钙化。
影像学表现
❖ C TA 和 M R A
治疗
❖1.手术治疗: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术是最合理 、最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2.血管内栓塞术(介入) ❖3.非手术治疗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
❖一般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1 . 动 静 脉 畸 形 AV M ( a r t e r i o ve n o u s
❖ CT增强扫描动脉瘤呈圆形、梭形均匀强化影像。动脉瘤腔内形 成血栓时,增强扫描所见动脉瘤体形态不规则,但根据其与颅底 动脉的解剖关系不难确定诊断。动脉瘤体壁发生钙化,其形态与 瘤体一致。平扫时发现动脉瘤好发部位出现弧形钙化应高度警惕 动脉瘤存在的可能性。
影像学表现
❖ MRI显示动脉瘤与其血流、血栓、钙化和含铁血黄素 沉积有关。较大的动脉瘤,由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不 一,血流快的部分出现“流空效应”,血流慢的部分 在T1WI图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动脉瘤内血栓,MRI可为高、低、等或混杂信号。增 强扫描动脉瘤腔强化,血栓无明显强化。钙化和“流 空”的鉴别可根据其位置,前者位于周边,后者位于 中央,同时钙化的信号稍高于“流空”。
影像学表现
❖ 1.无血栓动脉瘤:表现为圆形等或略高密度影,边缘 清楚,病灶周围无或轻度水肿。增强有均匀强化。 T1WI与T2WI均为无信号或低信号。
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最新版)
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动脉分支处的异常扩大的动脉节段。
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对于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版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以协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颅内动脉瘤。
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患者可出现以下症状:
- 头痛
- 视觉变化
- 语言障碍
- 平衡问题
- 昏迷
-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 颅内血管造影(DSA)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CT血管造影(CTA)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常见的病理检查方法包括:
- 动脉造影术
- 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
分类标准
颅内动脉瘤根据其形态和病理特点可分为多种类型,常用的分类标准有:
- 瘤体大小(如微小、小、中等、巨大等)
- 瘤体形状(如囊状、梭形、分叶状等)
- 瘤体位置(如前循环、后循环等)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可根据以下标准进行:
- 明确出现颅内动脉瘤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
- 无症状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异常动脉形态。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最新版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以协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颅内动脉瘤。
诊断标准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医务人员在实践中严格遵守最新的诊断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影像表现

D C
D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血液可波
及一个或 全部在脑 沟内,或 在脑实质 中形成血 肿
45岁男性,闪电样发病,炸裂样头痛, 昏迷
同一患者,DSA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同一患者,介入治疗后DSA
44岁女性,突然发病,炸裂样头痛。查体:反应 迟钝,右侧肢体无力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同一病例,脑血管造影
MRI 表现
24小时内的急性SAH在T1WI上可呈比脑脊液稍 高的信号影,T2WI上呈比脑脊液稍低的信号影, 但敏感性不如CT。 亚急性期可在蛛网膜下腔内出现局灶性短T1信号 影。 慢性期则在T2WI上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 低信号影,较具特征性。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CT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和临床一线检 查手段 CT示:脑沟、脑池或脑室内高密度影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可示动脉瘤的位置,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 裂表明外侧裂出血(A); 颈内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常提示鞍池内不对 称性积血 (B) ;
A
B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示前间裂基底部 出血(C) ; 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动脉瘤破裂,则表 明小脑延髓池及小脑出血(D) 。
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90%以上
CT表现
①平扫一般为圆形、葫芦形或条形稍高密度 影,动脉瘤壁有钙化时,CT易于显示。一般 动脉瘤均较小,与周围脑组织密度很难区分, 因而平扫常为阴性。增强扫描,多数动脉瘤 腔呈明显的均一强化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 清晰,有时增厚的动脉瘤壁亦发生强化,表 现为在明显均一强化边缘有一轻度的强化环。
3D-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Most common sites of cerebral aneurysms.
1、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30% 2、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25% 3、Middle Cerebral Artery: 20% 4、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7.5% 5、Basilar Tip: 7%
完全血栓化的动脉瘤:CT平扫见增厚的动脉瘤壁 呈环形高密度,常有钙化;瘤腔内密度不均匀, 新鲜的血栓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瘤壁呈环形 强化,血栓不强化
13
影像诊断
(一)CT检查
2.破裂的脑动脉瘤 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 腔出血、脑水肿、脑 梗塞等改变,CT多数 不能显示动脉瘤的瘤 体,但能起到以下作 用: ①显示蛛网膜下腔出 血和脑出血的位置、 范围和程度,推测动 脉瘤可能的部位。
9
影像诊断
(一)CT检查:CT、CTA (二)MRI检查:MRI、MRA (三)DSA
10
影像诊断
(一)CT检查 CT平扫诊断脑动脉瘤不敏感,阳性率尚不足30%。 脑动脉瘤多发于脑底的动脉附近,其直径一般< 1cm ,易受附近骨结构的干扰。 CT对于巨型动 脉瘤造成的颅底骨质侵蚀征象可显示。 螺旋CT增强薄层快速扫描并血管重建,明显提 高了动脉瘤的诊断率,特别是对中、小型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
1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据其大小分为小(小于5mm)、中(515mm)、大(16-25mm)动脉瘤,直径大 于25mm者为巨型动脉瘤。
据血栓形成情况分为:无血栓形成动脉瘤、 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和完全血栓闭塞性 动脉瘤
6
A) Anatomy Review: The Circle of Willis.
“Circle of Willis.” Wikipedia. Adaptation based on Gray’s Anatomy, 1919. Image released to public domain. Last accessed: August 18, 2008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
右侧大脑内局限性和弥漫性积血的情 况,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如蛛网膜下腔, 尤其是脑池内存在3×5mm以上大小的血凝块 或弥漫性积血达l mm厚时,常提示将可能发生 严重的脑血管痉挛。 ③CT扫描可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动态观察, 发现是否有再出血等,以便及时掌握手术时机 及判断预后。 ④ CT对于并发症(脑水肿、脑积水、脑梗死 和脑疝等)的观察更为便利。
15
CT诊断动脉瘤
女,58岁 发作性头晕,四肢麻木20年,再发加重1月
16
17
18
19
20
21
CTA
随着螺旋CT的发展完善,CTA诊断颅内动 脉瘤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越来越高,对动脉 瘤的诊断准确性已大幅度提高,与DSA 的 诊断相符率几乎达100% ,甚至可以发现 DSA未能显示的微小动脉瘤。CTA 可从不 同角度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 瘤顶指向以及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尤 其对判断动脉瘤的颈部及其宽窄有独特之 处,并能识别钙化病灶。
Pericallosal artery: 4% 6、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3%
Brisman,et al (2006). “Medical Progress: Cerebral Aneursyms.”
NEJM 355;9: August 31, 2006.
8
C) Common sites of cerebral aneurysms (alternate view).
• Jan van Gijn, Richard S Kerr, and Gabriel JE Rinkel (2007).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The Lancet. Volume 369, Issue 9558, 27 January 2007-2 February 2007, Pages 306-318.
11
影像诊断
(一)CT检查
1.未破裂的动脉瘤 依据其内血栓形成 的情况CT可表现为:
①无血栓形成动脉 瘤:多见于中、小 型薄壁的动脉瘤, 边缘清楚的圆形较 高密度灶,有均匀
一致的强化,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类圆形高密度影(↑), 增强后由对比剂充填呈均匀高密度(↑)
12
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CT表现各异,通畅的瘤 腔呈稍高密度,其外侧为新月形、环形或不规则 形的血栓,密度常不均匀,最外层为增厚的略高 密度的瘤壁,可有斑点或曲线状钙化,增强扫描 瘤腔和瘤壁明显强化,血栓部分不强化。
2
概述 影像诊断 典型病例
3
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 成人发病率约3-6%。
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 见的原因,在我国50%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 脉瘤破裂引起的。
多见于Willis环的动脉分叉部。发生于颈内动脉系 统者约占95%,椎-基底动脉系统约5%。在我国最 常见的是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其次是前交通动脉 瘤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4
在脑血管疾病中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 其中有出血症状的病人仅占十万分之八左 右,大部分病人颅脑不出血很难被发现。 我国治疗的动脉瘤病人中95%都是破裂后出 血才被发现和治疗,而日本有63%的病人都 是出血前就被提早发现(凌锋教授)
5
分类
按动脉瘤形态分为粟粒状动脉瘤、囊状动 脉瘤、假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 脉瘤; 以囊状动脉瘤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