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关于印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关于印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日期】2006.11.30•【字号】川教[2006]304号•【施行日期】2006.11.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关于印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的通知(川教[2006]304号)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川委发[2004]13号)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我省社科研究人才优势,进一步整合社科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划管理,促进科研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社科研究和队伍建设,繁荣和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经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反复协商研究,决定共同建设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为了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现将有关文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附件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附件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研究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四川省社科研究与人才优势,进一步整合社科研究力量,优化社科资源配置,促进科研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生产和重点项目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推进四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需建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1•【字号】成府发[2012]46号•【施行日期】2012.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成府发〔2012〕46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鼓励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多出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经申报、推荐、受理评议、公示等程序,并经2012年11月28日市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授予《成都通史》等100项成果为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名单附后),现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先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11日附件: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一、一等奖(10项)1.《成都通史》(专著)《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2.《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3.《成都市社会建设研究》(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5.《成都城市国际营销战略--创造田园城市的世界标杆》(专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课题组6.《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法治路径选择--以成都法治城市建设的实践为例》(研究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市司法局、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7.《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试验--对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8.《成都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的实践与探索》(专著)陈家泽市社会科学院吴建瓴成都学院蒋青市委党校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9.《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年度报告》(2011)卷(调研报告)吕信伟市教育局刘智慧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陈蕾市教育局秦建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惠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0.《成都学概论》(专著)何一民四川大学二、二等奖(33项)11.《城市圈层结构理论与成都经济社会的圈层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论文)牛文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付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刘怡君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12.《“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基于成渝增长极的中国经济“蝶形模式”》(研究报告)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韩毅四川《读城》杂志社13.《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成都城市空间发展的思考》(论文)戴宾西南交通大学邓立新市政府研究室14.《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何礼市经信委张文军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潘方勇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王福平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张远岗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5.《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报告)江昀成都理工大学唐冰寒成都理工大学陈卓成都理工大学沈丹成都理工大学吕晖成都理工大学16.《天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周先元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贾滨洋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黄建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李晶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尹德生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7.《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论文)朱直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8.《成都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专著)任心甫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于建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吴映清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邹渝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9.《四川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丛书成都卷》(专著)市委党校课题组20.《成都这八年--科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专著)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1.《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居民主观幸福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专著)方刚西南交通大学22.《应对--灾后重建中的司法对策和实践》(专著)牛敏市法院23.《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析》(专著)李仁彬市委党校黄国华市委党校杨子均西南交通大学吴亚梅成都工业学院吴碧君市委党校24.《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专著)张晓雯市社会科学院25.《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实务运作与案例分析》(专著)汤继强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26.《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研究--基于成渝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思考》(专著)杜伟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黄敏四川师范大学徐文渊四川师范大学曾竟芳四川师范大学27.《中国文化产业振兴之路--走进金手指》(专著)陈伯君市政府法制办28.《城乡一体化中农民文化权益保障研究》(专著)徐莉四川师范大学孙希红四川师范大学庹君四川师范大学朱晓燕四川师范大学29.《从制度上保障党内言论自由》(论文)刘益飞市委党校30.《1923-1949中国共产党成都历史(第一、二卷)》(专著)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31.《都江堰“百年档案”记忆》(专著)都江堰市档案局(馆)课题组32.《我的教育心》(专著)李镇西成都武侯实验中学33.《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专著)殷波都江堰市政协王国平都江堰市文联34.《中国电子政府模式与选择--基于U型政府门户网站的探索》(专著)李金兆市经济信息中心郭念东市经济信息中心董亮市经济信息中心徐霁市经济信息中心徐忠波市经济信息中心35.《龙门山地区史前遗址分布的地质学观察--“5·12”大地震对四川省史前考古的几点启示》(论文)陈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36.《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2006年的试掘》(论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课题组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37.《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专著)刘云春成都学院38.《巴中石窟研究》(专著)雷玉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39.《清代四川地方城市的重建--兼论清代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与地方》(论文)范瑛四川大学40.《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专著)王涛成都学院41.《女性形象与女权话语--20世纪初叶中国西方文学女性形象译介研究》(专著)罗列市翻译学会42.《杨升庵书论》(专著)倪宗新新都区政协43.《个人成长与社会化》(专著)卢勤成都学院三、三等奖(57项)44.《从政府上网到网上政府--中国政府网站实践者丛书成都卷》(专著)市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4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论文)杨波市委政研室王文敏市委宣传部46.《发展城市基层民主与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论文)郑卫国市委党校47.《成都构建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以成华区社区建设为例》(专著)李荃辉成都理工大学李向前成都理工大学龚世达成都理工大学林枫成华区委宣传部曾立君成华区民政局48.《加快成都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研究》(论文)赖齐市政府研究室邓立新市政府研究室邹克俭市政府研究室袁宗文市政府研究室49.《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战略相关问题研究》(专著)门生市国资委韩轶中共彭州市委薛晓东电子科技大学王勇中共彭州市委50.《成都市村镇建设概论》(专著)李世庆市建委51.《画图成意画图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创意》(专著)罗明市社会科学院52.《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成都为例》(研究报告)王凡市委党校53.《成都仿古文化街区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刘兴均成都学院54.《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2003-2010)》(研究报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55.《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好又快地推进重点镇建设》(研究报告)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56.《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模式研究》(研究报告)西华大学课题组57.《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成都影响的分析报告》(研究报告)市发改委课题组58.《成都市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市发改委课题组59.《从体制改革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中共锦江区委、锦江区人民政府课题组60.《青白江区探索园区社会建设新模式的做法和启示》(研究报告)潘祖龙青白江区人民政府61.《关于我市城市组织规模调整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实施路径》(论文)蒋家胜成都职业技术学院63.《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报告)陈藻市委党校64.《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权救济制度之构建--基于四川省成都市S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调查研究》(论文)胡燕市社会科学院65.《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论文)刘嘉汉市政协研究室罗蓉市委政策研究室66.《基于GIS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层次划分研究》(论文)王明杰市经济发展研究院67.《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论文)高洁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周杰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朱艳婷市经济发展研究院68.《“农民主体,自主发展”模式研究--成华区“198”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创新》(研究报告)李平成华区委党校杨荣军成华区委党校何徐兴成华区委党校李晓峰成华区委党校干庆文成华区委党校69.《关于成都市青白江绿色发展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刘越青白江区委党校70.《社科视野下的成都60年》(专著)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71.《宋代成都府政研究》(专著)官性根西华大学72.《试论十二桥文化的生业方式》(论文)何锟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3.《国学经典导论》(科普书)谭平成都学院万平成都学院邓经武成都学院程建忠成都学院殷晓燕成都学院74.《成都英烈大典》(工具书)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75.《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资料书)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课题组76.《中共成都市温江历史(1949-1978)》(专著)温江区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77.《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论文)李明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8.《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论文)江章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9.《金沙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认识》(论文)周志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80.《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专著)柯玲成都学院8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专著)刘敏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万中成都学院82.《学校管理与地缘文化》(专著)姚便芳成都学院83.《行走在生态教育的路上》(专著)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课题组84.《论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论文)张伟四川师范大学杨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85.《公办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建设的实验研究--成都市青羊区现代学校制度实践探索》(研究报告)青羊区人民政府课题组86.《公诉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专著)王昕市检察院87.《中美档案馆比较--以档案馆的公共性为切入点》(论文)张晓霞成都学院88.《行政处罚群众公议: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论文)黄仕红市委党校89.《最后的羌声部落》(科普读物)苏伟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王琦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90.《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记忆》(科普读物)罗兰秋成都体育学院赵洪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邬红丽成都体育学院91.《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研究》(专著)郑卫国市委党校万涛市委党校杨峻峰市委党校郑宇星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发戈市委党校92.《精神治疗与宗教信仰--从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说起》(论文)孙恪廉市委党校93.《天府古镇羊皮书》(工具书)袁辉市建委任桂园重庆三峡大学李世庆市建委杜鸿雁市建委94.《温江区地名通览》(工具书)温江区民政局课题组95.《锦江名片》(科普读物)锦江区人民政府课题组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96.《锻炼就这么轻松》(科普读物)胥江青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7.《畅游中国(上、下)》(科普读物)青羊区青少年宫课题组98.《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专著)贺继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蒋家胜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凌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范华亮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李江源成都职业技术学院99.《提高班主任工作成效的心理辅导技术》(专著)曹璇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静梅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玫锦江区教师进修校杨伟成都树德中学黄立刚四川大学附属中学100.《在音符中徜徉的美育》(专著)寇忠泉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计划书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计划书申报基地名称:所在单位:(盖章)主管部门:(盖章)申请日期: 年月四川省社科规划办公室制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二0一三年五月填写目前国内尤其是省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基地建设的意义、其它文字说明。
费进所”或由申报机构“给课题和经费进所”的有关课题组聘任人员,须报送:⑴由申报机构第一负责人与其签订的定期聘任合同书,写明所承担的课题名称、课题来源、经费数额、经费来源等。
⑵其中,“带课题和经费进所”者,须同时报送带入课题的立项通知书。
校外“带课题和经费进所”者,还须报送申报机构所在学校财务处收到所带入经费的证明。
2、硕士、博士须提供学位证书复印件。
3、本表年龄按截止申报日期统计。
课题名称、课题来源、经费数额、经费来源等。
⑵其中,“带课题和经费进所”者,须同时报送带入课题的立项通知书。
外单位“带课题和经费进所”的专职研究人员,还须报送申报机构所在单位财务处收到其带入经费的证明。
2.本表不得加行、加页。
表2-1中未能列入本表的专职研究人员,请在附件材料中详细说明。
2.每人填写一份(包括续页)。
每项成果须报送成果首页和版权页复印件。
3.本表不得加行、加页。
注:⑴在研项目须同时报送课题立项通知书。
⑵指导博士研究生情况须同时报送有效证明。
⑶本表及各栏均不得加行、加页。
注:1.本表项目第一负责人必须是申报机构聘任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兼职人员需注明。
2.以上项目经费需同时报送立项或拨款通知书复印件。
⑵每个项目须同时报送立项通知书或拨款证明复印件。
⑶本表不得自行加行、加页。
⑵本表不得加行、加页。
⑵本表不得加行、加页。
⑵本表所填写的研究咨询报告,须同时提交采纳单位证明复印件。
⑵本表所填写的每项代表性获奖成果须为专兼职研究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取得的获奖成果,须同时报送奖励证书复印件。
2.国际学术会议情况须同时报送会议外事批件和会议通知复印件3.派出和来华国际学术交流情况须同时报送外事批件复印件4.实行匿名审稿制的刊物须报送有关文件5.本表不得加行、加页。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四川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积淀。
项目背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智慧融入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项目目标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将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深化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学科前沿性和学术影响力,推动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创新。
2. 促进交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学术平台和交流机制,促进学术成果的分享和转化。
3. 服务社会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提升。
项目重点1. 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的研究团队。
2. 重点研究领域优化研究项目设置,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学术论坛和研讨会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促进学术资源整合和共享。
项目成果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提升学科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向现实生活和社会治理中转化,为四川省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建立完善的学术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学术资源整合和学术成果共享。
结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将致力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四川省繁荣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跨学科研究中整合思想创新理论——著名学者刘茂才教授访谈录

工贡献值 达 16万 亿。他们 为城 市 文 明注入 了生机 与 活 . 力 ,可是没有看到歌颂他们 的好作 品 ,反而指责甚 多 ,我 觉得这太不 公平 了 ,于是 就想 塑造 一个 打 工者 的成 长 过 程 ,歌颂他们 ,也告诉他们一些实用 的知识。正如新 闻 出
中介论既否定极人心但不难发现如果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发展能左又反对极右认为中介现象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够遵循社会地球观理论那么可能今天已经走出了一论是哲学地质学等的研究还是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条更科学的可持续的低碳的发展道路粗放增长人施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都必须尊重中介现象地关系紧张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可能不会像现在其规律
卷 信息革命与虚拟经济》 及 《 刘茂才文选 第 十卷 20 00— 20 )分别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 。令我好 奇的是 ,2 0 06 09 年您 的长 篇 小说 《 舞 丽都》 出版 ,今年 作家 出版社 又 花
促进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 、原 则和方法 。科学学 在学科建
制 中属 于科 学 技 术 哲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组成 部 分 。其 后 于 1 8 91
年在成都地质学 院为地质系统开办了管理 培训班并创 办了 管理科学研究所 。记 得第一 篇相关 论文 是 18 9 0年 发表 的 《 论事物过渡 态 的哲 学意 义》 ,由此 ,我从 地质 学走 向地
出版 了您 的另一部长篇 小说 《 丽都花艳》 。6月 2 2日,由 作家 出版社 、四川 省社 会科 学 院联 合举 办 的刘茂 才新 书 《 丽都 花艳 》发 布会 暨作品研讨 会在人 民大会堂重 庆厅举
行 ,国内著名文学评论 高度评价 您的新作 ,全 国政协原副
突发公共环境事件中媒介科学传播的反思与建议——以四川什邡宏达钼铜事件为例

识 日益觉醒的今 日, 有不断增 长的趋势。文章以 2 0 1 2年 7月 2日发 生的什邡 宏达钼铜 事件 为例 , 通过对其发 生前后过
程的监测与分析 中发现 ,突发公共环境 事件爆发 的很 大一部分原因在 于媒介 传播 存在 前期 解释 与科 学传播 力度不够、
基层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精神和 民意监测缺 失、 简单粗暴的删除 网络谣言和 负面评论导致 民众进 一步的误解 、 对待 网络 意见领袖的 态度不够积极 、 基层 政府工作人 员的媒 介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等 问题 , 这些矛盾 的累积 导致与 民生相 关重
大事 宜 得 不到有效地沟通和化解 , 从 而导致冲 突的发生。 目 前, 基层政 府都 已介入 到微 博等新媒 体的传播 和信息发布 ,
但政府信 息的传播效果 、 以及 与舆论场的 良性互动沟通等还存在诸 多问题 。文章试 图在 自媒体环境 下分析 突发公共环
境事件 中 基层政府应对举措存在的不足之 处, 并提 出 相 关建议 。 关键 词 : 突发公共环境 事件 ; 什邡钼 铜事件 ; 媒 介传播 ; 科 学传播 ; 自 媒体
一
许多网友还将微博 中的内容发布在许多论 些环节值得探讨。事实上 , 在突发公共环境事件发 海量关注 ,
事件 发生后迅速 被传播 ,自媒体 平 台不仅 成为 突发公 工作 人员 及 时通报 事件 发展 , 并 利用微 博 工具对 钼 铜 共环境 事件 中的舆论焦点 、也是 地方政府 舆论 引导 的 项 目有关 情况 进行 详 细的信 息发 布 , 促 进 了事件 的缓 薄 弱点 。2 0 1 2年 7月 2日, 什 邡市 民示 威反对 宏 达钼 和与快速解决 , 在阻止谣言传播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
① 中青在 线 : 什祁 市宏达钼铜 项 目群体性 事件舆 情报 告 h t t p : / / y u q i n 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y o 1 . c o m / c o n t e n t / 2 0 1 2 — 0 7 / 1 1 / c o n t e n t _ 6 5 6 3 4 0 7 . h t m.
四川省社会学会2011年年会暨社会工作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

山寺等旅 游 资源开发 ,发 展 “ 家乐” 等 民 彝 族文化休 闲旅游产业 。 ( 四) 沿 1 8国道 线 和雅 泸 高速 点轴 开 发 、 0
梯度 推 进
[ ] 四川 省 冕 宁县 地 方 志 编 纂 委 员会 编 2
纂 .冕宁县志 [ ].成都 :四川 人民出版 社, z
拖乌 乡 的辐射 带 动 作 用 ,沿 18国道 和雅 沪 高 0 速点 轴 开发 、梯 度推 进 。
参 考 文献 :
[ ]郑长德 .中国西部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 4 展 [ M].北京 :科学 出版社, 0 9 2 0. [ ] 郑 长德 .民主 改革 与 四川 彝 族地 区的 5 I 经济 发 展 研 究 [ M] .北 京: 民族 出版 社,
实验室主任廖正涛讲师作 了 “ 社会工作的实践 教学”的专题发言。
作 者 简 介 :裴 光 兰 (93一) 16 ,女 ,重 庆 人 ,西 南 民族大 学 图书馆 副研 究馆 员。 四川 成
都 6 0 4 10 l
发言;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 院副院长谭祖雪教 授作 了题为 “ 需求为本的社 会工作专业建设 的 探索与实践” 的主题发言 ;四川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社会学系主任何明洁副教授作 了题为 “ 社
设 、发 展与社 会 学研究 ” 的专 题发 言 。
西南 交 通大 学 中 国西 部 新农 村 建 设 研究 中 心 王习 明教 授作 了 “ 型 农 村 社 区 建设 研 究 ” 新
进副研究员作了题 为 “ 会学研究选题创新 ” 社
的 主题 发言 ;西 南 财经 大学 社 会 学 系 主任 韦 克 难教 授 作 了题 为 “ 会 建 设 与 社 会 工 作 的 发 社 展 ” 的主题发 言 ;西 南 民族 大学 社 会 学 与心 理 学学 院社 会 学 系主任 袁 阳教 授作 了题 为 “ 部 西 社 会工 作特 色专 业建 设 的探 索 与实 践 ” 的 主题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奖数据代码表

教育学
新闻学与传播 学 图书馆、情报 与文献学
TYI TYJ TYK JYA JYB JYC JYD JYE JYF JYG JYH JYI JYJ JYK JYL JYM JYN JYO JYP JYQ JYR JYS
XWA
XWB XWC XWD XWE XWF XWG
TQA
TQB TQC TQD TQE
E
群众团体
F
其他
A 专著
B 译著
C 论文
D 论文集
E
研究报告
F
科普读物
G 工具书(含资料书)
H 古籍整理
I
其它
经济地理学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世界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理论经济其他学科 管理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会计学 审计学 技术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交通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 商业经济学 价格学 旅游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财政经济学 货币银行学 保险学 应用经济其他学科 统计学史 理论统计学 统计法学 描述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
哲学 宗教学 理论经济
GJC GJD GJE GJF GJG GJH GJI GJJ ZXA ZXB ZXC ZXD ZXE ZXF ZXG ZXH ZXI ZXJ ZJA ZJB ZJC ZJD ZJE ZJF ZJG ZJH ZJI ZJJ ZJK ZJL JLA JLB JLC JLD JLE JLF
应用经济 统计学
JLG JLH JLI JLJ JLK JLL JLM JYA JYB JYC JYD JYE JYF JYG JYH JYI JYJ JYK JYL JYM JYN JYO JYP JYQ JYR JYS JYT JYU JYV JYW JYX TJA TJB TJC TJD TJ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99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业务) 适用专业:新闻学(新闻采编研究方向)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专题采访 2.新闻背景 3.社会新闻 4.专栏 5.编者按 二、选择判断(每题4分,共20分,对者在试题后打“√”,错者打“×”。) 1.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凡新近发生的事实,都是新闻。( ) 2.调查报告要求以描写加叙述的手法,再现新闻环境、新闻细节、新闻过程和新闻事实,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 3.评论员文章是规格和权威性介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中型评论文章,名义上代表个人,实际上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 4.副刊是指报纸用来刊载文艺作品的版面,即刊登小说、散文、诗歌和文艺评论方面的版面。( ) 5.新闻导语,是指消息中有一定独立性和较有可读性的开头部份。它要求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全部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充分提示新闻价值,唤起读者兴趣。( ) 三、问答题(每题20分) 1.何为新闻自由?在我国的新闻活动中,如何正确运用新闻自由? 2.请你就报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一事,以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消息,并从强调新闻研究的重要性角度,为它加一编者按。 3.凡是存在的或发生了的事实都可以报道。这是不是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为什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99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史) 适用专业:新闻学(新闻采编研究方向)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戈公振 2.《大汇报》 3.《西行漫记》 4.《中国的西北角》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大公报》的三个阶段及其“三驾马车”。 2.简述“癸丑报灾”之始末。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试评述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的报刊活动。 2.试评述陈独秀的报刊活动。 3.试评述普利策的办报理论与实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99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传播学) 适用专业:新闻学(新闻传播研究方向)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传播学四大先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拉斯韦尔线性传播模式相对应的五种传播研究是:________。 3.关于受众研究的四种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播研究欧洲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商业性广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6.亚里斯多德研究说服的著作是:________。 二、解释(20分,每题5分) 1.舆论领袖 2.固执的受众 3.沉默的螺旋 4.公共关系 三、简要回答(20分,每题10分) 1.使用与满足理论 2.发展传播学 四、论述(40分,每题20分) 1.述评传播效果研究三阶段的主要观点。 2.新闻理论与大众传播学理论在研究领域、重点、方法、理论背景方面的主要差别。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99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信息论) 适用专业:新闻学(新闻传播研究方向) 一、辨析(解释每个概念4分,能用图提示三者关系8分,共20分) 1.信息 2.情报 3.知识 二、填空(每空3分,共18分) 从管理学角度看,信息主要特征表现为:1.________,这一特征具体体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资源,是无形的财富?(12分) 2.信息革命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什么有利条件?(18分) 3.以《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为题写篇短文。(32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0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传播史) 一、论中国古人对传播内容的加工(25分) 二、述评美国政党报纸到商业报纸的演变(30分) 三、简述因特网的常用功能(15分) 四、选择近20年来你最熟悉的一次公共关系活动,分析其得失并提出改进办法。(30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1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传播理论) 适用专业:新闻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新闻价值标准主要有____、____、____,严肃报纸更重视____,通俗报纸更重视____。 2、新闻自由权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3、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五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 4、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是____、____、____。 5、选择性理论包括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二、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政治家办报 2、客观报道 3、影响力 4、议程设置 三、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论新闻传播的指导性。 2、述评“把关人”理论。 四、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论新闻真实。 2、述评“新闻纸也是实用纸”。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1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业务) 适用专业: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新闻价值 2、电子媒介 3、新闻特写 4、专栏 5、述评 二、选择判断(每题4分,共20分。对者试题后打√,错者试题后打×。) 1、新闻学是研究报刊、广播电视的活动规律和事业发展的科学,它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 ) 2、所谓客观报道,就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反映事物,做到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私利出发,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作不公正的报道。( ) 3、报业集团,就是以引导舆论和传播信息为目的,以报纸的出版发行为经营主体的企业集团。( ) 4、陶行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创办了不少著名的报纸和刊物,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作。( ) 5、消息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它只能用事实说话,不能夹杂议论和记者的见解。( ) 三、问答题(共60分) 1、我国现今的新闻媒体有哪几类?它们各自都有哪些不同的特点?(10分) 2、新闻批评难表现在那些方面?怎样提高新闻批评的艺术?(20分) 3、据报纸报道,著名歌星毛宁被歹徒刺伤正在医院抢救,一群记者蜂涌而入采访受伤情况,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当即被保安人员打伤,北京青年报要求严惩凶手。请你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维护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利这两个方面,对这件事发表你的意见。(30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1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传播史) 适用专业:新闻学 一、填空(每空2分,共12分) 1、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1835年在( )创办的( )。 2、十九世纪末,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改良派报纸是( )最有影响的改良派报人是( )。 3、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的两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是( )和( )。 二、选择(在对的下面划“─”,每题4分,共8分) 1、《新民丛报》是1902年在香港、广州、东京、上海创办的。 2、《饿乡纪程》的作者是肖楚女、瞿秋白、梁启超。 三、述评(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范长江主要事迹及其在新闻史上的贡献。 2、简述语言、文字、印刷、电传的相继出现对人类传播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四、问答题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国统区创办《新华日报》?它对抗日起了什么作用?有何特点?(24分) 2、“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你认为,在发展我国新闻传播的社会主义市场中,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有哪些经济值得借鉴?(26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2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传播理论) 适用专业:新闻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拉斯韦尔提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即__、__、__,查尔斯·赖特又增加了__功能。 2、关于受众研究的四种理论是__、__、__、__。 3、传播研究欧洲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 4、报纸上两种主要的文字体裁是__和__。__是主体,__是灵魂。 5、公共关系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 6、韩非子分析说服心理的著名文章是《__》。 二、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接近性 2、魔弹论 3、把关人 4、信息高速公路 三、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新闻传播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关系 2、硬新闻与软新闻 四、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论新闻舆论监督 2、述评传播学四大先驱的主要贡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2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业务) 适用专业: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穆青 2,新闻体裁 3,《哥德巴赫猜想》 4,中国新闻社 5,栏目 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对者题后打V ,错者打X) 1,我国著名新闻记者郭超人,当年随同新华社的老记者,深入兰考农村采访,很快就写出了激动人心的长篇报告文学:《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对人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 2,一切阻碍和伤害记者采访的行为,都违背了我们国《新闻法》中关于严格保护记者采访权利的条款,司法机关将视阻碍和伤害的轻重程度与造成的不同的后果,决定是否对其依法进行处置。( ) 3,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对党和政府机关内部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是我们对干部实施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进行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之一。( ) 4,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媒体将组建各种企业集团,将媒体全面推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轨。( ) 5,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大众的喉舌,它既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又代表人民的利益和反映人民的呼声。( )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是我媒体宣传改革的切入点之一。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视性和可听性? 2,互联网为人们提供新闻的方式与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新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传统媒体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 3,试论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的辩证关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2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传播史) 适用专业:新闻学 一、填空(每空2分,共12分): 1,世界上最早的无产阶级报纸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 )出版的( )。 2,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 )创办( )周刊。 3,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在( )创办的( )。 二、选择(在对的下划“-”,每题4分,共8分): 1,《循环报》是严复、唐才华、王韬创办的。 2,邹韬奋曾创办《新生》、《每周评论》、《群众》、《大众生活》杂志。 三、述评(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戈公振主要事迹及其在新闻史上的贡献。 2,简述网络传播的出现对传统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的影响。 四、问答: 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背景、内容是什么?它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何意义?(24分) 2、在我国新闻传媒市场竞争中,可借鉴世界新闻史上哪些经验?(26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9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新闻史) 适用专业:新闻采编 一、填空(每空3分,共21分) 1.1974年王韬在________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是《 》。 2.同盟会机关报《 》与________办的《 》,就革命与改良总是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3.19世纪初期,美国廉价报纸的三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9分) 1.盖洛普 2.范长江新闻奖 3.《政治周报》 三、史料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中言:“其有所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分析这里的“新闻”含义。 2.明陈继的《安得长者信》中言:“吴俗座定,辄问新闻。此游闲小人,入门之渐。”分析这里的“新闻”的含义 四、问答题: 1.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有什么意义?(20分) 2.评普利策在经营《圣路易邮报与电讯报》时的办报方针。(30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9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信息学) 适用专业:新闻传播 一、填空(每空2分,一共24分) 1.三大社会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选择信息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选择(在选择项的括号里打上“√”,每小题3分,共6分) 1.能成为信息的事物是 a 已知的事物( ) b 未知的事物( ) 2.信息的价值 a 与信息量成正比( ) b 与其对人的有用程度成正比( ) 三、分析《我国数据库资源地区分布对比》表,并提出改进现有分布的建议。(30分,《对比表》略) 四、读《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网--互联网络》一文,写篇读后感,字数不限。(40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