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合集下载

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未来十大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未来十大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概况分析《经济参考报》3月26日刊发题为《机构加速抢滩布局金融科技》的报道。

文章称,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正跃上新风口。

一方面,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加注金融科技砝码。

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近日召开了金融科技专场校园招聘,2019年将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另一方面,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崛起,腾讯、360金融、乐信等多家巨头近日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金融科技收入增长迅猛,其中360金融2018年净收入同比增长464%。

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也愈加紧密,金融科技发展生态正在形成。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民企融资、金融防风险带来新的环境,但同时也为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根据监管层近期密集释放的信号,金融科技将获更大力度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监管也将同步趋严。

未来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接近2万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仅仅达695.1亿元。

之后呈现高速增长状态,2016年以来,我国正逐渐从用户流量驱动向金融科技驱动转型。

虽然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我国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场给予了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土壤。

截止至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达到6541亿元左右,同比增速55.2%。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达到9698.8亿元,同比增速48.3%。

前瞻认为,目前金融科技服务于金融机构,更偏向实际金融业务的后端,并不是金融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一环,因此短时间内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很难迎来爆发式增长,或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稳定增长。

并预测在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达19704.9亿元。

2013-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十大发展趋势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数据价值持续不断的体现并释放出来,金融业务环节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金融解决方案创新推陈出新。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前言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第一节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现状概况 (1)第二节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指标分析 (3)一、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 (3)三、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比重统计 (3)四、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4)五、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4)六、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5)七、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5)八、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指标分析 (7)一、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8)五、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8)六、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9)七、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9)八、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现状统计表 (1)表2: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表 (4)表6: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表 (5)表8: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表 (8)表14: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表 (9)表16: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第一节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现状概况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7年):表1: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现状统计表第二节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指标分析一、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表2: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表3: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表三、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比重统计分析表4: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亿元)占总值比重四、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5: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表五、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6: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7: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8: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9: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指标分析一、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表10: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表三、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比重统计分析表12: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亿元)占总值比重四、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13: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表五、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14: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表15: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表七、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表16: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表17:浙江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

中国近三年数据分析报告(3篇)

中国近三年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摘要:本报告基于对中国近三年(2019-2021年)的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数据分析,旨在全面展现中国在这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报告将从宏观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一、宏观经济1. 经济增长2019-2021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GDP增长率分别为6.1%、2.3%和8.4%。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恢复力。

2.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2019年达到53.9%,2021年达到54.5%。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3.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稳定增长,2019年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

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进出口总额仍达到3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

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二、科技创新1. 研发投入中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研发投入为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0年,研发投入达到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增长迅速。

3. 重大科技成果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

三、产业发展1. 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

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2.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同比增长157.5%。

110月中国新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0月中国新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0月中国新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贸易冲突放缓,中美争端获得新平衡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一年多,双方关税壁垒持续提升。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

这一标志性事件拉开了中美贸易冲突的序幕,中间经历多次激化、谈判、缓和,至今中美贸易冲突已持续一年多时间,双方均提高对对方的关税壁垒,截至2019年9月1日,中国对美国进口产品加权税率由8%上升至21.8%,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加权税率由3.1%上升到21.2%。

直接影响显现,中国对美进出口额下滑明显。

2018年7月6日,美国对首批价值340亿美元商品正式加征25%的关税。

关税税率的提升直接造成双方进出口额的减少,2019年以来,国内对美国进口金额及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速均为负增长。

2019年1-10月,我国对美出口额为3478亿元,同比下滑11%。

贸易冲突对国内制造业造成一定冲击,制造业投资面临压力。

中美贸易冲突对国内经济造成一定冲击,除2019年3-4月春节后企业季节性复工导致PMI冲上荣枯线外,2018年年底后各月份均压力较大。

相较于以往年份的下滑,出口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2018年7月美国正式加征关税开始,国内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明显,并一直处于荣枯线以下。

市场景气度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持续下滑工业企业出口困难、新订单受阻,GDP增长动力受损。

工业企业出口受阻,产品出口转内销,而大部分外销产品与国内市场产品具有可替代性,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

国内市场竞争压缩行业利润水平,大型企业面临利润挤压,而大量处于微利和亏损边缘的企业被迫关门破产。

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转负。

贸易冲突有放缓趋势,中美争端有望获得新平衡。

一年多的贸易冲突,对中美双方政治及经济均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负面影响显现,双方对外通过谈判进行协商,对内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弱化影响。

2018年国有四大行年报“五维”分析

2018年国有四大行年报“五维”分析

文/喻诚 李金顺 关继成 耿天舒 王凡2019年3月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1相继披露2018年年度业绩报告。

这是四大行在2018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下,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如何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向市场交出的一份答卷。

本文全面分析了四大行年报数据,从“量、价、险、效、能”五个方面挖掘国有四大行在过去一年的经营特点,探究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重心,以期对银行从业者有所启发。

量:以“量”取胜,资产增长面临“量入为出”(一)资产端,四大行资产增速快于银行业增速2018年末,国有四大行资产规模均超过20万亿元,总资产合计94.8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6.8%,增速高于整个银行业0.53个百分点(见图1)。

其中工商银行资产规模最大,年末余额27.7万亿元;中国银行首次超过20万亿元,年末余额21.3万亿元。

2017年下半年以来,在强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导向下,理财、同业业务等受到挤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和理财虚增资产规模的冲动受到抑制。

但四大行此类业务开展相对较少,加之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中有效金融供给相对较为稳定,资产增长速度快于整个银行业。

(二)负债端:负债增速放缓,长期稳定负债竞争激烈截至2018年末,四大行总负债合计87.1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5.3万亿元,同比少增758亿元,增速6.45%(见图2)。

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增速分别下降1.59、0.33、0.26个百分点。

四大行负债规模增速放缓主要原因:一是在监管趋严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2018年M2增速延续下降趋势,在货币供给源头上限制了四大行负债规模的扩张。

二是银行长期稳定负债压力较大。

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银行存款搬家,最终又以同业存款的方式回到银行,导致存款稳定性变差,进而使中长期定期存款争夺更为激烈;另一方面来自监管达标压力。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异同及发展趋势研究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异同及发展趋势研究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异同及发展趋势研究作者:邢望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03期一、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内涵(一)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金融业务和新型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现,具体是将银行的金融业务从柜台分流到各个互联网上,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一种结合,具体是借助大数据、计算机网络开放平台打造的功能性金融业务体系,具体包含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等。

互联网金融对人类社会的金融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传统金融相区别,在发展中遵循开放、平等、合作、分享的原则。

二、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关联(一)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在传统金融业务基础上,应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来进行金融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金融领域的技术革命,但是其发展本质仍然是传统金融,也是金融互联网的重要表现形式。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都是商品经济到网络经济的发展转变的结晶,是信息时代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基础都是实体经济。

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业务,在货币的流通下促进了各类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二)经营发展动力相同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网上消费,网上消费促进了网上支付发展,网上支付拉动了网上信贷,网上信贷刺激消费,为社会金融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都是金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发展过程中都以融资为手段,以网络平台为基本依托,应获利为最终目的。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遵循企业经营发展组织形式和市场自由竞争规律。

(三)同样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经济从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新型模式转变。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二者都享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带来的公平、高效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加强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手动操作的运营成本。

历年社融规模分析报告

历年社融规模分析报告

历年社融规模分析报告近年来,中国的社融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社融规模是指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进行融资的总规模。

这一数据通常被认为是衡量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将对历年社融规模进行分析。

2016年,中国社融规模达到了148.8万亿元人民币,高于2015年的135.6万亿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中,专项债券的发行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加大为社融规模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

2017年,中国社融规模继续扩大,达到了169.5万亿元人民币。

与2016年相比,社融规模增长了13.8%。

在这一年,金融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控了非法资金流入,保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与此同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企业融资,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2018年,中国社融规模达到了198.5万亿元人民币。

社融规模的再次增加主要得益于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的推出,以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融资的政策支持。

此外,新设立的科创板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促进了社融规模的增长。

2019年,中国社融规模再次创下新高,达到了216.8万亿元人民币。

社融规模的增长与2018年相比略有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水平。

在这一年,金融监管部门继续加大对金融风险的整治力度,严控了影子银行和非法融资等风险事件。

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社融规模的扩大。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社融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

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政策,都为社融规模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社融规模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产业财经 Industrial Finance28摘 要:伴随金融市场创新,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以及金融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风险加大、挑战攀升。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审慎开展该项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总结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稳健发展的风险策略建议。

关键词:表外业务;风险;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社会融资总体规模日益扩大,表外业务得到了显著进步。

银行表外业务蕴含的诸多风险日渐暴露,对其开展严格、审慎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及风险特点进行剖析,提出该业务稳健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概况(一)表外业务规模持续攀升,增速有回落趋势根据央行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资料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额 338.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2%,增速较去年下降 7.15%。

就总体规模而言,近年来表外业务量持续攀升,而从增速上看,呈现相对平稳且有下行趋势。

就业务结构而言,金融资产服务类业务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55%,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64.9%下降到了2018年的55.8%。

表1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规模与增速年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余额分类增速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资产服务类2016253.5219.0316.08164.6312.042017302.1118.3421.98186.0919.17%2018338.4220.6624.46188.812.02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二)表外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重头之戏目前,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与金融脱媒双重背景叠加下,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作用发挥日渐式微,金融市场融资格局正显著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规模超过表内业务,2016年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09.16%(分母为法人口径资产),2017年这一数字为119.69%,2018年则达到了126.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 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 年7 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视为中国金融界最高规格会议,1997 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2017 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指引未来多年金融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原则将会在金融监管中得以落实。

2017 年12 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提及,规定的出台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资管新规象征着融监管正式进入到一委一行三会框架的新阶段,金融业进入到了统一协调监管的新时代,金融监管趋严方向不改。当部分市场参与者认为金融去杠杆去的差不多之时,2017 年12 月中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再次定调,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位列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化解风险重点是金融风险,根源是高杠杆率,目标是使得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管控。金融去杠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018 年是今后三年的开局之年,预计会比2017 更严,2018 年去杠杆尤其是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推进。2018 年上半年可能仍有较多

监管政策出台,且监管协调性大幅提升。 1、金融防风险,任重道远 自2012 年以来,监管机构相继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专户的监管限制。在此过程中,部分资管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影子银行产品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追逐高收益资产。期限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短久期负债去对接期限3-5 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严重。 老16 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含应付债券)规模仍达24.7 万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金融创新狂飙的五年也是商业银行对非银债权飙升的五年。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规避了央行贷款额度限制,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商业银行对非银债权从12 年初的不到5 万亿元迅猛增至17 年6 月末的28.5 万亿元。借助通道扩张成为与信贷比肩的资产配置方式,部分银行对非银债权甚至高于贷款。所谓银行对非银债权,是指央行按月披露的其他存款性公司(银行+财务公司)资产负债 表上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亦即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包含非银同业贷款、银行持有的非银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对非银机构的买入返售、持有的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同业理财等。

过去三五年,在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短久期去对接期限3-5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非常严重。预计商业银行当前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规模仍然超过30 万亿元,处于历史高位。而截至2017 年11 月末,银行业对非银的债权仍高达28.2 万亿元,尚未见到明显下降。 17 年11 月末对非银债权仍达28.2 万亿,金融去杠杆需深度推进(万亿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 年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推进,当前处于金融杠杆解构过程,由于对接的资产期限较长,杠杆解构过程将较为漫长。30 万亿的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由于主要对接了流动性差且期限长的资产,只能慢慢等资产到期不做续做,来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赖。

2、小部分银行面临较大负债压力 以3Q17 数据进行测算,整体影响不大,多数银行已备案的18 年发行计划低于测算公式测算的上限,无需调整发行计划。 各行同业存单发行额度(2017 V S 2018)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但部分同业负债占比高的中小行发行备案额度或将大幅减少。据测算,兴业、浦发、民生、上海银行等可发行额度下降较多,负债端面临较大压力,资产规模增速预计将放缓。限于数据可得性,测算结果与实际备案额度可能有一定差别。另外,结算性同业存款占比假设或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从已披露18 年发行计划的53 家银行看,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共计2.27 万亿,与17 年基本相当,低于17 年实际发行量(低20%左右)。53 家银行中,备案计划持平或高于17 年的在半数以上,明显好于新口径测算情况。2017 年,商业银行负债压力较大,由于同业负债匹配的资产期限较长,通过滚动发行同业存单弥补流动性缺口的需求较大,多数银行实际同存发行额度均高于17 年初备案额度。

3、债券交易杠杆及信用债情况 依据上市银行3Q17 数据进行测算,发现大多数银行正或逆回购与净资产之比低于80%,符合债券交易杠杆要求,仅有两家农商行比例超过80%,或需要整改。总体而 多数上市银行债券交易杠杆达标(3Q1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整体而言,债市杠杆或仍处于高位。债券市场通过债券质押回购加杠杆较为普遍,从待购回债券余额来看,2017 年12 月末余额达6.2 万亿,为历史最高;债市降杠杆压力不小。较高的债市杠杆水平,使得其对于短期资金需求较大,使得资金面较为脆弱。

17 年12 月末债券待购回余额达到6.2 万亿,为历史最高(亿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小部分银行及部分券商债券交易杠杆存在符合交易杠杆要求,可能需要在市场上卖出部分债券,以将债券交易杠杆降至监管要求之内,这个过程可能会对信用债产生一定的影响。非银处于资金传递链条末端。在当前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等资金传递链条中,非银处于末端。当前超准水平总体偏低,在LCR 流动性指标压力之下,商业银行减少跨年资金融出,叠加对非银的资金融出计入广义信贷造成MPA 考核压力,非银相比银行跨年更加艰难。

由于LCR、HQLAAR、NAFR 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指标要求上升,且按月报送,商业银行跨越特别是跨越出钱将更加谨慎,而由于在当前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等资金传递链条中,非银处于末端,且对非银的资金融出计入广义信贷影响MPA 考核,预计2018 年非银跨季资金价格波动将更大,要提早做好流动性安排,降低杠杆水平。

适当降低债券交易杠杆是必要的,加杠杆的成本有时或大幅高于债券票息本身。央行《3Q17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当然,市场主体应不断增强流动性风险意识,科学规划流动性特别是前瞻安排跨季资金来源,‘滚隔夜’弥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的过度错配行为和以短搏长过度加杠杆的激进交易策略并不可取。听央行一句劝,2018 年或许好过不。

4.中小行业绩情况 16 年10 月起,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同业负债成本率与存款之差不断拉大。存款重新成核心竞争力。年初以来,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近期3M 同业存单利率站上5.5%,从一年前的不到3%上升到5.5%,与1 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之差不断扩大,存款的成本优势不断扩大。同业负债成本显著上升,而存款由于基准利率未变,成本相对刚性且负债稳定,相对同业负债优势开始凸显,存款能力重新成为上市银行核心竞争力。 17 年初开始,存款负债成本优势不断显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上市银行中存款情况分化,四大行和农商行存款占比均达84%(截止17 年9 月末),而股份行和城商行存款占比较低,平均占比不到65%。由于存款成本与基准存款利率挂钩,而非存款类负债主要市场利率挂钩,2017 年初以来,市场利率大幅走高,显著推高了股份行和城商行的负债成本率。大行负债中存款占比高,负债成本优势显著(3Q1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四大行和招行外,17 年多数行负债成本率大幅上升。负债成本率的明显抬升,导致大多数股份行和城商行净息差同比大幅下降。 17 年以来多数行计息负债成本率上行幅度大于生息资产收益率上行(3Q1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考虑到四季度同业存单利率上升达100BP,且预计2018 年同业存单利率4.8%以上是常态,由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存款占比不到65%,逐步传导至负债成本后,预计将推升负债成本率高达35BP。此外,由于股份行和多数城商行客户位于一二三线城市,对利率较敏感,市场利率上升也将对存款产生负面影响,存款增长较困难。预计,部分股份行及城商行2018年净息差仍将明显承压,业绩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2018年金融业发展趋势分析 回顾年初以来银行板块行情,四大行+招行、平安和宁波涨幅居前,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其核心逻辑便在于,业绩驱动。估值低但基本面一般的股价很难起来,估值低且基本面明显改善的股价大幅起来了,估值相对高一些但基本面好的则估值溢价持续提升。展望2018 年,市场利率维持高位,金融监管进一步趋严,市场风格难以改变,今年的风格将会延续。过去两年,增量资金主要来自外资、险资和银行理财,增量资金稳健的价值投资风格决定了市场风格。2018 年投资策略是,以四大行为绝对收益标的;以平安为弹性标的。

考虑到四季度同业存单利率上升达100BP,且预计2018 年同业存单利率4.8%以上是常态,由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存款占比不到65%,逐步传导至负债成本后,预计将推升负债成本率高达35BP。此外,由于股份行和多数城商行客户位于一二三线城市,对利率较敏感,市场利率上升也将对存款产生负面影响,存款增长较困难。预计,不少股份行及城商行2018年净息差仍将明显承压,业绩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四大行负债优势明显,较好的客户基础带来存款稳健增长,资产规模有望保持9%左右增速;部分表外融资需求转向表内贷款,经济平稳之下,信贷需求不会差,需求与成本驱动之下,贷款利率将进一步走高;市场利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