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前西方文论中关于“模仿说”的嬗变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西方文论梳理

(完整word版)西方文论梳理

西方文论梳理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柏拉图主张文艺摹仿说。

作为摹仿,它必须由三个侧面才能形成其完整的意义结构,即:作为摹仿对象的摹型;作为集中体现摹仿过程的摹仿者;作为摹仿结果的摹仿品.柏拉图正是从这三个侧面阐释了文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承认艺术把世界当作蓝本,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但柏拉图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理念摹仿物。

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

柏拉图认为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

而其中器物的使用者具有关于器物的知识和经验,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

(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

2,柏拉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的?(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

(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

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危害城邦。

(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3,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因而柏拉图的结论是“摹仿术乃是低贱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能太认真地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作依据的正经事物看待。

”根据这样的看法,柏拉图断定文艺作为一种摹仿品是低劣的。

“模仿说"的起源与发展

“模仿说"的起源与发展
l “ 模 仿 说 ” 的 萌 芽 时 期
关于艺术的起 源 ,艺 术史 上 出现过 很多 种 学说 ,而模 仿 说是

2 .2 比较柏拉 图和亚 里士多德的思想 的异同 从 苏格拉底到柏 拉图和亚里 土多 德 , “ 模仿 说 ” 己渐于 完整 。
种关 于艺术起源 问题 的最 古 老的 理论 ,这一 学说 始 于古 希 腊哲 亚里土 多德的 “ 模仿说 ” 是在继 承和 发展 老师柏 拉 图观点 基 础上 学家 , 其认 为 :艺术 起 源于人 类对 自然 的模 仿 。模 仿 说作 为 西方 形成 的 ,更具有唯物 主义 的性 质 ,但他 们关 于 “ 模 仿 说” 的 观点 文 论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经 历 了 丰 富 的 发 展 和 变 化 ,西 方 艺 术 理 论 史 是有 区别的。首先他 们的哲 学基 础不 同 :柏 拉 图的 “ 模 仿说 ” 是 上很多理论 家和艺 术家对 “ 模 仿说 ” 都有 阐述 和继 承发 展 ,或者 属于客 观唯心主义观点 , 他 认 为文艺 的源 泉不 是社 会生 活 而是 神 是补充修 改 ,甚至是质 疑,但 是无论对这一 学说给予 肯 定或 否定 , 的精神 。和柏拉图 以 “ 理 念”4 为基础 的唯 心哲 学体 系相 反 。亚 里 这些 阐述都 丰富 了 “ 模仿说 ” ,并使它 以发展变化 的形态 存在 于理 士多德肯定 具体存在 的事物 是 “ 第 一实体” 肯定 了艺术 的真实 性 , 论史 中的各 个 部 分。虽 然 不 同 的理 论 家 在 各 自的理 论 学 说 中对 并且艺术 能够 揭示事物 的本 质和 规律 ,从而 改 正 了柏拉 图 的艺 术 “ 模仿说 ”的论述 和侧 重点都不尽相 同 ,但有一 点基本 一致 ,那 就 是虚构 的理念观点 ,而且 他第 一个 提 出模仿 是创 造性 的 ,是 对 人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柏拉图的摹仿说

柏拉图的摹仿说

柏拉图的摹仿说作者:柯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5期[摘要]“摹仿说”是西方探究文学艺术起源最早的理论观点之一,这一观点曾雄踞西方近两千年。

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在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探索中,提出了“摹仿说”。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

下启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的研究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柏拉图的“摹仿说”从对理式的不断探索中开始,进而延伸到对文学艺术的摹仿研究以及对文学艺术摹仿的批判中来的。

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

柏拉图肯定了文学艺术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否定了其真实性,并要求文学艺术创作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

他的“摹仿说”是对文学艺术本质探索的一大重要进步。

[关键词]和谐说;理式;摹仿说;真实性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艺术“摹仿说”是雄霸西方千年的文学艺术理论,“摹仿说”被作为经典的文学艺术理论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理式(原型),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这种摹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摹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

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也继承了艺术摹仿说,直到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家们还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可以说是摹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现代人所谓的imitation(摹仿)概念,源于古希腊语,主要表示惟妙惟肖的哑剧表演,角色扮演或摹仿别人的言行笑貌。

古希腊语,经常被英译为imitation(摹仿)或representation(再现)。

实际上,该词还可以英译为reproduction(复制),remaking(再造)或copying(拷贝)等。

因此,在西方美学或文论中,所谓艺术“摹仿论”(theoryofimitation),也被称之为艺术再现说(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

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

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

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

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

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

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

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

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

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

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

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摹仿自然的艺术则是得到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是微不足道的。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古代文学艺术影响【摘要】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从古代希腊哲学的发展史看,进而从全部西方哲学史来看,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在古希腊文论中,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涉及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构成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后世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文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古代时期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的把握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文艺理论;影响一、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认知1.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内涵艺术是摹仿,在古希腊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念。

在《诗学》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以及柏拉图的关于文艺是摹仿的说法,但是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新的开掘,比此前哲学家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他从批判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机械“摹仿说”着手,建立了自己能动的现实主义的“摹仿说”。

他针对柏拉图将本质和现象相割裂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指出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本质就在实物之中。

作为对现实的摹仿,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事物,而且能够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摹仿并不是柏拉图照镜式的“摹拟”,而是创造性的“摹拟”。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这并不等于艺术可以脱离现实事物的个性而直接摹仿普遍相,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普遍寓于个别之中,只有通过现实事物的个性才能表现真理,故艺术既不能拘泥于个别事物的外在特性,又不能脱离现实事物的个性。

因此,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肯定了艺术的创造性,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而反对拘泥于的外在特征与凝固状态。

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虚幻“理式”概念,把文艺摹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并明确说明艺术的摹仿对象不仅是自然还有人的生活因而主张摹仿人的行动。

论古希腊“摹仿”说

论古希腊“摹仿”说

论古希腊“摹仿”说摘要:古希腊文论中的“摹仿”说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十分重大,古希腊多位重要的哲学家都对“摹仿”进行了自己的阐述,不断发展了“摹仿”说。

关键词:摹仿说文艺和现实文艺与技艺文艺的本质引言古希腊文论中的“摹仿”说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十分重大,古希腊多位重要的哲学家都对“摹仿”进行了自己的阐述,不断发展了“摹仿”说。

认真剖析“摹仿”理论,它其实包括了三个相关的命题,即第一是“文艺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第二是“文艺与技艺是否有区别”,第三是“文艺的本质是什么”。

纵观古希腊哲学家们对“摹仿”的理论阐释,我们发现了古希腊人对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文艺的认识不断清晰。

因此,以“摹仿”说为切入点来理解古希腊文艺理论是比较有益的。

一、“摹仿”说的提出和初期发展“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一直在探索宇宙和人类本身的奥秘。

事实证明,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哲学。

”[1]“摹仿”说的提出,同古希腊哲人探索自然奥秘是紧密联系的。

赫拉克利特第一个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这一命题,但是他为什么这样提呢?爱琴海孕育了海洋型的古希腊文明,大航海直接推动了海上贸易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速了古希腊人对于自然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往往同时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逻辑学家,而哲学是被纳入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的。

在人类童年的时期,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局限,各种学科属于混沌状态。

文学、历史和哲学还没有明确被区分,可能是外部语言形式的不同使哲人们朦胧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不同。

所以,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艺术摹仿自然”的命题也可以视为是哲学认识外部世界的一个命题。

赫拉克利特站在自己朴素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提出该命题,并非是要求艺术简单地再现自然,而是要求艺术揭示自然生成的规律。

这是纯粹的自然科学的要求。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纺织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论古希腊罗马“模仿说”的发展和进步

论古希腊罗马“模仿说”的发展和进步

论古希腊罗马“模仿说”的发展和进步作者:杨国丽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西方文艺思想史上,“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从古希腊艺术出现的那天起,就无形中模仿着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模仿说”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

模仿几乎被看做最原始的美术理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也正是由于它漫长的发展历程,有关“模仿说”的理论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模仿说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艺术”是与”模仿”等同的,他们对模仿的概念也限于此。

一、柏拉图“模仿说”柏拉图是古希腊模仿说的集大成者。

在柏拉图看来,模仿不仅限于绘画或雕塑等视觉艺术,但艺术就是模仿的一种,柏拉图的艺术观念首先就是以“艺术即模仿”为基础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首先有一个绝对的“理念”存在,具体的事物或物质首先就是对这个“理念”的“模仿”,而艺术家绘制的图画中的事物形象则是对前一个模仿物的“模仿”。

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以最著名的床的例子说明他的理论:世上的床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够区分出床,说明存在着一种床的理念。

木匠用具体的材料做出特定的床,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模仿。

画家描绘的床并不是对木匠做的床的真实再现,他描绘的仅仅是床在视觉上的外形,是他从特定的角度、特定光线下看到的床。

因此,画家与永恒的真实,也就是理念,隔了两层。

而画家知晓的仅是某一张具体的、木匠制作的床的外形,却对床的真正的理念或实质并不了解,他笔下描绘出来的床只是个别的床的影子,柏拉图把艺术模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柏拉图认为,画家与一面镜子没有太大的的差别,他与它,制造出来的同样是事物的影子: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很快的制作出太阳和天空中的一切,很快的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至文艺复兴西方文论中关于 “模仿说”的发展

班级:12汉语言专接本 学号: *********** 姓名: *** 2

模仿说作为起源诸学说中提出最早,影响最广的一种理论,在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双重性。自古希腊文明初始发展时期即被提出并迅速传播开来,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理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和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原则与特征。“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自产生至文艺复兴时期“模仿说”的演变和发展变化。

历史的审视模仿说,会发现早在古希腊文化发祥之际,无论在观念还是行为上,模仿就作为美得萌芽,得到广泛关注和日益深刻使用。可以说,自人们有了语言、行动力就是在对客观现实进行模仿。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声音……

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色诺芬等古希腊最早的一批美学家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英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模仿心灵”等观点,坚持了艺术的现实品格,为“模仿说”的孕育与发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但最早在著述中体现模仿论思想的是诗人、哲学家色诺芬尼,他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摸样,马上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和塑出狮子的神像了。”言外之意,人是模仿自己的样子画出和雕塑神像的。此后,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辩证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研究。德谟克利特认为“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3

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提出了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探讨了美和善的问题

苏格拉底摆脱了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文艺和美的束缚,发展了传统的模仿说,把艺术模仿的主要对象由自然发展为社会和人,对人的艺术的模仿强调通过外部形态的模仿传达人的灵魂,表现人的灵魂、内心世界,绘画应“描绘心灵的性格”从标志古希腊艺术模仿说走向了深刻追寻内在的真实的新境界。社会学角度研究文艺,丰富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内容。但他的美在功用的说法存在美善不分的倾向,并且他的神学目的论把文艺创作神秘化了。因此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久远又复杂的。

柏拉图 对模仿说做了客观唯心的解释。认为:一切知识都建筑在概念之上,真理是心中的概念与存在于心外的概念相符,称心外的概念为“理式”。心中的概念是心外概念的摹本,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两者相符,就能得到真实的认识,否则就是虚妄。理式世界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以理4

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对模仿的否定)“理式”为艺术的最终根源现实世界是对其的模仿,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是第三性的,因此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三种床”(《理想国》卷十):“理式”的床 - “木匠造出来”的床 - “画出”的床“模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全部思想奠基于“理念”这一核心概念之上,继承了苏格拉底模仿说的精神,承认“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恶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或乐。除此而外”“别无其它了”。又从理念论的角度对苏格拉底的模仿理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两层”以精神实体理念作为艺术的最终根源,并把文艺贬低为比现实世界低一等的东西,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世界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的第二自然,这又从价值论的角度抬高了文艺活动的

亚里士多德 亚里斯多德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大大发展了传统的模仿论 5

第一、明确肯定文艺模仿的本体地位,指出并使模仿说的性质发生了转变。认为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模仿的艺术”和柏拉图所说的“模仿的艺术”含义不同,区别第一,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职业性的技艺与美的艺术,扩大了“模仿艺术”的范围。柏拉图把模仿的艺术与职业性的技术相提并论,只承认来自神的灵感的艺术是美的艺术,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模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模仿艺术的区别。柏拉图完成了模仿说从自然观点向社会观点的转变,但受神学目的论的制约,他认为文艺模仿的只是虚幻对象的外形,因此对模仿艺术是否定的。

亚里斯多德指出,“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它把文学创作活动归结为人类先天具有的禀赋,从发生学的角度肯定了艺术创造是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的能力,这就给“人人都是艺术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对柏拉图文艺观念的发展,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使模仿说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德谟克利特),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柏拉图),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不是与真理隔了两层的“影像”)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这是对模仿说的最高肯定和赞赏。

第二,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6

当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虚构题材。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除第一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因而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第三,亚里斯多德指出了艺术模仿的审美心理效果,认为模仿是人产生快感的源泉。所谓“快感”,亚里斯多德认为“快感可以假定为灵魂的一种运动——使灵魂迅速地、可以感觉到地恢复到它的自然状态的运动……凡是能造成上述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愉快的;凡是能破坏上述状态的或造成相反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苦恼的。所以,一般说来,恢复自然状态,必然是使人愉快的”艺术模仿之所以会让人产生愉快感,是因为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从艺术品本身产生一种认知感,“即使所模仿的对象并不使人愉快……欣赏者经过推论,认出‘这就是那个事物’,从而有所认识”,从而使人产生愉快感

第四,亚里斯多德揭示了艺术模仿的创造特质。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例如诗人把事物的实体存在转换为语言符号的存在。因此,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在同神学文艺观作斗争时,就是以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为武器的;187

世纪,启蒙思想家在与新古典主义文艺观作斗争时,同样利用了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

中世纪文学艺术理论思想只是神学的一部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西方文论经历了一千

多年的漫长神学统治后重新向人学回归 。中世纪早期的美学思想、文艺观念较多倾向于唯实论,盛期以及晚期则较多倾向于唯名论,这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交替影响的反映。

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家们最初驳斥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对文艺的否定,清除了神学家加在文艺上的种种罪名,为文学作辩护。其后,这些文论家们又与当代反对文艺的保守派进行激烈的斗争,为文艺地位的巩固而呼号,并且对文学辩护。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思想观点和艺术准则重新得到继承和发展。

达芬奇 十分重视对自然的临摹,认为绘画长生与自然,是“自然合法的女儿”,“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成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他认为画家的心灵应该反映现实,而回话就是反映现实的模仿。文艺源流上反对单纯的模仿他人的古典主义, 认为画家如果只知道抄袭他人的风格而不直接去模仿自然,那么“他在艺术上只配当自然的徒孙,不配当自然的儿子。” 他的绘画蓝本是自然现实,他的师法自然观8

有别于古代艺术自然模仿以课题为主的强调主客体统一,而是主客体的各自独立,艺术表现以主题为主,这正是近代意识不同于古代思想之处

同时提出“普遍自然”和“第二自然”的学说,说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即艺术必须典型化,“第二自然”强调的是艺术不但要模仿自然事物的形象,还要模仿自然创造事物形象的方法,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创造。。此外,与他同时代的米开朗琪罗,瓦萨罗,莎士比亚都是“艺术模仿自然”之一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坚持者。

从艺术与现实的模仿关系上看,达·芬奇认为绘画能够比诗歌模仿的更为真实:是西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觉的诗画比较。开了西方近代艺术比较的先河。思维方式上,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等级森严以及在精神生活各领域人为地分出不同价值等级的社会惯性、思维惯性所规定的轨道 。

总结 从学理的层面说,模仿说与古希腊哲学观念的发展休戚相关。纵观“模仿说”及其在欧洲文论中的发展可以看到作为接定义是本质的理论观念,几经沉浮,但一直源远流长。作为文艺的现实主义规范着眼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模仿自然”作为自己的创作准则,尽管对模仿与自然有各种解释,从“艺术模仿自然”到柏拉图的艺术模仿最高“理式”世界,再到艺术是现实的忠实“摹本”。源于现实归于现实的根本原则是符合艺术发展显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