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地区由于降雨过多、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的地表积水过深、积水时间过长,给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的现象。

城市内涝的解决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是几种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一、改善排水系统:1.提高排水设施的容量和效率:增设雨水口、雨水篦等设备,提升城市排水设施的容量和效率,可以更快地将积水排出。

同时,需要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定期清理疏通雨水管道,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2.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通过调蓄和自然沉淀的方式,减少雨水排放的冲击力,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3.提高排水能力: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加大雨水与生活污水的分流处理力度,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压力,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二、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尽量减少非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绿地和水体的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2.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合理布置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增加城市的水体面积和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减少水体排放的压力。

3.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例如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地表积水的形成。

三、加强城市管理和应急准备:1.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清理疏通雨水管道、检修雨水设施等,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和正常运行。

2.建立城市内涝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建立城市内涝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内涝情况,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对公众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大众对城市内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应对内涝的能力。

总之,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政府、专家、居民等各方面的合力,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应急准备等措施,减少城市内涝对城市的影响,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设施建设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设施建设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城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1. 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考虑地形、气候、人口密度等因素,科学规划城市的排涝系统,可以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合理分配城市面积内的河道、湖泊、水库的容积,使其起到调节降雨过程的作用,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2. 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是防洪排涝规划的落实,也是保障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包括建设雨水排放管道、建设拦洪墙等,以确保雨水可以迅速排走,减少内涝的发生。

其次,我们还应该加强河道的清淤工作,保证河道的通畅,提高其排水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比如建设堤坝、蓄洪区等,以应对突发的洪水。

3. 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与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扩张和地下排水系统的不畅通,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由于河道清淤工作不及时和不彻底,导致河水排放困难,出现污水倒灌现象。

此外,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导致蓄洪区的减少,降低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分配城市用地,保留足够的蓄洪区,确保城市的防洪能力。

其次,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其顺畅运行。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提高城市的自然蓄水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河道的管理和清淤工作,确保河道通畅,并及时疏散河水。

另外,加大对城市防洪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设施的完善和有效运行。

同时,还要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布洪水预警信息,以便市民做好防洪准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居民生活不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积水浸泡基础设施等。

因此,探究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对于城市规划和防洪排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短时间内强降雨增多,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 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不利于雨水快速排放。

- 水系不畅:城市水系受到污染和人为填埋,导致自然调蓄能力下降。

2. 人文社会因素- 城市规划滞后:部分城市在扩张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建设,排水设施陈旧。

- 建筑密集:城市建筑密集,道路硬化面积大,地面渗水率降低。

- 绿化不足: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自然调蓄雨水的功能减弱。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预防和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体系,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进行准确预报。

-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居民。

2. 完善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大投入,更新老旧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 科学规划新建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 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排放和利用,合理规划绿地、水系等空间布局。

- 推广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提高地面对雨水的渗透能力。

- 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 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

-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内涝治理工作,形成共治共管的良好局面。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洪排涝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浅谈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设计【摘要】城市雨水系统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雨水系统建设滞后且标准偏低,导致雨水不能迅速排放,引发城市内涝问题。

规划好城市雨水排涝系统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主要简述了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雨水排涝系统建设标准前言近年来,城市大规模发展的同时,雨水系统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雨水系统。

当城市遭受一次次暴雨来袭时,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损失和不便,也使城市屡屡出现汽车“潜水”、市民“看海”的奇景,且每逢暴雨必有重要城市发生内涝,北京“7·21”和郑州“7·20”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悲剧,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城市雨水设施普遍存在的“短板”。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因此,对城市雨水排涝工程进行建设规划时,应遵循“源头下渗减量、过程提标传输、末端调蓄排放”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响应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补齐城市雨水设施短板,使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城市雨水排涝系统设计原则:(1)充分利用现状设施,因地制宜,优化系统。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状设施,统筹兼顾,保障城市水安全,提升城市排涝水平。

(2)合理确定雨水系统建设标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结合城市规模确定雨水系统建设标准。

(3)技术先进、经济适用。

突出规划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前期投资的合适性。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项目建设,优先建设重点工程,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1、城市雨水系统水力计算(1)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标准选择根据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 - 2021),按照城市规模、重要程度,结合城市建设不同区域,选择雨水管渠不同的设计标准和内涝防治标准。

城市排水与防洪

城市排水与防洪

城市排水与防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排水系统的建设和防洪措施的实施。

城市排水与防洪是确保城市运行正常和居民生活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城市排水与防洪的意义、现状以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一、城市排水与防洪的意义1. 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城市排水系统能够将雨水和污水有序排放,避免积水导致交通普遍堵塞和城市基础设施破坏。

2. 保护生态环境:恶劣的排水系统不仅会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还会导致污染物进入河流和湖泊,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3. 预防洪水灾害: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并在洪水来临时快速将水排走,降低洪水对城市和居民的危害。

二、城市排水与防洪的现状目前,许多城市在排水和防洪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不合理的排水系统规划: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地形,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规划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排水不畅、积水严重等问题。

2. 排水设施老化:一些城市的排水设施存在老化和缺乏维护的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排水需求,增加了城市内涝和洪水的风险。

3. 地下管网问题:一些城市的地下管网因为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过关等原因,导致排水困难,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三、解决城市排水与防洪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城市排水与防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 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根据城市的地形和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雨水和污水能够有序排放,避免内涝。

2. 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对排水设施的建设投入,更新和维护管网,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排水。

3. 统筹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分配,降低排水需求,减少排水系统压力。

4.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考虑气候变化对城市排水和防洪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建设雨水花园、疏通河道等。

5.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防洪意识,加强公众参与城市排水和防洪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的效应。

《2024年从郑州“2021.7.20”暴雨洪涝思考北京的城市内涝防治》范文

《2024年从郑州“2021.7.20”暴雨洪涝思考北京的城市内涝防治》范文

《从郑州“2021.7.20”暴雨洪涝思考北京的城市内涝防治》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中国各大城市亦时常面临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郑州“2021.7.20”暴雨洪涝灾害便是一次鲜明的例子。

此次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我们城市规划及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同样面临着城市内涝等问题的考验。

本文将通过分析郑州暴雨洪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北京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的策略。

二、郑州“2021.7.20”暴雨洪涝的成因分析郑州“2021.7.20”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既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有关,也与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

首先,气候因素是导致此次灾害的直接原因,连续强降雨超出了城市的排水能力。

其次,城市规划方面,部分区域缺乏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老旧排水系统难以应对如此强度的暴雨。

此外,城市地面硬化导致雨水无法快速渗透,也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

三、郑州暴雨洪涝防治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暴雨洪涝灾害,郑州在防治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首先,应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与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应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还应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地面的渗水能力。

在应急救援方面,应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救援效率。

同时,还应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四、北京城市内涝防治的策略建议针对北京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北京应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与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应加强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完善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接收。

3. 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地面的渗水能力。

同时,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4.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洪涝灾害等气候变化对城市道路排水的影响和治理措施

洪涝灾害等气候变化对城市道路排水的影响和治理措施

洪涝灾害等气候变化对城市道路排水的影响和治理措施作者:黄杰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8期摘要:2013年以来,中国多个城市出现了内涝。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

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

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关键词:暴雨天气城市道路雨水管线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1、前言全球气候异常,极端气候天气多变,暴雨成灾给城市交通和生活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北京、武汉、重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遭遇暴雨袭击而致的城市内涝随处可见,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

这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楼林立、路网纵横的城市,在人们看不到的地下,是滞后的排水系统。

2、城市内涝问题的外因极端天气增多城市内涝问题的外因。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方出现特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

同时热岛效应也加剧了暴雨的形成。

城市建大以后,局部的小气候就会发生变化,阳光照射下来,硬化地面的温度相对来说比泥土地、草地小气候的温度要高很多,城里的温度要比郊外高好几度,人是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出来。

局部的城市有热岛效应,地面的高温垂直上升,形成冷空气对流,就容易形成降雨。

现在的热导效应,实际上就是有一团热气停住了,又不与外面的空气交流。

所以,这些水就像一脸盆水突然浇到头上。

3、城市内涝问题的内因3.1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绿地少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发建设是内涝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

城市建设的扩张, 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 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城市内涝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财产损失,还会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导致短时间内降水量增大,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排水系统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同时,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过多,影响了雨水的自然渗透,降低了地表的排水能力。

3. 管道设施老旧:一些城市的排水管道设施老化、管径过小、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

4. 人为因素: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堵塞了排水管道,降低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城市内涝的对策1. 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规划排水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采用透水性好的建材,降低地表径流的形成。

2.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大投入,对老旧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引入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技术,将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排水系统监控技术,实时监测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制定关于城市排水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共同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作者简介】谢映霞(1955-),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2-12-28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02-0045-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从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及排水专项规划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最佳实践经验,从系统构成、规划理念、规划标准、规划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我国的雨水规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排水规划的发展思路和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规划对策。特别提出了构建大排水系统的概念,并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结合实践进行了说明。【关键词】城市内涝灾害防治;规划理念;规划标准;设计方法;雨水影响评价;内涝风险评价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e land use layout, and the special drainage planning. Based on the advanced concepts and successful practical experiences abroad, the paper conducts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storm water planning from aspects including system composition, planning concepts, planning standards, planning method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before putt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houghts for drainage planning and th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for prevention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s.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stablishing large drainage system in particular both in theory an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KEYWORDS: prevention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planning concept; planning standard; design method; stormwater impact evaluation; waterlogging risk evaluation

1 引言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2011-2012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南京、杭州、海口、南昌、潍坊、莆田等多个大城市发生内涝,城市积水严重,造成交通瘫痪,给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特别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近年来最大一次降雨袭击,全市平均降雨量170mm,城区平均降雨量215mm。其中暴雨中心房山区河北镇日降雨量达541mm,最大小时雨量95mm。中心城区63处主要道路因积水导致交通中断,全市受灾人口119.28万人,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8.35亿元。北京市“7.21”特大洪涝灾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内涝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其实城市内涝灾害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各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2个省的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调研显示,自2008年,有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调查城市的62%;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个,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城市。内涝灾害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mm的城市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mm的超过90%;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表1)。2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剖析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暴露出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观念体制问题,也有排水系统本身的问题,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更是推波助澜,放大了内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很复杂,概括起来与规划及用地相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2.1 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暴雨发生频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极端天气频发,降雨量增加,很多

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谢映霞

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谢映霞

DEVELOPMENT OF DRAINAGE PLANNING IN VIEW OF FREQUENT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S

XIE YingxiaAnnural Conference Reports年会特邀报告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3年 第37卷 第

2期

VOL.37 NO.2 FEB. 2013

46

京西郊受纳水的大水库玉渊潭也从文革前160万m3的库容降到现在不足60万m3库容,城市受纳水体不足,排水系统无出路。2.3 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土地高强度开发引发的城市地区地形地貌变化、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排水体系、破坏了原来的水循环系统。原有的湖泊水系改变了,原有的排洪通道填掉了,不仅调蓄容量变小了,洪水出路也减少了。例如,北京白颐路上的排水边沟因为要增加交通流量而荡然无存(图3,图4)。2.4 地表径流发生变化地表径流改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城市内不透水面积增加,蓄水面积减少,地面沉降等下垫面情况发生改变,使得径流形成规律发生变化,同量级暴雨的产流系数增大,加大了城市地区的径流,即雨水向低洼地更快汇集。2.5 原有管网规划设计标准偏低雨水系统安全可靠性与规划设计标准直接相关。在排水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中,重现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其表示设计暴雨强度出现的周期,它是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积水后财产损失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城市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一直比较低,以前建设的城市雨水排水工程绝大多数为1年或低于1年重现期的设计标准,甚至有1年2遇、1年3遇,1年4遇的设计标准。这大大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设计标准。表1 2008年以来中国351个城市内涝的基本情况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waterlogging in 351 cities of China since 2008内涝事件数量(件)最大积水深度(mm)持续时间(h)1~2≥3Total15~50≥50Total0.5~11~12≥12Total城市数量76137213582623202020057277城市比例22%40%62%16.5%74.6%91.1%5.7%57.0%16.2%78.9%地方出现特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再加上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每年夏季大部分城市都会遭遇强降雨的袭击。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迅速发展的城市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改变了城市降雨中心的分布和强度。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显著。这是因为城区在同样天气下比郊区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上城市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热量,形成热岛效应,进而产生雨岛效应,大城市及高度城市化地区更易产生这种现象,更容易成为区域的暴雨中心,高强度暴雨可能的频率更高。

2.2 河道行洪能力缩减,雨水调蓄能力减小随着城市向周边扩展,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演变成城市的内河,行洪能力缩减。而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经过大规模改造,已所剩无几,幸存的河流水面也大幅度减少,例如北京的前三门,首段18.8km护城河在1965-1985年间改为暗沟,大大降低了雨洪水的通行能力;调蓄雨水的能力大大降低。城市水系不断萎缩。以闻名于世的“百湖之市”武汉为例,2010年水域面积比1991年减少约39%。1950年代主要城区湖泊127个,目前仅存38个;湖泊面积到1980年代已由1581km2缩减为874km2;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km2(图1,图2)。北京原来蓄水量28万m3的莲花池,从1970年修铁路开始陆续填埋,现在已无蓄滞水功能;北

图1 武汉市1991年南湖、东湖等水域面积 Fig.1 The water areas of South Lake, East Lake and other stream in Wuhan in 1991

图2 武汉市2010年南湖、东湖等水域面积Fig.2 The water areas of South Lake, East Lake and other stream in Wuhan in 2010

图3 北京老白石桥Fig.3 Image of old Baishiqiao in Beijing

图4 北京新白颐路Fig.4 Image of new Baiyi Road in Beijing472.6 城市规划建设机制不顺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城市面积不断向外围扩张,以前的上游变成了下游,原来设计的满足原有片区的排水系统难以承接不断增大的汇水面积上的雨水,上游新建地区不断排入的雨水,使得老管道远远达不到排水要求。 另一个问题是建设机制问题。管线是随道路敷设同步施工的,但由于建设主体各有分工,道路建设和排水管网建设维护不是一个部门,往往道路、排水设施建设施工不同步,形成断头路,断头管,造成排水无出口。河道整治又是另一个部门,河道整治跟不上,不能满足排水水位要求,暴雨时经常发生河水倒灌的现象。

3 排水规划发展趋势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问题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2年8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长江、黄河防汛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范;指出目前许多城市对给排水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暴露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不足,要求必须深刻吸取教训,下决心加强城市排涝设施规划和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并提出了“城市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提高排水标准”;“强化城市排水和内涝应急管理”3点具体意见。同年9月温总理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答记者问时又指出,中国“现在的城镇化应该说是不完全的城镇化”;还强调“城镇建设必须科学规划,不仅要注重地上高楼大厦,而且要十分重视地下管网的建设。城市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温总理的讲话为未来排水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排水规划和排水设施的建设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城市内涝致灾原因和城市建设规模密切相关,也和城市开发建设模式有关,反思当今城市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很明显已不能适应对城市内涝防治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城市变化对排水系统的影响很大,规划对此缺乏考虑和有效的对策,不能很好的指导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4 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规划对策4.1 做好排水规划 现有的法定规划中,虽然都有排水规划的内容,但大多数形同虚设,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业规划,虽然覆盖面大,深度不够。受时间进度、资料条件等限制,不可能做得很细,特别是受比例尺度限制,管线、蓝线、绿线等都难定位;详细规划中的排水专业规划,虽然比较细致,有一定的深度,但系统性差。从排水专业角度看,现在的状况是有设计,无规划。排水规划更多的侧重于管道、泵站等排水设施的布置,其计算也是为了核定设施规模,而对大小排水系统的衔接、管道和河道的衔接考虑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 再来看城市用地规划和排水规划的衔接。城市用地分类基本没有考虑土地和地表径流的关系,做城市用地布局时很少考虑雨水排水的出路,做城市竖向设计和道路竖向设计时,也很少结合雨水的综合利用和排放,导致排水不畅。例如城市中的绿地是难得的透水地面,但很多城市绿地都比道路标高要高,无法接纳附近的雨水。 城市内涝防治是系统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来解决,关键要和规划用地相结合;工程不再是配合,内涝问题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来解决,而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优先解决排水去向和大通道;多专业协调联动,使规划能够顺应原有的自然水体,适应原有的自然蓄水和排水条件,符合千百年来自然界水循环的机理。因此,城市规划是内涝防治的顶层设计,做好排水规划是内涝防治的关键环节。4.2 构建大排水系统国外发达国家城市排水一般都有两套系统。即小排水系统(minor system)和大排水系统(major system)。小排水系统主要针对城市常见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2-10年一遇,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大排水系统主要针对城市超常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0-100年一遇,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传输小暴雨排水系统无法传输的径流。该系统也可以称为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是输送高重现期暴雨径流的排水通道。也有的国家将大小排水系统称为“双排水系统”(dual system)(图5)。而中国目前仅有小排水系统,或叫管道系统,在已有规划体系中,没有大排水系统的概念,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的城市内涝防治系统。我国在流域层面已经建设了一套防洪工程体系,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目的是防止客水进入城市;也有一套城市管网排水系统及相应的标准规范,但对于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暴雨径流没有说法,既没有统一的设计方法,也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划设计规范,当然也缺乏相应的工程设施和综合手段。 过去常用的内涝概念一般是指低洼地水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