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务公司接触网施工工艺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接触网工艺标准
第1页共15页 电 气 化 接 触 网 专 业
工 艺 标 准
编制: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公司
二00三年七月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接触网工艺标准
第2页共15页 前 言
施工工艺是工法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 是促进企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强化施工技术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用户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施工工艺的特点的,着重在工艺的美观上面,着重在工艺标准的统一上面,目的是为了打造我公司自己的特色产品,树立我公司自己的品牌形象。
为了力求完美,保证本工艺标准的正确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满足《设规》、《施规》、《验标》及有关国家标准的同时,我们组织公司接触网专业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将施工中的经验、好的施工方法总结出来,并对本工艺标准进行审阅修改,提出宝贵意见,汇总统一后,将本工艺编制成册,最终作为公司各线接触网专业的统一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公司领导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电化一、二段广大技术人员参与了编写,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忠心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人员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问题,恳请批评指正。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公司工程部(Email:ztwdgs_08@),供今后修改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
主要编审人:赵松明 罗亚文 许小明 何明全 刘志军 刘国红 盘泰敏 刘农光 邹少龙
编 者
2003、7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接触网工艺标准
第3页共15页 目 录
1 侧沟改移、路肩恢复、石围子、护坡砌护 ································································· 1
2 基础及预制件施工 ········································································································· 2
3 拉线安装 ························································································································· 3
4 软横跨安装 ····················································································································· 4
5 支持结构安装 ················································································································· 6
6 吊弦预制与安装 ············································································································· 6
7 附加导线施工及各类跳线安装 ····················································································· 7
8 电连接安装 ····················································································································· 9
9 接地引线安装 ··············································································································· 11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接触网工艺标准
第4页共15页 1 侧沟改移、路肩恢复、石围子、护坡砌护
1.1 侧沟改移
1.1.1 支柱和排水沟发生干扰时,应对排水沟按原沟的宽度、深度进行改移。
1.1.2 原有盖板(或行人较多地段)的水沟恢复时应铺设盖板,盖板的形状和规格应与原有盖板保持一致。
1.1.3 侧沟改移的形状、要求如下图所示(见图1):
图1 侧沟改移示意图
说明:1 、α角的角度宜为30゜,困难情况下不大于45゜ ;2、
水沟距支柱边缘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有条件的情况下宜取400mm ;3、侧沟原则上应往田野侧改移,在田野侧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往线路侧改移。
1.2 路肩恢复
考虑到回填土雨后易下沉,支柱地面以上部分应进行三面或四面培土处理,并适当高出路肩面,培土形状及尺寸如右图(见图2)。
1.3 石围子、护坡、挡墙恢复
1.3.1 石围子护坡砌石应按设计施工,砌石应棱角分明,直砌到顶,不得出现内凹外凸现象。
1.3.2 挡墙恢复后应与原有挡墙一致。
1.3.3 勾缝:保持与原有勾缝一致,在无参照的情况下,宜勾凹缝,缝直径为10~20mm。 b b b
b b
支柱基础 α 400mm
60° 300mm 200mm 路肩面 路肩面
图2 支柱培土示意图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接触网工艺标准
第5页共15页 2 基础及预制件施工
2.1 钢柱基础及容量大于200的混凝土支柱基础
2.1.1 基础表面应平整、棱角分明,不应有蜂窝、麻面、棱角损坏现象。
2.1.2 基础应根据软横跨支柱的尺寸和受力情况等计算出基础表面的坡度,浇制时预留坡度,宜采用无垫片施工;两边悬挂的软横跨支柱基础或硬横梁钢柱基础,其基础面应水平。
2.1.3 为防止基础螺栓锈蚀、损坏,螺栓应进行防锈包扎。
2.2 拉线基础
2.2.1 拉线基础外露部分应符合要求,其顶部及尺寸应如下图所示(见图3)。
图3 拉线基础及其顶面示意图
说明:如有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施工,设计无明确规定的按照此图施工。
2.2.2 拉线基础表面应平整、光滑,棱角分明,不应有蜂窝、麻面、棱角损坏或露筋现象。
2.3 基础帽
2.3.1 基础帽的几何尺寸,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
2.3.2 基础帽顶端部分的形状,尺寸确定参照下图所示(见图4):
图4 基础帽浇制示意图 100mm 100mm
地面
A
B 钢柱主角钢
b a
200mm A
B
地面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接触网工艺标准
第6页共15页 1)基础帽顶面部分高度b的确定:以基础帽刚好覆盖钢柱底盘最高点,然后分别往两端(最高点A和最低点B)抹成斜坡。
2)顶面棱角线宽度a则根据钢柱和钢柱基础尺寸来确定。
3)顶面四面相交形成的棱角线应分别与基础角和钢柱主角钢的连线重合。
4)同类型(同基础型号和同钢柱型号)的基础帽的a、b值应分别一致。
2.3.3 基础帽各面应平整、光洁,棱角线分明且应呈直线,不应有蜂窝、麻面、棱角损坏等现象。
2.3.4 需单独接地的钢柱基础在浇制基础帽时应预留地线孔或采取其他措施(符合设计要求)引出地线。
2.4 预制件及试验块制作
2.4.1 锚板、横卧板、底板应棱角分明,表面平整,不应有蜂窝现象。
2.4.2 坠砣表面光滑、平整,棱角分明,不得有蜂窝、麻面现象;
2.4.3 为保证坠砣堆码整齐,坠砣中心孔位置应控制在圆心位置。
2.4.4 试验块应按照要求及时制作,试验块表面应平整光洁,棱角分明,不得有蜂窝、麻面、边缘破损等现象。
3 拉线安装工艺标准
3.1 下锚拉线安装
3.1.1 下锚角钢螺栓穿向从下锚侧穿向拉线侧,拉线上部楔形线夹受力面朝线路侧,螺栓销钉应从上往下穿;柱式拉线基础“U”螺栓销钉从线路侧穿向田野侧。
3.1.2 拉线回头制作时,应先在拉线尾端用Φ1.6铁线绑扎3圈;回头绑扎从距线头20mm处开始,用φ1.6mm镀铝锌铁线绑扎,绑扎长度为100mm 20mm
500mm
图5 拉线安装示意图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接触网工艺标准
第7页共15页 100mm,绑扎应整齐密实;拉线回头长度为楔形线夹外500mm(见图5所示)。
3.1.3 拉线的UT楔形线夹凸面朝向田野侧或向下,拉线应绷紧顺直。
3.1.4 NUT型线夹螺栓外露20~50mm。
3.2 下锚补偿安装
3.2.1 在平均温度下,下锚瓷瓶应对齐,如有偏差误差不宜大于150mm;
3.2.2 补偿滑轮组应与路肩面垂直,不得有偏斜现象。
3.2.3 坠砣限制架安装牢固,限制导管与路肩面垂直,坠砣杆安装牢固,垂直于路肩面。
3.2.4 坠砣堆码整齐,上、下相邻两块坠砣的开口方向相互交错呈180º。
3.2.5 多余的坠砣补偿绳应在本线揻成直径为200mm的圆圈,并用铁线绑扎牢固。
4 软横跨安装工艺标准
4.1 软横跨在安装调整好后横承力索应绷直、各受力点(悬挂点)应呈现明显的折角,直(斜)吊弦应顺直,上、下部定位绳应水平,略有负驰度。
4.2 软横跨上、下部固定绳调整螺栓外露20~50mm,横向承力索至上部固定绳最短吊弦处距离为500mm。
4.3 软横跨直吊弦、斜拉线采用两股φ4.0mm镀铝锌铁线拧制,上端做永久性固定,下端做可调性固定。上端环孔应做成水滴形状,环孔直径应为线径的5~10倍,即为20~40mm,环孔的高宽比例应为3:2。环孔收口处,尾线应缠主线3圈,无多余的尾线。制做时,使圈的中心线与本线重合,回头缠绕线与本线垂直,尾线一定要缠紧主线密贴不留缝隙,且不能伤及镀锌层。下端圆环应垂直于线路,圆环与本线对称布置,回头在与本线绕至300mm处揻制直径为50mm的圆环。
4.4 软横跨上下部固定绳在楔形线夹外的回头长度为500mm,回头与本线用φ1.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