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汉合校谱华章 第二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工作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汉合校谱华章第二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工作纪实
编者按:2010年的高考中,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毕业生纳迪尔·伊敏以684分的成绩一举在全疆双语考生中拔得头筹,另外一些毕业生分别考入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大学……民汉合校短短6年时间,二十三中这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校风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了一所党和政府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向往的重点高中。
日前,由自治区文明办牵头,自治区教育厅、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派出人员到这所学校调研了民汉合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徜徉在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只见花木扶疏,绿树环绕,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现代化的教学楼与绿树红花俯仰生姿;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化墙与铺设一新的塑胶操场相互映衬。在这里,“学校大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已然形成。
“合校先合心”理念先行
2004年5月,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2号文件精神,遵照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原二十三中高中部与原五中高中部进行整合,成立了新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
面对民汉合校后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要把民汉合校这项工作真正做好,就一定要合心,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决不能搞形式,绝对不搞两张皮。为此,在民汉合校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就提出“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共创二十三中辉煌明天”的口号。校长魏立新在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强调:民汉师生都是二十三中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地位。在学校,我们讲民族,就讲中华民族;讲利益,就讲国家利益;讲意识,就讲公民意识、法律意识。
然而,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有一个过程。民汉合校的做法起初并不被一些家长、学生理解和接受。
刚进校时,高一(1)班学生纪绍康的母亲纪良就一直心存疑虑:孩子以前和少数民族同学接触较少,来到这里后能否和少数民族同学相处好。开学不久后的一场篮球赛很快打消了纪良的顾虑。原来,二十三中所有的活动都是以民汉联谊班的形式组织的,无论是篮球赛还是歌咏比赛,参赛单位都由一个汉语班和一个民语班共同组成。活动中,孩子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去拼搏,这其中建立的深厚情谊自然是纯理论教育无法比拟的。
学校的这个做法深得学生喜爱,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高三(2)班的路宇仁不仅篮球技术提高了,还学会了简单的维吾尔族舞蹈和语言。采访中,一位班主任对记者说:“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在这种氛围之中,孩子们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一起学习和交流时展现出来的阳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时常会感染我。”
除了各种体育活动外,二十三中还利用主题班会的机会,组织学生们讨论,谈民族团结、谈民汉合校后的可喜变化;每学期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和介绍……
每一次学习都使全体师生进一步坚定了为维护新疆稳定、祖国统一而努力工作学习的信念。“在一起”贯穿始终
这学期,高一年级的班主任玉素甫江与叶春梅结成了对子,两人带的班级门对门,办公桌也紧挨着。教学上,叶春梅在各方面都给玉素甫江以帮助,很快,玉素甫江的汉语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在教学上遇到问题和困难都没有办法解决,现在好了,与叶春梅结对子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她。加上我们用的教材和资料都是一样的,有时我还能够翻翻她的资料,这对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帮助太大了。”玉素甫江告诉记者。
玉素甫江和叶春梅只是“民汉互助对子”中的一对,在二十三中校园里,像他们这样的对子共有41对,没有一位少数民族教师被遗漏。为了使“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达到更好的效果,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将民汉教研组合并,安排民汉教师一起办公;将民汉教学班以交叉形式安排在同一楼层;给民语系教师配备汉语学习机和汉语系教师使用的教学用书。教研活动的无障碍交流带动了各族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高二(10)班的张润丹至今还记得她下铺的玛依拉初来时寡言、羞涩的样子。由于高一年级的宿舍不够用,从博乐远道而来的玛依拉被安排到了高二(10)班的女生宿舍。刚来时,她一句话也不说,课余时间就对着一本相册发呆。张润丹心想,这位小妹妹一定是想爸爸妈妈了。为了让玛依拉尽快适应新环境,张润丹和同学们没事就找玛依拉聊天,教她唱歌,周末时还会带她出去逛逛。在她们的帮助下,玛依拉很快融入到了这个新的环境中。
玛依拉刚进学校的时候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姐姐们的帮助下,她很快能够自己打水、洗衣服了。而张润丹她们的行动也很快在玛依拉心中种下了友谊的种子,有一次班里下课晚了,同学们急急忙忙跑回宿舍去打开水,没想到,宿舍里的所有暖水瓶都已经被玛依拉灌满了。
张润丹说:“那一次我太心疼妹妹了,要知道,我们宿舍在四楼,她一个人打那么多水不知费了多大的劲儿呢!”
在二十三中将近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下来,家长潘辉明显看到了孩子在学习、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成长。今年校运动会时,儿子拍的照片中不仅有同班同学,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同学。“这是我们联谊班的同学,我们一起参加比赛呢,这是某某、这是某某某……”孩子做着解说。“高中时期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几年来,我看到的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待人接物方面,在对大是大非的判断上,我很看中这一点,”潘辉说。
德育教育润物无声
在二十三中的老师眼中,学生不分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孩子。
有一次,高二(10)班班主任张红经过教学楼二楼楼道时,看到一名女生痛苦地扶着墙,像是生病的样子,一旁的同学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孩子,你是哪个班的?怎么了?”张红赶紧上前询问。得知这名女生是阿不都许库尔老师班上的学生后,张红老师又忙着帮忙联系班主任,直至孩子的病痛有所缓解,她才放心地离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师如此,孩子们亦如此。走在二十三中的校园里,无论你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老师,迎面走来的学生都会彬彬有礼地道一声“老师好”。二十三中的老师和孩子就是这样,不分民族、不分年级,在他们心中,“我们就是一家人”。而形成这样好的氛围,学校常抓不懈的德育教育功不可没。
如果有幸在二十三中上一堂读报课,你就会明白这里的民汉合校工作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在读报时间里,学校不仅对学生进行道德法纪、文明礼貌教育,还会告诉同学们一些诸如“努鲁孜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等小知识。此外,宏志班的举办也使得“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特别爱学习、特别有志气、特别讲团结、特别知感恩”的精神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风向标。
时间长了,民汉老师、学生间的交流便不再囿于工作和学习,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少数民族老师和学生会从家里带来馓子,中秋节时,汉族老师、学生会带来月饼……
这一点,宏志班的孩子感受最深刻。宏志班的孩子大都来自南北疆,短暂的假期,他们是回不了家的。今年9月,高一(1)班(宏志班)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离开父母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孩子们本以为这天会同往常一样,没想到,联谊班高一(11)班的少数民族同学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中秋节这天,高一(11)班的班主任带着全体学生来到高一(1)班,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一段段优美的舞蹈,很快驱散了同学们想家的情绪。活动的最后,两个班的孩子面对面,掌心贴着掌心,久久不愿离去……
那天的温暖,高一(1)班的郑佳琪至今还能感受得到:“手心贴手心的那一刻,我感觉我们真的走进了彼此的内心。”
民汉合校创下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