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放疗进展(一)

合集下载

Stup方案

Stup方案

Stup方案
Stup方案是恶性胶质瘤术后最常用的替莫唑胺使用方案。

该方案分为放化疗同步期和辅助化疗期。

第一阶段(放化疗同步期)与放疗同步开始,在患者颅内和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在术后一个月内尽早开始。

该阶段服药方法为75ma/m2天。

其中m2是体表面积单位,是根据患者身高和体重换算的,可用体表面积换算案计算。

同步价没是每日服药,连续服用42天,中间不间断。

用药期目注营监测血常规、肝背功能。

有时,放疗并不是每日进行,持续时间也不一定是42天,只要大致同步即可,不必追求放疗和化疗在时间上完全吻合。

同步阶段完成后,休息28天,然后进行第二阶段(辅助化疗期)的治疗,该阶段是每28天连续服药5天,即在每28天的第1~
5天每日连续服药,然后休息23天,再进行下一周期化疗。

该阶段一共进行六个周期的化疗,持续时间约半年。

其中第一周期服药剂量是150mg/m2天,第二到第六个周期是200mg/m2天。

在每个周期化疗开始前,建议抽血化验血常规响肝肾功能,如果中心粒细胞计数(ANC)≥1.5x10/和血小板计数>100x011、肝肾功能无昂著异常,可按既定方案进行下一周期的化疗,否则就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药物减量甚至暂时停药。

替莫陛胺对造而系统的抑制较轻,但管肠道反应较为常儿,常见恶心呕吐,尤其在化疗的后期,可以在每个疗程开始时静脉或服使用止叶药物,其中以抑制5羟色胺类药物效
果较好,多数患者青肠道反应可以有效减轻,坚持既定方案继续用药。

需要强调的是,化疗药物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患者切忌自行服药或调整药物剂量,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体会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体会
2. 同步化放疗结束后予替莫唑胺巩固化疗,替莫唑胺
150-200mg/m2,口服,d1-5,治疗6周期。
以术前MRI T1强化像上显示的肿瘤区及术后MRI上显示的残留灶外放2.5cm为CTV1,外扩 3mm为PTV1,以术前MRI T1强化像上显示的肿瘤区及术后MRI上显示的残留灶外放1cm为 CTV2,外扩3mm为PTV2,给予PTV1 95%等剂量线6MVX DT5040cGY/28Fx后给予PTV2 95%等
病例3
患者,男,33岁,于2012.3.24在外院 诊断“左额叶实性占位”,行“左额开 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左额叶” 间变型胶质细胞瘤, WHO III级;免疫 组化:GFAP(+)、Vim(+)、Ki-67标记指 数约10%。转我院,诊断:左额叶间变 型胶质细胞瘤(WHOIII级)术后。
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低代谢,考虑治疗后改变。
进展后治疗
2013.3.6在福建省立医院行开颅左额叶 复发胶质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1.左 额叶肿瘤: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 伴大片坏死。2.左额叶肿瘤表面脑组织: 送检组织中未见肿瘤细胞浸润。
术后行替莫唑胺密集方案化疗2周期。
目前第3周期化疗中。
MRI示:右额部硬膜下见新月形T1、T2双高信号影
MRS示:受出血影响,MRS基线不稳,未见明显 Cho峰升高和NAA峰降低
FLT-PETCT示:"右额叶胶质瘤术后"1、考虑术区前外侧切缘多 发残留。2、考虑肿瘤鞍区、鞍左旁及小脑幕播散。3、考虑术后
出血、积气并轻度大脑镰下疝。4、右额部硬膜下出血可能。
2. 同步化放疗结束后予替莫唑胺巩固化疗,替莫唑 胺150-200mg/m2,口服,d1-5,计划6周期。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

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恶性脑胶质瘤5年存活率仅5%[1]。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发病率为(2~3)/10万[2]。

脑胶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症状,以及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西医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及降低颅压、营养支持等综合疗法。

中医药治疗能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存期。

李秀荣教授从医近30年,在脑胶质瘤中医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诊治脑胶质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1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古代并无“胶质瘤”这一病名,与其有关的描述散见于“真头痛”、“头痛”、“头风”、“癫痫”、“偏枯”等疾病,历代医籍均有记载。

关于本病的临床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描述其“头项囱顶脑户中痛,目如脱”;《灵枢·厥病篇》言“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中藏经》载:“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这些论述均表明了本病症状严重且预后不理想。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张景岳强调“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0.03.0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303028);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4GSF119038);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7-40,2019-0107,2019-0094)。

[通信作者]张立娟,E -mail :zhlj -。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王康锋1,张立娟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①脑病科,②临床教育管理处,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西医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治疗,不良反应大,患者常不耐受。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8 . 91
6 Ra mu sn SA,a e o , e e S, a ・ s se J misn DJ BrseJ p n
r gif ez acn rg at o e [ ] i l navcie openn w m n J . n nu t
Epd mi lRe 2 06, 8: 7 —5 . i e o v, 0 2 4 3
立体定 向放射治疗 ( R :R S T) S T借 助 于立体定 向装置 和影 像设 备使靶 区接 受
较 高剂 量 照 射 而 周 围正 常 组 织 受 照 很 低 。
1 李 明军 , 福 义 , 维 峰 , .2 I 子瘤 内 2 杨 王 等 15 粒
m 管新 生 的方 法 , 断 癌 细 胞 营 养 补 充 途 阻
3 0 2. 08
障(T ) B B 的作 刚 。联 合 化 疗 可 提 高 化
疗 敏感 性 。
组 织 间 质治 疗
5 祁 峰. 内 肿 瘤 的 立 体 定 向 放 射 外 科 治 疗 颅
[ ] 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 ,0 8 2 5 :8— J. 20 , ( ) 7
7 9.

永久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疗效 观察[ ] 中国 J.
误 诊 学 杂 志 ,0 88 2 )5 6 5 6 . 20 ,( 1 :0 2— 0 3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 到 治 疗 日的 。 达 总 之 , 胶 质 瘤 的 发 病 机 制 较 为 复 脑
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进步 , 出现 r更先 进
2 J misn a eo DJ, elr V , s se S Th i RI Ramu sn A. e
终 止妊娠 。医务人 员应做 好孕期 宦 教工

颅内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及化疗

颅内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及化疗

颅内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及化疗胶质瘤亦称神经胶质细胞瘤,为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细胞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3%~61%,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近年来文献常将其恶性程度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两种。

低分级胶质瘤约占颅内中瘤的10%~15%,包括一般病理学分类的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轻度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及神经节胶质瘤;高分级胶质瘤亦称恶性胶质瘤,包括一般病理学分类的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恶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少枝胶质细胞瘤。

恶性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放射治疗及化疗十分必要,已成为治疗的常规。

一.胶质瘤的放射治疗1.常规外照射外照射通常在术后4周内进行,常用的方案为50~60Gy/25~30次(1.8~2.0 Gy/次)或60~65 Gy的适性放疗。

1.1放射治疗的适应证⑴手术未能彻底切除的胶质瘤;⑵手术切除但恶性程度较高者;⑶肿瘤位置深或位于重要功能区域不适宜手术切除者;⑷单纯活检术后;⑸不适合手术切除而放疗效果较佳者,如髓母细胞瘤;⑹胶质瘤术后复发不宜再手术者者。

1.2放射治疗的禁忌证⑴肿瘤足量照射后短期内复发者;⑵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且未有采取减压措施者。

1.3放疗计划的制定⑴应用CT 、MR或其他诊断方法进行肿瘤体积的三维重建。

⑵确定靶体积:包括肿瘤本身和局部浸润的区域,应考虑到肿瘤的直接浸润、肿瘤细胞的种植及多中心肿瘤。

低分级的胶质瘤照射范围根据影像学见到的肿瘤浸润范围,在肿瘤边缘外1~2cm。

高分级肿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以往多行全脑放射,现在认为肿瘤浸润范围在2~4cm内,全脑放射意义不大,因而已少应用。

⑶放射源的选择颅内肿瘤生长深度以中线而言,只有6~7cm左右。

因此多选用60CO γ线或6~10MV的高能X线,体外放射为主要放疗手段。

对于2.0~4.0cm的肿瘤也可采用γ刀或X刀治疗。

⑷常用的放射野a、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适于易沿蛛网膜下腔播散的肿瘤如髓母细胞瘤、室管摸瘤等。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肿瘤压迫、浸润和脑组织破坏引起的局灶性症状,早期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限性胶质瘤癫痫,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肿瘤易发部位分析胶质瘤的诊断。

关键词:胶质瘤;治疗;护理;研究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55%[1]。

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且治愈率低。

在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中,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

此外,此类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因此,单靠传统的手术很难治愈。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技术的进步,局部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

本文就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详情如下所示:1胶质瘤的治疗1.1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增加脑功能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首要原则。

尽管手术方案不断改进,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但术后周围正常脑组织仍有肿瘤细胞浸润,病人的预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1.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

其原则是让肿瘤得到更高的剂量,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低的剂量[3]。

增加对肿瘤的辐射剂量,可以降低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1.3 化学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很容易复发。

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丁浩;刘宏毅【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237-239)【作者】丁浩;刘宏毅【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因其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完全将肿瘤切除干净,残留的肿瘤细胞易导致肿瘤复发。

迄今,脑胶质瘤依然需要综合治疗,而放射治疗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以期破坏术后残存的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但是临床上放疗预后经常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即使是相同级别的胶质瘤放疗后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大宗文献报道胶质瘤细胞的放射抵抗在放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影响肿瘤细胞增殖控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增加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故而放射敏感性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成为前沿。

研究者希望通过发现新的作用靶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增强对肿瘤细胞放射性杀伤作用,从而更有效的控制肿瘤。

放射对于肿瘤细胞的作用主要包括:诱导DNA的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等。

以往关于放射敏感性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些方面的相关基因进行研究。

近年来还发现其他与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因素,如微小RNA、自噬、胶质瘤干细胞、低氧环境下诱导的相关因子等,这些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认识胶质瘤对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发掘靶向增强放射敏感性的药物研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本文对近年来胶质瘤放射敏感性机制的研究进行回顾,综述如下。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RNA,在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靶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

miRNA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多种miRNA能调控胶质瘤对放射的敏感性。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 12O ·
维普资讯
实 用 临 床 医 学 2008年 第 9卷 第 2期 PracticalClinical Medicine,2008,Vol 9,No2
脑 胶质 瘤 临床治 疗 进展
罗海 洋 ,钱 锁 开 (中 国人 民 解 放 军 第 九 四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南 昌 330002)
1) 显 微 外 科 手 术治 疗 :手 术治 疗 的 目的 在 于 保 留 神 经 系统 功能 情 况 下 尽 可 能 多 的 切 除 肿 瘤 。随 着 患 者 对 术 后 生 活质 量 要 求 的 提 高 ,要 求 术 者 不 断 改 进 手 术 人 路 ,尽 可 能 少 地减 少 神 经 功 能 的 损 伤 。姜 中 利 等 报 道 了应 用 不 同 手 术 人路 对 相 应 胶 质 瘤 的 治 疗 效 果 。 近 1O年 来 ,神 经 外 科 己 经 由显微 神 经 外 科 进 入 了 微 创神 经 外 科 时 代 ,神 经 内窥 镜 的 开 发研 制 与 应 用 技 术 迅 速 发展 ,克 服 了手 术 显 微 镜 视 角 小 和 放 大倍 数 增 加 后 光 度 不 足 的 缺点 ,使神 经 外 科 的手 术 方 法 和 适 应证 进 一 步 拓 宽 扩 大 。 张 伟 等 口 报 道 利 用 锁 孔 手 术 人 路 治 疗 扣带 回胶 质 瘤 ,手 术 全 切 除 25例 ,近 全 切 除 6例 ,全 部 病
2 放 射 治 疗 放疗 是 利 用 电离 辐 射 的 物 理 作 用 杀 死 或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生 长 达 到缓 解 临 床 症 状 、延 长 患 者 生 命 的 目的 。 1) 常 规 放 射 治 疗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R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胶质瘤放疗进展(一)【摘要】脑胶质瘤由于侵袭性强,与脑组织无明显分界,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易复发、死亡率高。

疗效目前仍不理想,术后放疗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将目前高、低分级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放射治疗;脑胶质瘤【Abstract】Itisdifficulttoresectcompletelybrainofgliomawithsurgerybecauseofthecharacteristicofstronginvasi onandnoobviousvergewiththebraintissue,andresultineasilyrecurrent、,therearestilllowefficacyforbraingliomastherapy,radiotherapyisim【Keywords】radiotherapy;braingliomas脑胶质瘤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两种,低分级(low-gradeglioma,LGG)包括Ⅰ~Ⅱ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型及原浆型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等,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生存时间约5~10年。

高分级胶质瘤(high-gradeglioma,HGG)包括Ⅲ~Ⅳ级胶质瘤、恶性间变胶质瘤、髓母细胞瘤等,在原发脑瘤中占35%~45%〔1〕,好发于20岁后的成人,生存时间约1年,多于治疗数月后复发。

脑胶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放疗非常重要,现将目前的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1高分级胶质瘤高分级胶质瘤恶性程度高,呈浸润性生长,外科难以彻底切除,局部复发经常导致手术失败。

故如何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现多主张综合治疗,但疗效仍难令人满意,术后放射治疗现已成为重要手段,但长期生存率仍未明显提高。

常规放射治疗技术给予肿瘤床及周围水肿带外放2cm区域照射46~50Gy,然后瘤外放2cm区域补量10~14Gy。

常规放疗剂量小于60Gy,生存率降低;大于60Gy,放射性脑损伤增加,二者生存率无差异〔2,3〕。

扩大照射野,或改变剂量分割方式均未明显提高生存率。

有学者〔4〕对147例胶母细胞瘤术后放疗,一组为全脑照射44~50Gy后缩野补量至56~70Gy;另一组局部野照射后缩野补量至61~70Gy,结果局部组生存率大于全脑组()。

还有学者〔5〕探讨放化疗结合的模式,术后放疗55~70Gy后加2~4次卡氮芥(BCNU)与放疗对比,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astrocytoma,AA)患者中位生存率由个月升至个月,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患者由个月增至个月。

但Halperin等〔6〕用丝裂霉素化疗加常规放疗,结束后改为BCUN,6-巯基嘌呤(6-MP)继续化疗,未提高疗效。

非常规分割放疗技术由于胶质瘤影像学检查常常伴坏死区,在其周围可能存在乏氧细胞,常规放疗剂量达不到杀死乏氧细胞的目的,而超分割放疗可提高肿瘤组织照射剂量与正常脑组织可耐受剂量的增益比。

Nelson等〔7〕报道,2次/d,次,总剂量、72、、作递增研究显示,中位生存期以72Gy组最长为14个月,且超分割72Gy的放射损伤与常规放疗60Gy相近。

病理分类后发现,对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患者各剂量组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astrocytoma,AA)患者72Gy组最好,中位生存期个月,再增加剂量中位生存期反而降低(组个月,组个月)。

此外2次分割间隔4~的患者生存优于间隔~8h者(各个剂量组均提高,尤以组差异大,间隔短者中位生存期个月,间隔长者个月),这与早期Shin等〔8〕的结果一致,Shin采用3次/d,次,间隔,放疗50Gy,一、二年生存率均较常规放疗50Gy组高。

Jeremic等〔9〕采用次,2次/d,间隔,总剂量72Gy治疗AA 患者〔放疗后4周给BCNU+甲基苄肼(POB)+长春新碱(VCR)+顺铂(DDP)化疗〕,取得很好疗效,三年生存率和三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达83%、70%。

而Carsten等〔10〕近期对已发表的超分割或加速超分割的21个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其中17个试验~次,2~3次/d;4个试验采用~,2~3次/d,没有一个临床试验报道超分割或加速分割技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脑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在内已基本修复,而肿瘤的亚致死性放射性损伤在照射后不久已修复得相当完全。

在总剂量较低,短分割所引起的脑组织放射性损伤的增加量尚在可耐受范围内时,短分割间隔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不同分割剂量、不同总剂量、照射范围与脑组织能耐受的分割间隔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精确放疗研究显示,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即使剂量提高至90Gy,其生存率仍无明显提高。

Chan等〔11〕报道共109例高分级胶质瘤术后患者分别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70Gy,80Gy和90Gy(均为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和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而Nakagawa 等〔12〕对38例多形胶母细胞瘤术后患者分别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90Gy与60~80Gy(中位),虽然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靶区内复发明显降低(31%vs84%),但2年生存率却有所下降(22%vs40%)。

Cardinale等〔13〕对12例患者采用常规放疗44Gy/33d,并用立体放射外科(SRS)同期加量36Gy/33d〔12Gy/(次·周),连续3周〕,总剂量80Gy,3例AA,9例GBM,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个月和16个月。

没有明显急性放射反应。

由于SRS 自身的局限性,现有研究多选取本来就预后稍好的小病灶患者,疗效因病例较少尚难下结论,病灶较大者更应慎用。

精确放疗技术主要应用于保护正常脑组织,如常规放疗后的补量照射,应寻找更佳的剂量、剂量分割及正常组织的耐受性以提高疗效。

近年来,研究将PET应用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是一项新技术,Grosu等〔14〕对30例术后的胶质瘤患者(其中26例为高分级胶质瘤)适形放疗前进行MRI和PET检查,发现有7例患者的PET的增强像在MRI 的增强像外有异常信号,依据PET勾画的GTV体积超过依据MRI勾画的GTV体积的33%。

PET影像可更真实地反映肿瘤的浸润范围,使GTV勾画更为精确,有利于提高放疗疗效并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间质放疗颅内肿瘤间质放疗(IntracranialInterstitialorIntracavataryIrradiationorInterstitialBrachytheraphy,BT)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安全、副作用轻、并发症少的优点,与目前治疗颅内病灶的X刀或伽玛刀相比,BT 可反复使用,价格低,现已成为现代神经外科的热点之一〔15〕。

1951年Leksell用放射性同位素胶治疗脑肿瘤。

1958年Mundinqer用立体定向方法将182Ta置入脑肿瘤内取得一定效果,同位素的出现进一步促进后装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CT、MR、DSR等仪器的应用,肿瘤的大小、体积、位置都可计算。

为BT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目前常用于BT的放射性同位素:32P、90Y、125I、192Ir、198Au,32P和90Y以胶体形式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囊性肿瘤。

125I和192Ir以固体颗粒或金属丝形式用于临床,治疗实质性肿瘤。

Mundinger〔16〕等分别用125I、192Ir对脑干恶性胶质瘤进行间质放疗,随访发现前者疗效较后者好。

Ostertag〔17〕对539例颅内肿瘤用125I内放疗,发现对瘤细胞分化高,肿瘤边界清楚的实体肿瘤疗效最好。

Zamorano〔18〕通过用高剂量率(40cGy/h)和低剂量率(4~7cGy/h)对恶性肿瘤进行治疗,表明低剂量率可使患者能承受高达100~120Gy内照射和5000cGy外照射。

Backlund〔19〕治疗颅咽管瘤囊壁吸收剂量为20000~30000cGy,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肿瘤复发和丘脑下部及颅神经的损害,故治疗颅咽管瘤时多用20000~30000cGY,而囊性胶质瘤多用40000cGy或更高。

Shrieve〔20〕等认为治疗效果和病人的一般情况、瘤周围的水肿程度、年龄、及手术切除程度直接相关,Agbi〔21〕等认为肿瘤复发往往源于植入源的边缘和远离放射的肿瘤细胞。

BT对颅内肿瘤尤其中线结构和手术难以切除的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段,但还不能达到根治目的,其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对肿瘤组织代谢和周围正常脑组织和神经有多大程度的影响等深层关系,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的报告较少。

总之,BT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随着方法的改进,有着广阔的前景。

2低分级胶质瘤低分级胶质瘤完全切除术后一般不做放射治疗。

手术是低分级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常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但大部分患者最终因为肿瘤复发或进展、或肿瘤恶性程度提高而死亡。

目前,术后放疗是最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未完全切除术后的早期行放射治疗,还是等肿瘤进展或复发后行放射治疗还存在较大争议。

不同时期放疗的比较部分回顾性研究表明术后早期放射治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约20%,但还没有一个前瞻性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存在率〔22〕。

EORTC对311例低分级胶质瘤成年人患者进行随机研究,一组为术后放射治疗组,在术后8周内给予瘤床及边缘1~2cm区域54Gy局部照射;另一组为观察组,在观察期间有65%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进展而接受了放射治疗,中位随访5年,结果显示术后放射治疗组的无进展率提高了7%(44%vs37%,P=),但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放射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66%,观察组为63%〔23〕。

然而,考虑低分级胶质瘤生存期较长,无进展率的提高是否转化为更长期生存率的提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放疗技术照射范围包括病灶边缘2~3cm区域,一般不主张采用左右对穿照射野,应尽可能保护对侧正常组织结构(剂量应小于36Gy)。

目前,对于放疗的最佳剂量尚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主张采用50~54Gy。

1986~1994年,肿瘤放射治疗组(RTOG)与北方中心癌症治疗组(NCCT)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RTOOG)联合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将203例低分化胶质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低剂量组在瘤床及其边缘2cm区域接受照射,高剂量组照射后在瘤床及其边缘1cm区加,结果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2%与65%(P=),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5%与52%(P=);严重脑损伤(如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率低剂量组为2%,高剂量组为1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