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合集下载

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区别

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区别

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区别1.广义草原从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到较差的地区,依次为:草甸-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

2.草甸与草原的区别:草甸高、密、种类多;草原矮、稀、种类少。

3.干旱地区的高山地带,在一定的高度,草甸在上草原在下,是因水湿条件受地势的影响,上面较好下面较差。

4.最大降水高度是山地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的高度。

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最大降水高度出现在海拔3500米左右。

草甸在上草原在下,是因水湿条件受地势的影响,上面较好下面较差。

为什么上面好下面差因为在一般情况,草甸的湿度要大,要密.而草原的湿度要小,要矮。

再给你说一次吧!草甸(meadow)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草甸与草原的区别在于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

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

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

因此,北自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冻原带,南至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

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

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1、大小不同。

草甸较小,草原相对面积大。

2、植物不同。

草甸主要长野草,草原主要长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树木。

3、干湿不同。

草甸较湿,草原相对较干。

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位晓婷;邵新庆【摘要】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退化高寒草原常见的地表覆盖物,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的作用.以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样方内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将所有样方分为4个类型,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对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0-10 cm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物结皮由藻结皮向苔藓结皮发育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禾本科植物占比上升,莎草科植物和杂类草占比下降,而豆科植物占比无显著变化.(2)在草本植物群落中,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重要值最高,溚草(Koeleria Pers.)、异针茅(Stipa aliena Keng)、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矮火绒(Leontopodium nanum)是主要的优势物种.(3)生物结皮盖度与植被盖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4)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增加了禾本科植物比例,减少了杂类草比例,增加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高度和生物量.(5)无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覆盖下0-10 cm土壤的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土壤全磷、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氮磷比无显著变化.由此可见,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下,生物结皮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进一步探明其生态作用,以发挥其在退化草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28)006【总页数】8页(P1100-1107)【关键词】生物结皮;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作者】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位晓婷;邵新庆【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X17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由生活在土壤表面的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等)和非维管束植物(蓝藻、绿藻、硅藻、地衣和苔藓)与土壤颗粒通过团聚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复合生物体(Coxson,2002)。

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题型解读专项练(二)(含解析)

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题型解读专项练(二)(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题型解读专项练(二)如图中a为纬线,Q是昏线与a的交点。

读图,完成1~2题。

1.若5月22日,Q点不存在,则a的纬度可能为( )A.20°N B.40°NC.60°N D.80°N2.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B.9月、17时B.6月、4时30分D.4月、5时解析:第1题,Q是昏线与纬线a的交点,若5月22日,Q点不存在,则a纬线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约是15°N,出现极昼现象的纬线约是75°N,a的纬度应大于75°,纬度可能为80°N,D项正确。

第2题,Q是昏线与纬线a的交点,当Q 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昏线与经线交点的时刻应是18时前后,C、D 两项错误。

9月份太阳直射点靠近赤道,低纬地区昏线与经线交点的时刻接近18时,不可能是17时,B项错误;可能的月份是12月,时刻是17时30分,A项正确。

答案:1.D 2.A阿克苏河流域位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塔里木盆地北缘。

下图示意阿克苏河流域冰川面积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阿克苏河流域冰川的分布特征是 ( )A.该地夏季0 ℃等温线分布高度约在4 500 m附近B.该地冰川面积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C.海拔5 000 m处的冰川面积约为海拔4 000 m处的2倍D.冰川面积最大处分布在海拔4 500 m左右4.阿克苏河流域径流量( )A.主要来源于季节性积雪融水B.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C.主要集中在气温较高的夏季D.随全球气候变暖将持续增加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的冰川最低海拔在3 000 m附近,说明夏季0 ℃等温线分布高度约在3 000 m附近,A项错误;该地冰川面积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B项错误;冰川面积最大处分布在海拔4 500 m左右,C项错误,D项正确。

高寒草甸草原

高寒草甸草原
• • • • • • • • 温性草甸草原 温性草原 温性荒漠草原 高寒草甸草原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草原 温性草原化荒漠 温性荒漠 高寒荒漠 • • • • • • • • • 暖性草丛 暖性灌草丛 热性草丛 热性灌草草丛 干热稀树灌草丛 低地草甸 山地草甸 高寒草甸 沼泽类
定义
• 又称为高山草甸。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
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
分布
• 高寒草甸一般不呈地带性分布。在我国主
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高山,以
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亚洲中部高山,
向东延伸到秦岭太白山和河北小五台山,
海拔3200~5200米。
气候环境及土壤基质
• 气候高寒、中湿、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风大,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最冷月
平均气温低于-10℃,最暖月也经常出现霜
冻和降雪,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土壤 主要为高山草甸土。
群落结构及形态特征
• 群落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生长密集,
植株低矮,有时形成平坦的植毡。
• 高寒草甸植物草层低矮、丛生、莲座状,
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叶片缩小,
经济价值
• 经济利用价值很高,草层低,草质柔软,
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同时耐放牧践踏,
是良好的天然牧场,宜放牧牦牛和藏牛。
西藏 羊卓雍措牧场
西藏 羊卓雍措牧场
•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 草场面积约8亿亩,在全国居第三位。由于自然条 件高寒,草场质量以藏东南的山地峡谷较好,主 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羊、藏马等。 • 羊卓雍错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西藏山南地区的 浪卡子县境内,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简称“羊 湖”,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错藏语 意为“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它的身躯蜿蜒在 群山之中达130多公里,只有在高空中你才能惊 喜的发现她犹如耳坠,镶嵌在雪山的耳轮之上。 羊卓雍错湖面海拔4441米,在藏民心目当中被看 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

在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方面,可以从高原的地貌、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貌主要呈现出高原、山地和河谷三个特点。

高原区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貌呈现平坦而开阔的特点,主要有川西高原和青海高原。

山地区域地势较为陡峭,存在许多世界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等。

而河谷地貌是青藏高原的特色之一,主要以雅鲁藏布江、斯迈林仓巴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的河谷为代表。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其气候特点。

由于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冬寒夏凉。

高原上空的大气层相对较薄,阳光辐射更为强烈,因此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但由于高原上空水汽薄弱,降水稀少,形成高原干旱。

此外,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地理中心,受到季风的影响,在进入高原的空气中,逐渐失去水汽,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尤其是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使得其自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青稞、油菜、青松等具有高寒特点的作物和树种。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珍稀动物如藏羚羊、雪豹、藏麝等生物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在青藏高原上,冰川的消融速度明显加快,给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

此外,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也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冰川监测和科研工作,掌握冰川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限制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等行为,恢复和保护植被资源,保护珍稀动物群落。

此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确保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高原,地广人稀,气候变化极大。

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来讨论。

分别是垂直气候带谱特征、构造地貌气候特征、经度气候差异及环境演变特点。

垂直气候带谱特征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大气压力和气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一般划分为寒冷带、冷温带和暖温带三个气候带。

寒冷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海拔47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低于0℃,降水较少。

冷温带气候区海拔在3800米至4700米之间,气温适中,年平均气温为-3℃至6℃之间,雨量较大。

暖温带气候区海拔在2600米至3800米之间,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在6℃至15℃之间,降水较多。

在垂直气候带谱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降水量逐渐增多,植被类型也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构造地貌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地貌复杂多样,其构造地貌对气候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由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组成。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其高峰峻岭使气候过程变得复杂多样。

山脉形成了明显的阻挡作用,使得山脉一侧气流降水,而山脉另一侧则极少雨水,属于明显的雨屏效应。

横断山脉则形成了东西气流的阻挡带,使得气候分布出现很大的差异。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盛行的地震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这些都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分布。

经度气候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分布还受到经度差异的影响。

东部地区受到印度洋季风和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气温适中,降水充沛,适宜农业生产;而西部地区则属于高原类型气候,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适宜畜牧业发展。

两者间的气候差异使得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环境演变特点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是在环境演进的作用下形成的。

气候的变化会引起植被类型和分布的变化。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由于气温高冷,辐射强烈,并且盛行干旱,因此植被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以高寒草甸、山地草原和甸尾林等为主。

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区域之一。

它位于中国西部,横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四个省份,总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包括高原地貌、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和地质构造等方面。

一、高原地貌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地带,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高原地貌的特点是地势平缓,山峰不高,但是地面海拔较高,地表积水不易形成。

青藏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峡谷等。

其中,高山地貌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青海西部,海拔在5000米以上,山峰陡峭、峰峦叠嶂、雪峰终年不化。

高原地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平缓,地面积水不易形成。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山峰不高,但丘陵连绵起伏。

盆地地貌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新疆地区,地势低洼,盆地内的湖泊较多。

峡谷地貌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部,地势陡峭,峡谷深邃,风景壮观。

二、气候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不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由于高原海拔较高,大气压力低,日照强烈,夜晚气温骤降,日温差大。

青藏高原的气候可以分为寒温带干旱气候、高寒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几种类型。

其中,寒温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和西藏北部地区,气温极低,降水少,风大沙尘暴多。

高寒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气温低,降水少,草原植被茂盛。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沛,植被丰富。

三、水文地理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众多河流发源于此,流经中国和周边国家,对区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水文地理特点是河流众多、湖泊分布广泛、冰川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其中,长江和黄河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植物中次生代谢物季节变化及其对小哺乳动物取食行为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植物中次生代谢物季节变化及其对小哺乳动物取食行为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植物中次生代谢物季节变化及其对小哺乳动物取食行为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气候
寒冷干燥,生态环境独特,拥有许多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

植物是高寒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这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如花青素、黄
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这些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

同时,这些次生代谢物也能够影响小哺乳动物的取食行为,从而影响植物
的繁殖和分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将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选取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的植物样本,
分析样本中次生代谢物在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的含量变化,探讨其与植
物生长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同时,观测不同种类小哺乳动物对这些植物
的取食行为,分析次生代谢物对小哺乳动物取食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
对植物繁殖和分布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植物中次生代谢物季节变化及
其对小哺乳动物取食行为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高寒生态系统的
认识,还可为保护和管理这一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同时,这
些次生代谢物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研究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