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汇总.
三种高寒草甸植被分布及与湍流交换通量关系的比较

收稿 日期( eevddt)2 0 R cie a :0 6一O 0 ; e 3— 8 改回 日期( cet ):06— 9— 0 A cpe 20 0 3 。 d
基金项 目( o na o e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 目( Z X 一 W - 1 0 A 、 Fu d t n t : i im K C 1 S 0 - 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 目( 0 2 B 15 1 、 2 0 C 4 2 0 )
讲, 由于其降水相对 丰富 , 土壤湿润 , 在夏季多处于
湿润或半湿润状态 , 和 变化复杂, 随植被类 皿 J B
型 的不 同而有所 不 同。甚 至 在夏 半 年 出 现 L E明显
大于 的可能 , 导致 J明显变小。作者在研究中国 B 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 海北站) 高 寒矮嵩草草甸分布 区的热量平衡时发现 , J植物生
文章编号 :10 0 8—2 8 7 6一( 0 7 1— 3 2 0 ) 0 9—0 6
三 种 高寒 草 甸 植 被分 布 及 与湍 流 交换 通 量 关 系的 比较
李 年, 英 古松, 全, 赵新 赵亮, 徐世晓
( 中国科 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青海 西宁 8 00 ) 10 1
关键词 :植 被类型 ; 潜热 通量 ; 感热通量 ; 波文 比 中图分类号 :Q 4 .5 9 8 1 文献标识码 :A
地表湍流通量是表征地 一 气相互作用过程的重 要物 理 量 , 变化 特 征 对 近地 层 大 气状 态 产 生 深 远 其
的影 响 。 因此 , 究近地 面层 湍 流输送 过程 , 研 及其 动
长期内, 间土壤热通量 ( )L 1 3 G 、E和 所 占净辐射 通量( ) 砌 的比例在不同季节变化差异较大 , 6月 在 到 9月选择个例状况分析表明, 占的 比例分别为 所 34 、80 和 2. % 。表 现 出 皿 占 R . % 6. % 86 n的 比例 较大 , 次之 , 很小。这说明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 G 分布区多出现 L E较大 , 较小的可能。为了对高寒 草甸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区的 皿 及 变化等有较为
基于实地调研的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类型及主要优势物种分析

基于实地调研的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类型及主要优势物种分析*次仁拉姆德吉白珍高勇普次仁边巴卓嘎**(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拉萨850000)摘要: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专题科考分队于2020年8月9日至25日组织科考人员赴拉萨市周边、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沿线区域开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植被环境影响”的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典型类型植被环境、优势物种和土地利用等。
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类型及其优势物种进行分类和总结,发现青藏高原中西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优势物种为豆科类和禾本科类的植被。
关键词:青藏高原植被类型优势物种0引言气候分布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特征,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及指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植被带往往被认为是气候带的典型指示物。
在大尺度的植被特征研究中,植被带的概念随海拔、经度、纬度变化而产生的水热梯度差异相结合,以指示植被类型的划分[1]。
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其主要原因与水、热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差异有关。
青藏高原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很大,降水较多,并向西北方向降水量减少。
青藏高原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很复杂和植物资源及其丰富,且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
生态环境复杂的青藏高原给众多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及其有利的条件。
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概况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它的空气比较稀薄、干燥、气温比较低、太阳辐射比较强,因其地形的复杂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小。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
它的气候变化不仅驱动着中国西南部和东部地区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青藏铁路格唐段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研究——Ⅰ高寒草原植被现状与恢复基本途径探讨

l ;a dO h t r a d tev gtt n cv r ea ddv r t o v g t inp p l i t udb m r e s¥0 sp sil. hc a b p r c e y n nt oh n , e e i o ea n i s f eea o ou a o s  ̄ ei po d a 0 1 a o s e w i C e a po h d e eh h ao g ei y t tn x l v 1 b hn a
摘要 青藏铁路的修建加强了西藏与 内地的联 系, 对其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局 部植被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和破坏, 如何尽快恢复植被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对青藏铁路青海境内的高海拔 的气候条件及现有植 被状况作了统计调查, 出尊重科学, 提 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 , 恢复与重建的工作一起抓 : 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 加强管理, 综合治理: 另 方面通过原有草皮回植 , 科学管理以及异地繁殖当地草种等途径尽快提高地表覆盖度和植物种群 多样性 , 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效应. , 关键词 青藏铁 路 ; 高海拔 地 区; 草原植被 中图分 类号 8 2 . 789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01 — 6 1 062 — 23 0 57 6l( 0)3 68 — 3 2
这段铁路经过的大部分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腹地由于高寒干旱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制约植物平均生长期只有6090植物生长缓慢生态系统为原始高寒草甸和草原系统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1998在江河源头沱沱河等地测定近年来源区河流泥沙量大河水浑浊不清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放牧和人为破坏导致源区的植被稀疏土壤大量裸露水土流失所致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修建青藏铁路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沿线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但建设过程中必然对当地生态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青藏铁路高海拔地区植物繁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专题铁道部青藏铁路试验工程科研项目高寒草原植被恢复与再造试验研究2001qz30中国科学院创新领域课题cxly2002吉林公主岭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植物栽培和生态学研究
高寒草甸草原

定义
• 又称为高山草甸。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
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
分布
• 高寒草甸一般不呈地带性分布。在我国主
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高山,以
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亚洲中部高山,
向东延伸到秦岭太白山和河北小五台山,
海拔3200~5200米。
气候环境及土壤基质
• 气候高寒、中湿、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风大,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最冷月
平均气温低于-10℃,最暖月也经常出现霜
冻和降雪,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土壤 主要为高山草甸土。
群落结构及形态特征
• 群落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生长密集,
植株低矮,有时形成平坦的植毡。
• 高寒草甸植物草层低矮、丛生、莲座状,
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叶片缩小,
经济价值
• 经济利用价值很高,草层低,草质柔软,
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同时耐放牧践踏,
是良好的天然牧场,宜放牧牦牛和藏牛。
西藏 羊卓雍措牧场
西藏 羊卓雍措牧场
•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 草场面积约8亿亩,在全国居第三位。由于自然条 件高寒,草场质量以藏东南的山地峡谷较好,主 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羊、藏马等。 • 羊卓雍错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西藏山南地区的 浪卡子县境内,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简称“羊 湖”,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错藏语 意为“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它的身躯蜿蜒在 群山之中达130多公里,只有在高空中你才能惊 喜的发现她犹如耳坠,镶嵌在雪山的耳轮之上。 羊卓雍错湖面海拔4441米,在藏民心目当中被看 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_贺有龙

4 251×104 公顷,占可利用草地的 32.69%。“黑土滩” 12.74%增加到 16.54% (见表 3),高寒草地的退化趋
退化草地的总面积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396.57×104 公 势仍然没有好转。
表 3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分布和面积
地点
可利用草地面积 (×104 hm)2
退化草地的面积 (×104 hm)2
关键词: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暖;害虫破坏;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03(2008)11-0001-09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大约占中国土地面积 的 25%,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北部、 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的形成和进化影响了欧亚大陆 中低纬度的大气循环模式,促使了高原季风的形成, 并自第三纪以来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青藏高原 的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和最大 的草地系统之一,大约有 1.3 亿公顷的牧场和 7 000 万的家畜。
退化水平
地上生物量比例 (%)
盖度 (%)
优良牧草比例 (%)
土壤硬度 (kg·cm-)2
未退化草地
100
>85
>70
>4
轻度退化草地
70~85
70~85
50~70
3~4
中度退化草地
50~69.9
50~69.9
30~49.9
2~2.9
重度退化草地
<50
<50
<30
<2
在 20 世纪 90 年代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总面积是 顷 增 加 到 90 年 代 的 703.19 ×104 公 顷 , 而 比 率 从
高原山地气候的典型动植物举例

高原山地气候的典型动植物举例
高原山地气候是指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
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
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山地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受海拔和纬度影响。
气候的垂直分布,生物的多样性,是一个很特别的气候类型,其他气候都是受纬度的高低影响,而高原山地气候则不然,它受地形的影响特别是海拔高度的影响。
高原山地气候日温差则不超过10℃。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垫状植物”是植物适应高山环境的典型形状之一。
它们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5300米之间的高山区生长。
苔状蚤缀,高3~5厘米,个别较大的高也不过10厘米左右,直径约20厘米。
一团团垫状体就好像一个个运动器械中的铁饼,散落在高山的坡地之上。
青藏高原植物

一、植物种类和地理成分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可达10,000 种左右,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除外也有约8,000 种之多。
但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也十分显著。
如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顶部具有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冻风化带的各种类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高等植物种类在5,000 种以上。
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及400 种,再伸进到高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到的植物种类也只有百余种。
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虽然海拔高度低至3,000 米上下,但气候极端干旱,盆地内种子植物约300 种,加上周围山地,种类可在400 种以上,至于新疆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赛钦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出现大面积裸露的无植被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种类就更少了。
可见,整个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的数量是东南多、西北少,呈现出明显递减的变化趋势。
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
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
高原东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藏蒿、垫状驼绒藜等。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青藏高原是全球第三极,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它涉及中国西北部、西藏和印度地区,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
因其极端的高海拔、低氧含量和季风气候,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在近年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包含了高山草甸、山地森林、荒漠草原、湿地和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其中,高山草甸和山地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
高山草甸的植被主要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寒草本,如鲜花富藏的胡杨、鹅观草、雪莲、羊茅等等。
山地森林则包括了亚高山针叶林、高山针叶林、山地落叶松林、山地杜鹃林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青藏高原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和物种,如藏野驴、藏狐、藏羚羊、牦牛、雪豹等等。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逾400种植物和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约300种、鸟类430多种等多种类型的生物。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影响明显。
温度上升、降水量减少、冰川消退等变化,在长期的生态过程中将引起高山草甸、山地森林、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演化。
在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研究中,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该研究所积极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探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制和生态演化规律。
他们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对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模式与时间演化规律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一系列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品牌。
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着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加强对该区域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的了解。
这将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生态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植被的特点
1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2 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3 植被宽带广 4 高原上的植被垂直带明显
1 热量丰富,植被布界限高
青藏高原海拔高,晴天多,降水少,这种地理环 境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
地表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六月温差最大
夏季青藏高原受到强烈的加热
青藏高原植被带的特殊性
青藏高原植被具有巨大的内部连续性和一致性和水平地带植被相似。
4.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有明显的地带分 化,大致由东南 向西北,随着地 势升高,依次分 布着:山地森林 ---高寒灌丛,高 寒草甸---高寒草 原---高寒荒漠。
覆盖度也出现梯度变化
高原地带性
• 西藏高原的植被不同于一般的“ 水平地带” 植被, 也不同于山地的“ 垂直带” 植被。 它是属于“ 准平原式” 的垂直带植被, 我 们称这种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称 为 高原地带性。
因为夏季温度高,所以高原有效热量较同纬 度与同高度山地丰富,植被高度界限较高。
2.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
由于“青藏高压”的存在和南部喜马 拉雅山系的雨影作用以及高原上空大气 中水汽含量较少的原因,青藏高原的降 水大为减少,因此,青藏高原的植被是 以干旱性的植被占较大优势。
青藏高原植物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 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 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 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 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 藏蒿、垫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 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为 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 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带和高山成分 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 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和草甸的组成成分。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地形复杂 分布着高山、 峡谷、 水系、 湖 泊、 盆地、 冰川与冻土等多种地貌 气候类型独特而复杂多样, 东南暖热、 湿 润, 西北寒冷、 干旱
既有平缓的地势又有纵横的山脉 有“地球第三极”之称
复杂的地形与气候造就了多种植被
高寒草甸, 草原为主 西北有荒漠 东南有针叶林 阔叶林
高原地带性形成的原因
这些高原地带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高原巨大幅度的隆升及其所引起的特殊的大 气环流状况。而潮湿的西南季风乃是西藏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发育的基本 因素。高原面处在西风环流和“ 青藏高压” 控制下, 在这种大陆性高原的气候条件 下, 形成了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紫花针茅
固沙草
垫状驼绒藜
西藏蒿草
3.植被带宽广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
荒漠草原区
高山草原区 草丛草甸区 针叶林区
· 大面积的高山灌丛 · 高寒草甸 · 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 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 · 高山垫状植被
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草地连绵 : 青 藏高原地形平缓, 植被带在水平方向 上分布幅度很大。 可以看到大面积的 高寒草甸和高寒草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