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传播效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 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罗杰斯:
《创新及普及》的“N级传播”研究;
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 的基础上,发表《创新与普及》,对《人民的选 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 级传播”的概念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对于媒介到底是具有强大的力量还是无效果这个问题进行 了进一步的研究。
有线效果论其意味着媒介的效果极其微弱或无效果,这种 观点使受众对媒介的内容持怀疑态度;媒介经营者也不愿 放弃认为媒介实际上有着重要的社会效果并且是实践社会 和政治权力的工具的观点,因此对有限效果论提出了质疑。
之前效果研究的缺陷在于:过度地关注于一个有限范围的 效果,特别是对于个人短期效果(如在战争或选举期间), 而不是关注于更广阔的社会范围的效果。
1、认为媒介是通过建构意义并把这一建构以一种系统的方 式提供给受众,这个过程通常受到一些社会利益群体的参与和受 众的社会背景的强烈影响。
2、方法论的转移,尤其是脱离了定量分析的窠臼。
代表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培养理论、沉默的螺旋等。
两个主要的信念:
第一,媒介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通过构造现实的图像来构造 社会信息和历史本身;
2、沉默的螺旋
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
1916 年生于德国,德国著名女记者, 1946 年,她和丈夫成立了阿伦斯巴赫研究 所,主要提供选举服务,并在成立以后的40 年中为执政党基督教社会民主党提供咨询。 对德国议会选举的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才 得以出炉1980 年出版《沉默的螺旋:舆 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 这是德国第一家民意调查研究所,至今在民 意测验与舆论调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 其著名的是其对于德国大选的预测。此外, 她还建立了美因茨大学的大众传播学院,被 学界称为“民意测验学的伟大女性”。
1974年在发表于《传播学刊》(e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的《沉默的螺旋:一种大众观点 理论》一文中最早提出。在1980年出版的The Spiral of Silence :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书中完善。
迟缓者(Laggards):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 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 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16%
创新者+早期采用者的数量=迟缓者的数量,而后期采用人 群=早期采用人群,都为34%。
4、约瑟夫·克拉珀1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 力》的著作中对效果研究作了总结,指出了 大众传播产生效果通常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 因素发生作用: 1、传播主体。 2、受众心理生理因素 3、媒介自身条件 4、意见领袖 5、媒介环境
效果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对长期效果的研究,而不只是对认 知、态度、感情的研究;转向对环境、倾向和动机之间互 动关系的研究;转向对集体现象的研究,如意见的趋势、 信念的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和媒介规范的研究。另 外,效果研究也与传播内容的加工制作研究相得益彰。
宏观效果研究(60年代末到80年代)
对媒介拥有强大的效果的观点有所发展,表现为:
主要观点:
1、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 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力;
2、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 受众的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 度和行为;
3、大众传播不是通常作为媒介效果的一 个足够的原因,只是在协调各种因素方面 起作用。
有限效果论主要概念:
1、传播流:传播流程是指由大众传媒发 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 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环境条件和对 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
有限效果论(30年代到60年代初)
20世纪30年代早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研究者的研究为代表,采用全凭观察和实验调查的研究方 式,对媒介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方法论的改变使研究产生了很多新的变量。最初,根据受众的 心理特征来区分可能的效果,随后又引入了个人与社会环境接 触所产生的效果的相关变量;最后,他们还根据受众所关注的 媒体的不同来加以区分。
第二,受众通过与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的建构进行相互作用来 为自己建构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自己的定位。这种方式使媒介的 权力和受众的权力在不断进行相互选择。
三、主要效果理论
一、"魔弹论" 社会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
传媒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 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 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 弹式”的威力。 理论背景: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
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
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 研究方法

(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

(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图
X1
X1
X2
X2
X3
X3
X4
X4
X5
X5
X6
X6
现实中的
各种议题
媒介的不同
受众对议
报道程度(%) 题的认知
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公众 意见领袖,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13.5%
早期采用人群(Early Majority):有思想的一群人,比较谨 慎,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34%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 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34%
影响创新速度的因素: 创新的性质 传播渠道 社会结构与规范 人际网络
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 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 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 程的“影响流”。
罗杰斯把创新扩散的采纳人群分成5类,量化了整个传播过程 中5部分用户的比例:
创新者(Innovators):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2.5%
有线效果论缺陷:
1、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效果层面上,只 探讨了后两者,忽视了媒介在认知方面的 功能
2、只考察了具体、微观的效果,忽视了宏观、 长期、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宏观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
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
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
麦库姆和肖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 “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 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 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 断。
特点: ⑴ 关注传播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
效果。 ⑵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
2、霍夫兰的态度改变研究:
利用《我们为何打仗》、《英国之战》等宣传影片对美 国陆军的2000多人进行了“士气”效果的调查研究,表明 了传播在改变态度上的效果与以下因素相关:
A .信息来源的信誉特征: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 接近性等
B. 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性
C. 说一面理还是说两面理
提出休眠效果假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 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 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 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 “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 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观点 1) 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 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 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 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2) 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 (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 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 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 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 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第十章 传播效果分析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
媒介万能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代表理论:“魔弹论”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进一步促成了 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 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 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介万能这样一种观 点。
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大众媒介并非作为传播效果的一个必 要条件或者是充分条件而存在,相反,其主要效果是调节各因 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 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运行。有的学者则发 现信息的获得可以与态度的变化无关,态度的变化也可以与行 为的变化无关。
效果研究的转折(60年代)
新事物发展S曲线 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中提出了新事物发 展与扩散的五个步骤: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创新速度:创新被成员采用的相对速度
缺陷:未经严格论证;否认受众主动 性,忽视各种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勒庞:《乌合之众》 个人在群体中会丧
失理性,没有推理 能力,思想情感易 受旁人的暗示及传 染,变得极端、狂 热,不能容忍对立 意见,因人多势众 产生的力量感会让 他失去自控,甚至 变得肆无忌惮。
二、有限效果论 :
背景:美国传播学者通过对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 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推翻了早年的“魔弹 论”的观点。
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 效果。
⑶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 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 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 选择活动。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 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 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 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 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 准
2、政治既有倾向: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 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指数。拉扎斯菲 尔德等人提出:在人们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 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 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 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3、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 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4)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 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Fra Baidu bibliotek
创新的传播至少包含四个明显的环节:即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受众分为5类:①创新者(Innovator),②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③早 期大众(Early Majority),④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⑤落后者(Laggards)。
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 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 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 应。
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和韦伯等理 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 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 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观点:大众传媒就想枪弹或注射器, 受众就像靶子或病人,一旦接触传媒 就会受到影响,听从传媒的意见或观 点。
4、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 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 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 一般受众”。
代表成果:
1、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等书中关于“传播流”的
研究,提出了“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观点。 《人民的选择》提出假设: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②“选择性接触”假说 ③“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理论 ④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强化”效果: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效果。 “结晶”效果: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 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传性变化 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