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出自唐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
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着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

2023年文学_《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2023年文学_《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2023年《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2023年《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是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李凭用吴丝蜀桐精制而成的箜篌,弹奏《箜篌引》;弹奏者技艺高超,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连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都好像停留下来静听。

以空山凝云形容乐音效果,形象而又有传神之妙。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吴丝蜀桐:谓箜篌是吴地丝弦、蜀地桐材精制而成。

②张:指乐器上弦。

此处作弹奏解。

③高秋:九月深秋,秋高气爽。

④空山:空旷的山野。

⑤李凭:当时的梨园弟子,箜篌国手,名噪一时。

⑥箜篌引:箜篌,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箜篌引,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参考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李凭箜篌引》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李凭箜篌引》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李凭箜篌引》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李凭箜篌引〔唐代〕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二、对照翻译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三、课文简析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文学_《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文学_《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是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李凭用吴丝蜀桐精制而成的箜篌,弹奏《箜篌引》;弹奏者技艺高超,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连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都好像停留下来静听。

以空山凝云形容乐音效果,形象而又有传神之妙。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吴丝蜀桐:谓箜篌是吴地丝弦、蜀地桐材精制而成。

②张:指乐器上弦。

此处作弹奏解。

③高秋:九月深秋,秋高气爽。

④空山:空旷的山野。

⑤李凭:当时的梨园弟子,箜篌国手,名噪一时。

⑥箜篌引:箜篌,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箜篌引,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参考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了《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共含12篇),欢迎参阅。

篇1:《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诗鬼之名绝非虚得。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首句。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
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

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

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翻译: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乐音平缓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长安十二门前
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皇帝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李凭箜篌引带详细翻译注解

《李凭箜篌引》(作品出处是《全唐诗》,年代中唐,体裁为七言古诗,作者是“诗鬼”—李贺)吴丝蜀桐1张2高秋3,空山凝云颓不流4。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1、"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2、"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3、"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4、"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5啼竹素女6愁,李凭中国7弹箜篌。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5、"江娥:一作“湘娥”。

6、"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7、"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8,芙蓉泣露香兰笑9。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8、"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9、"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10前融冷光,二十三丝11动紫皇12。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10、"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11、"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12、"“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13。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李贺做事文言文及翻译

贺尝作《雁门太守行》,其文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贺此诗以雁门太守行军之事为背景,描绘了战争之惨烈,将士之英勇。

其用笔奇诡,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又作《李凭箜篌引》,其文曰: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贺此诗以李凭弹箜篌为引,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音乐之热爱,对人生之感慨。

其词藻华丽,想象丰富,令人陶醉。

贺又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其文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求。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贺此诗以梦游天姥为题材,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天姥山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对人生之追求。

其文辞瑰丽,意境宏大,令人心驰神往。

贺之文,或叙事,或抒情,或写景,皆能以奇诡之思,寄托幽怨之情。

其诗多言鬼神之事,亦非无因。

盖因其生于乱世,心中郁结,故以鬼神之事抒发其不平之情。

贺尝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此言甚是。

贺之作,虽多言鬼神,然皆有所寄托,非空穴来风。

贺之文,如夜空中之繁星,闪烁着奇光异彩,照耀着后世文学之路。

译文:李贺,字长吉,吴郡人氏,才华横溢,思维敏捷。

他的文章常常以奇特的思想,寄托深沉的情感,世人称他为诗鬼。

李贺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意志坚定,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李贺曾创作《雁门太守行》,文中写道:乌云压顶,城池即将崩塌,铠甲闪耀着太阳的光芒,金色的鱼鳞般闪烁。

号角声在秋色中回荡,边塞上的红土在夜晚显得更加深沉。

半卷红旗在易水边飘扬,霜重鼓寒,声音不再响起。

向君主报告黄金台上的意愿,手握玉龙剑,为君主赴死。

李贺这首诗以雁门太守率军出征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

他的用词奇特,意境深远,令人赞叹不已。

《李凭箜篌引》


练 一 练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 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 来。提示: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 变化。
练 一 练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 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 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 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 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 而细腻、让人陶醉。
鉴 赏 与 品 味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 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 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 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 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 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 破天惊、秋雨霶霈pānpèi的景象,也可视作 音乐形象的示现。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 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 言、七言、杂言。
解 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 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 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 的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 的水平。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 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 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 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 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鉴 赏 与 品 味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 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 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 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 的艺术力量。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推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 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请大声诵读,并将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 师弹琴》作比较,同样是描摹声音的名篇,它们有什么异同?
思考 探究
同:都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不可见的乐声转化为眼前之物,极具形象感。 异:李贺重在侧面烘托,极力凸显音乐效果的动人;白居易极力描绘乐声本 身;韩愈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 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 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 烘托手法。《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 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 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用典
夸张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 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李凭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乐声使老 鱼跳出了水面瘦蛟跳起了舞。 教,教授。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
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 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 这种岀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李贺选词用字,力求给人以陌生感,追新逐奇,有一种独特的神韵, 神出鬼没。这可以说是李贺鬼韵味的第二个特点——用词新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作者介绍: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

原文:wúsīshǔtóngzhānggāoqiū,kōngshānníngyúntuíbúli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jiāngétízhúsùnǚchóu,lǐpíngzhōngguódànkōnghóu。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kūnshānyùsuìfènghuángjiào,fúróngqìlùxiānglánxiào。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shíèrménqiánrónglěngguāng,èrshísānsīdòngzǐhuáng。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nǚwāliànshíbǔtiānchù,shípòtiānjīngdòuqiūyǔ。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mèngrùshénshānjiāoshényù,lǎoyútiàobōshòujiāowǔ。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wúzhìbúmiányǐguìshù,lùjiǎoxiéfēishīhántù。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字词解释: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2.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3.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4."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5.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6.昆山:是产玉之地。

"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7."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8."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这句是说乐声使全城气候变得温馨。

9."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10.女娲:《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天问》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11.石破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

12.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13.老鱼跳波:《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14.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寒兔:月兔的传说产生很早,《楚辞·天问》中已提到月中“顾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对照翻译: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

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鉴赏】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一精一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

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

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

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

又如,诗中写到“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

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

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

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

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

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

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

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

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