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最佳电转化条件的研究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试卷05

医学微生物学试卷05

一、单选题:(每题0.5分,共20分)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下表,填在其他地方不计分。

1.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A.单细胞,结构简单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C.二分裂方式繁殖D.有细胞壁E.对抗生素敏感2.关于细菌L型的培养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生长繁殖较原菌缓慢B.营养要求与原菌基本相似C.须补充NaCl以提高培养基的渗透压D.须加入较高浓度的琼脂,使L型可借琼脂为支架生长E.典型菌落为荷包蛋样小菌落3.细菌的芽胞和外毒素在细菌生长的哪一期产生?A.迟缓期B.对数生长期早期C.对数生长期晚期D.稳定期E.衰亡期4.外科手术时防止微生物进入伤口,此方法称为:A.sterilizationB.disinfectionC.asepsis operationD.antisepsisE.infection5.关于毒性噬菌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在菌体外,能以游离的颗粒形式存在B.在菌体内,能以类似质粒形式的核酸存在C.能利用宿主菌的酶、能量和场所进行生物合成D.不能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中成为前噬菌体E.能使宿主菌产生溶原性转换和免疫性6.关于接合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F 质粒B.Hfr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染色体基因C.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F′质粒D.F+菌与F-菌接合后,F+菌并不失去质粒E.F′菌与F-菌接合后,F′菌本身失去质粒7.溶原性转换与转导的区别是:A.参与溶原性转换的是温和噬菌体,参与转导的是毒性噬菌体B.溶原性转换转移的是噬菌体基因,而转导转移的是供菌的基因C.溶原性转换可引起受菌毒力或抗原发生改变,而转导不能D.噬菌体消失,转导的性状消失,而溶原性转换的性状不消失E.转导需供菌与受菌直接接触,而溶原性转换则否8.病原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称为:A.bacteremiaB.pyemiaC.endotoxemiaD.toxemiaE.septicemia9.化脓性炎症,其脓汁粘稠、病灶局限,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A.透明质酸酶B.血浆凝固酶C.耐热核酸酶D.链道酶E.葡激酶10.某小孩经预防注射伤寒、副甲、副乙三联菌苗2个月后,其肥达试验可能是:A.H 1∶160、A<1∶80、 B 1∶80、O 1∶80B.H 1∶160、A 1∶320、B 1∶320、O 1∶80C.H<1∶80、 A 1∶80、B 1∶80、O 1∶80D.H 1∶80、A<1∶80、B<1∶80、O<1∶80E.H 1∶160、A 1∶80、B<1∶80、O 1∶8011.关于肠道杆菌的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均为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多数有鞭毛、菌毛B.能分解多种糖类,并具有鉴定作用C.多由消化道传播致病D.致病物质均为内毒素E.营养要求低,有氧或兼性厌氧环境下均可生长12.关于弧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或逗点形B.革兰染色阴性C.一端单鞭毛而运动活泼D.营养要求高,仅在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产良好E.生长繁殖温度范围广,耐碱不耐酸13.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为:A.该菌芽胞污染伤口B.菌群失调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D.该菌繁殖体污染伤口E.机体无免疫力14.关于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使脑神经和外周神经兴奋性增加B.使自主神经兴奋性增加C.使自主神经麻痹D.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E.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15.关于白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白喉杆菌非唯一病原菌B.白喉病人和带菌者为其传染源C.细菌侵入鼻咽部和血流引起相应症状D.假膜和心肌炎是细菌和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E.假膜引起呼吸道阻塞是疾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6.不产生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其菌体成分与致病性有关的细菌是:A.肠侵袭性大肠杆菌B.淋球菌C.结核杆菌D.幽门螺杆菌E.变形杆菌17.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是:A.细菌B.衣原体C.支原体D.立克次体E.螺旋体18.以下哪种颗粒是衣原体的感染性颗粒?A.原体B.巴兴体C.内基小体D.Dane颗粒E.网状体19.梅毒在哪一病程中传染性最强?A.潜伏期B.第一期C.第二期D.第三期E.恢复期20.下列哪种病原体人类不是其唯一的传染源?A.霍乱弧菌B.斑疹伤寒立克次体C.痢疾杆菌D.普氏立克次体E.梅毒螺旋体21.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A.真菌毒素中毒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C.真菌过敏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E.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酸酶而致病22.真菌的二相性是指:A.同一真菌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二相B.同一真菌有孢子和菌丝二相C.同一真菌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二相D.同一真菌有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二相E.同一真菌有酵母型和丝状型二相23.新型隐球菌最易侵犯的组织器官是:A.皮肤B.骨骼C.心脏D.中枢神经系统E.肺24.皮肤癣菌侵犯部位仅限于表皮、毛发和指甲是与其哪种特性有关?A.嗜油脂B.嗜角质蛋白C.嗜干燥D.这些组织有其受体E.这些部位易通过接触传染25.下列哪项结构是病毒体?A.核衣壳B.衣壳C.壳粒D.包膜E.刺突26.现认为仅含有蛋白成分、不含核酸的病毒是:A.类病毒B.拟病毒C.朊粒D.缺陷病毒E.小DNA病毒27.潜伏性病毒感染在发病间歇期:A.不能分离出病毒B.可以分离出病毒C.间歇分离出病毒D.可分离出病毒,但测不到抗体E.分不出病毒,也测不到抗体28.怀孕期受病毒感染引起畸胎的病毒最可能是:A.流感病毒B.风疹病毒C.麻疹病毒D.疱疹病毒E.乙型肝炎病毒29.目前用于测定病毒感染数量比较准确的方法是:A.电镜下直接计数B.红细胞凝集试验C.蚀斑试验D.ID50E.TCID5030.关于包涵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病毒感染的检测指标之一B.可能是病毒增殖场所C.HCMV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D.可位于胞质,也可位于胞核E.可以是嗜酸性,亦可为嗜碱性31.关于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两者均为脂蛋白B.存在于脂类包膜上C.抗原性都很稳定D.是病毒分型的依据E.神经氨酸酶抗体是抗病毒的主要中和抗体32.关于副粘病毒的共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病毒体比正粘病毒大B.包膜上的F蛋白与感染有关C.核酸是一条完整的单负股RNA D.抗原性稳定,不易变异E.可垂直传播致胎儿畸形33.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A.三叉神经节B.脑神经节C.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D.神经肌肉接头E.海马回锥体细胞34.关于病毒性肝炎,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甲型肝炎急性期血中难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B.乙型肝炎急性期血中可检出HBsAb C.病人血清中检出HBsAb和HBeAb,表示预后较好D.病人血清HBcAb阳性时,无传染性E.献血员HBsAg(-)即无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35.乙脑的传播媒介是:A.蚊B.蜱C.白蛉D.幼猪E.鼠36.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A.登革病毒B.汉坦病毒C.新疆出血热病毒D.埃博拉病毒E.刚果出血热病毒37.目前认为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A.鼻病毒B.EB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麻疹病毒E.巨细胞病毒38.HIV结构中能与CD4分子受体结合的部位是:A.核蛋白B.衣壳C.内膜D.包膜E.刺突39.HIV的传播方式不包括:A.性接触传播B.输血传播C.垂直传播D.使用生物制品E.食品、餐具传播40.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下列哪项处理不正确?A.立即用20%肥皂水清洗伤口B.用70%酒精及碘酒涂擦伤口C.使用大量抗生素D.局部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E.注射狂犬病疫苗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5分)下列题正确的在括号中填入T,错误的填入F。

微生物检验技术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微生物检验技术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微生物检验技术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生长繁殖时,需要Ⅹ、Ⅴ因子的细菌是A、嗜肺军团菌B、流感嗜血杆菌C、百日咳鲍特菌D、布鲁菌E、鼠疫耶尔森菌正确答案:B2.不属于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的是A、尿素分解试验B、硫化氢试验C、七叶苷水解试验D、赖氨酸脱羧酶试验E、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正确答案:C3.下列关于基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说法错误的是A、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是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B、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C、接合是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有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

D、接合主要见于革兰阴性菌E、原生质体融合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是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遗传型变异正确答案:E4.内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A、病人免疫功能低下B、病人接触了带菌的污染物C、诊断、治疗时使正常抗感染的防御屏障受到损伤D、A+CE、A+B+C正确答案:D5.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局部感染常见于A、失血性休克B、肠道感染C、尿路感染D、烧伤或创伤后E、介入性治疗后正确答案:D6.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条件下和40%胆汁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草绿色链球菌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D、肠球菌E、表皮葡萄球菌正确答案:D7.平板分区划线的目的是A、使细菌获得充分的营养B、利于细菌的大量生长C、获得足够的单个菌落D、加快细菌的生长速度E、减少细菌间的相互抑制作用正确答案:C8.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脑膜炎奈瑟菌C、新型隐球菌D、狂犬病病毒E、乙型脑炎病毒正确答案:C9.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传播途径是A、污染用水B、海产品或盐腌制品C、苍蝇污染食物D、病鼠尿污染食物E、病畜肉正确答案:B10.关于霍乱弧菌的培养特性,错误的是A、初次分离常选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B、在TCBS平板上发酵蔗糖产酸,菌落呈红色C、营养要求不高D、含亚碲酸钾的选择性平板上形成灰褐色菌落中心E、在血琼脂上ElTor生物型可形成β溶血环正确答案:B11.男,2岁,因呼吸困难就诊。

生物膜耐药机制

生物膜耐药机制

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近况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现象日益加重,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近年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对生物膜研究的深入,发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仅与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有关,亦与致病菌在体内形成生物膜有关。

近些年来,对细菌生物膜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为国内外细菌耐药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生物膜的耐药机制作综述,为了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BF) 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不可逆的粘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plank tonic cell)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

BF的耐药机制不同于浮游菌,有效浓度的抗菌药物能迅速杀死浮游生长的细菌和BF表面的细菌,但对BF深处的细菌却难以有效杀灭。

当细菌以BF形式存在时耐药性明显增强(10一1000 倍),抗生素应用不能有效清除BF,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

BF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耐药形成, 不同机制间还存在协同作用[1]。

1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BF中的细菌合成的胞外基质及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等物质构成的细菌生物膜独特三维结构,是BF 细菌的保护装置,成为抗菌药物向BF 和BF 细菌菌体内渗透的天然屏障。

BF的物理性阻碍作用,降低了菌体内抗菌药物的浓度,从而表现出耐药性。

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外多糖中特定季铵盐疏水键长度,增加其疏水,该菌株的耐药性亦增高;若去除疏水基质,则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

此外,胞外多糖所带的负电荷,可与带正电荷的抗菌药物结合,而阻止药物的进一步渗透。

氟化喹啉虽易穿透生物膜,但也不能完全清除细菌生物膜内的细菌。

这一现象表明,BF 阻止抗菌药物渗透,只是其耐药机制的一个方面[2]。

2 特殊的微环境药物活性调节与生物膜中细胞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抗生素对快速生长细胞更有杀伤力。

生物膜中的营养成分、代谢产物浓度、渗透压和氧浓度等,自外向内呈梯度下降。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某机构想保藏霍乱的菌种,需要经过以(江南博哥)下哪个部门的批准?()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E.国务院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国家建立专门的传染病菌种、毒种库。

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单选题]4.细菌的内毒素为()。

A.脂多糖成分B.核糖体成分C.脂蛋白D.痉挛毒素E.肽聚糖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5.关于革兰阳性菌说法,正确的是()。

A.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的5%~20%B.不含磷脂酸C.细胞壁厚度大,较坚韧D.细胞壁厚度小,较为疏松E.有外膜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6.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冷水、温水中可存活()。

A.1~2个月B.3个月C.9个月D.10个月E.6个月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7.关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说法错误的是()。

A.含有大量磷壁酸B.肽聚糖含量较少C.脂蛋白是阴性细菌含量最高的蛋白质D.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极为复杂E.外膜是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单选题]8.细菌外毒素的特性是()。

A.对组织有选择性B.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C.主要成分是脂多糖D.抗原性不强E.不能转化为类毒素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BC两项,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毒性物质,通常是蛋白质。

DE两项,外毒素抗原性强,经甲醛处理可转变为类毒素。

A项,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H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H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H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罗晓庆;孙济宇;王慧;王晓波;王琪;蒋瑞雪【摘要】目的:克隆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H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其表达。

方法从铜绿假单胞菌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OprH基因;采用T-A克隆技术构建pMD19T-OprH重组质粒,并经酶切和序列测定后,获得OprH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b中,以构建pET28b-OprH重组表达质粒,并在表达宿主菌E�Coli BL21中经IPTG诱导表达及通过SDS-PAGE电泳鉴定。

结果 pET28b-OprH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重组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后表达外膜蛋白OprH。

结论成功克隆了OprH基因并获得原核表达物,为进一步研究快速检测该菌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Objective To clone the gene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prH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PA) , construct a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and identify its expression. Method The DNA genome was extracted from PA, the OprH gene was amplified by primersof PCR.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MD19T-OprH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A cloning. After enzyme diges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the OprH gene was insert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b to construct recombinant expression plasmid pET28b-oprH, which was expressed in E. coli BL21 (DE3) cells with induction by IPTG. Then the expressed protein was analyzed by SDS-PAGE. Result Construction of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b-oprH was successful. Then 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plasmid expressed a corresponding protein OprH after being induced by IPTG. Conclusion OprH gene was successfully cloned and theprokaryotic expression product was obtained.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investigating a method of rapid detection of PA.【期刊名称】《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95-198)【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作者】罗晓庆;孙济宇;王慧;王晓波;王琪;蒋瑞雪【作者单位】161006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医学院免疫教研室;161000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烧伤科;161006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医学院免疫教研室;161000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烧伤科;161006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医学院免疫教研室;161006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医学院免疫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空气及人体皮肤、肠道、呼吸道内。

铜绿假单胞菌PcrV疫苗的研制现状

铜绿假单胞菌PcrV疫苗的研制现状

• 158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1年4月第48卷第2期Inter J Epidemiol Infect Dis,April 2021,Vol. 48,N〇.2铜绿假单胞菌P c rV疫苗的研制现状李文桂陈雅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所400016通信作者:李文桂,E m a i l:c q liw e n g u i@163.c o m•综述•【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采用疫苗防治该菌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PcrV蛋白作为一种转运蛋白,是重要的免疫调控靶点,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

本文综述了PcrV蛋白、PcrV抗体、核酸疫苗以及重组鼠伤寒沙门菌疫苗等的研究现状,为新型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PcrV蛋白;疫苗;转运蛋白;抗体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052、30671835、30500423、30200239)D0I : 10.3760/331340-20200623-00205Recent advances in PcrV vaccine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Li Wengui, Chen YalongInstitute o f 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16,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 Li Wengui, Email :******************【Abstract】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one type of pathogens cau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t recentlybecomes highlight to control this bacterium by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ed vaccine. PcrV protein, as a transport protein,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immune regulation and an effective candidate molecule of vaccine. The review outlines theresearch of PcrV protein, PcrV antibody, nucleic acid vaccine, and recombinant Salmonella typhimurium vaccine, in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vaccine.【Key words】aenxgifwwa; PcrV protein; Vaccine; Transport protein; AntibodyFund progra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0801052, 30671835, 30500423, 30200239)DOI : 10.3760/331340-20200623-00205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菌'I D型分泌系 统(T3SS)是其主要致病因子,可协助其逃避巨噬细胞的吞噬和降解|21。

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紫外诱变

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紫外诱变

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紫外诱变邵颖;陈安徽;董玉玮【摘要】从牛蒡(Arctium lappa L.)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高反硝化能力的好氧细菌YB000,对该菌株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并且对该菌株进行了以提高反硝化性能为目的的紫外诱变.结果表明,分离自牛蒡根际的反硝化细菌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株于距离30W紫外灯30 cm处照射240 s可获得具有较强脱氮能力且遗传性状稳定的诱变菌株YB004和YB005,其脱氮能力分别达到93.43%、92.03%.【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5页(P3305-3309)【关键词】好氧反硝化细菌;牛蒡(Arctium lappa L.);根际土壤;筛选;鉴定;紫外诱变【作者】邵颖;陈安徽;董玉玮【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含氮工业废水的排放及农业中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水体氮素含量严重超标而影响水体的使用安全[1,2]。

氮素超标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脱氮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元素[3]。

传统的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反硝化脱氮能将硝酸盐氮或亚硝酸盐氮转化为气态氮,从根本上解决水体中氮素超标的问题。

反硝化细菌是能够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细菌,多为异养、兼性厌氧细菌[4],但近期研究表明,一些微生物在较高的氧分压条件下也能表现出反硝化能力[5-8]。

好氧反硝化作用实现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同时进行,不仅简化了生物脱氮流程、降低了投资成分,而且还表现出了传统废水处理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硝化过程无需加碱中和、脱氮效率高、对氨态氮耐受能力强等[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标书正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标书正文

报告正文1.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微生物遗传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细菌如何维持和改变自身的基因组大小和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1-3]。

已知细菌有多种机制来改变自身基因组大小,如基因丢失、基因水平转移、基因复制(Duplications)等等[4, 5],因此细菌的基因组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如Lukjancenko等人对已公布的61株大肠杆菌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6],发现仅有6%的基因存在于所有的菌株中,这些基因被称为核心基因(core genes);而某些菌株中的重要基因却在另一些菌株中出现缺失。

因此,细菌基因丢失(gene loss or genome reduction)也是细菌基因组进化中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动力和机制也是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常见的基因丢失机制主要有两种:同源重组[7]和随机丢失[8, 9]。

同源重组介导的片段丢失概率较高,但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同源序列,如大肠杆菌RecA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要不少于25bp的同源片段[10];猪链球菌中长度为89 kb的致病岛在整合酶介导下出现剪切和转移的概率约3.2×10-4,其两侧的同源序列长度为15 bp[11]。

而随机丢失是所有生物DNA复制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的错误,由于细菌中存在多种基因组保护机制,如同源重组系统、非同源末端连接、错配修复等[12, 13],因此,随机丢失的概率是很低的,如伤寒沙门菌出现DNA丢失的概率在0.5×10-9 ~ 2.2×10-8左右[1]。

本课题组于2014年报道了一种新的细菌耐受噬菌体现象:铜绿假单胞菌可丢失大片段基因组DNA从而耐受噬菌体的感染,我们曾将这种机制称为“断臂求生”[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