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元素在城市中的运用
城市形象设计视角下的中原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研究

改变和纠正公众对洛阳的刻板印象. 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 。 通过 这一课题 的研究 ,笔者深刻认识 到 :不论是进 行城市形象设
计, 还是展开城市形象营销 , 都要突 出城市 的文 化新 形象。按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 “ 软文化 ” 理念 , 即文化符号不论 高雅还
结, 才能找准落脚点 , 以我们需要 全面 搜集 河南区域形 象的 所
首先 , 市形象推广不够系统化 , 城 应该建立 更为全面的城 市形象推广体系 , 投入人力、 物力研发新的表现和传播手段。 其次 , 南必须要 打通历史与现 代的链接 , 河 一方 面通过商 城遗址 、少林寺等文化符号唤起对自己文明旅程的记忆和对 中原文化的认同 , 另一 方面要创 造新 的文 化符 号以更新 、 升级 河南的区域形象。河南也有许多现代的 、 时尚的东西 , 只是政 府 和媒体在传播的时候过于注重古老文化 ,而对新 的文化符
象 的形成产 生作用。笔者 曾经率领 团队完成过一些城 市形象
象营销战略可 以产生多方 面的正效应 ,不仅 能够振奋城市精 神, 有利 于公众树立并强化形象意识 , 同时也将 吸引更多的商 贸往来 、 投资 , 有利于为 区域的长远发 展集聚人 才资源 , 非常
设计方 面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其 中一个 项目是借助创 意手绘 有助于实现社会 效益 、 经济效益的双赢 。 地图来 实现 河南省重要城市的 高效视 觉传 播 ,下面 以洛 阳市 为例简要总结自己对此的体会。 洛阳有 五千年 文明史 、 四千余年建城史 , 以洛阳为 中心 的 河洛地 区是 中华 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是世界 上第一座统筹规 划的城市 , 兼具 自然 之美 、 人文之 美 、 思想之 美 、 城市之美 , 堪 称人类最早 的山水城市 、 园林 城市 , 国城市规 划学家西 蒙兹 美
河南文化符号在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河南文化符号在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河南文化符号,并将其应用于郑州城市形象的塑造,对于提升郑州城市形象的发掘和建立,对郑州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和发展作用。
本文提出河南文化符号在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标签:河南文化符号、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应用研究一、研究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对郑州城市形象的研究,有利于郑州社会资源的优势整合。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一项涉及经济、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等多因素的集合。
例如利用区位优势建设交通型城市,或者通过独特的城市文脉和现状发掘城市品牌形象。
具体操作考虑通过郑州市所具有的历史或现代建筑、雕塑、艺术、习俗、文献、文学、绘画、文化符号等进行提炼与推广,以及对注册商标、产品品牌、形象标志设计等文化资源进行单一或复合手段处理,将这些文化财富具体化、拟人化、形象化、符号化、物质化、系统化,使其成为人文精神的物化形态、成为软实力的载体和文化资源,并集中体现在郑州市公众形象的提升与文化品味建设与传播上。
对郑州城市形象的研究,可以增强郑州对外的传播功能,提高郑州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城市形象决定了其对外的识别性,可识别性又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强大的传播功能。
二、河南文化符号在郑州市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问题研究1、使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符号少虽然郑州在用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形象方面有突出优势,但是使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符号较少,仅有“二七”纪念塔、少林寺、黄河游览区等少数名胜古迹,大量的历史遗存被忽视,深厚的文化得不到良好的开发与宣传,有损“历史名城”的整体形象。
2,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鄭州受到了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大量的古建筑被耸立的高楼大厦包围掩盖,传统民俗与景观逐渐消失城市逐渐失去自身原有的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破坏良好的城市形象2015年,郑州空气质量连续6个月全国倒数10名以内。
其中,连续3个月倒数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雾都”。
浅析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艾美酒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黎族 文化 元素 的题 材
黎族 文 化 元素 在 海 南 艾 美酒 店 中的应 用 是 为 了打造 具 有 地 方 文化 特 点
( 3 ) 鹿 回头
的现 代景 观 。面对 丰 富多 彩 的黎族 文 化 , 选 用什 么 元 素 、 怎 么 应用 , 是 景 观设
鹿 回头 的故事 在 黎族 传 说 中属 于认 知度 较 高 的。 在艾 美 酒店 景 观雕 塑 设
化 特点 。 3 . 2八 个神话 主 题 海景 独 立别 墅
从内容题材层面。黎族文化设计元素来 自黎族 的传统艺术和历史传说 ,
是从 传 统 艺术 中提 炼 出 的精 华 。黎 族 没有 本 民族 的文 字 , 对 自然 及 宇宙 奥 秘 探 索 的思 想 和行 为 , 通 过 丰富 多彩 的 口头 文学 将 之 流传 下 来 , 主要 包 括故 事 、
2 . 1内容 题 材
鹿, 形 象温 顺 , 为游 人带 来 了温 馨 的感 受 。 ( 4 ) 黎族 人 物类 雕 塑 笔 者在 艾 美酒 店 在 中心 泳池 区设 计 了 黎族 人 物 类 民俗 雕 塑 系 类 ,共 八 处, 人 物 形象 区别 于 中原 人物 形 象 , 服 饰和 体 态艺 术 夸 张 , 具 有浓 郁 的地域 文
利用现代的玻璃钢材质及丁程方法 , 对黎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景观元 大 中国文化 的影响 , 展现 中国现代化发展成果 , 使 中国人民的民族 自豪感不 素 进 行演 绎 , 是 在 继承 传统 的基础 上 , 对 现代 的融 合 , 同时 充分 体 现 黎族 文 化 断增 强 , 为提 高综 合 国力 做 出一 定 的努 力 。 海南 国际 旅游 岛 规划 强调 国际化 的 同时 , 大力 发 展 文化 旅 游 也具 有 重 要 的 内涵 。 ( 2 ) 青 皮 林 与雷 神 意义。国际旅游岛规划将万宁石梅湾定位为休闲东线的重要景 区, 强调其地 艾美 酒 店所 处 的石 梅湾 旅 游度 假 区 内的 青皮 林 形 成 已有 4 0 0 0 年至1 6 0 0 0 域感 及 文化 内涵 。艾 美酒 店 是石 梅 湾度 假 区建 成 的第 一 个 五星 级酒 店 , 在 海 为世 界 仅存 的两 片滨海 白砂壤 的青皮 林 之 一 一 , 珍 贵稀 有 。新 梅 、 石 南国际旅游岛规划 的大背景下, 国际化 的硬件设施加上酒店独有的令人 印象 年 的历史 , 深刻的特色是对艾美酒店的基本要求。 同时 , 艾美酒店高标准 的建成 , 为石梅 湾度假区即将开展 的其它高标准五星级酒店的建设和设计提供了一定 的基 调 和 参考 。因此 , 对艾 美 酒店 提 出 了以 现代 东南 亚 风格 融 人 本地 传 统 黎族 文
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及其地域特色

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及其地域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区,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和历史沉淀。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方。
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所共知,并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国中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原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和中央王朝的权利中心。
春秋战国开始,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精英分子,如孔子、墨子、老子等等学派都在这个地方形成,并得以发扬光大。
汉代以后,中原地区逐渐走向繁荣。
唐代是中原文化发展的巅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他们的诗歌艺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此外,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另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文艺复兴,形成出了许多与以往文化不同的新兴文化类型,如小说、戏曲。
元代中原地区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脍炙人口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便诞生于此。
二、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特色1、独特的地域风情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其文化艺术的特色在许多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
有句流传已久的话叫做"南有才子,北有风骚",这一点恰好也表现了中原地区的风骚特色。
中原地区的文人雅士大多以沉稳端庄而闻名,然而同时也不失其灵动风韵。
如苏轼、辛弃疾的辞章、词笔就充满了这些人地域的独特标志。
2、多元并存的文化艺术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多元并存,包括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艺术、流行文化等众多类型。
如河南大型民间歌舞《皇帝的大肚腩》、陕北的秧歌舞、河南杂技、河南楹联等都是中原地区文化艺术的体现。
对于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等文化遗产是典型的代表,它们表现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

MING RI FENG SHANG14艺 术 设 计文|许小清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摘要:中国的近现代时期的室内设计,在风格上交融了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元素,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本论文针对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室内设计是一种文化,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不同时期的室内设计都会在吸收传统的经典设计元素的同时,还注入了时代元素而创新室内设计,使得室内设计呈现了时代特点。
中国近现代时期,室内设计风格发生着变化,并伴随着时代的进程而不断地演进。
一、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突出本土文化特色中国的近代时期的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还会突出本土文化特色。
纵观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个时期交融,在这个时期的室内设计风格上得以体现。
民族文化和本土伟华都会在室内设计的细节部分体现出来。
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文化更多地会从室内设计中体现[1]。
此时也正是中国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经济不断崛起带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室内设计师们紧紧地抓住时代的节奏,并以此为设计目标。
中国自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就开始复苏传统文化,室内设计中充满了民族元素。
中国改革开放,为了突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在室内设计上,无论是设计技巧,还是设计文化元素的运用,都着重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比如,人民大会堂在1979年重新设计的时候,接见厅的设计就充满了民族气息,包括天花板、各种摆设都保留了传统文化特点。
整个的色调都选用了红色系,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二、注重流行文化元素的运用,突出多种文化的融合室内设计具有主观性,室内设计风格代表着人的思想观念,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使得人们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审美取向也发生了变化。
维护传统文化的审美定位被流行文化的盲从所取缔,人们会更多地盲从,而不再愿意创造价值。
壮锦图案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应用与分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01072随着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北部湾城市群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以壮族为主的民族聚集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为强调民族文化特色,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在各种类型的景观项目中得到使用。
而“壮族织锦”(简称壮锦)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民族元素。
“壮族织锦技艺”表现出的图案内容以鲜明的视觉识别性成为壮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壮族文化的缩影。
将壮锦图案的图形元素提炼出来运用到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既可以拓展壮锦的使用范围增强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也能为城市环境发展中城市形象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1.壮锦图案题材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壮锦图案的构思和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习性、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壮锦图案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构思范畴,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地域文化象征。
结合壮锦图案的构思立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壮锦图案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1.1展示壮族传统文化壮族拥有悠久的民族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壮锦图案中,许多纹样本身来源于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
如水纹、云纹、雷纹等几何纹就来源于本地区稻作文化,这些抽象的几何纹在一定程度代表了雷王崇拜,表达了风调雨顺、作物丰收的美好愿望。
又如《巫经》记载“凡儿初生,精魂蒂结于花树之间.花之华瘁,花婆主之”,这里体现应用与分析摘 要随着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建设进程的加快,壮锦作为广西特色的民族工艺品,以其深厚的民族寓意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普遍使用的民族元素。
本文旨在对壮锦图案在北部湾地区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探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的新思路。
关键词壮锦图案;文化寓意;城市公共环境073了壮族对“人从花中来,花是万物之源”的花婆崇拜。
因此,密布花卉纹样的壮锦是壮族群众在婚嫁活动中馈赠礼品的上佳选择。
这类壮锦题材和图案纹样表现了壮族人民朴素的世界观和传统的民族习俗,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介绍朔州文化

介绍朔州文化朔州,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朔州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朔州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古代农耕民族的聚居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朔州人民辛勤耕耘,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注重家庭、宗族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体现了朔州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
其次,朔州文化是一种草原文化。
这里地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是多个游牧民族的发源地。
这些游牧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特色。
朔州文化中的草原文化元素主要表现为豪放、奔放的性格,崇尚英雄、忠诚、勇敢等价值观念,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此外,朔州还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重要战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塑造了朔州人民勇敢、坚强的品质,也留下了丰富的战争文化遗产。
如今,在朔州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古代战场遗址、军事设施等遗迹,这些见证了朔州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
在艺术方面,朔州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的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剪纸、刺绣、皮影戏等,都是朔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艺术形式。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价值,是朔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除了艺术,朔州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
这里地处晋北地区,饮食以面食为主,如刀削面、馒头等,都是朔州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此外,朔州的酒文化也十分悠久,这里的黄酒、白酒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饮品。
总之,朔州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战争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
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勤劳、朴实、勇敢、智慧的品质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如今,朔州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中国河北石家庄的传统文化

中国河北石家庄的传统文化石家庄是中国河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石家庄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展示了华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石家庄的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代。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人们秉承着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传承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
在石家庄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石家庄的戏曲艺术以河北梆子为代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以其独特的音调、精湛的表演和丰富的戏剧内容而闻名于世。
它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融合了中原地区的戏曲元素,非常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石家庄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中,绘画和剪纸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形式。
石家庄的绘画以山水画为主,其风格独特,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剪纸则是一种以剪刀剪纸为材料,通过剪刀的巧妙运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图案。
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石家庄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
石家庄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石家庄的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家训的传承。
他们推崇孝道和家族观念,传统的婚礼和葬礼仪式也非常庄重和隆重。
此外,石家庄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年画展览、灯笼展览和庙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是石家庄的一大特色。
石家庄的菜肴以面食为主,如石家庄的狗肉面、石家庄的烩面等。
这些面食以其鲜美可口、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
此外,石家庄的传统小吃也非常有特色,如石家庄的棉花糖、石家庄的糖炒栗子等。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是石家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家庄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展示了华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习俗,都体现了石家庄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石家庄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石家庄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决策探索
2018.2下
中原文化元素在城市中的运用 文/魏薇
文化广角
文化元素在城市中的运用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和核心竞争力。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有普遍的认知和很强的共性,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更有归属感。一、文化与城市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文化元素则是一种表象的符号,更容易产生视觉效果,引发情感的共鸣。城市承载着历史以及文化的变迁,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可怕的。所谓城市文化,就是城市内的居民所赋予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涵以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生活习惯以及生产、居住、活动的空间环境。城市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活动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的复杂综合体,城市生活环境涵盖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景观等内容,其中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形式最灵活的城市“家具”,在承载城市文化的同时更能展现其精神内涵。城市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更是城市生活环境与城市人文环境的竞争。一个城市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这个城市是否具有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准则。城市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市民们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望。二、中原文化元素河南省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包含有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中医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饮食文化等18种文化类型。而由这些文化类型为基础精炼或衍生出的各种文化元素更是不计其数,可以通过各种图案、图形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元素分具象元素和抽象元素,具象元素由可见的人物、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元素;抽象元素则是以无实体形象的文化、精神内涵为依托引申而来,往往蕴含于具象元素之中。本文从城市中的中原文化元素入手,以现代人的审美观研究中原文化元素对城市环境的营造,以便更好地指导城市景观建设和发展规划。(一)具象的中原文化元素具象的中原文化元素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以及认可性,能够直观地运用于城市之中。一是图腾文化。图腾是中原文化的象征,亦是中原文化的集中体现。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因对自然的未知而描绘出一个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与物,把特定的动物、植物信奉为神明,作为本族的象征和标志。龙虽是被想象出来的动物,但因其威严、神秘又具有危险性的形象,使人们对之心存敬畏。中原文化以龙为本,信奉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是中原文化最具代表的象征,有尊贵祥和之意。因此,城市中以龙为主题表现的雕塑、柱体、壁画等公共艺术形式非常多,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央公园的铸铜雕塑《龙魂》,以巨大的尺寸突出龙身,龙脊之上有一群铮铮铁汉奋力划桨,寓意众人齐心协力、顽
郑州地铁文化墙《馄饨小吃》《杜岭方鼎》《玲珑幻境》82决策探索
2018.2下
文化广角强奋斗才是龙前进的动力,才能称之为“龙魂”,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仅如此,节日庆典时的临时公共艺术也喜欢用龙的形象和主题来表现。二是以宋体字、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夏朝开始一直到宋朝均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汉字作为中原文化的显著标志,是弘扬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伴随中华文化一起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迁。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为止已知的时代最早的文字,主要是殷商时期在动物骨头、外壳上刻的符号,用象形的方式系统地刻画,便于记录一些事物。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字,更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以艺术的形式运用于现代城市中。文字的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以彰显历史的底蕴。如2016年郑州地铁文化墙,将古词诗文结合甲骨文,穿插活字印刷中的活字等形式组成了一幅年代感很强的“文章”,让来往穿梭的人们领略到中原文化中文字的魅力,也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不忘祖先传统文化,为现代化生活增添一丝亘古绵延的历史情怀。三是民俗文化。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民俗风情鲜明的区域,长久以来形成的衣食、住行、集会、礼仪等生活习惯,成为鲜明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人们生活时的各种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城市建设中体现民俗风情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其强烈的认同感,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给平淡、快速、乏味的现代城市环境增添一些生活的气息。如郑州市二七广场步行街展示民俗文化的铜像《馄饨小吃》,用公共艺术的形式再现古人的生活场景,在展现生活趣味性的同时以具象的形式呈现历史文脉,吸引经过的人们驻足领略历史情怀。不仅如此,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玉器颇具艺术价值。其中杜岭方鼎是商代中期的青铜重器,地位之高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迄今为止年代最早、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礼器。以杜岭方鼎为原型的城市街心开放空间雕塑《商鼎》,以其高大的尺寸、浑厚的造型,彰显着古城的霸气之势。郑州地铁壁画墙《玲珑幻境》从数百件河南出土的玉器中提取造型元素,将古代玉器上的花纹、图样进行重组,组合成全新的图案效果,并通过石材来呈现,将其玲珑剔透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共同演绎中原玉器艺术的独特魅力。四是以汉传佛教为主的中原地区的宗教文化。佛教对中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原大地上留下诸多印记,成为中原文化历史中辉煌的遗产。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就是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还有光山净居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宝丰香山寺、登封永泰寺等诸多寺庙,洛阳龙门石窟更是中原佛教的圣地。佛教不仅从思想上影响着中原文化,更从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深入到中原人民生活中,成为中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石雕作品《祈佑》以佛教为主题,取四大石窟的经典石像为原型,结合石刻艺术,将石窟艺术与现代技术进行组合。此处石雕可以见到很多著名佛像的缩影,既有龙门石窟的壮阔,还有郑州博物馆武士雕像的威武,更有乐山大佛的巍然、敦煌石窟的精美。这86尊佛像通过构图和画面分层处理,给人“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效果。五是以少林功夫、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原武术文化。《卧虎藏龙》以电影艺术的形式打开了东方功夫的面纱,让西方很多人了解到东方的武术。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提到武术自然会想到河南登封,中原文化中武术的分量不容小觑。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用以健身和御敌,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人文文化。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中原地区的武林文化是以少林功夫和太极为代表,有着内外兼修的独特特色,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魄,还可以修养人的心性,是中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位于郑州嵩淮游园的雕塑《少林小子》以生动形象的少林人物形象与动作,再现了少林功夫的力量与阵势。太极拳
《祈佑》《少林小子》《太极之韵》83决策探索
2018.2下
文化广角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拳术,讲究阴阳协调、五行变化,旨在内外兼修。立于焦作新体育中心广场中的《太极之韵》取太极经典招式——推手,以镜面不锈钢材质结合抽象化的处理方法,体现太极刚柔相济之势,同时也体现了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境界,极具视觉效果。以上所述几种典型性文化形式只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中原地区长久形成的农耕文化、戏曲文化、姓氏文化、中医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绚丽的篇章。这些文化所表现出的具象特征具有表象化的形态即符号元素,被各种艺术形式和创意产业作为艺术灵感或者元素直接、间接地使用,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抽象的中原文化元素文化本是抽象的名词,与具有实体形态的具象文化元素不同,抽象的文化元素并不具有可视化的实体。对于中原文化而言,具象的文化元素只是人们长远形成的、具有可识别性的具体行为、动作、相关的物化;而抽象文化元素包含相对而言高层次的意识形态,例如精神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更多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见、宏观意义上的抽象元素。本文所研究的抽象中原文化元素主要是精神层面,并都基于一定的历史发展,在中原地区具有广泛认同性。一是人格哲学。中原地区自古就有“天下”之意,
也是各种思潮发源和产生的区域,历史上众多优秀思想家、政治家均出于此。道教师祖老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均是河南人。这些先贤不仅出生于中原,传教、游说也均与中原密不可分,并共同影响和塑造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正是由于这些贤能之士自身的品质以及带给后人的精神与能量,让他们作为中原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并流传至今。位于郑东新区的《御风行》就是一组纪念道家代表列子的雕塑。列子作为中原悠久历史中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为人豁达、淡泊名利、不为金钱所趋,纵使因为贫穷而食不裹腹,也不贪图富贵,拒绝权贵馈赠的粮食。雕塑以列子乘风而行的姿态描绘其自由自在、不为世俗名利所绊的逍遥之态。人们在欣赏雕塑形态美的同时,更是对其事迹的重温,从而对其高贵品质产生崇敬之情。列子展臂飞翔的姿态提醒人们物欲、名利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目的所在,人自身本质的好坏、道德修养的高低才是我们更应崇尚的标准。二是伦理思想。中原是个文化底蕴悠久的地区,“中”既有中心、重要之意,也显示了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核心地位。早期中原文化是由农耕文化发展而来,与自然共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自古强调和谐共生,无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以和谐为相处原则。“在以中原文化为根系的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种核心文化精神。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其他学派,都以此解释宇宙的生成、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人的道德修养等。”郑州新区的《山水意象》勾勒出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景的园林景观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塑造城市景观的同时,营造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矗立于郑州中州大道的雕塑《和谐之林》,整体颜色以代表黄土的灰褐色为主,顶部由排列交错、均衡的“阙”结合斗拱的造型创作而成,意象的抽象形态似密林中的树叶,形成茂密树林之势。雕塑以传统元素创作而成的抽象森林,不仅象征着郑州这座城市和谐共生的涵义,更有森林生命繁荣昌盛、生生不息之意。又例如巨型雕塑《礼仪之门》,以超现实体量的抱拳之势再现经典传统礼仪动作,用以强调中原儒家思想中“重礼”的道德伦理,更具有现实意义。三、结语通过对上述几种常见中原文化类别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原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对中原地区而言,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城市成为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置于城市中以中原文化元素创作出的公共艺术,是文化和城市得以融合发展的媒介。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中原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不仅仅要从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出发,还需与城市空间形成内在的交互影响与共鸣。中原文化以内涵、公共艺术为载体的大众艺术形式,是对城市空间文化内在的延续和表达;城市环境对置于城市中以文化为内涵的艺术形式又起到诠释与衬托的作用,彼此相互作用。在符合现代审美品位的同时,如何加强中原文化对城市艺术的内在价值,是值得广大艺术者、城市建设者、城市规划者们共同研究的课题。【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原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环境发展研究”(2017-ZZJH-447)、2017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景观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信阳’建设研究”(2017WH0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