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实录】中国传销第一大案

合集下载

揭底“互联网十实体店”消费返利营销骗局

揭底“互联网十实体店”消费返利营销骗局

揭底“互联网十实体店”消费返利营销骗局作者:文/ 申杰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8年第2期近年来,花样百出的返利骗局、传销行为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百姓财产,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特别是新型的传销方式,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被返利商城的虚假宣传所蒙骗。

这种披着消费返利外衣的庞氏骗局新花样,让众多百姓深陷骗局当中。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以“互联网+实体店”为代表的消费返利模式俨然成了诸多商家寄予牟利厚望的销售利器。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介入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过程,许诺在平台的消费额度部分返回,或通过现金消费送等额积分等形式,诱导消费者注册会员消费和商家加盟平台回流货款。

“赤裸”传销色彩的“返利”“你消费、我返钱、零成本购物”、“消费也能成为资本家”、“消费多少返多少”。

这些购物网站声称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可得到高额返利,最高达100%,导致消费者受骗并大量投入费用。

事实上,受高额返利诱惑及投机、赌博心理的影响,部分消费返利营销模式早已变样,有的演变成投资返利,有的演变成非法集资,有的演变成网络传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标称消费返利经营方式的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消费多少返多少”的企业接近1000家,参与消费返利经营模式的代理商、商家会员、消费者会员人数已超过3000多万,总金额达到近1万亿元,其中理性的消费返利经营模式的金额不足100亿元。

从目前的网络市场运作来看,按照购买金额返还比例不同划分,消费返利型网站可分为部分返还型和全额返还型;按照返利时间安排不同划分,可分为即时型返利、定期型返利、排队型返利和推延型返利;按获利方式及其本质法律属性划分,可以分为促销让利型返利、层级发展型返利和资本运作型返利。

部分消费返利经营模式偏向于炒作和投机,逐渐演变为空对空的资金游戏,参与人数快速扩张,导致市场混乱,凸显出较大的危害性和破坏力。

防不胜防的诱惑据记者调查,这些网站都打着电子商务与消费致富的幌子,鼓吹“消费致富”与“国家扶持”,对消费者许以高额的回报,同时收取高额入会费用。

传销组织渗入黑社会

传销组织渗入黑社会

传销组织渗入黑社会作者:宋广辉曹珊珊来源:《时代中国》2008年第04期07年底,传销夺命的惨案再次发生—被骗到安徽淮南做传销的湖南青年钟双喜因逃脱未遂,被传销窝点人员殴打、捂死。

近来,非法传销滋生的恶性事件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

随着传销组织迷惑群众、骗取钱财、严重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升级,其黑社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

非法拘禁形同绑架07年11月21日,重庆某大学工商管理系大四学生小林,接到同班同学小春(化名)的4条求救短信。

事前小春曾告诉小林,四川泸州一企业老总给他开出了较优厚的条件,并急切地邀小春前往泸州“考察”。

接到小林报案后,泸州市公安局动用高科技侦查手段,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急摸排锁定了小春所在方位,将连小春在内的十多名被看管起来的传销受害者解救出来。

躲进厕所发送求救短信的小春还算幸运,更多的上当受骗者在经历种种人身限制后,才得以逃离。

今年3月9日凌晨,被传销组织骗到江苏徐州非法拘禁了56个小时的广西人许某,在逃离无望的情况下,吞食随身携带的小灵通后死亡。

非法传销组织已经形成严密的管理网络,他们的控制手段已经和“绑架”相差无几。

一些误入“魔窟”的受害者,被逼着从家里骗取“押金”,如未收到,则又被逼制造“血衣”、“血信”通知家人,不服从传销组织的此类命令,将遭受体罚,有人甚至被割掉手指。

不少受害者不堪忍受传销组织的非法拘禁及其他折磨,选择了跳楼。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某地级市今年就发生10起被强迫加入传销组织者跳楼脱身事件,07年11月28日,年仅19岁的广西人覃某从6楼跳下身亡。

从反复洗脑的精神控制,到扣留个人财物证件的经济控制,进而升级到严密监控(包括体罚威胁)的人身控制,一些非法传销组织的手段体现出越来越多的暴力特征。

与执法短兵相接以往执法人员驱逐非法传销人员像赶苍蝇,苍蝇赶走了又来,现在的执法则像捅马蜂窝,“马蜂们”会群起反击。

07年4月12日上午,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驱散100多名非法传销分子时,遭传销人员群起围攻,多名执法人员受伤,其中5名公安干警、3名工商人员和一名报社记者被殴成重伤,庐山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民警李奇生命垂危。

传销大案要案纪实报告

传销大案要案纪实报告

传销大案要案纪实报告近年来,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涉及传销的大案要案,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

为了揭示传销犯罪的严重性、深入分析其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报告将围绕传销大案要案展开纪实性的描述和分析。

第一部分:案件背景介绍传销大案要案在我国的普遍存在,涉及的规模之巨大和影响之深远。

通过搜集案例资料,我们对传销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手法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社会现实,探讨传销犯罪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部分:案件分析详细揭示传销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通过案例分析,逐一分析传销犯罪的手法和心理战术,如诱导、欺骗和洗脑等。

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受害者心理状态和后果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传销犯罪对受害者、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伤害。

第三部分:案件总结总结传销大案要案的共性特征和严重性质。

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对于传销犯罪的危害进行了全面梳理。

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看到传销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社会问题,其背后涉及到的人员、资金和活动范围广泛,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四部分:案件对策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防范和打击传销犯罪。

鉴于传销犯罪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我们需要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手段来应对。

例如,加大传销犯罪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传销组织的打击力度;加强教育机构和家庭对于传销的预防和教育;通过加强执法和打击力度,形成联防联控的有效机制。

第五部分:结论总结全文,强调传销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和当前的困境。

同时,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打击传销犯罪的阵线中来,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在传销大案要案纪实报告中,我们依次介绍了案件背景、案件分析、案件总结、案件对策和结论五个部分,旨在更好地展现传销犯罪的实际情况,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打击传销犯罪的行动中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广西42人因传销被判刑

广西42人因传销被判刑

广西42人因传销被判刑2015年10月04日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南宁10月4日电(记者邹婷玉)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法院近日对一起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案进行公开宣判,42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总额达1700余万元。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吴其迅等42人以“纯资本运作”为名进行传销活动,通过鼓吹“纯资本运作”是国家暗中扶持的行业,加入该行业可以获得巨额回报,邀请亲戚、朋友到南宁市考察投资项目,诱使他人交纳申购款购买虚拟份额加入传销组织,从而形成上下线传销网络层级关系。

该组织以申购份额的形式,要求参加者交纳人民币3300元至69800元不等的费用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业务员、业务组长、业务主任、业务经理、老总的顺序组成所谓的“五级三晋制”层级,根据个人伞下直接或间接发展的成员作为提成的依据,通过“推份出局制”、组建“大经理室”等方式对传销组织进行管理和复制,引诱组织成员不断发展他人加入该传销组织。

截至2014年4月3日,该传销组织已发展人员多达1800余人,涉及的传销资金超过4000万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吴其迅等42名被告人以参与“纯资本运作”为名,要求参加者以购买份额的方式获得加入资格,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返利依据,诱使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传销组织,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其行为已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根据42名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别依法作出10个月至10年有期徒刑不等的判决,并处罚金总额达1700余万元。

警惕传销披上“金融外衣”2015年10月04日来源:新华网新华网成都10月4日电(记者杨迪)授课培训、网络销售PE融资……国庆长假期间,如果遇上这样的活动需要多留个心眼:传销组织者可能披着网销、金融投资等“外衣”行骗,对于新的传销形式消费者要多加提防。

四川省工商局近日提示,需警惕以私募股权、投资入股、发展渠道商、红包互赠等为名义的金融传销。

据了解,金融传销往往夹杂着涉众型非法集资,包括目前流行的私募股权、投资入股、发展渠道商等大金额传销,也包括类似的红包互赠、爱心互助等小额金融投资游戏。

关于网络诈骗的案例

关于网络诈骗的案例

关于网络诈骗的案例案例一,假冒客服诈骗。

小明在网上购买了一件商品,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于是他联系了网站客服寻求帮助。

不久后,他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客服人员的电话,对方声称是网站的高级客服,需要小明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和订单号以便帮助解决问题。

小明由于急于解决问题,没有经过多思考就提供了相关信息。

结果,他的银行账户很快就被盗刷了数万元。

案例二,虚假投资诈骗。

小王在某个社交平台上认识了一个自称是金融专家的人,对方声称有一笔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并邀请小王参与。

小王由于贪图利益,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核实,便将大笔资金转入了对方指定的账户。

结果,对方消失不见,小王的钱款也随之不翼而飞。

案例三,网络购物诈骗。

小李在一个购物网站上看中了一款限量版的手表,价格优惠且数量稀少。

他通过网站上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卖家取得了联系,并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转账支付。

然而,等待了数天,他并没有收到任何商品,联系卖家时对方已经失联。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网络诈骗的多样性和隐蔽性。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对信息的不完全核实来进行欺骗,因此我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承诺和信息,同时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为了防范网络诈骗,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诈骗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网络诈骗的蔓延,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网络诈骗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和承诺,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

山东东营垦利诈骗案例

山东东营垦利诈骗案例

山东东营垦利诈骗案例1. 案件概述山东东营垦利诈骗案是一起发生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大规模网络诈骗案件。

该案件涉及多个犯罪团伙,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以虚构的身份和事件,诱骗无辜受害人上当受骗,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

2. 案件背景2.1 垦利区概况垦利区是山东省东营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

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人们对于互联网和网络诈骗的认知程度较低,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2.2 犯罪团伙组织据警方调查,山东东营垦利诈骗案涉及多个犯罪团伙,他们通过组织严密的网络诈骗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实施诈骗活动。

这些团伙通常由技术人员、话务员和洗钱人员组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2.3 诈骗手段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以虚构的身份和事件,通过电话、网络聊天等方式与受害人联系。

他们通常冒充政府工作人员、银行职员或其他重要部门的工作人员,声称受害人涉嫌犯罪,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资金划拨,以此达到诈骗的目的。

3. 案件调查与侦破3.1 警方介入一旦接到受害人报案,警方会立即介入调查。

警方通过技术手段追踪犯罪团伙的IP地址,获取相关证据,并与通信运营商合作,获取电话通话记录和短信记录等信息。

3.2 跨地区合作由于犯罪团伙常常跨越地域进行诈骗活动,案件调查常常需要跨地区合作。

警方会与其他省市的公安机关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团伙。

3.3 抓捕行动在掌握足够证据后,警方会组织抓捕行动,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为了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警方通常会在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详细的抓捕计划、调配充足的警力和装备等。

4. 案件影响与教训4.1 经济损失山东东营垦利诈骗案给受害人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许多人家破人亡,生活陷入困境。

这对于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4.2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山东东营垦利诈骗案的发生,政府和警方应加强对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从而减少受害人的数量。

长篇:揭开传销骗局的核心--精神控制

长篇:揭开传销骗局的核心--精神控制

【周末报报道】屋子很小,仅是一间腾空的卧室而已,并且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

狭小的空间内,竟然奇迹般地挤下了数十人。

人们全部端坐在小板凳上,边鼓掌边打着各种各样的手势。

他们面前空出一块地方来,作为舞台,两个人站立着大声地唱着歌,手中仍然不忘摆出各种令人费解的姿势,大概是应和台下的人吧。

台下的人依然不断地鼓掌打手势,高喊着:“美女、帅哥来首歌,跳个舞……”台上的人表演完毕总不忘说上这样的一段话:“来自××的×××祝各位老总早上好!”接着,一位干练的年轻人登台,大声宣讲:“成功需要机会,什么是机会?建国以来我国有两次,80年代初的个体户,80年代末的股票。

现在的直销也是个大机会……”“现在机会就在我们眼前,看你去不去抓。

交3350元消费一套公司代理的化妆品,就可以取得会员资格。

以后介绍朋友加入,消费产品越多,得到的钱就越多。

我们现在虽然吃菜叶、喝菜汤,但这是磨练意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3到5个月就可以挣到2万元月薪……”激昂之辞回荡在人们耳边,在血压与肾上腺素的不断攀升中,人们兴奋异常。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台下的人们高声重复着这句话。

坐在人群当中的湖南某高校大三女生李平(化名)被这种氛围感染着,激情澎湃的样子好像吃了兴奋剂似的,而欺骗父母后应有的那种罪恶感,此时在她的脑中却没有了容身之地。

因为激动充血,李平的两颊闪现着红光。

几个月前,李平最好的朋友、大学同学王雯(化名)一个电话将她叫到了重庆渝北。

王雯在电话中允诺李平可以在这谋到一份好职业。

到达重庆后,李平却没有受到面试,而是疑惑地被王雯拉进了一个培训班。

长时间地呆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平逐渐沉浸在一种“追求成功”的狂热中。

为了凑齐3350元入会费,李平有生以来第一次欺骗父母,说要交2000元学费。

在农村的父亲二话没说,3天之内就把钱汇过来了。

直到解救前一刻,李平仍然不相信自己陷入了一个骗局之中。

大业传销演变

大业传销演变

大业传销演变
“民族大业”洗脑骗局,“民族大业”主要对老人进行线上洗脑,通过微信群发展会员。

许诺交些“小钱”,保守秘密,就会有成百上千万的回报。

民族资产解冻骗局”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人打着国家、民族旗号,虚构历史上各朝代灭亡时为日后王朝复辟保留了大量财产,在海外和大陆留下了巨额财富,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为名,虚构扶贫、医疗、救济等项目实施诈骗。

受害人遍布全国多个省份。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精准扶贫的热点,诈骗分子将“民族大业”翻新,成为了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混合型传销犯罪。

以“历史”、“精准扶贫”、“慈善帮扶”,甚至“军民融合”为名义,引诱群众受骗上当。

“民族资产解冻”还为骗中骗,以“民族大业”嫁接慈善养老事业,开始依靠吸引老年人投资养老项目进行诈骗,两者结合宣称每人出资210元,就可领取100万元善款。

以此骗取了数万人数百万元。

同时,在其它地方,也有“民族大业”传销组织,“重庆江津四面山有个宝库,里面有大量美元”,骗子就利用这个传言,声称交300元就能兑换100美元,被洗脑后,受骗人当面交了6万元,想兑换2万美元,可是交钱后对方却跑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销第一大案
2006年5月9日,公安部公布了旨在打击传销犯罪——“鲁剑”行动的战果情况。

在“鲁剑”行动公安部重点督办的12起案件中,山东省淄博市警方侦破的跨全国15省、涉案人员16万余人、涉案金额4亿余元的“4·8”特大传销案,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起覆盖全国15个省区市、涉及16万余人、涉案金额高达4亿余元的特大传销网络案件。

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规模最大、追究刑事责任人数最多、查处力度最大的一起传销网络团伙犯罪案件。

8700元“入会费”牵出惊天传销案
2004年4月5日,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接到一条线索:一名东北籍妇女到淄博市周村参加“多美姿化妆品”传销活动,被别人以交“入会费”为由诈骗现金8700元。

这条线索引起了当地警方的高度警觉,淄博市公安局周村分局经侦大队立即行动,对线索中提及的聚会场所和居住地点进行布控。

“接到报案后,我们跟踪调查了两天,掌握了大量情况,第三天出动了100多名警力、20余部车辆,对发现的3个窝点采取了集中行动,当场查获正在参加培训的传销人员90余人。

”淄博市周村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李洁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据李洁介绍,这一团伙传销的是一种叫做“多美姿”的化妆品,以“拉人头费”每人2900元的形式搞传销。

但是这一所谓的化妆品不但一般会员没有见过,就连发展过20多个下线的C级人物也没见过。

经过盘问和调查,侦查人员获悉,这一团伙传销的所谓“多美姿化妆品”,连发展过20多个下线的C级人物也“压根儿没见过”。

当地警方研究后认为:该团伙的行为表现为以找工作为借口,将人骗到外地,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骗人入会骗取“会员费”。

很快,由淄博市、区两级经侦民警迅速组成专案组,并将此案命名为“4·8”传销案。

层层追上线终擒“传销教父”
专案组立即布控,先后抓获多名传销代理。

经过突审,挖出黑龙江省鹤岗市的A级代理商孟某和刘某。

在淄博市公安局统一指挥下,市、区两级经侦部门组成联合抓捕组,赶赴黑龙江,将孟某抓获。

孟某供述了自己利用下线在淄博疯狂进行传销,发展下线500余人,非法经营金额达15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

孟某并交待其上线正是她的表弟,29岁的A级代理商刘某。

2004年6月1日,专案组在沈阳市将刘某抓获。

刘某向警方供述,自2002年4月加入此传销网络以来,共在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发展下线1300余人,获得非法收入300余万元。

刘某还供述,其上线、A级代理商还有赵某、卞某等16人。

2004年6月15日下午,传销犯罪团伙的主要组织者之一、A级代理商赵某在北京落网。

经审查,赵某自1998年加入该传销组织以来,先后直接发展了4名下线,这4名下线又疯狂扩张,其网络下线达到3000余人,非法获利400余万元。

通过努力,专案组做通了两名传销骨干分子家属的思想工作,利用两人提供的情况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将更多的高层嫌疑人锁定。

在公安部的协调下,抓捕行动先后将沈某等15名骨干分子擒获并押解回淄博。

随着传销网络上线人物的纷纷落网,该网络的组成人员内幕被一层层揭开,但暴露的情况让专案组每一个成员触目惊心:网络的成员达十余万人,仅A级以上人物就达60余人,涉及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涉案金额达几亿元。

2004年12月6日,经当地检察院批准,沈某被依法逮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