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积少成多”、测硬币、测细铜丝。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小时(h)、分(min)。

2、测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会读停表的示数。

三、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四、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与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定义与意义的区别。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

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B 、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

时间)

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

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 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5.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v s t = t s v

= v t s = v s t =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有声音一定有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4、速度计算:v=s/t

5、回声及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秒,或距离障碍物17米以上。)

6.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7.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8.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9.双耳效应: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和振动的步调不同,可据此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应用:立体声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表示振动快慢)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Hz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一般来说,在同等条件下长、粗、重、松驰的物体振动慢,音调低;短、细、轻、紧的物体振动快,音调高。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响度还与到声源距离和声音的发散程度有关。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不同人发出的声音。

三、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人类据此生产出声呐。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声音强弱(声强)的单位:分贝----dB

3.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3.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K

4.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水银、煤油、酒精)。

5.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4个区别。

A.量程不同( )。B.分度值不同( )。C.构造不同。D.使用方法不同。

7.了解一些常见温度值:如人体正常体温37℃等。

二、熔化和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萘、食盐。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改变。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温度、热量两个条件)。

5、会识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温度、时间、状态)

6、发生热量传递的条件:两个物体或物体的两部分存在温度差,并且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三、汽化和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吸热。

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明白沸腾的条件、沸点的意义、记住水的沸点。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温度的高低;⑵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致冷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液化有两种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萘。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3、了解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并解释。

五、本章着重在于对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识别和解释。要熟悉常见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雨、雾、露、霜、云、雪、冰花)。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①激光准直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标

④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⑤影子的形成⑥排纵队看齐。

3.光速: C = 3×108m/s = 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垂直入射时垂直反射出来,三线合一。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特点:反射面不同;反射结果不同。但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实验:

使用玻璃板的意义。

玻璃板必须放竖直。

2.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两者关于镜面成轴对称。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u=v)

③像、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利用反射定律;根据对称性。

5平面镜的应用:潜望镜等。.

6.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汽车观后镜。

7.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应用:可利用反射时光路可逆的倒立获得平行光,如汽车头灯、手电筒、太阳灶等。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折射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不发生折射。

4.利用折射原理解释有关折射现象:岸上看水中的物体和水中看岸上物体,看到的位置都比实际的位置要高。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也会发生折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注意顺序)

2.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物体对光的三种作用:吸收、透过、反射)

3、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全反射为白色,全吸收为黑色。

4、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2.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厚薄不同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3.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焦点(F),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f)。

4.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5.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6.会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光路图:抓住三条特殊光线。会通过不同方法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并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实像可以用光屛接收,虚像不能。

2使用调节照相机拍摄近景、远景时该如何调节。

3.投影仪: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投影片的放置方式应倒放;如何调节图像的大小。

4.放大镜成像大小的调节。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蜡烛、透镜、光屛的放置顺序。

②调节三者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倒虚正。(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距、像距朝相反方向变化)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u > 2f ,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f< u < 2f ,v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使用时像的大小调节问题。(通过改变物距改变像的大小;凸透镜成实像时上下左右方向都是相反的)

四、眼睛和眼镜

1.了解眼球的结构,明白正常眼睛看远、近如何通过睫状体和晶状体调节。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4.了解远点、近点、明视距离、透镜的焦度。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2f>u>f);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u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u>>2f);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u

3.物体大小由视角决定,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4.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反光镜的作用。

5.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符号为m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相邻单位进率为1000。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

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

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

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左)=盘中砝码总质量(右)+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最大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及变形:

ρ

m

= V

m ρ

=

V

m

=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10-3g/cm 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注意分析方法。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 )=厘米3 ( cm 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固体的密度: :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2.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 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 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 1-m 2)/ V

四、密度与生活

1.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 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三种比较方法:比较质量,比较体积,比较密度。

(5)求混合物密度:ρ混=m 总/v 总 (等质量及等体积混合后的结果)

2.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了解水的反常膨胀的特性。

ρ m V = ρ m V = 原理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物体体积V=V 2-V 1 A 、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 、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沉入水中: 形 状 不 规 则 形状规则 工具:刻度尺

体积 质量 工具天平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整体学习方法

5、重视常规学习

(1)重视教材

教材是根本,只有重视教材,才能有根本,才能让学到的知识框架化,学到的知识才能更加牢固。

(2)认真听课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也是解惑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老师的每句话几乎都会有其用意,所以认真听课则是能够学习好物理的重中之重,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

(3)自我督查

学习需要经常自省,需要时时总结,有一个自我督查的学习习惯能使学到的知识点得以稳固和熟练的应用。

2.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物理学科不缺乏做物理实验,在实验当中则需要同学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观察到实验中关键的过程,并做好记录。比如:影响摩擦力因素实验、测平均速度等实验

(2)会想:要学会通过实验或者教材的范例思考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如液体的喷泉现象、电荷的相互吸引等问题。

(3)会探: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其主要特点就是以看、做、记、想为主要结构的实验部分,其最重要的部分则是“想”。就是在做完实验后需要深加思考,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原理。

(4)会说:要学会通过语言解释物理的各种现象和实验过程原理。在解释的同时,会使知识更加的有逻辑,更有助于记忆和应用。

3.重视思维方法

(1)方法迁移:研究物理需要有一些有悖于生活常理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光的这一个知识点中的光线是否真的有方向?且还是有形象的线条?同样在学习磁感线这个知识点中也是同样需要有一个抽象的思维把这些事物形象化并把他们联系起来学习。

(2)知识迁移:物理课程系统分为五个部分:力、光、热、声、电磁。除了光学相对独立,其他内容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物质、运动、能量把它们牢牢地捆在一起。要从整体上把把握物理教材,明确知识在本单元、本册教材、知识系统中的地位,注意前后联系。

4.重视知识应用

物理从生活中来,必然要回归生活,要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回归生活

家里突然停电了,你还会像小时候那么害怕吗?八成是保险丝烧掉了,快去看看。百米赛跑时,为何要求计时员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计时?你学了光速比声速大很多,计算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汽车刹车后还要行驶一段距离?在雨雪天气路滑时,如何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与惯性、摩擦有关。

如何判断戒指是否纯金?测量质量与体积,计算密度,查密度表对比吧!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你会豁然明朗,生活到处是物理谜语,等待你去解开。

(2)课外研究。

物理世界是真实的,也是丰富的。猜想一下,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无声的世界》幻想文章即刻出炉。城市现代化,玻璃墙面的楼房越来越高,黑夜越来越亮,刺眼的光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那就去想一想《如何减少光污染》。《如果没有摩擦》、《自行车上的物理》……调查报告,课外制作、课外探究都能把物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你带去研究的欢乐与惊喜。

(3)学科交叉。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的典故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成语谚语中描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你可以从语文中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也可以从历史中体味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

你尝到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就会愉快地、主动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5.重视情感倾注

(1)合作。

人不是独立的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有些物理问题,单独思考会回答不全面,此时需要集体的智慧。有些实验一个人无法操作,就需要两个人,甚至四个人一起分工协作完成。有时答案五花八门,则需要集体讨论,找到真理。

(2)坚持。

学习物理要能吃苦,爱因斯坦说,“成功是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学习物理要有想法,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撬动地球”。学习物理更要谦虚,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学段学习方法

八年级上册(声、光、物态变化、质量与密度)

1.熟悉教材基础知识

掌握教材中的物理名词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整个八年级上册内容在试卷中的出题形式大多是以基础概念和应用。如声音的产生条件,光的传播途径,舞台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等。理解质量与密度概念,特别是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实验和密度的计算。这一部分知识点既是八年级上册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考点,更是八年级下册力学的基础。

2.注重生活实例

在初中声光学中,简单的计算是这一部分的重要考擦点,通常会以实例对基础知识点的应用做以简单考擦。如题:1.一人先看见一闪电,而后6秒才听见有雷声从闪电方向传来,问闪电处距此人有多远?

在质量与密度知识点中,质量和体积的测量问题,密度的计算都是这一知识

点的重点和难点,其题型大致为:判断物理是否是纯金属、判断物体的空实心问题、求平均密度问题、比例问题计算等四大类。

学好物理须注意的重要环节

一、课前认真预习

二、主动、高效率的听课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四、及时做作业

五、复习总结提高

六、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完整)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物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物理学:是研究自解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环节: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休的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另一物体即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是任意的,参照物不一样,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一样。 3、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1Km=103 m 1m=10dm=102cm=103mm=106µm=109 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精确值+估计值(1位)+单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应和测量值小数点后位数一致),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三、速度 1、比较快慢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定义、单位与计算(a m/s = 3.6a km/h )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及时间均无关,只等于二者比值 ②平均速度不能将速度简单求平均值,只能用某段路程除以该段路程的时间。 第三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v s t vt s t s v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 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疑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度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方法 (1)累积法:某些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他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知识点复习需要一个高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 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 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 到20000Hz,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 ①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②工业噪声。来自工厂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不但直接对生产者带来危害,对附近周围的居民影响也很大。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 ③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4、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雾,白气,露珠) 6、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7、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五、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干冰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2、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长度的测量结果一定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放正紧靠——视线正对——注意估读——带好单位 4、错误可以避免,误差无法避免。 5、体积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 6、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三、物质的密度1、密度的公式: ρ=m/v ρ——密度——千克/米3(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米3(m3)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纳米技术、锂离子电池、硅太阳能电池、记忆合金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运动与静止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选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运动的相对性)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速度的公式:v=s/t 2、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第四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离在17米以上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三、乐音与噪声 1、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4、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感到的响度就越弱。 5、音色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必须要做到五道: 〔1〕.正确识别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刻度尺沿被测物体的长度放置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读数时,要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注: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良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防止,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防止。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拟物体运动的快 这样,在比拟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 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 t ,变形可得: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00m=10 3 m 1dm=0.1m=10 -1 m 1cm=0.01m=10 -2 m 1mm=0.001m=10 -3 m 1μm =0.000001m=10 -6 m1nm=0.000000001m=10 -9 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3)代替法. 7.时间的测量: 1h=60min 1min=60s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单位是用来比较物理量的标准量。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制,称为国际单位制(SI)。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时,需要注意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以及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 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不同,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永远存在且无法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 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 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基本量之一,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 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速度可以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即v=s/t,或者通过路程和 速度来计算,即s=vt,或者通过时间和速度来计算,即t=s/v。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沿着直线的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而变速运动则是指物体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热门1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热门18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1) 《物体的运动》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 ,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 3、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4、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符号s ②秒表续数: 5、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八年级上册物理的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 4、特殊的测量方法:(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用刻度尺及三角板等组合起来测量)。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物体且不歪斜,如果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量时,要从某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如:分度值为1mm时,读数:8.10cm;准确值:8.1cm;估计值(最后一位):0.00cm 分度值为1cm时,读数:8.1cm;准确值:8cm ;估计值(最后一位):0.1cm 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能够避免。 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秒(S) ;其它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ms=10-3s 1μs=10-6s 1ns=10-9s 2、测量工具: 古代用日晷、沙漏、滴漏等;现代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秒表等。 三、科学探究的七个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贯穿整个过程。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一、1、声音的产生:发声体的振动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3、声音的传播:介质、声波、声速、回声 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可以以声波的形式表示出来,有规律的叫乐音,无规律的是噪声。 V空气=340m/s 声速V固体>V液体>V气体 回升的计算(略) 4、听觉的产生:两条路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引起鼓膜的振动。二、乐音三要素: 1、音调:(1)声音的高低;(2)是由频率决定的,什么是频率?(3)声音可分为:超声、 次声和可听声。 物体越重,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1)声音的强弱(2)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3、音色:(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音调高低频率波形个数)(响度大小强弱振幅波形高度) 三、声音二种类: 1、乐音:发音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1)定义: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分别给出定义。(2)等级划分:DB(3)危害(3)防止噪声危害的途径。(隔声,吸声消声) 四、声音利用:1、传递信息:水下定位、通信等 2、传递能量:清洗精细仪器清洗手表,超声治疗,超声处理种子等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1、光源:定义、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介质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排队看齐,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立干见影等。 4、光线:箭头――传播方向;直线――光沿直线传播 5、光速:用c表示,c=3.0X108m/s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透明固体 6、光年: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长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规律: 1、反射现象和定义:回到原介质 2、反射光路图:(1)各部分名称(2)光路图画法:a法线(虚线)b入射角和反射角c方向 3、反射定律:(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相等 4、、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从镜中看到别人眼睛的问题)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定义(2)都遵守反射定律(3)月光积水问题 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东西的为漫反射漫反射光比镜面反射光弱 黑板为镜面反射黑板上的字为漫反射。 6、光反射应用:平面镜成像,”倒影”镜花水月潜望镜汽车观后镜娃娃镜看到物体 (三)平面镜: 1、成像规律: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2、物相关系:上下方向相同,左右方向相反 3、成像性质: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4、成像原理: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战组成的。 5、反射镜:(1)包括平面镜和球面镜(2)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四)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现象: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 2、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偏折规律:空气进入其他: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其他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4、折射定律:(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相等(4)两角变化(5)垂直入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规律和物质结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长度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换算关系是1km=1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000μn lμm=1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原因:①与测量人有关;②与测量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方法:①选用更精密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工具是秒表,时间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运动快慢: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8、求平均速度::v=s/t 8、科学探究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制作、播放); 二、声音传播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15℃空气中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朵里, 人耳听到反射回来声音叫回声(如:高山回声,北京天坛回音壁)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及传播: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的大小及介质的种类 和温度有关。V 固> V 液 > 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及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次声:频率低于20Hz。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及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及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d回声定位.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现像:①激光准直。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标。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⑥排纵队看齐。 3.光速:v = 3×108m/s = 3×105km/s及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最快。 v 气>v 液 >v 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常见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月、镜中花、水中的倒影、 三、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及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2.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顿发声就停顿。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4.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次声:频率低于20Hz。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构造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区分乐器或区分人。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那么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的的位置和间隔.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①激光准直。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的。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⑥排纵队看齐。3.光速:C=3×108m/s=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v气>v液>v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 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 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 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 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 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 (1)长度 ①基本单位:米(m) ②其他单位及换算: 千米(km)1km=1000m=103m 分米(dm)1dm=0.1m=10-1m 厘米(cm)1cm=0.01m=10-2m 毫米(mm)1mm=0.001m=10-3m 微米(μm)1μm=0.000 001m=10-6m 纳米(nm)1nm=0.000 000 001m=10-9m (2)时间 ①基本单位:秒(s) ②其他单位及换算: 小时(h)1h=3600s 分(min)1min=60s 2、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常用:有刻度尺、卷尺等 精确度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刻度尺的使用: 先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分度值决定刻度尺的精确度。 ①选:根据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②放: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与被测边平行; 一般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也可以从任意刻度值开始测量。 ③读:视线与刻度线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数字和单位。

3、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钟、表 (2)普通钟表测量方法:t2-t1 (3)停表的使用: 归零-启动-停止-读数 大表盘:一周30s,分度值0.1s;小表盘:一周15min,分度值0.5min 4、误差 (1)误差由于受到所使用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而产生,不能消除; (2)错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能够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一切物体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 2、参照物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如果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以同样快慢、同一方向运动,相对于对方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