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合集下载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古代巫觋崇拜的活动。

傩文化包括傩戏、傩舞、傩曲等多种形式,是一种具有祭祀仪式性质的表演艺术,以驱邪祈福为主题,具有丰富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然而,受到现代社会的改变和文化冲击的影响,傩文化在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方面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在发展演变方面,傩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傩文化形式可能显得陈旧和不合时宜。

因此,在发展傩文化时需要不断创新和,以符合现代人群的需求。

比如,可以将傩文化与现代戏剧、音乐等形式相结合,创作新的傩演艺作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其次,在传承保护方面,傩文化需要注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存。

由于傩文化的表演形式复杂多样,对演员的要求也很高,因此,传统的傩文化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很多年轻人对学习傩文化缺乏兴趣,导致傩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因此,要想有效传承和保护傩文化,需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激发他们对傩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在传承保护方面还需要注意傩文化的场景和物品的保护。

傩文化活动通常在庙宇或特定场所进行,因此,保护和修复这些庙宇和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傩文化的传奇人物、服装、道具等也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便更好地传承傩文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之,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方面,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创新与的保持传承的方式有积极应对的态度。

同时,还需要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存,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此外,对傩文化的场景和物品也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便更好地传承傩文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傩文化的持续发展与传承保护,让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源自于中国西南部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主要流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关于傩文化的起源,各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但是,傩神降服疫魔的故事流传已久,正是因为这个神话传说,傩文化深入民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形式。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傩文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是一些原始宗教信仰和喜庆祭祀活动的结合。

如唐代陈德昭《西川记》所述:“交州,……戏虞,蛊灶神,扼蛇神,安桓神,一时来会,男女歌舞。

须臾之间,奔泻流盼。

既而解衣而卧,相逢者对食。

”这是傩文化最初的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民间信仰文化。

在宋明时期,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傩文化趋于繁荣。

民间信仰逐渐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傩戏也渐渐形成。

傩戏通常在清明或端午等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时演出,具有祭祀仪式的性质。

到了现代,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的文化形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傩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冲击。

在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傩文化被一些人视为封建迷信和“四旧”文化的代表,遭到了严厉的打压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形态,政府与民间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傩文化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

政府在支持和维护傩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发掘了大量的历史和1。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流和传承现状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流和传承现状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流和传承现状1. 引言大湘西地区是中国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地理文化区域,以其独特的傩文化而闻名。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大湘西傩文化的源流和传承现状,分析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潜力和挑战。

2. 大湘西傩文化的源流大湘西傩文化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受到巫教、儒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影响。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宗教仪式。

傩文化最早是一种面向自然神灵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由特定角色扮演的戏剧表演形式。

3. 大湘西傩文化的传承现状3.1 传承方式大湘西傩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实践经验的传递。

从祖辈到后代,通过语言和行为的传承,使得傩文化能够得以延续。

另外,一些传统的学院和组织也在推动傩文化的传承。

3.2 传承困境但是,大湘西傩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于傩文化的兴趣和接触机会变少,导致了传承的断层。

其次,傩文化传统的演出形式和场所也受到了限制,很多传统表演场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4.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4.1 独特性和稀缺性大湘西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因此具有很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其特殊的仪式、服饰、音乐等元素,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4.2 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湘西傩文化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民俗传说、传统医药、民间艺术等。

这些文化内涵可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

4.3 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大湘西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傩文化与自然景观的交融,使得大湘西地区成为一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5. 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挑战5.1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保护大湘西傩文化的原汁原味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将其开发成旅游资源。

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中的重要挑战。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贵州傩文化是贵州省独特的民间宗教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贵州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确保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得以传承,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只有通过各方合作,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才能维护贵州傩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其未来发展。

保护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贵州独特文化遗产的维护,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传承、保护、历史、特色、措施、挑战、机遇、发展、重要性、政府、企业、公众、可持续发展策略1. 引言1.1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贵州傩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价值。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贵州傩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表演形式,如祭祀、舞蹈、音乐等,展现了当地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2. 弘扬传统文化:贵州傩文化传承了古代巫术信仰和宗教仪式,通过世代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繁荣。

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

4. 增强文化自信: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更在于其对于文化传承、地方发展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2 贵州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贵州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调研报告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调研报告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调研报告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

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一、傩文化简介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

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

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

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

“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

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

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

“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

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

“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

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

“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

“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傩文化是一种祭祀活动,包括过傩、下傩、解傩等一系列传统仪式,主要体现在贵州省的土家、苗族、侗族等民族中。

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加强传承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将其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承保护傩文化的重要性傩文化是贵州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保护傩文化对于推动贵州省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综合实力、丰富全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保护傩文化不仅与贵州省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更是彰显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充分认识傩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恰当地传承保护。

二、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傩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显然具有非常良好的旅游资源价值。

传统傩文化活动中的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极为精彩,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欣赏性,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科学有效地利用,推广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傩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保护优先原则,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文化遗产造成的不良影响。

2、积极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并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维护,通过社会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增强文化遗产的观赏性、欣赏性。

三、创新驱动承传保护为保护和发展傩文化,需要加强科学技术和文化人才的培训与传承,形成区域化和特色化的文化产业链。

同时,还需挖掘傩文化中的商业潜力,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活动。

1、鼓励依托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推动傩文化的线上推广和营销,提高文化遗产的可传承性和可持续性。

2、夯实文化人才队伍,注重傩文化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引导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进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

4、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傩文化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双重考虑。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1)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1)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体现了贵州多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保护和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一、贵州傩文化的价值贵州傩文化是中国最为古老和特殊的民间信仰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庞大的信仰群体。

傩神是贵州地区重要的守护神,与水土、民俗相结合,彰显着尊重历史、信仰情感、民族特色的素养。

傩文化在贵州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是贵州的推广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二、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目前,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规范化尚未实现,民间传承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经济驱动之间尚未有效的协调。

其次,贵州傩文化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许多年轻人不再从事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贵州傩文化的保护存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缺失,在保存遗产的时间和功夫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第四,对傩文化的宣传、推广、教育和培训还存在很大空间。

三、保护传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为了有效地保护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加强傩文化传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让傩文化能够在传承和现代旅游业的经济驱动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宣传环境,提高贵州傩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理解和尊重贵州傩文化的价值。

(三)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学者和傩文化从业者的傩文化保护机制,协调各方面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通过亲子活动、青年讲堂等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建设傩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引导人们前往学习、理解和感受贵州傩文化的信仰和艺术。

四、结论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之一,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调研报告池州傩戏

调研报告池州傩戏

调研报告池州傩戏《池州傩戏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池州傩戏是安徽省池州市传统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调研旨在探究池州傩戏的起源、传承和发展现状。

二、调研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和学术研究等。

我们先是前往池州市进行了实地观察,观看了多场傩戏表演,亲身感受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后,我们与当地的傩戏传承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演出经验以及对于傩戏传承的看法。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相关的学术研究资料,对池州傩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三、主要发现1. 起源和历史据调研资料显示,池州傩戏起源于古代傩祭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元时期。

经过千年的发展,池州傩戏形成了独特的演出风格和剧目体系。

2. 传承和发展尽管池州傩戏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但由于传承人口的减少和观众的缺乏,其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池州傩戏得以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和传承,亦有少量青年加入傩戏队伍,使得它在当代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3. 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池州傩戏在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上,与其他地方戏曲有所不同。

它以舞蹈、唱腔和乐器为主要表演方式,内容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祭祀等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四、建议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宣传和推广。

通过宣传报道、演出展示等方式,提高池州傩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和传承者。

2. 注重教育和培训。

加强对青年人的培养和引导,开设傩戏艺术学校,传授池州傩戏的演唱和表演技巧,培养更多的傩戏传承者。

3. 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加强对池州傩戏的政策扶持,提供经济资助和场地设施等支持,同时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五、总结池州傩戏是安徽省池州市的传统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虽然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但通过各方的努力和支持,该剧种依然在当代得以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爱护的建议
江口傩文化传承、爱护的建议接到县城一具老贤士“对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惊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咨询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

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究如下:一、傩文化简介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

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阶段。

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记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

傩,有的进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时期。

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说,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傩的活动要紧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

“冲傩”普通是暂时性的,要紧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别幸;如家中有人一辈子了急病,受了灾难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

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明,能够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阔,威力无穷,用法术惩处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别再来。

这种仪式比较简单,普通只要两个法师一具晚上便可完成。

“还愿”则别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不少,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盛”,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

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凉快傩祭“还愿”。

“还愿”是一种答谢神灵的活动。

所以,比较盛大,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

“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开坛”,这时期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时期为“开洞”,即由和尚经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时期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时期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

“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招待来贺亲友。

傩的要紧特点是经过傩祭鬼逐疫。

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经过傩祭酬神驱鬼,经过戏娱人娱神。

再算是经过生动形象的别具一格的傩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每个面具都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掌坛师视其为神祗。

正戏中有24个面具,代表24神,在这24神中,又有正神和凶神两大类,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

傩戏面具是依照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要紧任务是驱邪打鬼,布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惧,充满杀气。

古老傩戏面具别仅是傩文化的宝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珍宝。

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二、傩文化的承传现状傩文化遍及江口七乡二镇76个行政村。

20xx年筹建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

全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

据传明未清初,由岑巩土老师到河南学法(傩祭)返回后,与河神作斗,挽救了无数无辜妇女人性命,名声大振,波及我县民和、官和地区。

受巴楚文化的妨碍,傩文化从铜仁、松桃传入我县太平、桃映、怒溪、坝盘,从石阡、印江传入闵孝、得旺地区,形成了“农村包围都市”的进展模式。

清未年间,我县傩文化已传入三百多年。

民国阶段被禁止,只在偏远村寨留传。

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傩文化被再度禁止,土老师被批斗,道具被销毁,使传承已久的傩文化销声匿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傩文化才被给予了生存空间,得到了适实进展。

20xx年江口傩文化艺术代表胡胜光、邓科发、文启示等10人被邀请到日本拜访演出,受到日本、德国、南非等外国友人的赞誉。

20xx年,被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定为研究基地。

三、傩文化承传爱护的建议从调查的事情来看,我县傩文化进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

但是,还是存在三个方面的咨询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搞傩文化算是搞封建迷信,别敢沾边,忽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性地域特征、历史科考等别可替代的珍贵史料,从而使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进展空间。

二是各界人士的
关注力度别够。

自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后,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

三是协会工作开展力度别大。

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积极开展,进程比较缓慢,更重要的是培训新生力量有限,别能习惯研究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咨询题或别脚,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江口县文化局应加强对江口傩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将其纳入年度工作打算,对其布置任务,经常检查,解决困难,正确引导,使之沿着党的文艺、方针,健康进展。

2、加大对协会组织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训傩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3、协会应加大对傩文化艺术的开展力度,仔细发掘、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别断丰富和壮大傩文化艺术;4、有关傩文化的原始曲词,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应整理完整存入档案,提供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真实依据;5、应将傩文化的进展与旅游业进展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进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云舍土家第一村”的建设和爱护日程,别断推动傩文化的深入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