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污染成因及对策(李上达 寇建林)

合集下载

白洋淀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治理保护

白洋淀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治理保护

淀内以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小作坊生产和旅游 也为主,生产模式都比较粗放。为了提高渔业产量, 不惜以污染水体为代价,投入大量饵料。
淀外产业以羽绒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耗水 多、耗能大,对水和空气有污染,处于产业链底端。
白洋淀水环境恶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
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最深处也不过 3 m,水量自我 调节能力较弱。在丰水年或 汛期,水多得盛不住,水位超出海拔 9 m, 水就要溢 出;枯水年入淀水量又不足,有干淀的危险,同时地 形特点 造成白洋淀水域的水面蒸发量很大,白洋淀 的自然蒸发量每年在 1 000 mm以上,湖面若无自然 补给,每天因蒸发降低 1 cm左右。根据专家 测算, 只要两年不补水,白洋淀就会干淀。因此要保持白 洋淀的水位 及水域面积必须采用小水常补”长效而 完善的补水机制。大流量、水量 的短时间补水对于 白洋淀流域的长期治理作用不大。
保护措施
(3)开展水质污染的环境治理工程。 减轻水污染负荷,搞好上游污染点源治理工程和农业面 源污染的治理工程,减少水体污染,保证入淀水质清洁。尤 其是加强对府河和白洋淀周边企业的污水治理。
(4)开展淀内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对淀内生态功能退化的区域,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 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为丰富多样的水生动、植物、珍稀鸟 禽的其它鸟类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严禁毁坏莲藕、芦苇 等水生植物,严禁过度捕捞和非法狩猎活动。严禁围淀造田, 对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淀。
白洋淀生态环境的 现状与治理保护
汇报人:李文星
目录
CONTENTS
1 白洋淀简介 2 白洋淀现状 3 白洋淀水环境恶化的原因 4 白洋淀的治理和保护
白洋淀简介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 平原,地处海河流域大清 河水系的九河下梢,接纳 从南、西、北三面流来的 潴龙河、唐河、府河等八 条河流的水汇集而成,是 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 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 现有大小淀泊143个,其中 以白洋淀较大,总称白洋 淀。

白洋淀区域生态风险管控对策浅议

白洋淀区域生态风险管控对策浅议

为 亟 待 解 决 的 问题
1 . 白洋 淀 自然 环 境 概 况
含量超标 . 透 明度降低 . 水 质 从 Ⅲ类 退
化到Ⅳ类和V类 : 随 着 初 期 雨 水 和 初 期
白洋 淀 位 于 河 北 省 平 原 中 部 . 地 处 大 清 河 水 系 的 九 河 下 梢 .承 接潴 龙河 、 唐河 、 府河、 漕河 、 瀑河 、 萍河 、 孝 义 河 及
强水质监测 . 确 保 淀 内水 质 达 标 四是 开 展 白洋 淀 湿 地 生 态 系 统 恢
安 北 堤 . 南 至 淀 南 新 堤 . 东 西 长
3 9 . 5 k m. 南北宽 2 8 . 5 k m. 总面 积 3 6 6 k m2
f 十方 院大沽高程 1 0 . 5 m ) 。 淀 区属 暖 温
4 . 白 洋 淀 生态 风 险源 及 表 象
步 实 施跨 流域 引水 补 淀 . 使 得 白洋 淀 多 源补水 。 严 防“ 干淀” 发生 . 降 低 白洋 淀
区域 生 态 风 险 发 生概 率 。 同时 . 开展 淀 区工 农业 节水 工程 三 是 严控 人 淀 水 质 . 确 保 淀 内水 质 达 标 。增 加投 资 力度 . 加 强 白洋 淀上 游 水 污 染 治 理 和 农 业 面 源 治理 . 减 少 府 河 等 人 淀 河 道 内 水 体 污染 负荷 . 确 保 人 淀
枢 纽 控 制 下 泄 。淀 区 主 要 由 白洋 淀 、 藻 杂 淀 和马 棚 淀 、 烧 车淀等大小 1 4 3个 淀 泊和 3 7 0 0多 条壕 沟 组 成 .淀 内地 形 复
杂. 高 墼 壕 沟 纵横 交错 淀 周边 以堤 防
为界 , 东至千里堤 。 西 至 四 门堤 , 北 至 新

保护白洋淀建议书

保护白洋淀建议书

保护白洋淀建议书白洋淀,位于河北省境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白洋淀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为了保护白洋淀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望能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白洋淀的保护力度。

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惩环境污染行为,确保白洋淀的水质得到改善。

同时,政府应该增加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投入,加强对白洋淀的监测和治理,积极推动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工作。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白洋淀的保护工作。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白洋淀的污染。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环保投入,推动绿色生产,减少工业废水排放,保护白洋淀的水质。

另外,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白洋淀的生态修复。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深入了解白洋淀的生态状况,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推动生态工程建设,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植被覆盖,改善白洋淀的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白洋淀的保护。

通过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推动白洋淀的保护工作。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项目,争取国际环保资金支持,推动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最后,加强公众监督,推动白洋淀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加强对白洋淀保护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促使相关部门和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确保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保护白洋淀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白洋淀的保护力度,确保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希望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白洋淀的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白洋淀,共建美丽中国。

加强白洋淀水生态环境保护 打造美丽雄安

加强白洋淀水生态环境保护 打造美丽雄安

加强白洋淀水生态环境保护 打造美丽雄安最新水质监测结果显示,白洋淀大部分水域水质仍以Ⅳ类至Ⅴ类为主,局部水域有劣Ⅴ类现象,水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高耗水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由于上游水库闸坝拦截过多,自上20世纪80年来以来,除府河和孝义河作为城市排污河道有一定流量外,其他六条入淀河流常年处于干涸断流状态。

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8%,生态用水不足1%。

二是高污染发展方式导致水环境质量较差。

白洋淀淀区水质仍以Ⅳ类至Ⅴ类为主,流域内存在大量制鞋、塑料加工等“散乱污”企业,其产生的大量生产废水,大多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就直排入淀,造成淀区水体污染。

农业化肥施用量大,化肥有效利用率不足40%。

三是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导致水生态退化。

高生态价值土地持续减少,湖泊浅滩湿地受侵占,大量人工设施、违章建筑及农田耕作向干涸河道蔓延,仅雄安新区就有约30万人的居住地位于河道、蓄滞洪区内。

为此,建议:一是以节约用水为前提优化水资源配置。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调整高耗水用水方式,以种植业为重点在各领域深化节水。

建立白洋淀多水源—多目标—多情景的生态补水方案和长效机制。

提高再生水生产量及利用率,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再生水资源调配、输送及循环利用等工程。

以水资源价格政策促进高耗水行业节水与废水循环利用。

制定白沟引河、萍河、瀑河、曹河、唐河、潴龙河等河流生态流量恢复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是以全面控源为手段深化水污染治理。

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转变高污染发展方式。

依法取缔和整治冶炼、制鞋、塑料加工等“散乱污”企业。

加快保定城中村等未截污区域管网建设。

实施入淀河道综合治理、河口人工湿地建设和退耕还淀湿地近自然恢复。

以淀中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处理。

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依法关闭或搬迁环淀、沿河禁养区范围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全面清退淀区围网水产养殖。

以大幅减少化肥施用量为出发点,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

白洋淀环境分析调研报告

白洋淀环境分析调研报告

白洋淀环境分析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白洋淀地处中国北方平原,是一个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的大型湖泊湿地。

它被誉为“华北明珠”和“北方明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白洋淀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挑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白洋淀的环境状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白洋淀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状况分析1. 水质污染:白洋淀地区农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废水排放,导致了水质污染的加剧。

各种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影响。

2. 生态破坏:过度的采砂、过度的渔业捕捞和过度的沿湖农业耕种破坏了白洋淀的生态平衡。

湿地湖泊的退化和湿地生物的减少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3. 水资源利用不当:白洋淀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导致了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一些地区存在着水源过度开发、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4. 空气质量下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白洋淀周边的工业污染和交通排放也增加了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三、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1. 水质污染问题:加强废水治理,推广农田和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加强监督管理。

2. 生态破坏问题:加强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限制采砂、渔业和农业扩张的规模,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

3. 水资源利用不当问题: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加强水资源保护与调配。

4. 空气质量下降问题:加强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的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空气质量。

四、合作与建议为了解决白洋淀面临的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投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企业应加强环保意识,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公众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公众对白洋淀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度。

白洋淀上游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研究

白洋淀上游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研究

白洋淀上游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研究白洋淀是中国北方的最大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境内。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白洋淀被列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的稻田博物馆”。

白洋淀上游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威胁。

研究该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在白洋淀上游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程度较低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非常淡薄。

造成大量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混杂在一起,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2.垃圾倾倒现象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机制,许多农户将垃圾随意倾倒在村庄周边、河道和田地里,甚至有些农户将垃圾直接倾倒到白洋淀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垃圾处理设施滞后: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对垃圾处理的重视不够,白洋淀上游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处理场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都存在困难,导致大量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理。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可以通过在村镇、学校和社区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建立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和垃圾回收企业,建立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在农村设立分类垃圾箱,并定期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工作,减少垃圾混合倾倒现象。

3.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

还应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确保设施能够正常运转和有效处理垃圾。

4.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白洋淀上游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垃圾非法倾倒行为,对违法者进行处罚,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处理工作。

白洋淀上游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需要政府、农户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赵乐;唐晓青;张玮;魏君;张明华;娄雅琢
【期刊名称】《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2
【摘要】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针对其复杂水情及重要地位,不断完善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监测方式,精准助力水质持续改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白洋淀流域及淀区的水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监测的对策,以便更好地服务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赵乐;唐晓青;张玮;魏君;张明华;娄雅琢
【作者单位】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承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32
【相关文献】
1.农业面源污染对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2.昌化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
3.武宜运河小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
4.白洋淀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节水对策分析——以保定市为例
5.白洋淀流域农村水环境治理农户参与意愿研究——以安新县PPP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力作用下白洋淀生态环境变迁及治理措施

人力作用下白洋淀生态环境变迁及治理措施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23·人力作用下白洋淀生态环境变迁及治理措施张丽丹(中共安新县委党校,河北安新 071600)摘要: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诸多河流均汇入其中,每到雨季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加剧河流泛溢危害。

由于人力作用下,当前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到生态平衡,成为加剧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此,本文就人力作用下的白洋淀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进行分析,了解白洋淀缺水和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以便于改善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白洋淀地区;人力作用;生态环境;变迁;生态平衡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3-0223-002白洋淀地区水体污染严重,除了自然因素以外,人为因素对于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宋代以来,白洋淀地区周围的植被与流域被严重破坏,占用大量土地用于开垦,白洋淀河流面积不断缩小,原有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破坏,白洋淀地区原有的蓄水防洪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弱化,每到雨季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出现泛溢危害,破坏白洋淀地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在充分掌握人力作用下白洋淀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情况,提出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予以实践,改善生态环境。

一、人力作用瞎的白洋淀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曾经“九河下梢”的白洋淀面临着缺水的困境,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61平方公里锐减至271平方公里,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一)清朝前白洋淀地区生态环境白洋淀地区又称之为西淀,在宋朝时期实地面积广阔,包括白洋淀、烧车淀、莲花淀和马棚淀等众多淀泊。

清朝时期,白洋淀地区面积逐渐缩小,经过多次收缩和扩张,主体主要是位于安新县境内,占白洋淀地区总面积85.5%。

除了自然因素以外,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较为严峻,促使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善[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文共计2458字白洋淀污染成因及对策(李上达寇建林)
1.概述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以东45km,安新县城附近,总面积366km2。

四周主要以堤为界,南至千里堤,北至新安北堤,东至清河口,西至四门堤,淀底高程一般在5.5—6.5m(大沽高程.下同)之间,纵横沟壕将全淀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淀泊143个,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淀99个。

白洋淀内有纯水村39个、约10万人,有半水村89个、约12万人。

白洋淀曾是水丰苇绿、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有“华北明珠”之美誉。

近年由于华北地区连年干旱,白洋淀已多次干淀,还创下了1983-1988连续5年干淀的罕见记录。

由于污染加剧,白洋淀水质逐步恶化,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2.水质现状
根据白洋淀2019年10月的监测结果可知,在淀区14个监测断面中,评价为Ⅳ类水质的2处,Ⅴ类水质的5处,其余7处为劣Ⅴ类水质,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如图1。

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属于有机污染类型,处于富营养状态。

按区域分布评价,白洋淀上游区域污染最为严重,安新桥、大张庄、王家寨一带水质常年劣于Ⅴ类;而下游圈头、采蒲台一带水质稍好,能达到Ⅳ类水标准。

3.污染成因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