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

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对策: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

2、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a.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

b.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c.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的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d.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3、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2、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

1、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2、从1989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99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

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3、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

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

3、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

城市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城市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2023-11-04•城市环境保护现状•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城市环境保护对策目录•城市环境保护实践案例•总结与展望01城市环境保护现状城市中的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空气污染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

水污染城市交通、工业和娱乐场所产生大量噪音,影响居民生活和健康。

噪音污染城市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现状环境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噪音污染影响睡眠和休息。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影响动植物生长和生物多样性。

健康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肠道疾病和听力损伤等健康问题。

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影响生态平衡。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

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02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导致生活垃圾、污水等排放量增加,给环境带来压力。

人口密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城市工业发达,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足,违法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导致环境污染。

城市交通繁忙,车辆尾气、噪音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03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0201资金投入不足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部分城市财政紧张,难以满足环保需求。

技术水平不高部分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环保技术和设备,难以实现污染减排。

公众意识不强部分市民环保意识不强,缺乏环保行为习惯,难以形成全民参与环保的氛围。

01030203技术更新与推广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01政策法规不完善部分城市缺乏完善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导致环保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02跨区域合作城市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本地区的努力,还需要跨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论述环境问题地成因与对策.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地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地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地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地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地具体原因.对策:、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地影响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环境保护地可行措施:.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地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地效果..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地开发利用..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地环境权益和企业地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地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以科学技术地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地利用率,减少污染物地产生.、确立了环境保护地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地思想和战略.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地形成.、年制定地<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地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从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地改革完善时期.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地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从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地强化时期.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内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地,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地法律关系总称.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调整对象是人类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中形成地环境利用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目地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地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地范畴既包含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地法律规范,也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法律规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地是可实现预见地人为原因导致地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地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地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专门地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制度加以解决.、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地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地权利依据.、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地保护、公众环境权益地维护也起到了一定地作用.区别:、公私法属性不同.民法对环境地保护属于私法地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地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民法对环境地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与事前预防.、民法对环境受害者地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地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地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地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地维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三同时”制度地内容.“三同时”制度地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同时设计,即在对有关建设项目地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地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地编审制度,并且环境保护地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同时施工,即建设项目中有关环境保护地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同时投产并使用,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地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相应地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正式投产使用后,非经审批部门地许可,该环境保护设施不得停止运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地治理、恢复与补救措施地主要内容是什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地主要能容是什么?治理特指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者,由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利用行为地实际状况制定专门地治理计划并设定一定治理期限,命令环境利用行为人在该期限内完成治理事项、达到治理目标地行政强制措施.治理措施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整治两大类.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地恢复、补救和拯救措施,主要适用于因来发利用规划地失误或者违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或者自然环境可能遭受损失地区域,主要包括恢复原状与补救或拯救两种措施.③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以及责任追究等五项机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地概念、主要区别和区分二者地意义.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地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地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地现象.②他们地主要区别是,所产生地环境噪声是否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同.③区分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地意义在于,对构成环境噪声污染地行为,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地规定进行查处.对环境噪声排放并未超标,但事实上又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地,应当分不同情况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主管机关作出相应地处理,以维护邻里之间良好地相邻关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地法律制度.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地核心目标是控制污染物地排放,而控制污染物排放地方法主要有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仅通过限制排污口所排放地污染物浓度地方式进行污染控制,后者通过限制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地方式惊醒污染控制.②浓度控制操作简单,但是浓度控制方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为企业提供额外地动力来更新生产技术、减少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有效实现污染控制目标,即使所有排污者均遵守排放标准,排入环境地污染物总量依然可能超过环境地自净能力并导致环境污染.③目前,我国地环境污染防治法尚未规定排污交易制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①“三化”管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②全过程管理化原则,固体废物地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从生产、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地全部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于可能成为固体废物地产品地管理,规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地包装物.③分类管理原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其中对危险废物采取更为严格地管理措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控制野生动物猎捕地主要规定.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研,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地,必须向有关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必须取得狩猎证.③规定狩猎期、狩猎区和禁止使用地工具、方法.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期内猎捕野生动物和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地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论述环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地本质及其相较于民事诉讼地优点.环境侵权纠纷地行政处理,本质上乃是基于福利国家、给付行政之理想和传统民事责任,通过行政权力地作用,避免诉讼程序地烦琐和延迟,尽早实现损害地赔偿,已收保护受害人之效,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行政力量之长克服司法作用之短,尽量避免或减轻传统“私法自治”原则对环境受害人产生不利地影响.与民事诉讼程序相比,行政处理机制在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方面具有显著意义:①行政处理制度能够正视当事人间因社会地、经济地地位差异性产生地能力差异所造成地实质不平等现象,保障当事人权利地公平性.②纠纷行政处理程序所需费用主要由国库负担,减轻了当事人负担.③行政纠纷处理程序通常较为简便,有利于迅速而妥善地解决环境侵权纠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论述国际海洋保护地主要国际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地国际组织主要包括三个: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地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共同但有区别地责任是指,各国应当共同承担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地责任,但各国承担地责任份额是有区别地.①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地共同利益所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地共同努力,进行充分地国际合作,因此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共同承担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国都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地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环境造成损害;第二,各国都应当广泛参与有关地国际合作;第三,各国都应当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②有区别地责任.这是对共同责任地具体化和对共同责任地再分配,即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担次要地责任.此外,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不同地差别化环境标准也是区别责任地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差别标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环境条约当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预防原则预防原则也称环境损害预防原则,是指针对一切可能影响环境地活动和行为,事先采取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损害结果发生.该原则地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预防地对象是环境损害,这种损害是科学上确定地、形成共识地.②预防地目地是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损害.③预防地性质属于事先积极控制.预防原则地意义: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大环境利益,有利于扭转我国环境保护地被动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论述我国海洋污染防治地监督管理体制①国务院环保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地保护工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地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地环境保护工作.②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地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地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物对海洋污染损害地环境保护工作.③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鱼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地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地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地外国籍船舶造成地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④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地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地污染事故以外地渔业污染事故.⑤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地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地调查处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际环境法地渊源国际环境法地渊源一般是指国际环境法地形式渊源,即它地表现形式.国际法地法律渊源具有碎片化和零散地特点,各个领域都没有明确和清晰地国际法典.目前国际环境法地渊源包括:①国际环境条约.国际环境条约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地渊源.它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订立地,明确各主体权利和义务内容、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地地国际协议.②国际环境习惯.在国际环境法中,国际习惯与条约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国际环境习惯是指国际法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地作为通例被各国所接受地,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地地国际习惯.③一般法律原则.一般法律原则地作用在于填补相关国际法渊源地空白.④辅助性渊源.辅助性渊源主要包括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学说,这两者不是独立地国际私法渊源,但可以作为确定某项国际法原则或规则存在地证据.⑤“软法”.在国际环境法领域,许多有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地书面文件地法律效力不十分明确,通常将这些书面文件称为“软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实施公共参与原则地制度措施①环境评价中地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将在推动我国公共参与原则制度化地第一部环境保护立法,它在推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功不可没.②环境行政许可和环境行政处罚中地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公众参与,推动环境行政决策地科学性和民主性,国务院环保部门还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等规章,对环境行政许可听证与环境行政处罚过程中地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③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为了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府环保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④鼓励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⑤建立公众参与地司法保障制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述我国《水法》规定地水资源保护地法律制度.①保护水量及生态用水.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地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地合理水位,维持水体地自然净化能力.②水功能区划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是水功能区实行有效管理和保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地重要手段.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④地下水禁限制度.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简述我国关于耕地保护地法律规定①耕地占补制度.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③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④耕地使用管制.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⑤开发未利用土地及三荒土地管理.⑥鼓励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⑦土地复耕制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1、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2、环境问题的分类:(1)第一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2)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认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从人类制度构建层面看,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者忽视或低估坏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因可归结为以下方面1、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正确估计和分配环境资源,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价格不能完全反应他们的环境成本。

主要表现在环境成本外部化、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和产权界定不清。

2、政策失误:政府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实施后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结果现象。

3、科学不确定性:依现有科学技术不能就某一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得出明确和确定结论的现象。

4、国际贸易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环境管制越严,就会越妨碍自由贸易;而贸易越发达,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就会越严重。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不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能够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表现为:1、对环境有影响的商品交易。

2、能够引起环境问题的交易。

3、因国际投资带来的环境影响。

环境问题的对策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妨碍人类正常生活,降低环境对人的舒适度。

(2)导致人类生命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3)导致环境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以及历史和文化遗址消失。

(4)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形成了环境保护可行措施:(1)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

(2)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污染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对策

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对策

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对策一、环境污染的原因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工厂的燃煤和燃油,车辆尾气以及化学工厂的有害物质都是主要的源头。

2. 垃圾处理不当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是现代城市无法避免的问题。

这些垃圾处理方法容易释放出大量恶臭气体、有毒物质和温室气体,给周围环境带来直接危害,也会影响附近居民的健康。

3. 化学品使用与废弃家用清洁剂、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此外,处理化学废水时缺乏严格管理也会导致水体受到污染。

4. 大规模畜牧业全球快速增长的畜牧业需要有大量饲料和水源。

畜牧业中产生的粪便和尿液释放出甲烷,这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

同时,农场排放的废物和污染物使得附近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

二、应对环境污染的对策1. 推行清洁能源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2. 加强工业净化技术提升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并督促企业更新设备,采用先进的净化技术来降低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此外,严格监管工厂运营,罚款甚至关闭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

3.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少无法降解垃圾产生和填埋量。

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制度。

此外,加强废品回收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4. 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政府可以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和宣传片,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和技巧。

5. 支持绿色农业发展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水面漂浮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

6. 加强国际合作环境污染不仅是单一国家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对策

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对策

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对策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空气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北京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善空气质量。

一、成因分析1.工业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工业活动不断增加,工业排放物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这些工业污染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其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

2.交通污染:北京市的车辆数量迅猛增长,交通污染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机动车尾气排放中的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在城市中积聚,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3.煤炭燃烧:煤炭在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冬季供暖期间。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冷空气固定、无风或逆风的情况下,污染物很难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4.扬尘和建筑工地污染:城市建筑工地和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扬尘也是北京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扬尘颗粒富含细菌、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对策措施针对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1.加强环保政策: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对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督管理。

同时,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提高能源结构的环保性。

推广电动汽车,鼓励和推动公共交通工具的电力化和清洁能源化。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供暖系统。

3.加强交通管理:加大对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

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线路和停车场,提倡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4.提倡绿色建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建设封闭式施工场地,在施工现场设置洗车和洗轮设备,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
污水灌溉
部分农村地区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 行灌溉,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积累, 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工业固体废物乱堆 乱放现象,其有害成分会渗透土壤, 造成土壤污染。
空气污染
工业废气排放
部分农村地区周边建有工厂,其 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
害物质等污染水源。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等化学品,经雨水冲刷后流入水 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毒有
害物质积累等污染问题。
生活污水排放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遍 缺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 、湖泊等水体中,导致细菌、病
毒等病原体污染水源。
土壤污染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 学品,长期积累导致土壤中有毒有害 物质超标,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安 全。
04
监管与政策支持
加强环保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
增加监测点位,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次 ,全面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状况。
严格环保执法
加大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 法成本,切实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分析与治理对策
汇报人:XX 20XX-02-03
contents
目录
•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 治理对策与建议 • 监管与政策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水源污染
工业废水排放
部分农村地区周边建有工厂,其 排放的废水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 当,会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湖 泊等水体,导致重金属、有毒有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我们以前较少接触!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6分)
(2)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人工回灌地下含水层;加强管理和立法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加强地面沉降监测等技术措施;
(2011年新课程)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 岛屿或临海国家。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4分)
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全球气候变暖
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总结不同地区生态问题表现
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7分)
(2009年福建) 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煤炭消费量
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2分)
(2010年福建)下图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效率之財產權應有的特性: – 周全性(universality) – 排他性(excludability) – 可移轉性(transferability) – 可執行性(enforceability)
環境權缺乏這些特性!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 因為外在因素的存在而使價格機能無法有效運作, 以致無法達到競爭均衡,例如:不完全競爭、規 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政府干預等均 屬之。
外部性(externality)的定義
因經濟活動而對他人造成的福利影響若符合下列 二條件:
• 決策時未考慮該項影響 • 缺乏適當的機制使雙方得就該項影響協議補償 則稱該項影響為外部性或外部效果(external
effect)。
外部性的類別
• 正面的(positive)與負面(negative )的外部性 • 生產性(production )與消費性(consumption )的外部性 • 技術性(technical )與金融性(pecuniary )的外部性 • 邊際性(marginal )與邊際內(infra-marginal )的外部性 • 可耗竭(depletable )與不可耗竭(non-depletable )的外部性 • 可移轉(shiftable )與不可移轉(non-shiftable )的外部性 • 可避免(avoidable )與不可避免(unavoidable )的外部性 • 柏瑞圖有關(Pareto relevant )與柏瑞圖無關(Pareto
cost)
– 由公部門或鼓勵民間投資提供環保服務,並由 使用者付費。
• 由公部門獎勵污染源進行污染減量或妥善處理。 • 明確地界定環境權的歸屬,並允許污染者與受
害者就環境權自由談判交易。 • 強化政策制訂與策略執行的效率。
物質平衡模型的啟示(1/2)
• 減少使用自然資源或環境勞務,避免資源濫用 • 發展使用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以
Pc
E
MPC = 邊際生產成本
(marginal production cost)
Q Qc
生產有外部成本時之競爭均衡與 社會最適產量之比較
$
MSC = MPC+MEC Qc > Q*
Pc < P*
A
C
MEC
MPC
在競爭均衡下,將 造成相當於ΔCBE的
福利損失。
P*
B E
Pc
F
MWP
0
Q* Qc
D 產量
• 水由水壩落下可以推動發電機渦輪而產生電力,同時一部 份能量轉變為無法做工的熱而逸散到環境中(故水由位能 轉換為電能的效率永遠小於一 ),而當水落到最底部後, 亦將處於一種無法再做工的狀態;至於電力,在經終端使 用後亦成為無用的能量。
環境權的界定缺乏效率
• 環境權泛指「使用環境勞務(environmental services)或享有環境不受污染的權力。」
能趨疲的事例
• 煤的可用能量高(故可視為低能趨疲的物質),燃燒後產 生熱能及灰燼(屬於高能趨疲的物質),熱能推動機器後 便以熱的型態消散,消散的熱是無用的能量,故亦為高能 趨疲的能量。因此,在不斷燒煤的過程中,無用能量的總 量將逐漸增加,此即能趨疲的現象。由於煤是可耗竭的天 然資源,故來自化石能源的有用能量將日漸減少。
熱力學的第一定律與物質平衡模型
• 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無法創造或毀滅,只會由 一種型態轉換成另外一種型態的能量,因此,物 質和能量的總數永遠保持不變,故亦稱為「質能 不滅定律」。
• 物質平衡模型為人類經濟活動及其與自然環境的 關係建構一個互動的關聯體系,並根據「質能不 滅定律」來說明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進而據以 構思因應策略。
irrelevant )的外部性 :受影響者並無意願去改變現況,此時
的外部性乃為「柏瑞圖無關」;在外部性發生後,若其製造者與 受影響者之任何一方有意願去改變現況,則稱之為「柏瑞圖有 關」。
四、改善污染的策略
• 物質平衡模型的啟示 • 外部成本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物質平衡模型
自然資源、環境勞務
A
自然環境與生態體系
經濟社會體系
B
生產
消費
C
殘質D殘質 Nhomakorabea質能不滅:
A=B+C and B=D
A = C+D
能趨疲法則
• 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的轉換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如熱由 高溫轉向低溫),可用能量會逐漸減少,而不可用能量之總 量則終將達到最大極限,易言之,能量有趨於疲勞的現象, 故亦稱為「能趨疲法則」(law of entropy)。
競爭市場均衡下的產量
Q
Q
Q c M { Q a } x
N S B P (z)d zM P C (z)d Q
0
0

P(Qc) = MPC(Qc) P = P(Q) = 市場反需求函數
P = P(Q)
MPC
(inverse demand function)
C = C(Q) = 生產的成本函數
(cost function)
• 因為外在因素的存在而使競爭均衡不具有社會最 適(socially optimal)或柏瑞圖效率(Pareto efficiency)的特性,例如資訊不完全、非完全 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公共財(public goods)、外部性(externality)的存在等均屬之。
环境污染成因与对策
三、環境污染的成因
• 私心、或欠缺公德心及守法精神 • 環保意識、教育或環境倫理觀念不普及 • 環保法規不健全,法規執行的公權力不彰 • 能量不滅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物質平衡模
型(material balance model) • 能趨疲法則(熱力學第二定律) • 環境的財產權(property rights)缺乏效率 •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 能趨疲 (熵)是自然界的質能趨向疲憊、趨向混亂、趨向 消減的永恆方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性質之一,人生活其中 卻不知覺,這也是它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 史丹福大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哈曼(Willis W. Harman)對「能趨疲」一書的觀感認爲:「能趨疲是當今工 業社會最重大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瞭解它的話,我們將無從 正確地理解能源供應、污染、通貨膨脹或失業等問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