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
让国学之光点亮学生心灯——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日风雨大作》 一诗中写道 : “ 僵 卧孤村不 自哀 . 尚思为 国戍轮 台。 夜 阑卧 听风 吹雨 , 铁 马冰河入 梦来 。 ” 诗人点名 自己虽然年迈力 衰独处孤村 , 但 并不悲哀 绝望 , 还想着替 国家 出征防守边关 . 表 达 出诗 人坚定不移 的报 国之志 和忧 国忧 民的拳拳之 念 教学 时. 我们要 让学生在理解诗 句意思和 时代背景 的基 础上 . 深人
“ 国学” 之定义 ・ 大后 做祖 国的接 班人和建设者 .为 自己的 国家做 出应有 的贡 “ 国学 ” 的“ 国” 有着 特定 的社会历 史涵 义. 它根植于 中华 文 献 。
、
化土壤 , 历 经数 千年演 变。 形成 了以儒学 为核心。 兼容道 家和佛 家思想的文化体系。 国学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
国国学 教育 的持续发展 ? 语 文教 师应该利用语 文教 学这 一便利 的平 台, 努力在语 文教学 中构建 国学教育体 系 . 身体力 行地用 国学的智慧之光点亮 学生的心灯。下面 , 围绕这些 问题做 了一
些 粗浅的探讨 :
一
体会诗人 的爱 国情感 。教育学生学 习古 人热爱 自己的祖国 . 长
利 的平 台, 努力在语文教学 中构建 国学教育体 系, 身体 力行地 用国学的智 慧之光 . 最亮学生的心灯 。
关键词 : 语文教 学; 国学教 育; 传统文化
语 文学科教学不仅要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 还要关注学 生 的全 面发展 , 做到知 、 情、 意、 行 的统一 。 对传 承和弘扬 民族 的 传统文化 ,具有独特 的学科优 势和不可推卸 的责任 。而国学 . “ 就形式 而言 ,国学是 中华文明的主要 载体 ” , “ 就 内涵 而言 , 国
小学语文课堂中关于国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中关于国学教学的几点建议闫晋晓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遂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内容载体,如火如荼、汹涌澎湃地走进了中小学校和各种民间培训机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当中。
纵观一些学校国学教学的课堂现状,会发现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也会发现教学内容选择各不相同,比较分散,教学方式和教教学模式也是在摸索中前进。
本文以期通过厘清国学的概念、借鉴可以复制的国学教学的成功模式、领悟丰富多彩的名师课堂的教学思想、抓好国学课堂,浸润学生心灵,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认知领域,使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得以长足发展,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入了国学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成就更好的教育。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遂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内容载体,如火如荼、汹涌澎湃地走进了中小学校和各种民间培训机构。
2012年11月,18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当中。
政策的引领,让学校国学教学落地、生根。
纵观一些学校国学教学的课堂现状,会发现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也会发现教学内容选择各不相同,比较分散,教学方式和教教学模式也是在摸索中前进。
我们不妨找着国学的基点,循着国学的路径,复制国学的课堂,沐浴国学的濡染,让国学教学在小学的课程中大放光彩。
一、厘清国学的概念传统文化指什么,国学又是指什么?育龄童教学研究院的李灵玲院长从学术意义和文化普及两方面分享“国学”,厘清国学的概念。
李院长认为学说意义上国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推行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是通过传授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美学、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历史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形式。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一、教育的综合性原则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还能够启迪人的道德修养与心智,所以国学教育的推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个性。
以中学语文教育为例,学习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经典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传统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于是,国学教育的推行就是在基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原则,促进学生知识、道德、智慧、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传承的任务文化传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文化传承的意义更加突出。
要想真正传承中华文化,就需要在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国学文化是他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为只有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拥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三、历史文化的价值历史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我们的国家而言,历史文化的价值更是毋庸置疑。
中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是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学习国学文化,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伟大历史的辉煌,让学生接受这种文化熏陶,不仅能够使他们对文化传承增加认同感,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教育的综合性原则、文化传承的任务和历史文化的价值等。
国学教育的推行虽然有一定的压力与挑战,但在全面发展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国家文化综合实力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国学经典在小学 高年级语文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是每位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基础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基石,从小学教育开始全面普及国学经典,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积淀学生的文化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国学修养,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并促使学生在其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国学经典为生活在浮躁环境的学生开辟一方净土,在新时代下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在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输入和科技便捷使如今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
具体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与学生所接触的中华文化相撞冲击,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知识零散、不系统,学生无法处理过量信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过分依赖新技术和新设备导致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的匮乏和人性化管理的缺失等。
因此,要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缓解网络信息时代潮流文化传播带来的冲击。
我国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搬进课堂。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普及;素质提升第1章引言国学经典是我国历代圣贤用智慧火花碰撞出的产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留给我们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大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传播速度加快,中华文化想要长久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认同,需要的不仅仅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潮流文化,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是传承、发扬和创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普及国学经典文化是未来国家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
在小学教学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国学经典深入校园,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开展文化活动、设置文化展板,“让孩子了解、学习和熟知国学经典”成为了深入人心的观点。
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推动国学经典更好地在校园、在学生中传播。
国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农垦讲座

人生重在选择
九年三
陈家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 悔。”是屈原的选择;“苟利国家生 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 选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他们心 系国计民生,天下大业,因而他们选 择了求索……
“东窗密谋莫须有,风波冤 狱天也哭。”是秦桧的选择;不 顾“痛哭六军俱缟素”只会“冲 冠一怒为红颜”是吴三桂的选择。 他们心中追求高官厚禄,醉生梦 死,因而他们选择了屈膝卖国, 变节投敌……
三、编辑风华校本教材,开设校 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
语文校本教研必背古诗
。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 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 在生命层面,要求人超越。
——于丹
它让你知道世界,让你知道 自己的心灵,知道自己应该有怎 样的人生态度。
——(北大)王岳川教授
因为信奉儒家, 所以我们每天脚踏实地。 因为喜欢道家, 所以我们心灵自由翱翔。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国学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有着诸多的教育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祖国的了解与认同程度,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自身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引入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让学生爱国、尊敬传统文化、珍惜历史遗产,从而树立起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心态。
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其语言、文字、结构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感受到这些美好的东西,就能够从中汲取能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国学经典还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启示,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国学经典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通过阅读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比如《论语》中有“爱人者,人恒爱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哲理,这些道理能够在学生内心深处落地生根,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明辨是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学生在国学经典中,可以体验到别样的知识和感受。
在国学经典中,不仅有课内知识,还有政治、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那些具有人文情怀、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更容易从国学经典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而在这些方面进行深造与发展。
总之,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通过这些经典,我们可以影响学生的认知与视野,培育他们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开发他们的个性与特长。
让国学经典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国学文化在小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国学文化在小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摘要:小学语文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承传统文化,我国拥有优秀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学。
近些年我国在小学语文当中渗透国学教育内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当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语文;重要性1、学习经典国学对小学学生的重要性1.1学习经典国学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教师要明确经典国学的含义。
现在“国学”概念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
当时国难当头,爱国的进步人士提出了“中学”这一概念。
国学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
而经典国学,就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已经排除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适合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经典国学的学习对于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哪些影响呢?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生在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时,写作方式往往较为死板,并且不善于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达。
写作内容也基本平平无奇,很难出现亮眼之处。
但如果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进行了系统的经典国学教育,让小学生掌握了国学中许多经典的内容,并且运用到作文写作里,那作文水平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例如,写作文时在适合的语境里加上几句经典的古代名句,简单的文章就显得更有内涵;把唐诗宋词中经典的借景抒情、借代比拟等写作手法融入学生自己的作文,原本平凡的作文就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纵观文坛,许许多多文学大家出类拔萃的写作水平源于他们多年积累的国学素养,文学大家如此,更何况小学生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曾风靡一时,看金庸的小说,不难发现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传统的未必不可以是流行的。
金庸先生在写作时非常善于运用国学中的经典部分,唐诗宋词元曲等信手拈来,写出的文章内涵丰富,值得反复阅读。
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要在日常课程中把博大精深的经典国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国学产生了兴趣,掌握了经典的国学内容,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学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
途径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
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经典书籍
和古代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国学教育通过对经典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承,能
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和功利心态,缺乏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价值。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功利主义思潮,使得很多学生只注重功利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的培养。
国学教育关注道德伦
理和人文关怀,通过学习古代经典书籍和名人传记,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
生命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感悟力和道德情操。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具有明确的理论依据。
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体现,通过对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提
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生命价值,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语
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不仅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
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根基是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还能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引领学生更合理地看待世界。
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国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将国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推行国学教育对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推动国学教育的深远意义也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国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学生、文化素养、现代价值观、兴趣、结合、综合发展、深远意义1. 引言1.1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国学教育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融合,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获得灵感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将国学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文明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忽视和淡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程度不足,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受到挑战。
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整体偏低,缺乏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使得他们难以把握传统文化对于人生道德、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和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为人所认识。
国学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推行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学教育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蕴藏的最珍贵的财富,历经千年而不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而国学教育正是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取向的成长期,在这个关键性的阶段,通过学习和了解国学,可以让他们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博大精深,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观念,培养他们具有中华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的价值观念。
国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中学语文教育一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国学教育通过讲授古文经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思想,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例如,学习《论语》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思想和文化理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学习古文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升华和提高。
国学教育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当今社会具有复杂多样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成为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而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和思想,正在走向世界。
通过推行国学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实现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
例如,一些国际学校和机构已经引入国学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故宫文化、绘画、书法等全面、多元化的国学素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国学教育符合语文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育和国学教育始终是呼应、相辅相成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国度,教育的初衷也在于让子弟们熟悉古代文化传统,接受先贤的引领和指导,学得脱胎换骨、思想升华的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学生:李漫指导老师:肖久艳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需求。
“十二五”计划提出,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指明了方向。
在加快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时,我们需要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国学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国学教育在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也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育国学教育态度On Sinology education in Chinese education Abstract: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and quality of life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material, there is growing emphasis o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Twelfth Five-Year Plan" proposed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o enhanc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Whe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lture, we need to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Develop Studie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ies Education has in China's current language education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t can improve the cultural enrichment nationals, but also help promote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whole nation.Keywords: Language Education Culture Education attitude目录前言 (1)一、国学教育现状分析 (1)(一)国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二)国内国学教育的现状 (1)(三)国外国学研究的现状 (2)二、国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3)(一)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培养 (3)(二)有利于促进智力开发,进行早期国学启蒙教育 (3)(三)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三、国学教育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措施 (4)(一)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面临的挑战 (4)1.国学教育会增加中小学生学习负担 (4)2.国学教育的难易程度把握较难 (4)3.国学教育的资料和读物不足 (4)4.国学教育师资力量有限 (5)(二)在语文教育中,增加国学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5)1.更新教学观念,正确对待国学教育 (5)2.增加国学教育读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5)3.重视语文教学,提升国学阅读能力 (5)4.培养优秀师资,增加国学教育资源。
(6)(三)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 (6)结束语 (6)参考文献: (8)论国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我们需要对广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国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分量,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学在我国的发展。
一、国学教育现状分析国学是指一国固有之学,属于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属国学范畴。
1906年国粹派邓实在先生曾说道:“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1]邓实在先生对国学概念很广泛,他对国学的理解主要是强调了国学对国家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国学主要是指以中国古典典籍为载体,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学术体系(一)国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国学”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国学有三次振兴的机会。
第一次是从清朝末年到1937年,关于国学的文章就有七千余篇之多,甚至许多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研究国学的机构,包括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个时期也是国学的鼎盛时期。
第二次振兴是在二十年代初期“五四”后兴起的国学热,第三次振兴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初步调动了人们对国学的积极性,而九十年代兴起的“国学”热潮的兴起到至今都未散去,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目前在中国的各地,至少有三千多所学校已经恢复教授孔子学说。
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国学的振兴与发展正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的重新定位。
(二)国内国学教育的现状国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和“学问”。
目前的中小学国学教育,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可是放眼全国上下,对于国学而言并没有措施,能够保证国学在教学中落实、推广、以及普及。
这种没有力度的倡导的结果是除了极少部分的教育者在教学岗位中默默教导学生一些有关国学的书籍外,极少数的学校在试验外,大部分的影响是慷慨陈词的倡导,都如同阳光下的泡沫,仅仅灿烂一瞬间,便灰飞烟灭、消失的无影无踪。
教师把组织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古代幼学启蒙读物和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就认为这是国学教育,也有一些教师居然说他们至今还没有开展国学教育—尽管他们每天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的有国学教育的成分,尽管课文中无数次出现了有关于国学的知识。
更有甚者,一些教师简单地把国学等同于儒家学说。
连教师都不能够理解国学是什么,怎么能够正确的传授学生有关于国学的正确知识,显然教师对国学概念的片面理解和曲解对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国学教育是有害的。
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传统文化经典经过上下五千年的累积与沉淀,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无论是孔子及门下弟子所著的《论语》还是老子的《道德经》中间所包含的智慧和道德意义,至今为止都是无可取代的,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应当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熏陶,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
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
国学按学科划分,可以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又以儒家哲学为国学教育的主流;按思想分,可以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按照《四库全书》划分,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演讲录》划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事实上国学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
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2]现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令很多东西都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互联网中出现了很多有关中国国学的网站,在网上收索“国学网”三个字,检索结果接近一百万。
然而,如此庞大的数量,我们却很少听到有关‘国学网’在社会中影响比较大的网站。
国学网站数量庞大但是大多是应运国学热而出现的,因此注册用户并不是很多,许多国学网都是勉强维系的。
(三)国外国学研究的现状在中国孔子学院办到国外的消息,使人们开始注重对国学的培养,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目前,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迷恋中国国学“学术”,"国学"正在地球村激起走俏的浪花。
“汉语桥”应运而生,汉语桥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关注外国人如何学习中国人的本土文化,可是当人们抱着看戏的心态去看时,才发现有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还了解自己的国家。
看到电视中的外国人穿着长衫拿着羽扇,吟着中国祖先的诗句,唱着独属于中国人黄梅戏曲,背诵着从祖先流传下来的《弟子规》、《三字经》等,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人能够进行反思的话,如果这个时候还在把这一切当做是一出戏在看的话,那才是中国人最大的笑话。
二、国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培养国学的主要思想是教人如何做人,国学教育中的代表流派——儒家提倡“仁爱”思想。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影响了中国人们几千年。
国学经典书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格言和道理,如同春雨一般悄悄的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们的人格,提高孩子们的道德素养,能够让孩子们增强道德礼仪修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学生作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分辨是非的能力应该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青春期的叛逆与不羁,使孩子们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讲诉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已经太晚了。
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年龄段最为合适,考试的压力和升学的压力也相对要小一些,孩子们的叛逆期也没有到来,因此中小学时期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二)有利于促进智力开发,进行早期国学启蒙教育儿童时期能够背一点启蒙读物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