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尚健全的心灵中,永不停息的劳动中,锐意进取的创造中。中学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行云流水,金声玉振”是英语中的美;秩序和谐又神秘是数学中的美;五光十色、万象归一是化学中的美;生机勃发、神秘奇妙是生物中的美……而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学科独具魅力,散发着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芒。

我们且不论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这本活的教科书,单是这“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思想美、境界美、风格美、语言美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然而怎样使学生在这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不成熟的尝试。

一、有感情朗读,感悟美的形象性

朗读,“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读书、念文章。好的朗读要求朗读者通过朗读这一活动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它是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能沟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实现文言合一,让学生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它犹如一根魔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开出赏心悦目的灿烂之花。

那么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注意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感情充沛,以声传情,在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要依据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读者内心的感悟,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换成可以听到、闻到、感触到的种种事物,

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情境,体验也就油然而生,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声。

如朗读朱自清的《春》时,“盼望着,盼望着”读时语言要急切,“近了”读出喜悦之情,那么学生就有联想到,身经“三九”严寒凌胁、摧折的人和万物急切地渴盼春天早临的心理。“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四词,尽显众芳争妍斗艳、满园春色,逗得蜂嗡蝶舞,一派喧闹,万紫千红的情状涌入眼帘,给人以生活实感。“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语言俏皮、活泼,体现野花闪闪烁烁、摇摇摆摆、活泼可爱的娇态。“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喜悦、赞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还有“闹”“抚摸”等词,它们都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抒发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美的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

1.以疑激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活动,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新课导入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布疑,活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觉悟之机”。

2.以趣激欲

语文学科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我们可以应用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开讲语是课堂的突破口,人的情感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产生的。上课伊始,好的老师总是能用生动的开讲艺术,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叩动学生心灵的情境,使他们的心为之动,情为之发,以最短的时间达到“共振”的境界。

三、凭借美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美感

有人说,作家是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和胆汁在写作。从古到今,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作品中的语言、景物、人物、意境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创设情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披文以入情”,传之以情,文字就愈加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人物、设置的意境、阐发的道理,就会扣动学生的心灵。如果说,语文教材是一首好首诗,一副耐人寻味的图画,那么教师美的语言,就如同架起这诗与画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使学生如置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产生“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

让我们的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情绪高涨地学习,活泼主动地发展;在“美”的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潜移默化。让我们用美的阳光撒遍每一颗年轻的心灵,用美的清泉灌溉出学生心灵美的花朵,让所有美的心灵创造出美丽的新世界。

(作者单位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