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合集下载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感和欣赏能力,
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美育教学:
1. 文学鉴赏:通过导读文学经典、赏析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绘画写作: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作活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审美和创造力。

3. 朗诵表演: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影视音乐欣赏: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播放精选的电影片段、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和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鉴赏能力。

5. 写作创作:通过写作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情感抒发等,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美育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和启发。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案例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案例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案例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诱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

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

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

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

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

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有位大家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流畅、生动,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情绪都是通过对月光的描写传达来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美育是一种以美为核心,以文化为内容,以教育为目的的育人活动,它涵盖了美术、音乐、文学、舞蹈、戏曲等多方面的艺术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可以通过课文、名言警句、诗歌、散文等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配合,以及语言表达的熏陶,来促进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和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形象和背景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

2.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底蕴,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学生明白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

3.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借助文学、音乐、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宽思维和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空间。

4.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造力。

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1.课文的选择和设计语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精选适宜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名言警句的探究名言警句是社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更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扬其作用。

3. 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的欣赏4. 学生作文的指导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设定,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强调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语言实现的表达和构思,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和展现个性。

四、结语美育正向着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路径,为今后的语文教育和育人工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至关重要。

它不仅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还能
实现孩子心灵的美化。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孩子理解和表达美的素养。

语文课上,教师
可以分享美好的故事与诗句,并熔铸美的氛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美
的字句,发现美的乐章。

孩子也可以利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表达自己的美。

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孩子在美中探索的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制定
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深入体验美的世界。

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孩
子去欣赏大自然,一起感受一幅画的美丽,阅读一篇故事或一首诗、歌,
一起回味能传递美感与喜悦的瞬间。

三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孩子拥有欣赏和创造美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可
以给孩子提出合理的任务,鼓励孩子用短篇小说写一段有美感的故事,用
古典文学叙述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或是借助唐诗宋词表达对美的热爱。

四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孩子收获美的乐趣。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
获美的乐趣,启发孩子从快乐回忆中发现美,激励学生拥抱多元文化,共
享美的积累,让孩子在美的世界发现无限的惊喜。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既是培养孩子文学情感,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彰显美德、探寻多元文化价值、组织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孩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接受美育教育,不仅能激发学德和艺术的创造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还能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帮助孩子积累美好的文化认同,真正实现心灵的美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更是通过文字、语言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欣赏文字的艺术之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情节展开等对语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可以如何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以及传递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培养情感体验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要阐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感染力,深刻体验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美育的引导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美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 培养创新思维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将新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从课文选择入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首先要从对课文的选择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通过合理的课文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语文之美让学生陶冶情操

语文之美让学生陶冶情操

语文之美让学生陶冶情操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读写能力,更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文字的魅力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语文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作文培养等方面,探讨语文之美如何让学生陶冶情操。

首先,语文课程的内容设计是培养学生情操的基础。

语文课本中充满了经典的诗词、文言文以及现代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欣赏、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词,讲解古文,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并从中汲取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其次,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如朗读、讲解和讨论等,来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

例如,在朗读诗歌时,教师可以示范优美的语音语调,引导学生模仿表演,并引导学生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既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比赛、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艺,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最后,作文培养是发展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通过作文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讲解写景、描写人物形象、叙述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批改和指导,帮助学生改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

通过这样的作文培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之美是如何得以让学生陶冶情操的。

语文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作文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说到美,说到美育,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其实人类总是以“美”作为生活的追求方向。

有一位哲人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缺的是对美的发现。

“发现”是用心灵去感知,一个人没有“发现”的灵慧,即便处芝兰之宝,也无嗅香的体验,而是备灵敏的“发现”,即便骑马走过茉莉之径,也能捕捉留在马蹄的淡淡幽香。

有“发现”,才能“发据”。

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蕴藏丰富的美育元素,发据教材的美育因素,才能让学生感知美,进而生议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认认认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育人目标。

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是什么?我这里要谈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一、自然美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美的享受。

花鸟草虫、高山流水、朝霞彩虹,形、色、声中无不浸透着美,孕育着美。

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的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诗人欣喜之情,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

又如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海口日出》中“天空还是一片浅蓝……一道红霞……小半边脸,红得很……真红得可爱……”这些描写,写出了太阳升起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足写出了作家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让人感到朝霞旭日梦幻般的色彩之美。

二、词语美大家熟知的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

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致描绘的壁画。

一个“铺”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一个“似”字,串起了“露水”与“珍珠”,连起了“月亮”与“弯弓”。

及复吟咏,难道还不会产生美的共鸣?三、语言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当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砸碎从敌人手中缴来的枪,走到悬崖边,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伴从悬崖往下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美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诵古诗词、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朗诵、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文学欣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美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三、阅读习惯阅读是美的享受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美的快乐。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美的理念,不断丰富美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发表时间:2010-12-21T11:20:49.3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张素芳
[导读] 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
张素芳(重庆市奉节县草堂镇石马中学,重庆奉节40461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89-01
摘要: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

以开拓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领悟写作技巧的同时,充分地感受审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
《斑羚飞渡》节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是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精品。

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时求生、自救的惊险而悲壮的一幕。

这一幕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为一体,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而且还在描绘景物、展示斑羚飞渡的动态,拓展美的意境上颇有新意。

它既有指导阅读的功用,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对文中所展示的“美”的领悟,学生谈得深刻、演得生动、画得栩栩如生,真是美不胜收。

一、景物美
文章在写景上,只采用了工笔勾勒,但它也给我们留下了美的印象。

听,“那‘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抬头向上看,宛如一线天’的是‘笔直的绝壁’的伤心崖,世间绝境,紧扣心弦。

它令我为可爱的斑羚担忧、焦急。

”这是孙欢在侃侃而谈。

它给读者的是一种壮美,一种严峻的崇高美的享受。

“那‘像架起的一座美丽的天桥’的彩虹在文中反复出现。

除了它自身的色彩给人以欣喜、兴奋的美感之外,还有它的形状,它的弧线形与‘伤心崖’的‘笔直’线条形成强烈对比。

如果说‘伤心崖’的直线使读者感受到了力量、刚强、不可抗拒的美,那么这道彩虹的曲线则给读者以优美、柔和之感,给人以运动的美感。

这是两种美,但它们放在一起为美的故事的发生渲染了气氛。

”从来毫不示弱的谭松涛从美学角度品味出了美。

“彩虹还给人以启迪。

”“彩虹还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二、悲壮美
斑羚飞渡重在“飞”的动态美。

瞧,斑羚“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几步”,“半大斑羚朝前飞奔”,“纵身一跃”老斑羚“起跑”,“头一勾”,“蹿跃出去”,“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再度升高”,最后“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而老斑羚则“坠入深涧”。

这些词句描写了老斑羚为了种群生命的延续而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突出了它们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品质,展现了“飞渡”的悲壮美。

平日里爱耍小聪明的欧建东、田泽华、夏欣等人,自制“羚羊”、自己配音、自我策划,紧扣内容,表演了这一幕,迎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描写景物时,无论是工笔的简约,还是浓墨的重彩排;无论是虹的柔美,还是山的阳刚;自然的宁静,斑羚的飞渡,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突出了景物的美,为挖掘斑羚的崇高精神,做了精彩的铺垫。

三、意景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统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作品不仅叙述“我”目睹了“斑羚”在绝境中求生自救的过程,而且赞美了斑羚为了生存宁愿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及整体意识,团队精神,同时还有“我”的反思。

作者创造出了如此感人,令人深思的意境,令人叹服。

镰刀头羊“庄重地”“巡视了一圈”后表示无能为力。

眼看灰黑色的母斑羚要“一脚踩进深渊”,随着头羊“发出吼叫”声,它制止了母斑羚,进而组织了七、八十只斑羚分列两队。

读到这,我们不得不为头羊赞叹。

它只是一只羊。

但从它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组织能力,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在大难临头时头脑还能保持清醒,不到最后决不放弃的连人也愧对的斑羚。

当两队不对等时,头羊“悲怆地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

“有几只中年斑羚跟着”它也到了老斑斑羚队中。

作者写这一笔时,他一定被头羊的以身作则,勇于献身的非凡勇气感动着,也为自己作为狩猎队的一员出现在伤心崖而难过自责,否则作者怎么会用“悲怆的轻咩了一声”这一句呢?尤其是当老斑羚一个个坠入深渊悲壮死去,“我”想“难道死也要结成队子”,多么狭隘。

“它们死得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它不仅是对斑羚的牺牲一半去救另一半的壮举而赞叹,更多的是强烈振动之后的不忍愧对。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我们”的狩猎,没有“我们”的追捕,这利己之私心、欲望,没有“我们”对作为地球生命之一的斑羚的漠视,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

当看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它们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举措,使它们的崇高品质达到完美。

怪不得“我看得目蹬口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作为地球一份子的生命——斑羚,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生命的求生力量,震撼着、感动着,同时也在催他反思——我们应怎样面对动物这一生命。

斑羚头羊坦然面对死亡,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它们是勇敢的无畏的,它们在绝境中逢生,堪称是义无反顾的英雄。

至此,文章通过跌宕曲折的情节达到心灵体验上的对比,一个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执著追求,一个对真善美的思考、追求,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二者相融为一体,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好感人的意境体现了出来。

四、结构美
布局谋篇是文章成功的一个方面。

好的主题,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

创作作品从实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作者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的表现。

作者为了突出斑羚的精神品质,在行文中巧设悬念,开篇写到“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设下悬念—斑羚怎么过去呢?接着一只老斑羚“想跳过”山涧,而“我们”听到“扑通”的落水声,真可谓绝望透顶,令读者的心下沉到和斑羚一样看不到希望。

难道该全军覆没了吗?又设一悬念,随着灰黑色母斑羚在头羊“吼叫”声中清醒过来而没有摔入深渊,读者的心稍稍释放了一点,但悬念并末解除,当“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开始跳山涧时,“我吃了惊”,“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心儿又是一紧,悬念的设置达到顶峰,把情节推向高潮,当听到半大斑羚在对面“兴奋地咩叫了一声”时,悬着的心才全面然释放。

真可谓悬念迭起,扣入心弦,使文章的情节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富有戏剧性,闪烁着作者巧妙布局的智慧的光芒。

结构艺术美还体现在“彩虹”贯串全文上,每次都在关键时刻出现,别有一番情趣。

它在斑羚群“绝望”时出现了,使它笼罩上了神秘色彩,它仿佛是在给斑羚群以启示;在“斑羚飞渡”时出现了,烘托了飞渡的壮美气势,它像真正是一座桥与斑羚飞渡交相辉映,魅力无穷;最后只剩下镰刀头羊了,它向这“美丽的桥”走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无疑又渲染了头羊自我牺牲的壮美。

它仿佛是一首赞美诗,因有了这一道道彩虹的出现,本是紧张的故事有了舒缓,本是悲壮的故事有了理智上的和谐交融与情感上的愉悦。

毕竟斑羚的悲壮美给人带来的
是夹杂着痛感的。

但又由于老斑羚的牺牲赢得了另一半斑羚的生命,在力量上它又大于了与之相比的背景冲突,最终的审美应是快感占上风的。

这里的彩虹为读者的审美起了调节作用,使全文张弛有度、舒缓有致,达到了较好的审美效果。

文章字里行间都流溢着“美”,引人入胜,余味无穷。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完成一幅画,并写上赞美词(欧阳岩、欧娇、丁关龙的作品在校体艺节时展览并获奖),最后我们在深沉婉转的《跪羊图》的歌声中结束了赏析……
总之,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以开拓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领悟写作技巧的同时,充分地感受审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