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美是语文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通过在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助美,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
一、发掘美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美,首先需要发掘美。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发掘美,如读优美的文章、背诵经典的诗句、欣赏美丽的图片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文中蕴含的美丽和内涵。
例如,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格言、名言警句等精彩语句,让学生朗读、分析、感悟,从中领悟到语文中的智慧和美感。
同时,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邀请一些艺术家、文学家等人士来给学生讲解他们的作品,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艺术与文学中的美。
二、展现美一旦发掘出了语文中的美,老师就需要将其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
在展现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如朗读、翻译、分析等等。
例如,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表达、语调的变化等方式来凸显出文章的美感和情感。
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其背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解读词义、句法、修辞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构造和意义。
三、借美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美来进行教学。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课堂布置、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等方面来借助美。
例如,在课堂布置方面,可以在教室中挂上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讲解、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美的魅力。
在教学材料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诗歌、文章等作为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它通过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发掘美发掘美是指在教学中发现和挖掘文本中的美,其中包括文字之美、形象之美、情感之美。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字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发掘文字之美,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品味文字的音韵、词藻、句式等语言因素,培养他们对语言美感的体验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他们感受到这句诗的音律、节奏以及形象描绘的美感。
发掘形象之美,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描写性语言,从而形成真实而生动的意象。
在教学古代一篇记叙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展现出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发掘情感之美,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产生对楼外景色和作者情感的共鸣,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二、展现美展现美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展现和呈现文本中的美,使学生像品味生活中的美一样品味和欣赏语文中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美。
在教学《小桃红枣皮》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文本中的情节和形象。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文学作品,让他们在读、看、写作业过程中,自由发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作者:何成林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第05期一、释义什么是美?美学中是这样给美下定义的: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因此,美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概念,它至少有三个要素:信号、主体和美感。
什么是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古人们内心的无法抑制之情。
千百年来,这些古诗词以其博大精深,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养分。
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小学古诗词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师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诚然,我们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误区:一是填鸭式的背诵。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想象力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掉。
二是机械式的问答。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奉行你问我答,看似热闹,实则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其意境支离破碎。
三是囫囵吞枣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难以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之歌,是美的化身,理应跨入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之美。
四、古诗词中的美1.感受自然美生活中有美,古诗中也有美。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自然界中那些无情无知的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有情有义的灵动之美。
2.体会韵律美“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它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助美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赏析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情操。
发掘美。
语文教学是一个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优美的诗文、朗诵经典的篇目、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发掘语言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穹”这样的经典句子,解析其中的精彩语言和深刻意境,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古文的美妙之处。
展现美。
在语文教学中,展现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比如通过学生的朗诵、表演、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悟美的魅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诵读比赛、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展现自己的语言才华,感悟美的力量。
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示、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文学名著的电影片段或者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感受文学之美。
借美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名家的作品、写作感悟、创造诗文等方式,让学生在感悟美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或者名家的诗作,让学生进行联想、创作,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表达,从而实现“借美”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具备着重要的意义。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学习积极性。
可以丰富课堂内外的文学资源,通过给学生展现各种形式的美,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感悟美的机会。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通过感悟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论文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论文对于我们来说,语文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情、融理、融境,并涉及了文学、数学、地理、政治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所以语文在各个学科中占主导位置。
要想真正多角度、多方面的学透语文,光靠死记硬背,墨守成规是不够的。
我们要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美融入到教学中,在美中研读文章,在美中吃透文章、在美中消化文章。
把自身带入到美的环境中,让自己变成美丽的主宰者、引导者、合作者。
作为最基层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很庆幸。
有人问我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是多年的语文教学把我带入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我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文字,品读大量美丽的文章,体会到无数人生中美丽的情感。
是语文的美让我快乐、活跃,从这开始我就把美带入到了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让自己被美好的情感包围,同样让我的学生们也慢慢地感受语文美好的魅力。
我在美中教,学生也在美中学,教学中其乐无穷。
一、带着美来教学自从担任了语文教师这一职位,一直以来我都是带着美好的情感来给学生们讲解知识、传授知识。
上课之前我会自己先通读一下应讲的课文,当文章的所有段落都清晰了以后,我会把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悟出来,方便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让自己从内心里真正去感受文字带来的魅力,跟随它来到了美丽的大峡谷、先进的科学技术、同学之间的互相关爱、父亲教诲儿子的人生道理等一系列美好的境界。
教学时我让自己提前进入到美的情感中,然后把这些美传到课堂中,让自己带着美的心情、美好的情感快速投入到美丽的课堂中。
面带美丽的微笑,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我美丽的表情、体会到我美丽的心情,从而带着美意更好地学习知识。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只有用美丽的心情教学,学生才会用美的心情去聆听,才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消化掉更多的新知识。
所以我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学生语文是一个美丽的学科。
二、指引学生用美去感受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除了作为课堂的主宰者,还要做好学生的导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掘美,意为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元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欣赏到其中的美。
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托,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教师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发掘出这些美的元素,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这些美呈现给学生。
研究一首古文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欣赏诗中的优美的词语、妙趣横生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语文的兴趣,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展现美,意为将发掘出来的美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表演、朗读、讲故事等方式,将美以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在讲述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声音、肢体语言、道具等来演绎角色,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欣赏美的图片、音乐、影视作品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借美教学,意为通过借用美的元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美的元素,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诗歌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将古文中的美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古文之余,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如何发掘美呢?发掘美首先要从教材内容中着手。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这些美可以是文字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美,引导学生品味、感受、理解,并且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发掘美要注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赏析、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加强语调、情感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在赏析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适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动的意象,增加对诗意的理解。
发掘美也要注重学情因素。
不同的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美。
如何展现美呢?展现美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作文、朗诵、表演等形式来展现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现美。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朗诵的形式来展现美;在学习古代寓言时,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现美。
展现美也可以通过美术、音乐等形式来实现。
在学习《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故事时,可以邀请美术老师来讲述故事并进行绘画活动,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这个美丽的故事。
展现美是一个非常灵活多样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式来展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如何借美教学呢?借美教学是指借助美的力量来进行教学。
美可以是文字的美、艺术的美、情感的美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美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比如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名篇、名著等典范作品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美、展现美、借美进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美,是教学的灵魂,只有通过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有
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发掘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发现,就能发现美的存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文中的美文段落、美丽的诗句等,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
在教授诗歌的时候,可以先读给学生听,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和
美感。
通过这样的发掘美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欣赏和
赏析美。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展现美。
展现美是通过各种形式将美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亲眼看到、感受到美的存在。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解读课文中的美丽用词、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美,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美,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借美。
借美是将美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美
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教授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古代文物、
古代风景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
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并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像教《小珊迪》一课时,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的确是较合理地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 外貌 ---- 冷同情 语言 ---- 饿请求 小珊迪 轧伤 还钱 诚实 悲伤 行为 激动 挂念弟弟 善良 赞美 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成功的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