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

合集下载

专业解读-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形成、特点预防与控制

专业解读-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形成、特点预防与控制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目录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1)定义 (2)形成过程原理 (3)表面特性 (5)特点及耐药性 (6)预防与控制 (7)细菌生物被膜(或称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细菌聚集膜样物。

Biofilm formation constitutes an alternative lifestyle in which microorganisms adopt a multicellular behavior that facilitates and/or prolongs survival in diverse environmental niches. Biofilms form on biotic and abiotic surfaces both in the environment and in the healthcare setting. In hospital wards, the formation ofbiofilms on vents and medical equipment enables pathogens to persist as reservoirs that can readily spread to patients. Inside the host, biofilms allow pathogens to subvert innate immune defenses and are thu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persistence. Here we provide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steps leading to biofilm formation on surfaces and within eukaryotic cells, high lighting several medically important pathogens, and discuss recent advances on novel strategies aimed at biofilm prevention and/or dissolution.多糖基质通常是指多糖蛋白复合物,也包括由周边沉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及相关感染防治进展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及相关感染防治进展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生物材料的应用已日益普遍, 细菌粘附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而导致的生物材 料 相 关 性 感 染 已 经 成 为 一 个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问 题 。60%以 上 的微生物感染是由细菌生物被膜造成的, 这一比例可能比 实际情况高, 但细菌生物被膜是引起临床常见感染的病原 体, 细菌生物被膜易于附着在异物和坏死组织表面。由于现 代技术的发展, 植入和介入性操作逐渐增多, 细菌生物被膜 感染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例如,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 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导管内感 染, 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中耳炎、牙龈炎等。菌 对 抗 生 素 广 泛 耐 药 的 重 要 机 制 之 一 。作
为细菌的一种适应性生物学特性, 生物被膜菌具有与浮游
菌 不 同 的 结 构 和 生 长 、代 谢 特 点 [2], 凭 借 其 耐 药 屏 障 保 护
细菌不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 并且能降低抗菌药物
渗入细菌体内的浓度, 导致生物被膜菌较浮游菌具有更强
河南畜牧兽医 综 合 版
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
专论综述
专论综述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及相关感染防治进展
贾艳华 1, 晁利刚 1, 徐浩天 2, 赵书景 3, 谷惠芳 3 ( 1.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2.许昌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3.扬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 S852.61
及周围的环境, 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 单胞菌等细菌为多见。 3.3 细菌生物被膜的防治
随着对 BBF 性质越来越多的了解, 为我们制定 BBF 感染治疗方案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由于 BBF 的存在, 生物 被膜菌能够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和机体免疫系统的 清除, 成为潜在的感染源; 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其他诱因 条件下 BBF 又大量繁殖, 从而造成感染的反复发作。因 此, BBF 相关感染疾病的防治十分棘手, 目前主要通过抑 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对已形成稳态的生物被膜用能透过 它的杀菌剂来治疗。 3.3.1 重在预防, 急性细菌感染时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给 予足量疗程治疗, 不给其转入慢性的机会, 使之无法形成 生物被膜。 3.3.2 尽量不使 用 体 内 留 置 性 医 疗 装 置 , 如 导 尿 管 、各 部 位的引流管, 对于不得不用的应选用低表面能的生物医学 材料如特富龙、高弹力硅胶、聚乌拉坦 或 含 银 的 生 物 医 学 材料等以降低细菌的粘附性及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发生 率, 并尽量缩短使用时间或经常更换; 或者在导管内置入 一层广谱抗生素, 如利福平和米诺环素 ( [10] 与 非 抗 生 素 置 入导管相比感染发生率从 26%减少到 8%) , 或 者 置 入 非 特异性的杀菌剂, 如磺胺嘧啶、硝基呋 喃 西 林 和 洗 必 泰 等 ( 这些非特异性的杀菌剂同样有光谱抗菌作用, 包括对真 菌 BBF 的抑制) 。 3.3.3 针对生物被膜细菌形成的不同环节, 可采用适宜的 抑制剂, 防止生物被膜菌的形成、分化和成熟。如鞭毛、菌 毛等连接性细胞器是细菌生物被膜附着必需, 诱导其突变 可使之无法附着聚集, 美国学者合成了 pilicides 的物质来 抑制鞭毛的活动; AHLs 是多糖基质的必需成分, 也是革兰 氏阴性菌密度感应系统的细胞间信使, 且可以控制菌群密 度 , 而 AHLs 是 由 氨 基 酸 和 脂 肪 酸 合 成 的 , 且 此 过 程 对 环 境条件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控制 AHLs 的合成底物将明显 降低酰化同型丝氨酸内酯的功能。 3.3.4 对于产 β- 内酰胺酶的细菌, 要选用敏感抗生素如 头孢菌素类联合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因为产 β- 内酰胺酶 的细菌一旦形成生物被膜, 其 β- 内酰胺酶的量和酶活性 都将大大超过浮游菌。 3.3.5 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外排泵酶, 清除细菌的抗生素分 解酶。如人工提取和纯化这些抗生素分解酶, 将其接种于 高危畜体, 利用诱发特异性抗体的方法使细菌的抗生素分 解酶难以发挥作用, 从而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3.3.6 寻找和 使 用 促 进 细 菌 生 物 被 膜 分 解 的 药 物 和 化 学 制剂。目前认为, 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磷霉素是目前 最有效的治疗生物被膜菌感染的方案 [11, 12]。生物被膜内细 菌由于藻酸盐层的屏蔽作用, 大多数抗生素皆不能穿透藻 酸盐层而作用于膜内细菌, 这是生物被膜菌感染难治的主 要 原 因 之 一 。氟 喹 诺 酮 类 抗 生 素 包 括 环 丙 沙 星 、加 替 沙 星 、 左氧氟沙星等, 对生物被膜的渗透作用最强, 在一定程度 能杀死部分生物被膜菌, 但常规剂量难以彻底清除生物被 膜菌, 而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磷霉素均能抑制细菌藻酸盐 的合成, 消除药物渗透屏障, 所以联合应用这些抗生素能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2021年第1期· 66 · 第48卷总第435期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阎玲1,孙良1,王燚鑫1,谢雨琴1,柳叙1,张金平2*(1.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杆菌,革兰染色阴性。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大量和广泛使用,其耐药菌株日益增多。

Ab耐药机制复杂多样,生物被膜及相关外膜蛋白等因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的⽣物被膜的形成和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外膜蛋白[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1-0066-02Research Progres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Biofilm and Related GenesYan Ling1, Sun Liang1, Wang Yixin1, Xie Yuqin1, Liu Xu1, Zhang Jinping2*(1.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2. Basic Medical Colleg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Abstrac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 is a common gram-negative bacterium cau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tensive use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 the number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 is increasing. The mechanism of Ab resistanc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Biofilm and related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a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biofilm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related genes were reviewed.Keywords: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Biofilm; Outer membrane protein1 概述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为一种需氧非发酵的条件致病菌,革兰染色阴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医院内环境,也可寄居于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因此常常引起这些部位及血液、伤口等发生感染[1]。

生物被膜与细菌相关感染的机制

生物被膜与细菌相关感染的机制
医学 信 息
综 述
ME IA F R AT0 D C LI o M 1 N N
N . 2 1 00 0 1 9 种 原发性 、 继发性 及遗传性 肾脏病 , 明确 本 的 同 时尽 可能 降低 出血 等 并 发症 。 为 诊断、 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 在无肾穿 刺禁忌证 时均 可行本检查 " , j 但是 , 对 参 考 文 献 于 单 纯 性 / 立 性 血 尿 , 否 需 要 行 肾 穿 刺 活 检 病 理 检 查 , 前 有 不 同 孤 是 目 [ ] 陈 惠 萍 . 小 球 疾 病 的 病 理 学 分 类/ 黎 磊 石 , 志 红. 国 肾 脏 病 学 . 1 肾 / 刘 中 意见[ 。 北 京 : 民 军 医 出版 社 ,0 82 6—24 人 20 :7 9. 4 3 肾穿刺活检的禁 忌证 , . 通常认 为 , 对于 不能配合、 孤立 肾、 肾( 小 肾 [ ] 左力. 2 肾脏活体组织检查/ 汪丽 惠, / 许广润 , 张树基, 现代 内科诊疗 等. 实质厚度小于 1 5m) . c 应被列为绝 对禁忌 ; 有重度 高血压 、 明显 出血倾 向应 手 册 . 京 : 京大 学 医学 出版 社 ,0 19 7— 7 . 北 北 20 :6 9 0 在 纠 正后 行 此 检 查 ; 它 特 殊 情 况 视 操 作 的 熟 练 程度 、 衡 利 弊 后 进 行 j 其 权 3。 [ ] 金其庄. 3 肾脏 活 体 组 织检 查 / 王 海 燕 , 晓 玫 , 明 辉 , . 脏 病 学 第 / 李 赵 等 肾 4 4 本文通过对 2 8例 肾活检 回顾性 分析 , . 5 观察到 , 定位 方式 ( B超 v s 三版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8:4 53 北 人 20 5 9— 6 . 彩 超 ) 穿 刺 部 位 ( v 左 肾 下 极 ) 穿 刺装 置 ( 自动 t —c t S 刺 枪 ) 、 右 s 、 半 r u u V穿 及 [ ] 陈惠萍, 4 曾彩虹 , 胡伟新, 154例 肾活检 病理资料分析. 等.0 9 肾脏病与 穿刺次数对取材 和并 发症没有 明显 影响 , 根据客 观条件选 择。1 G针获 可 6 透 析 肾移 植 杂 志 ,0 0 6 9 :0 5 9 20 , ( ) 5 1— 0 . 取 的 肾 小球 数 较 1 G多 , 血 尿 加 重/ 生 率 也 明 显 较 高 。 此 与 国 内 多 数 同 8 但 发 行 的经验基本一致 ‘J 4 。在临床实践 中 , 需要权 衡在获取足够 多的 肾小 球标

040_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感染

040_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感染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1年第21卷第2期·105040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感染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224001)柏宏坚徐卫综述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肺科(上海200032)何礼贤瞿介明审校摘要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治疗困难,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这方面研究逐步深入。

本文就细菌生物被膜的定义、形成、结构以及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特点作·综述。

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是细菌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式。

BF细菌常常对抗菌药物耐药,使得细菌BF相关感染的控制十分困难。

本文就细菌BF的定义、结构及其相关感的特点作一综述。

l细菌BF的概念细菌BF系指相互粘附和(或)牯附于物体表面,并被细菌分泌的基质所包裹的、具有一定功能的膜样结构。

它是细菌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而采取的一种生存方式“】。

2细菌BF形成表面化学的原理决定了有机分于易于集中在一些物体的表面,细菌粘附现象与其类似也是首先粘附于物体表面。

一般认为粘附现象是BF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藻酸盐是粘附活动所必须的物质。

有研究显示细菌粘附时,AlgC、~gD基因被激活、大量表达,从而使藻酸盐合成所必需的磷酸甘露变位酶等合成增加。

而当大量藻酸盐包裹细菌后,Algc、AkD基因常停止表达”J。

对革兰阳性菌的研究表明,普通细菌即浮游细菌(planktoniccells)转化为BF内细菌即座生细菌(seSsilecells)受表型相关小因子控制,这种因子类似于G+菌芽胞形成因子或控制G菌的粗滑转化因子。

表型相关d.因子的逆转,可使座生细菌转化具有浮游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这时藻酸盐溶解酶被表达,使细菌从BF上脱落¨J。

最近一些研究发现细胞问信号分子及细菌基因群中的一些致表型转化因子也可能参与调节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i4.5J。

细菌粘附发生后,通过一些酶的表达,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组成细菌BF结构的基质物即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des,EPS)。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性感染及其治疗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性感染及其治疗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1 07 6卷第 1 9期
细菌生 ( 重庆 长安 医院 , 重庆
综 报 述告
摘 要 : 述 了细 菌 生物 被 膜 及 其 耐 药机 制 研 究 的 新 进展 , 综 包括 细 菌 生 物被 膜 的 形 成 和被 膜 内细 菌 的特 殊 生理 状 态 , 出 了细 菌 生 物被 膜相 提 关性 感 染 的治 疗 思路 , 即应 用藻 酸 盐 单 克 隆抗 体 和 裂解 酶 , 或合 理 选 用抗 菌 药物 。 关键 词 : 菌 生物 被 膜 ; 药机 制 ; 疗 细 耐 治 中 图分 类 号 :O1 P 5 文献标识码 : A
B F菌 对 抗 生 素 和 宿 主 免疫 防御 机 制 有 很 强 的 抵 抗 性 , 而 导 致 了 从
严重的临床 问题。 在已知 , 现 细菌可在人 体组 织如牙齿 、 皮肤 、 、 肺
尿道及其 他器官表面形 成 B , F 引起 慢 性 和 难 治 的 感 染 性 疾 病 。 在
使成 熟 B F保持 相对的稳定 。 成熟 的 B F在 内在 的调节机 制和外部 冲刷力等作用 下可部分脱 落 , 脱落 的细 菌又转变成浮游生长状态 ,
vn lew n hc a eu e ak用 自制 的显 微 镜 观 测 到 牙 菌 斑 中 的 B F菌 。9 8 17 年 Csr n 先开始了对 B ot t 首 eo F的 研 究 并 提 出 了 相 关 理 论 。 后 , 此 众
细 菌 在 黏 附完 成后 繁殖 并 分 泌 大 量 E S E S相 互 粘 结 使单 个 P 。P 细菌形成 细菌团块 , 微菌落 , 菌落不 断连接 、 厚 , B 即 微 变 使 F趋 向 成熟 。
粘连 并将 其 自身 克 隆 、 集 、 绕 其 中形 成 的膜 样 物 …。 自然 界 、 聚 缠 在 某 些 工 业 环 境 ( 发 酵工 业 和 废 水 处 理 ) 如 以及 人 和 动 物 体 内外 , 绝

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

2.3、可逃避宿主的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导致局部炎症反应。
细菌生物膜由于在宿主体内持续存 在,其内细菌产生超抗原,影响宿主 的免疫系统,刺激周围粘膜,不时释 放炎性介质,导致局部炎症反应:1L8升高,中性粒细胞和B细胞显著聚集, 细胞粘膜肿胀,渗出增多,造成临床 上难治性疾病原因之一。
3.细菌生物膜与中耳炎:
2.2、病程的长期性:
细菌生物膜能间断释放浮游菌,导致感 染,反复加重或急性发作,常规感染药可 杀灭浮游菌和表层菌,临床症状可控制, 但由于生物膜独特的耐药性,深层菌长能 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得以生存,停止抗生 素治疗后,存留细菌会利用死亡菌为营养 迅速繁殖,只需数小时即恢复原有状态, 在环境允许时,细菌生物膜再次释放浮游 菌,导致症状再次复发,成为急性感染发 病的“细菌孵化所”,故使病程长期迁延 不愈。
1.3、水通道:
开放于三维膜性复合体的水通道, 贯穿于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之间,成为 调控生物膜的稳定性或pH梯度主要循 环系统,协助转运其营养物质和废物。
2.生物膜的临床特征:
2.1、细菌生物膜具有 极强的抗药性:
抗生素对浮游菌存在抗菌作用, 可使临床症状消失,但一般不能穿透 细菌生物膜,其耐药性相当于浮游菌 的500~1000倍以上,由于这种抵御抗 菌药物作用,致使其在宿主体内长期 存在。
国内学者张孜等对6例慢性鼻- 鼻窦 炎患者用鼻内镜取钩突,筛泡和上颌窦 粘膜样本用扫描电镜观察,其中5例有 细菌生物膜存在,检出率为83.3%,而 对照组6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 气综合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无一例有 细菌生物膜的存在。
熊高云等用同样方法对15例伴鼻息 肉慢性鼻- 鼻窦炎患者,其中11例发现 细菌生物膜存在,对照组为无鼻- 鼻窦 炎的鼻骨骨折患者11例,其中1例发现 有细菌生物膜存在,两者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而且其中5例 (包括1例对照组)除具有典型的细菌 生物膜同时还可见到粘膜纤毛排列紊、 缺失等现象。

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

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

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自19 世纪晚期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 证实了感染性疾病的细菌起源学说起,人类一直致力于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斗争。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的发现和发明,曾一度有效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

人们在庆幸一代又一代新型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出现的同时,也惊叹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种类和越来越高的耐药比例。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抗菌药物研制,有专家预言,长此以往,人类将再次陷入对细菌感染无药可治的困境,即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通过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来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正确合理应用现有抗菌药物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关键。

一、细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的原因很复杂,抗菌药物滥用所造成的压力使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如产生各种灭活酶或钝化酶、抗生素结合位点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泵出机制。

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近年来发现细菌表现为生物被膜的多细胞结构群体也是临床上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重要原因。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研究结果表明,约65%的感染性疾病与细菌生物被膜有关,这也是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新挑战。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的由细菌自身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菌细胞结构群体。

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被膜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抗性可提高10-1000 倍,现有药物难以清除生物被膜,造成感染反复发作。

本课题组曾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胞外多糖主要成分之一——藻酸盐做过深入研究,并从临床一位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出一株含新的mucA 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本课题组通过同源重组对改突变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目前的结果表明该新型突变的mucA 基因通过藻酸盐以外的途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耐药。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在进行中。

二、中国细菌耐药流行趋势根据中国CHINET 2005 年度的调查结果,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 A)与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69%与82%,明显高于2002-2003 年度的调查结果(分别为41.0%与2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抗菌药物治疗起初可能有效, 但以后治疗常常失 败; ( 3) 致病菌主要来自皮肤和周围环境, 其主要有金黄 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表皮葡萄 球菌等。
屈常林, 高洪, 赵宝洪, 等. 细菌生物被膜与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 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3) : 251-254.

结论与启示


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使微生物学的发展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 即认识到微生物可以以多 细胞的生命形式存在, 并引导人们去认识微 生物是如何形成一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 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 在临床工作中,要主动运用生物被膜的理 论,指导临床实践。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及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蔡 芸,赵铁梅,王 睿.中国生物被膜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 杂志,2008, 8(11): 1016~1019 屈常林, 高洪, 赵宝洪, 等. 细菌生物被膜与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J] . 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3) : 251������ 254. 孔晋亮, 陈一强.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防治.内科. 2007,(2)1: 102-104 黄晴,李美,刘健.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药物治疗.山东医药 2010,50(5):109-110 唐义平, 陈平.罗红霉素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病 的临床研究.华西医学.2008 , 23 (4):801-803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
研究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仅见轻微不良反应, 病员均能耐受, 未影响治
疗, 未出现终止治疗的病例。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 但经χ2检验, P > 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罗红霉素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PA敏感抗生素为治疗PA 生物被膜病提供了 一种有效的方法。
临床研究举例
罗红霉素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病的临床研究

唐义平, 陈平.罗红霉素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病的临床研究.华西医 学.2008 , 23 (4):801-803
研究方法

方法 82 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 PA)生物被膜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口服罗红霉素0.15 Bid , 同时联合应用一 种对PA 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对照组仅给予一种对 PA 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两组选用的对PA 药敏试 验敏感的抗生素有:头孢他啶3 g 静脉滴注Bid、哌拉西 林- 他唑巴坦6.75 g 静脉滴注Bid 或头孢哌酮- 舒巴坦 3 g 静脉滴注Bid。两组疗程均为2 周。 疾病种类(治疗组与对照组) 慢性阻塞性肺病19 例 支气管扩张1 例 肺炎13 例 肺癌并发阻塞性肺炎2 例、 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4 例 复发性口腔黏膜感染1 例 锁骨下静脉插管并发的败血症1 例。
文献分析与评论
生物被膜研究的进展 细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耐药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明 确的解释,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形成过程中所需 的条件和信号、细菌群体的功能性分工都需要进一步 研究。 我国的研究现状 我国生物被膜研究能够紧跟国际步伐,但结合工程 学、材料学、免疫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 度还需加强。 生物被膜的研究菌种集中于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 并且主要以体外模型为主。 对生物被膜的防控仍较多关注于现有抗菌药物的利用。
细菌的生存方式

浮游菌

细菌生物被膜(微生物聚集群体的方式)
大多数细菌的生存方式是以生物膜为主、浮游状态为辅的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示意图
细菌生物被膜的概念
细菌生物被膜( bacterial biofilm, BBF,BF) 系 指细菌吸附于惰性物体如生物医学材料或机体粘 膜表面后, 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及脂蛋白等多 糖蛋白复合物, 使细菌相互粘连并将其自身克隆聚 集缠绕其中形成的膜样物。 细菌生物被膜包括: 核质、胞质、细胞膜、细胞壁等细菌基本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等细菌辅助结构 多糖基质(如藻酸盐)、纤维蛋白及脂蛋白等多糖蛋 白复合物
(1997 ~ 2007 年)
蔡 芸,赵铁梅,王 睿.中国生物被膜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 8(11): 1016~1019
生物被膜相关感染

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 心脏外科生物材料植入术合并感染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处有细菌定植并反复发生感染 大静脉导管, 伤口引流管, 人工关节置入等相关感染




内容简介
细菌生物被膜的发现


国际上BF 研究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最 早从污水管道中观察到微生物的这一特殊 生长状态。美国Costertern 教授是BF 领 域研究的鼻祖,1987 年最早撰写关于BF 在自然界和人体相关疾病的综述;1999 年 明确提出了细菌生物被膜的概念,使BF 研 究跨入一个新时期。 我国第一篇BF 文献发表于1997 年。


(3)其它化合物 精氨酸或硝酸盐 亚细亚酸和科罗索酸(三萜类化合物) 氨溴索(祛痰剂) 亚抑菌浓度的乳铁蛋白 (4)中草药 50 g /L穿心莲 + 0. 8 g /m l盐酸环丙沙星( CPFX) 62. 5 g /L金银花或31. 25 g /L黄芩 + 头孢他啶 中药人参 (5)其它 超声波、电流



1
2
祛除诱因
生物医学材料的改进

孔晋亮, 陈一强.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防治.内科. 2007,(21 ) :102-104 黄晴,李美,刘健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药物治疗.山东医药.2010,50(5):109-110



3 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药物治疗 (1)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14环或15环) 磷霉素 (2)酶类 尿激酶或蚓激酶 卤代呋喃酮类化合物及其类似物 藻酸盐裂解酶(牛脱氧核糖核酸酶)

慢性生物被膜疾病
肺囊性纤维化( CF)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PB) 慢性骨髓炎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支气管扩张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肾结石
生物被膜造成感染的特点
( 1) 静止期和发作期的相互转化, 病程慢性迁延;
临床上细菌生物被膜可形成于各种生物置入材料表面及体内 黏膜表面, 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避性, 是造成临床慢 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生物被膜的特点

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 而特有的生命现象, 是由多细菌组成的膜状 结构, 而并非单一细菌的膜成分。只要条件 允许, 任何细菌都可形成生物被膜, 只是有 些细菌更容易形成生物被膜, 如铜绿假单胞 菌、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和肺炎克雷伯 菌等。
我国生物被膜研究涉及菌种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