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文学批评(一)

合集下载

(完整)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述

(完整)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摘要:魏晋南北朝文学这段时期历史情况复杂,文学发展也有许多变化。

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因而形成了长期大动乱、大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不断遭到破坏,发展缓慢而又不平衡.豪门贵族垄断政权,寒士被压抑、受屈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

在思想领域和社会风气方面,玄学、清谈兴起,佛教、道教盛行.这些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五言诗尤为卓越;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魏晋南北的辞赋同汉赋相比,题材、内容有所扩大和充实.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

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展,是这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关键词: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一、建安、正始文学(一)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

主要成就是诗歌。

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生戎马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他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旧题抒写实事,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

年轻时显示出文学才华,他的一生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思想积极奋发,早期作品如《白马篇》、《杂诗》抒发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曹丕即位后,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作品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自己受压抑的不满情绪。

他的作品注意用词的形象生动和词采的华美,对后世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

七子中一些诗人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部门行》反映社会现实。

魏晋女性文学创作述论

魏晋女性文学创作述论
然处于封建社会 , 以 男权为 中心的封建 纲常又使得 她们 的文 学创作 无 法摆 脱 中国女性 文 学创 作一 以贯之
的“ 怨” 之情感。她们 的文 学创作 为 中国文学 史平 添 了一种 细腻 如丝 、 绮丽如画之风格 。
关键词 : 魏晋 时期 ; 女性文 学; 怨; 魏晋风度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7 . 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2 0 7 ( 2 0 1 3 ) 0 5—0 0 6 0— 0 5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5— 0 3
魏 晋时期 , 社 会 的 巨大 动 荡 带 来 了思 想 上 的
急剧变化 , 魏晋名士 以狂放 的姿态 向传统伦理挑 战, 放达率性 , 这也影 响了当时妇女的生活 , 她们 较 之前 人更 多 “ 非 礼 之举 ” 。前 引 《 抱 朴 子》文字
神的 自由与解放 , 使得魏晋女性意 会 生 活较 之 前 大一 统 的
由, 但 也无 法从 根 本 上 改 变 以 男 权 为 中心 的社 会
纷 争一 直 到东 晋 灭 亡 , 期 间 的政 权 失 控 和 更 迭使 思想 界 出现 了 空 前 的 解 放 和 活跃 , 暗合 了 “ 国 家 不幸 诗家 幸 ” 之 说。同时 , 儒学 式微 , 玄学兴起 , 从 而 使封 建礼 教对 女 性 的束缚 有所 松 弛 。宗 白华 先生 说 : “ 汉末 魏晋六朝 , 是 中 国政 治 上 最 混 乱 、
汉代女性要活跃得多。葛 洪《 抱 朴子 ・ 疾谬 》 篇 曾对此作过较为细致的描述 : “ 《 诗》 美睢鸠 , 贵其
有别 。在 礼 , 男 女无行媒 , 不 相见 , 不杂 坐 , 不 通
物, 德 合 无疆 。含 弘 光 大 , 品物 咸 亨。 牝 马 地 类 , 行地 无 疆 。 ” … 然而 , 进入 父权社会 之后 , 社 会 对 女性 的束缚 愈加 严 苛 , 女 性成 为 遭受 肉体 和 精 神 摧 残最 重 、 压 迫最 深 的群 体 。整 个 封建 社 会 大 都 笃信“ 女子 无 才 便 是 德 ” , 女性读 书、 抒 写 情 志 都 被 视 为 出轨 之举 。即 便 如 此 , 伟 大 的女 性仍 能保 持其 勇敢 的创 作 精 神 , 她 们 以女 性 的独 特 视 角 关 注社 会 、 抒写 情 志 , 创 作 了大 量 诗 文 。胡 云翼 说 , 在 中 国历 史 上 没有 女 哲 学 家 、 经学家 、 历史学家 , “ 然 而在 文学 方 面 , 女 性却 遗 下 卓 越 的成 就 , 使 一 部 中 国文学 史还 笼 罩 着 女 性 文 学 的 异 彩 , 给 与 我 们一 点 读文 学史 时 的安 慰 ” 。 可 以说 , 整部 中 国 文 学史 因有 了女性 的创 作 而变 得 丰 富多 彩 、 细腻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杂家型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案例
总结词
杂家型人物品鉴强调的是人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对于不同思想的融合。在文学批评上,杂家型人物品鉴注 重作品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详细描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杂家型人物品鉴主要表现在对于不同类型人物的描绘和评价上。如《搜神记》中的“李寄 斩蛇”就是专门描写一个英勇善良的女子李寄的言行举止的。这个故事中李寄的形象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不 仅体现了她的英勇善良,还体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在文学批评上,杂家型人物品鉴注重作品的多元 性和包容性。例如,对于《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传说的评价,常常是基于其内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来 进行的。
佛家型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案例
总结词
佛家型人物品鉴强调的是人的悟性和修行,以及对于 生死轮回的超越。在文学批评上,佛家型人物品鉴注 重作品中的佛理和修行体验。
详细描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型人物品鉴主要表现在对于 高僧的描绘和评价上。如《洛阳伽蓝记》中的“永宁 寺”就是专门描写高僧的言行举止的。这些高僧通常 是悟性和修行的典范,代表着佛家对于人的最高理想 。在文学批评上,佛家型人物品鉴注重作品中的佛理 和修行体验。例如,对于《金刚经》、《心经》等经 典佛经的评价,常常是基于其内容的佛理和修行体验 来进行的。
人物品鉴推崇个性、才情和风度,这些标准 也被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成为评价文学作品 和文人的重要指标。
通过人物品鉴的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 学批评从注重道德教化转向了对作品本身价 值和艺术性的关注。
文学批评在人物品鉴中的体现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 仅存在于作品评论中,也渗透 到人物品鉴中。
02
文化氛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氛围强调个性、自由和情感,人物品鉴正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体现之一。同时,当时的文学批评也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现,与人物品鉴 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归于统一的重要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战乱频发,政权的更替、民族矛盾与文化的碰撞使得经学中衰,礼乐崩坏,魏晋之际玄学盛行以及佛、道的传播,共同影响了这一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萌发,文学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及自觉化的繁荣局面。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开始从封建礼教中疏离出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觉醒。

这种觉醒表现在文学中,即女性审美意识的复苏。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作家,她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去关照现实生活,关照女性自身际遇,并将这种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寄情于文学作品之中,用己手写己心。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切入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这一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为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女性审美主体的觉醒及其文学创作所蕴含的“美”的内涵与内在精神,以及女作家独具特质的艺术表现方式。

第一部分:分析女性审美主体觉醒的社会文化环境。

首先,从女性受教育状况、婚恋观以及女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三个方面,横向展示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繁荣的成因;其次,从魏晋、南朝、北朝三个不同历史分期的不同文化氛围出发,纵向梳理审美主体觉醒的表现,包括女性作家数量,作品流传情况以及作品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独特审美品格。

第二部分:主要根据题材、内容分析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审美内涵,进而探索女性作家独特的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分析女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探求其独具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女性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相对狭窄、幽闭的审美空间以及平实新巧、真情流露的“俗”的审美趣味。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美主体的觉醒。

然而,她们观照下的世界,大多摆脱不了自身活动范围狭促所带来的局限,仍然不同程度地摇曳着男性话语权的影子。

但她们已经开始把目光洒向现实生活,诗性的触角开始向人欲延伸,对“抒写性情”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女性作家的这些尝试,为中古文学注入了新鲜元素,对后世作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 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 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 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 (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 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 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 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 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 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 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 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 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 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 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 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 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 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 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 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 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 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 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 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 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 “风骨”、“通变”、“定势”、“隐秀”、 “物色”、“知音”、“直寻”、“滋味”、 “声律”等等。
•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 规律的研究。
•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 艺术”的时代。 •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 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 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 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 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晋南北 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 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 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人士的女性观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人士的女性观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人士的女性观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人士的女性观本文转载【内容提要】《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描写士人言行的书作者刘义庆却又特立《贤媛》一门详载妇女言事为其扬名。

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一书对魏晋南朝妇女之风貌作一个初步探讨以此来探究魏晋人的女性观。

【关键词】魏晋南朝女性《世说新语》在人类走人文明的进程中女性曾是可怜与卑微的同义词。

女性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的。

在儒家思想笼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早在先秦统治者们就把自己统治秩序的稳定植根于伦理纲常之上女性的附属地位以文字的形式固定在典籍中。

男尊女卑是封建道德伦理的主调弥漫于女性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顺从。

封建伦理对待两性的双重标准决定了男性地位的绝对崇高表明了女性所受的压制与束缚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屈从。

汉代女性的生命几乎被禁锢在了封建训示中一统天下的儒教要求女性表现恭顺。

然而到了魏晋六朝由于玄学、佛学、道教的兴起打破了西汉以来独尊儒术的思想束缚在男性纷纷崇尚自然、追求人格自由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命意识也开始渐次复苏女性的束缚相对减轻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魏晋时期的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必然之一的结果就是人性的觉醒和对人性真实的反映其中必然包含对女性意识的关注。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描写士人言行的书作者刘义庆却又特立《贤媛》一门详载妇女言事为其扬名。

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一书对魏晋南朝妇女之风貌作一个初步探讨以此来探究魏晋时期士人的女性观以就教于方家。

《世说新语》虽然以描写魏晋士人的言行为主但它所记载的一批女性却并未被湮没在整本书中男性的强势话语下反而因其嘉言懿行特立于古典文学的殿堂中。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或性情率直或才华横溢或见识超群或刚强机敏具有和男子相抗衡的才智和胆识并且为男子所赞赏。

考查《世说新语·贤媛》中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他们并不是以母仪、贤名、贞顺、节义而成为榜样和典范但作者却将这类人物冠之以贤嫒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妇德观念的变化。

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对于女性文学作品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成果极为丰富的时期,其中涌现了不少优
秀的女性作家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和女性文学的成型都有
着重要的贡献。

因此,对于这一时期女性文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
文学史的发展,更能从性别角度出发更好地探讨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况、思想状态
以及文学创作价值。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1. 选取代表性作品分析:选择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进行
分析,包括《吕洞宾本传》、《女史箴图》、《女诫》、《晋书》中女人传记等。

2. 研究女性文学的特点:通过对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独特
特点,如女性文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妇女文学的题材特点、女性创作手法等。

3. 性别角度解读女性作品: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女性文学作品对于古代女性文化、
文化地位和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作家的心理和意识形态等。

研究意义和展望:
通过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文学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该时期中国古代
文学的发展,更有助于从性别角度剖析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同时,该研究也
为后续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未来,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古
代女性文学的演变、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文学批评(一)
论文关键词:妇女的文学批评;《与妹刘氏书》;“以诗论诗,卒章见志”
论文摘要:妇女的文学批评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了初创时期。

首要表征在于从“人物藻鉴”发展为专门的文学批评,并出现了如《与妹刘氏书》等一批论着。

特征之二是确立了一种明显具有女性特征的批评范式“以诗论诗,卒章见志”:东晋才女谢道韫以其形象化的批评方式深远地影响了时人及后人;早见于《诗经》的“卒章见志”在这一时期有了质的飞跃,两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时代风尚。

经历了从先秦至两汉的漫长滥殇阶段之后,妇女的文学批评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了初创时期,特征有二:其一,“文学批评”在“人物藻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初期带有较多的“人物藻鉴”的痕迹,后期则转向专门的“文学批评”,出现了如《与妹刘氏书》、《答程骏表上(庆国颂)令》、《答程均表上(得一颂)令》等一批论着;其二,确立了一种明显具有女性特征的批评范式——“以诗论诗,卒章见志。


一、从“人物藻鉴”到“文学批评”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文学批评,其中夹杂着相当多的“人物藻鉴”,更确切地说,“文学批评”就是在“人物藻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就具体发展过程来看,则大约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人物藻鉴”到“在人物品评中包含对被品评者文学成就的评价”再到“专以文学批评为宗附带藻鉴人物”直至最终独立为专门的“文学批评”的过程。

汉末以降,女学渐衰,惟晋代稍隆,六朝妇女能文者多出缙绅之家,尤以两晋为最,如:晋左思妹左棻、谢安侄女谢道韫、卫展女卫铄;齐鲍照妹鲍令晖;梁刘孝绰妹刘令娴等;皆出缙绅之家,从父兄受业,并有才名。

藻鉴人物的风气既在社会广为流传,受父兄影响,女子也多有浸染,如:韩氏之观狐赵,钟琰之相兵儿,卫铄之赞曦之,道韫之叹王郎……眼观口赞之外,更有一些妇女干脆书之文字:左棻有《孟轲母赞》等十余篇关于贤妇人的赞辞,王绍之有《姜螈颂》、《启母涂山颂》,孙琼有《公孙夫人序赞》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左棻,她大概是第一位专事人物品评的女性,写作了《巢父惠妃赞》、《虞舜二妃赞》、《周宣王姜后赞》等十余篇赞辞,用于歌颂、评价自古迄晋素有才德的名女。

虽然基本上是从道德的角度着眼,但她对班婕妤所作“恭让谦虚”的评价却已经被后人视作了文学批评。

清人陆昶在其辑录的《历朝名媛诗词》中评论班婕妤时说到:“声口怨慕而不露,止在抑扬之间。

晋左贵嫔(左棻)称其(班婕妤)恭让谦虚,可谓知己。

”这虽然说的是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但显然更多是从文学的角度着眼的。

左棻之后,晋代最为有名的“妇女藻鉴”当属“济尼论两家妇”。

济尼失其姓名,其说得以保存乃在于所论为东晋两大才女:谢道韫和张玄之妹。

此事两见于《世说新语,贤媛》和《晋书,谢道韫传》,稍有异同。

前者为: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

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

人间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晋书》记载略有出入:
初,同郡张玄妹亦有才质,适于顾氏,玄每称之,以敌道韫。

有济尼者游于二家,或问之。

济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世说》的记载中,济尼所论基本上仍属“人物藻鉴”,《晋书》则明确指出济尼所论实为“才质”,这实际上已经是后世所谓的“作者论”了。

谢、张皆文学名家,王、顾二妇又俱有才名,遏、玄各称其亲,不知孰胜,在盛行人物品评的时代中,难免有好事者想弄个清楚明白。

问及游于两家的济尼,高下立判:张玄妹可以算作“闺房之秀”,谢道韫却不仅为女界之雄,甚至还超出了一般的男子。

“林下风气”之赞已经把她和“竹林七贤”并列了起来,可谓评价甚高。

如果说左棻之赞更多地属于“人物藻鉴”,济尼之论开始涉及对被品评者文学成就的评价,晋都水使者徐藻妻陈氏的《与妹刘氏书》则不折不扣地算是中国古代妇女见诸载籍的一篇较早
的文学批评专论:
伏见伟方所作《先君诔》,其述咏勋德,则仁风靡坠;其言情诉哀,则孝心以叙,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修若斯者乎?执咏反复,触言流泪,感赖交集,悲慰并至。

元方伟方,并年少而有盛才,文辞富艳,冠于此世。

窃不自量,有疑一言,略陈所怀,庶备起予。

先君既体弘仁义,又动则圣检;奉亲极孝,事君尽忠;行已也恭,养民也惠,可谓立德立功,示民轨仪者也。

但道长祚短,时乏识真,荣位未登,高志不遂,本不标方外迹也。

老庄者,绝圣去智、浑齐万物、等贵贱、忘哀乐,非经典所贵,非名教所取,何必辄引以为喻耶?可共详之。

文章从评论妹妹陈弦(伟方)的《祭父文》人手,先是高度赞扬刘氏诔文的文学成就,“其述咏勋德,则仁风靡坠;其言情诉哀,则孝心以叙”,发出“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修若斯者乎”的感叹;然后详细描述自己“执咏反复,触言流泪,感赖交集,悲慰并至”的读后感,对诔文的情感力量作了生动刻画;最后论及父亲的生平行事“体弘仁义,又动则圣检;奉亲极孝,事君尽忠;行已也恭,养民也惠,可谓立德立功,示民轨仪者也”,指出诔文动辄以老庄为喻的特点,质疑其不合“经典”与“名教”。

可谓“专以文学批评为宗附带藻鉴人物”式的“文学批评”。

撇开陈氏和刘氏对老庄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不论,应该说,前述三点都颇为中肯,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

晋代妇女能有这样精彩的批评文字,实属难能可贵。

南朝妇女善辨已然不争,而北朝亦有妇人能论,北魏文成文明冯后即为代表。

据《魏书》记载,冯后“性聪达,自人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

这又是一个聪敏博学的多产作家,《魏书》以其文多不载,故而散佚。

冯后文论见于答程郡的两篇《令》文:
省诗表,闻之。

歌颂宗祖之功德可尔,当世之言,何其过也。

所箴下章,戢之不忘。

(《答程骏表上(庆国颂)令》)
省表并颂十篇,闻之。

鉴戒既备,良用钦玩。

养老乞言,其斯之谓。

(《答程均表上(得一颂)令》)
在前后相趁的两篇《令》文中,冯后表达了一个观点:“颂”之为体,若用于“歌颂宗祖之功德”,则不妨尽量夸张;但如若用于“当世”,则不能太“过”。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把握“颂”体在“颂祖”与“当世”上的分寸。

冯后之前,已有批评者涉及了“颂”体,如:《荀子·儒效》以为‘《颂》之所以为至者,取事而通之也”;《诗大序》给“颂”下定义为“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陆机《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认为“颂”的特点是“优游以彬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到了“颂”这种文体的某个方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

冯后的颂论则是在“颂”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了期待解决的新问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颂”最早是用于祭祖的,有所谓“取事而通之也”、“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颂”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颂”,如:东汉以前有周公“哲人之颂”、左丘“变体野诵”、三间“细物之颂”、秦政“矜德之颂”、惠景“述容之颂”;至东京一代则有班傅之“变为序引”,马融之“雅而似赋”,崔(瑗)蔡(邕)之“致美于序,而简约乎篇”,挚虞之“杂以风雅,而不变旨趣”;以及魏晋有所谓“末代讹体”之“杂颂”。

在这个“杂颂”盛行的时代,冯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如何把握“颂祖”之别“当世”的分寸问题。

通过回答程骏所上表《庆国颂》和《得一颂》,冯后指出,“颂”用于“颂祖”和用于“当世”是有所分别的:“美盛德之形容”的“颂”尽可“敷写似赋”、“敬慎如铭”,怎么样赞颂都不过分。

但是,当其用于“当世”用于庆国时,还是应该有所收敛、言称其事,否则只会给人留下“何其过也”的不良印象。

当然,如果已经“鉴戒既备”,只是“良用钦玩”,那么也是可以容忍的。

应该说,这一见解颇为深刻,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

后来刘勰撰《文心雕龙·颂赞》亦称:“容德底颂,勋业垂赞。

镂影摘声,文理有烂。

年迹愈远,音徽如旦。

降及品物,炫辞作甑。

”观其论,与冯后之《令》何其相似!我们不能肯定刘勰一定受了冯后的影响,但至少可以确
定这一点:对在“杂颂”时代如何把握作“颂”的分寸这一问题,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名不见经传的北魏文成文明冯后先于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的刘勰,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伴随着这些专门批评论着的出现,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文学批评彻底脱离了“人物藻鉴”,而呈现出自主自觉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至此,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妇女的文学批评作为一个整体已初具规模,此后则伴随着文学史和整个文学批评史而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女性视角构成了对男性批评的有力补充。

二、“以诗论诗,卒章见志”的女性批评范式的确立
从体式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在于确立了一种女性批评范式:“以诗论诗,卒章见志”。

这既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先秦诗歌中常见的“卒章见志”,也不等同于后世的“论诗诗”,而是一种以“诗”的面目出现于文末的“片言只语”式的批评。

其确立大约是经过了“卒章见志”和“以诗论诗”两个独立的阶段,最后合成为一种在文学批评史上颇为独特的批评范式。

先说“以诗论诗”。

东晋“以一句诗名千古”的才女谢道韫不仅对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还以其形象化的批评方式深远地影响了时人及后人,成为“以诗论诗,卒章见志”批评范式的一个源头。

身为东晋著名文学世家谢氏集团的一员,谢道韫受家学浸染,对文学颇有领悟,并以其独树一帜的见解为后世所称道。

据《世说新语,文学队《晋书·列女传》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