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环保资源化利用及其风险评价
上海市水务局等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等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公布日期】2018.10.19•【字号】沪水务〔2018〕1109号•【施行日期】2018.10.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上海市水务局等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沪水务〔2018〕1109号各区人民政府:《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已经2018年9月8日市河长办主任(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8年10月19日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落实《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消除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风险隐患,确保本市中小河道整治顺利推进,实现全市2018年底河道全面消除黑臭、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现对疏浚底泥消纳处置提出指导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应遵循“精细化管理、规范化处置”的指导思想,明确检测标准,科学编制方案,完善处置程序,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协调机制,消除风险隐患,实现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保障本市中小河道整治顺利推进。
二、基本原则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应坚持“精细管理、源头减量;远近结合、统筹安排;全面检测、分类处置;条线指导、属地负责;风险管控、安全利用”的原则。
三、处置方法(一)细化“一河一策”方案各区应根据整治河段的实际情况,细化“一河一策”方案。
对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涉及清淤疏浚产生底泥的,应在“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编制过程中进行论证并充分考虑疏浚底泥的消纳处置;在编制项目工可之前(轮疏项目在轮疏计划下达前),应对需清淤的河道进行疏浚底泥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明确各相关河段疏浚底泥的消纳方式、途径和数量,制定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具体方案,一并纳入整治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背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源不断增加,河道水质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个河道的健康状况除受污染源影响外,还受到其底泥的影响。
底泥是河道中重要的物质补给和营养底层,同时也是吸附、转移和释放污染物的主要场所。
如果不及时处理,河道底泥会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威胁。
因此,河道底泥处置成了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针对河道底泥处置问题,提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处置施工方案。
方案描述1. 初步调查和采样处置底泥必须在做好底泥的初步调查和采样工作后进行。
采样工作应清楚准确进行底泥的分层采样,并测试河流水质。
测试结果可以表现出河流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状态,能为底泥处置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2. 底泥分级处理底泥分为粗沙、细沙和粘土三种类型的底泥。
对于不同种类的底泥,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粗沙,采用现场堆存干燥,适量添加腐烧石灰、水泥及其它物料,重新稳定强化后,用于城市绿化、覆盖工程等;对于细沙,采用非机械化除沙、深度掘泥、填埋固化等方式,使得底泥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降低,达到环保标准后,可以再次利用举办园林绿化或道路绿化等工程;对于粘土,采用生物修复,注入活性细菌、植物种子等,改变底泥中有机质和重金属的状况,使其得到减缓,并促进河流自净能力。
经过处理后的粘土进行垫层覆盖,使其得到固化和稳定。
3. 处置过程的监测底泥处置需要在现场进行密切监测,以保证所有底泥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并对底泥处置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4. 资源化利用处置后的底泥可以经过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可以将底泥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用于绿地建设、花坛修建、灌溉用水等,进一步提升了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率。
实施效果实施本方案后,能达到以下效果:1.底泥去除率高,环境指标得到良好改善;2.使用环保型处理方法,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损害;3.底泥处置后,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效果;4.实现了精准的过程监控,确保处置质量。
安徽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 技术指南

安徽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安徽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地区的水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和处置问题尤为突出。
清淤及底泥处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淤及底泥处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二〇一七年七月·杭州项目名称: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淤及底泥处置工程文件类型:环境影响报告书适用的评价范围:农林水利法定代表人:(签章)主持编制机构: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章)委托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评价机构: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评价机构负责人:张春生(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核定人:施家月(环生院副总工,高级工程师)项目审查人:董浩平项目负责人:郁关明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淤及底泥处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人员名单表本人签名目录1前言 (1)1.1项目背景 (1)1.2评价工作程序 (1)1.3主要关注环境问题 (2)1.4环评主要结论 (2)2总则 (3)2.1编制依据 (3)2.2环境功能区划 (6)2.3评价目的 (7)2.4评价重点 (8)2.5评价等级 (8)2.6评价范围 (9)2.7评价标准 (10)2.8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 (14)3工程概况 (19)3.1工程概况 (19)3.2相关工程 (31)3.3生产性试验 (33)4工程分析 (34)4.1主要施工工艺 (34)4.2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及与分析 (39)4.3施工期污染源源强分析 (40)4.4运营期污染源源强分析 (45)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6)5.1自然环境 (46)5.2茅洲河流域污染源现状评价 (49)5.3底泥现状调查与评价 (53)5.4清淤范围底泥污染现状调查及风险评价 (64)5.6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价 (97)5.7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98)5.8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1)5.9水生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02)5.10陆生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09)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4)6.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14)6.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28)6.3环境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129)6.4声环境影响分析 (134)6.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40)6.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44)7环境风险评价 (146)7.1环境风险识别 (146)7.2溢油风险事故及影响分析 (146)7.3输泥管泄漏影响分析 (151)7.4余水或余土处置不当风险事故 (151)8环境保护措施 (153)8.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53)8.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161)8.3环保投资 (161)9水土保持 (163)9.1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概况 (163)9.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 (163)9.3水土流失预测 (164)9.4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总体布局 (165)9.5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167)9.6水土保持结论 (168)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9)10.2社会效益分析 (170)10.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70)11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72)11.1环境管理 (172)11.2环境监理计划 (178)11.3环境监测计划 (182)12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185)12.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85)12.2项目与相关规划及法规符合性分析 (185)12.3小结 (187)13结论与建议 (188)13.1项目概况 (188)13.2产业政策和规划符合性分析 (188)13.3环境质量现状 (188)13.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89)13.5环境保护措施 (191)13.6环境风险评价 (192)13.7结论与建议 (192)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工程与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位置关系图;附图3:工程与东莞市三级生态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4:工程与东莞市生态控制线位置关系图;附图5:工程所在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划;附图6:工程与长安镇水环境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7:工程与深圳市地下水功能区区划图;附图8:工程与东莞市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9:工程与深圳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10:工程与长安镇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11:工程与深圳市声环境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12:工程监测点位和外环境关系图;附图13:工程总平面布置图;附图14:1#底泥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图;附图15:2#底泥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图;附图16:项目所在区域水系图;附图17:项目与饮用水源位置关系图;附图18:1#底泥处理厂土地利用规划图;附图19:2#底泥处理厂土地利用规划图。
东莞生态园南畲朗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

1 - . gk ; .- . gk );全K 分较 高 ( 9 2 /g . 45 /g 10 69 /g 5 养 1 - 2gk );养分 保持 能力 中等 ( 阳离子交换量
38 1 . c l g ;质 地较 粘 ( . 06 mo/ ) - k 多数属 中壤土至轻粘土 )。因此 ,从 这些底泥基本性状来看 ,底 泥适合种植业利用 ,质 地方面也较适合用作制砖等建材原料 。 12 2 重 金属 污 染 物 ..
有必要针对河道底泥 的特性 ,对其进行专门研究 ,找出最为经济有效 的处置方法 。
1 南畲朗河道 底泥的成 分及特 性
11 样 品采 集 与 分析 方 法 .
20 年 l月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 中心委托华南农业大 学资源环境 学院对 南畲 朗河道底泥成分及 07 1
特性进行分析 。测试底泥 的采样分布情 况如 图l 示。采样范围全长 1 m,共 分l个 断面 ,采样断 所 7k 0
色 的城 市休 闲旅 游 区 、现 代 产 业 及 其 配 套服 务 区 、松 山湖 科 技 产 业 园 的配 套 园 区 I。2 0 年 初 东 莞 “ 07
生态 园已启动 了绿化 、治污 、路 网等三大工程 ,而对生态园内水体 开展 治污工程 关系到 生态园建设 的成败 。位于生态园中心位 置的南畲 朗河涌,长约 1 7k m,是 生态 园主要的泄洪纳污渠道 ,对生态 园起重要的排洪 朗河涌 水质 污染严重 ,属劣 V类 水质 ,急需进行综合整 治,其 中污染底泥 的疏浚必不可少 。根据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 中心 的前期调
东 莞 生 态 园 南 畲 朗 河 道 底 泥 资 源 化 利 用 途 径 研 究
温志 良 邓伟斌 田新 会
( 莞 市 环 保产 业 促 进 中心 ,广 东 东 莞 5 3 I ) 东 2 0 I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文章编号:1009-4539(2021)03-0179-05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王青蕊(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6)摘要:以伊通河生态治理工程为背景,针对河道大量污染底泥造成的水体恶臭,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实验检测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底泥的主要成分、特征及形成因素,对河道底泥的治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综合考虑环保和底泥处理成本优化了环保清淤方案。
并且,根据淤泥性质对其进行合理治理,彻底解决了内源污染问题,同时指出了河道底泥资源化处置的方向,环保效果良好,成本节约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污染底泥泥质分析环保清淤治理技术中图分类号:TV85;X171.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4539.2021.03.041Study on Argillaceous Analy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Urban RiverSediment in Severe Cold AreaWANG Qingrui(China Railway17th Bureau Group Co.Ltd.,Taiyuan Shanxi030006,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reatment project of Yitong River,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malodorous water body and b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a large amount of polluted sediment,the main components,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factors of sediment a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experimental detection and field practice.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river sediment are elaborated and studied,considering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ediment treatment,the environmental dredging scheme is optimized.In addition,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sludge, reasonable treat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the problem of endogenous pollution has been completely solved.At the same time,the direction of river sediment resource disposal is pointed out,which has g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ect and significant cost saving.It will have certain popularizing value and reference function.Key words:contaminated sediment;argillaceous analysis;environmental dredging;treatment technology1引言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尤其是我国河湖众多,河道污染显得更为突出⑴。
底泥处理与处置工程内容与要求

底泥处理与处置工程6.1 一般规定1.1底泥进行处理及处置前,浸出毒性鉴别应按GB 5085的规定执行。
经鉴别为危险废物,应按国家现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及处置。
1.2底泥处理宜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及“精细管理、源头减量、远近结合、统筹安排”处理的原则,并实施顺应环保、经济、安全、综合利用要求的全过程管理。
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要求,进行专项设计,科学制定处理方案,合理确定处理规模及处理工艺,确保处理效果。
1.3余土处置应按照“全面检测、分类处置、风险管控、安全利用”及“处置单位负责”的原则。
应根据余土检测指标进行分类,科学确定余土处置工艺及途径,确保处置效果。
1.4识别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明晰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5底泥处理过程产生的垃圾以及无害化处理产生的余土、余砂、余水的排放与利用,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项目和限值要求,并符合国家地方环境保护相关规定。
1.6底泥处理过程应参照工程所在地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落实施工单位自查、第三方监督、监管部门督查和项目业主巡查的工作机制,收集和保存底泥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对处理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过程监测控管。
1.7严格执行底泥处理过程余水(含渗滤液)检验,根据处理过程目标要求确定污染物成分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经验收后方可处置或排放。
1.8应对底泥处理及处置环节影响区域进行环境评价。
要求环保监测指标项目齐全、检测检验方法得当、数据记录完整,环境评价适宜科学。
2处理工艺2.1底泥处理应根据底泥污染物成分、性质及处置方式等因素,按下列要求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1底泥进行处理前,应结合余土处置方式,对底泥污染物成分、性质进行检测分析,其污染物检测含量等于或低于表4中对应余土类别污染物控制指标及限值,可采用自然脱水、真空预压、机械脱水、土工管袋等处理工艺直接进行脱水处理;2污染物检测含量高于表4中对应余土类别污染物控制指标及限值的,应在进行脱水处理之余,适度选用固化工艺进行处理。
美国经典案例分析——以土壤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染场地修复

美国经典案例分析——以土壤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染场地修复近年来,政府和民间均感受到了来自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壤污染趋向恶化的巨大压力。
然而,由于技术和人才储备的不足,法律及法规的缺失使得修复进度并不尽如人意。
更重要的是,目前估算出的全国土壤修复成本令人望而生畏,让人在思考如何才能以有限资源完成必需的修复之时,也增加了未来国家战略的不确定性。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十多年来,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土壤修复领域,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土壤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研究其东北部老工业地带的相关案例,可为我们提供一窥其究竟的机会。
1860年,南北战争中北方工业集团的胜利,标志着战后数十年间美国经济腾飞的开端。
在这股工业化浪潮中,宾夕法尼亚州阿帕拉契山脉脚下的利哈依(Lehigh)河谷,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彼时的锌金属巨头——新泽西锌公司选中,成为其在美国东部的锌金属冶炼、加工和物流中心,还于1898年为众多因该产业而聚集在一起的工人及家属建立起一个小镇,更以当时公司总裁的姓氏将小镇命名为帕尔默顿(Palmerton)。
其后数十年间,该工厂生意蒸蒸日上,小镇也日益繁荣,居民自出生到去世都享受着由公司提供的待遇和福利。
这一切,使帕尔默顿一度成为美国工业小镇的典范。
然而,世上不存在永久的理想中的乌托邦。
到20世纪中叶,帕尔默顿因多年的锌金属冶炼,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新泽西锌业公司多年倾倒的累计超过三千万吨的矿渣堆积成了占地数百英亩、高达数十米的矿渣山,并因长年雨水冲刷产生了高污染的渗滤液,严重影响附近河流与地下水;此外,因工厂烟囱经年累月排出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的粉尘,全镇表层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表1),附近三千英亩山地也因此几乎寸草不生;而植被缺失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又加剧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和对附近居民健康的威胁。
帕尔默顿地区惊人的环境污染随着1980年《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的出台,再也无法掩盖,其污染的严峻态势也终于大白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泥环保资源化利用及其风险评价薄录吉1,2,王德建1*,颜晓1,2,彭小兰1,2,冉景
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江苏北京100049)
摘要:随着水体底泥疏浚工程的增多,底泥的处置已经成为不容忽视且日益重要的问题。从底泥的污染类型及危害、污染
底泥修复技术、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底泥利用的风险评估四个方面,综述了底泥在国内外的利用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填方材料、污水处理材料和能源回收)以及底泥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目的是实现底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有效型、环境友好型的底泥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词: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风险评价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64-3945(2013)04-1017-08
收稿日期:2012-05-29;修订日期:2012-06-2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J24B06)资助
作者简介:薄录吉(1985-),男,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河道治理的底泥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E-mail:ljbo@issas.ac.cn
*通讯作者:E-mail:djwang@issas.ac.cn
土壤通报
ChineseJournalofSoilScience第44卷第4期
2013年8月Vol.44,No.4
Ang.,2013
底泥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在水体传输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共同作用后,沉积于水体底部而形成的。因此,底泥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它又是多种污染物的蓄积库[1],它所积累的污染物质可作为二次污染源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生物产生毒害作用[2],并通过生物富集等过程,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排入水体,污水中携带的污染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和营养物(N、P等)不断积累于河流、湖泊和港湾等水体底泥中,使底泥成了一个潜在而又巨大的内污染源,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底泥疏浚是治理水体污染的常用方法,即将积累了大量污染物质的底泥从水体中移除。根据污染源和污染底泥的厚度可将底泥由上而下分成浮泥层、淤泥层和老土层[3]。通常来说,上部浮泥层含污染物较多,也是最易污染上覆水体的主要因素,是环保疏浚的主要对象;中部淤泥层在疏浚时也要去除;底部老土层属自然构造层,则是应该保留的部分。但是河流清淤出的底泥不仅量大,且含水率和污染物含量均较高,如果将其单纯堆放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很容易会随着降雨降雪的冲刷作用产生二次污染。除此之外,底泥中的有益成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也浪费了资源。因此,疏浚底泥如何处置成为疏浚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而怎样将底泥在环境风险评价基础之上的资源化利用也必将成为彻底解决底泥出路问题、实现“废弃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热点。
1底泥污染类型及危害(1)营养元素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N、P等营养
元素,一部分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沉积到底泥中,这部分底泥在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的条件下,可作为内源污染源释放N和P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将对水体中的生物构成严重威胁,甚至破坏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2)重金属在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下,被排放到河流的重金属(如铜、铅和铬等)在吸附、水解和共沉淀的作用下,一小部分重金属进入水体,其余大部分沉淀到底泥中[4]
,并与水相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条件
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重金属极易再次进入水体,成为二次污染源。(3)难降解有机物多环芳烃(PAH)、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等有机物因其疏水性强、难降解而在底泥中大量积累,这不仅影响上覆水体水质,而且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44卷土壤通报
2污染底泥修复技术目前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生态修复,这些方法可单独也可联合使用。(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是一种借助工程技术措施来消除底泥污染的方法,其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工程量大,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措施包括疏浚、引水、填沙掩蔽等。(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主要是向底泥中添加化学修复剂,使其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污染物易降解或毒性降低,这种修复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主要方法包括淋洗法、化学固化法、玻璃化法、臭氧氧化法和电动修复法。(3)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物修复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异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生物修复。主要是微生物来降解环境污染物,消除或降低其毒性的过程,它是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延伸,其新颖之处在于它能治理较大面积的污染。并且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修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疏浚底泥的传统处置方式包括堆放、吹填、海洋抛泥和焚烧等,这些方法在解决了底泥出路问题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如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底泥的资源化,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人员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疏浚底泥已应用到土地利用、填方、建筑、污水处理和能源回收等方面,既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达到了环保型循环经济的要求。3.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把疏浚底泥用于农田、林地、草地、湿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及严重扰动的土地修复与重建等方面,使底泥重新进入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且由于土地利用能耗低,如果处置得当,非常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3.1.1农业利用底泥农业利用优势在于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13.2 ̄379.2gkg-1)、N(0.3 ̄
10.2gkg-1)、P(0.8 ̄6.9gkg-1)、K(1.7 ̄22.0gkg-1)
等营养成分,并且底泥中的腐殖质胶体能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具有保持养分的作用,所以说,底泥可以直接农用,或者以基质、堆肥等方式进行农用。(1)直接农用将底泥直接应用于农田不仅可以提
高土壤肥力(如加快有机质矿化,维持长时间磷的供应),还可以改善土壤性状(如容重减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结构系数、团聚度和孔隙度增加等),并能提高蔬菜品质(如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下降)和产量等[5 ̄7]。但是对于含有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的底泥则必须谨慎使用,这主要防止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基质栽培基质栽培是指用固体基质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是一项高新技术,它以其省工省力、省水省肥、优质高效、环保、少污染以及避免连作障碍等优点正逐渐在农业和设施园艺中推广[8],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3)堆肥和制作复合肥料底泥经过堆肥后,其质地疏松,容重减小,可利用营养成分增加[9],病原菌和寄生虫卵减少[10],可用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及土壤团粒结构稳定性[11];而将底泥加工成复混肥后,底泥的养分浓度得到提高,并可能作为商品肥纳入市场流通领域[12]。这些特点使得底泥可广泛应用
于粮食作物、蔬菜[13]、花卉果树、林业、草业等。
3.1.2园林绿化应用疏浚底泥具有陆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14],不仅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于园林绿化,也可以作为人造土壤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客土置换,其优点是环境利用相对安全,处置费用低,处置量大,且充分利用了底泥中的有益成分,降低污染物进入人类食物链的风险,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底泥处置方式[6]。但是由于一些底泥中含有污染物,因此,在使用
时仍需考虑到污染物在迁移、淋滤等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的潜在危害[15],同时也要考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及处置问题。3.1.3湿地及栖息地的建设美国新泽西州的坎伯兰县为了应对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等对湿地造成的破坏,就曾利用疏浚底泥用于湿地的修复,这不仅改善了地貌,还为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同时也提高了堤防,稳定了海岸线[16]。纽约也曾用疏浚底泥对
七类栖息地(人工岛礁和浅滩、牡蛎礁、潮间带湿地和滩涂、野生动物岛屿等)进行修复和创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7]。还有荷兰的风车岛和华盛顿的部分岛屿都
是利用疏浚底泥堆积而成的成功案例。3.1.4修复严重挠动的土地严重扰动的土地是指各种采矿后残留的矿场、建筑取土废用的深坑、森林采伐场、垃圾填埋场和地表严重破坏区等需要复垦的土地。这类土地一般已失去供应植物养分的能力,直接种植植物很难成活。底泥可用于修复此类土地,不仅可以改
10184期薄录吉等:底泥环保资源化利用及其风险评价
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避开底泥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减小了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威胁。3.2建筑材料底泥取代粘土生产陶粒、砖、水泥、瓷砖[18]或者制作固化玻璃[19]是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这不仅能节约粘土资源,保护耕地,还能疏通江河水道、改善航运和水利设施,具有可观的经济和发展前景。3.2.1制陶粒陶粒具有密度低、孔隙率高、耐腐蚀、抗震和良好的隔绝性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建材、园艺、耐火保温材料和化工等部门。当前我国陶粒原料以粘土为主,但是粘土资源的大量开采,已影响到农村耕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若能利用河道底泥替代粘土制造陶粒,不但会减缓建材制造业与农业争土,而且还为底泥找到了合理出路,解决了底泥二次污染的问题,达到了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3.2.2制砖河道底泥制砖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这项技术融入了传统制砖工艺,主要是以底泥为研究对象,从底泥干燥工艺、混合料配合比、生产工艺等方面入手,研制多功能新型砖。在德国不来梅港,每年可疏浚底泥约60万m3,这些底泥有较好的同质性、矿物学和化学组成,以它们为原料生产出来的建筑用砖不仅符合德国工业标准,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20]。法国则对底泥制砖做了另一番改进,底泥经过预处理后按一定比例与石英砂混合制砖,这种砖的抗压强度和烧成收缩比石英砂砖要高,而且相关试验也表明这种砖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21,22],具有较高的实用性。3.2.3制造水泥熟料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利用水泥窑处理废弃物生产生态水泥已有20多年的历史,拥有成熟的经验,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例如日本的研究人员将城市垃圾焚烧灰和下水道污泥一起作为原料来生产生态水泥,有效利用了资源和能源。我国也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底泥水泥化产业,杨磊等[23]通过工业试烧确定了利用苏州河底泥生产水泥熟料的工艺参数,并对水泥熟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泥不仅可以满足水泥生料的配料要求,而且该底泥所含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元素在水泥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均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和危害。3.3填方材料在适宜条件下对底泥进行固化处理,使其符合工程要求,然后可以作为填方材料进行回填使用。另外,还可以采用固化和轻量化技术开发可再生土工材料[24],这既解决了土石方资源匮乏问题,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改良后的底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