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原理第六章 东方的艺术起源论
艺术起源理论辨析二、史前艺术类型三、史前艺术的审美类型1.模仿说2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2.游戏说
德国学者谷鲁斯(Karl Groos)在其《人类的游戏》、 《动物的游戏》著作中对“过剩精力”有所修正,提出 “练习说”。他认为,游戏不一定是“过剩精力”的自 然宣泄,而是生命冲动与本能反应。
斯宾塞从心理学上指认游戏本身必然伴随的快感,游戏 是一种纯粹为了取得快感效果的行为,游戏的快感来自 游戏过程中的本能冲动的纯粹满足,而艺术活动是一种 高级心理感知领域的游戏活动,即一种内模仿的主观活 动,它带给我们一种参与其中的快感。谷鲁斯指出,艺 术活动就根植于游戏试验与模仿的土壤之中。
模仿冲动作为一种人类心理机能和要求,它在史前艺术 的生成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模仿即使不能成 为基本的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
7/10/2020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1.模仿说
用人类心理的模仿冲动解释艺术的起源,存在着明显的局 限性。
第一,模仿说说人有模仿的天性,而当我们深入分析的时 候,就会发现在模仿冲动的背后还存在着促使模仿产生的 别的根源,比如游戏的冲动,比如巫术的冲动,比如求知 的冲动等。而且在模仿冲动和艺术创作的冲动之间必然还 存在着一些中间环节,因为模仿的冲动不是艺术产生的第 一冲动。第二,史前艺术并非都是模仿自然和现实的产物, 那些完全抽象化的几何图案和纹饰、非现实的图腾符号等 史前艺术品,是用模仿冲动解释不通的。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2.游戏说
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这一理论的难点在于,游戏 和艺术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同一性?“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 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 尤其在‘传达’。这个新要素加入,于是把原来游戏很粗 糙的幻想的活动完全变过。原来只是借外物做符号,现在 这种符号自身却要有内在价值;原来只要有表现,现在这 种表现还须具有美的形式。我们可以说,艺术冲动是由游 戏冲动发展而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 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砂,无所取择;艺术则要 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 7/,10/2安020 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85页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原理第2版PPT6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分类依照时间类别, 可以看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族演变,从 而形成了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 文化;依照空间类别,可以凸显文化的族 群分布和地理分化,形成了高雅文化、大 众文化和民间文化。
综合上述,审美文化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间的交流而在不断演变。
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围绕手工劳作的生产方 式建立起来的古典性审美文化 (简称古典性文化)和围绕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 业文明建立起来的现代性审美文化 (简称现代性文化);而审美文化存在着民 族演变的情况,这样就有了外来民族的审美文化 (简称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重 “虚”而轻 “实”, “以无为本,从 无到有”。
因此,中国审美文化以空幻灵动的 境界为最高境界。
“空”“虚”“无”不是现代人眼中 具有否定性色彩的词语,而是指向充满 生机、蕴含无限的意义空间。
• •
以空空 虚纳灵 映万 实境 的的 表审 现美 手境 法界
所谓流转有韵,指古典性文化文本 的整体性特征。审美文化在形式上表现 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流动和协调转变, 由此而成相互流转、跌宕起伏的韵律。
(2)现代性文化是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基 础上建构起来的审美文化。
从形象的塑造到故事的讲述,从表 现媒介的变迁到细节处理的技巧,现代 性文化注重对实体世界的如实反映和描 绘。
然而中国文化的特色依旧保留在现 代性审美文化之中:在以实体为本的文 化产品中,我们依旧可以找到空灵的印 迹,感受空灵的审美理想和趣味,这是 中国现代性文化的独特特征。
见以 出明 蕴晰 藉为 韵本 味
《青花瓷》: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国开大《美学原理》形考参考答案

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20 分。
)1、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摹仿说“摹仿说”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源因。
4、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识,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答:不对。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
谈东方美学的历史演变和未来(组图)

谈东方美学的历史演变和未来(组图)2018-05-15 10:11 文章来源:新浪近日,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梅一先生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梅一先生向记者和网友们分享了近期的花鸟作品创作,并谈了东方美学的历史演变和未来期望。
梅一先生认为建构东方自己的文明体系我想还需要从基本的形式一点点做起。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伟大开放的心灵和身处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
对于一个伟大新的美学时代的出现而言,则需要出现许许多多伟大的艺术家,而且他们又勇敢地付出和努力的坚持。
梅一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原名:张梅夜,1962年出生于江苏;1985年先后就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1995年始分别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国贸艺廊,广州、北京艺博会,上海万丽大酒店,上海展览馆09当代国际艺术展览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02至2012年签约意大利fuxin画廊。
梅一先生谈东方美学,记者问答如下:记者:据说梅老师最近都在进行水墨创作,春节前后分别创作了许多花、鸟油画和水墨画?梅一:是的,春节前一直在进行油画创作,但始终没有找到感觉。
于是,节后我又创作了很多纸本水墨,并从一百多幅中挑选出几十幅精品。
我创作花鸟作品,借鉴了中国民间艺术和马蒂斯作品,以及一些八大的风韵,我想画的秀气一点又不俗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譬如,我画山水风景画,总希望在创作中找到自己的一些东西——东方的唯美、简单、白净、文雅诗意气质中带点叛逆。
关于落款,本想,像古人那样把标题书写在画面里的,后来感觉效果不好就放弃了,盖了一印章,让画面造型更独立一些。
油画、水墨画都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有趣技艺。
在电脑技术、图像技术、摄影技术如此强大发达的今天,并不是艺术家们纯粹展示古代技艺的时代。
作品的文化性、艺术家的个性已经成为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油画、水墨画看起来是一种停滞老化页面的表现。
但是建构东方自己的文明体系我想还需要从基本的形式一点点做起。
艺术起源理论辨析二、史前艺术类型三、史前艺术的审美类型1.模仿说2

“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 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 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 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 现象都是一样的,即对外观的 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 好。”——〔德〕席勒《美育 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33页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2.游戏说
7/10/2020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2.游戏说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席 勒(J.C.F.Schiller)和19世纪的英国社会心理学 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7/பைடு நூலகம்0/2020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2.游戏说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 一书中提出,人类的 艺术活动的产生是与 人类的游戏冲动密切 相关的。他认为,人 类的审美意识、艺术 活动和审美活动的产 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 的根本标志。
7/10/2020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2.游戏说 游戏是真实活动的模仿,艺术和审美活动实质上也是种 游戏。 “这些现象中都显然有自由的表现,所谓自由的表现, 虽非脱净一切束缚却是脱净固定的外来束缚。动物在工 作时是迫于实际生活需要,在游戏时过剩精力的流露— —是洋溢的生命在驱使它活动。” ——转引邓福星《艺 术的发生》,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9页
7/10/2020
一、艺术起源理论辨析
2.游戏说
斯宾塞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的“美感”部分, 发挥了席勒关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过剩精力需 要宣泄,而宣泄便形成了游戏。游戏对于日常生 活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无功利目的追求的游戏 中,人的各种官能和感官的活动和练习,不论对 于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是有用的。
席勒认为,人在本性上 的自由正在于,人给予 无形式的东西以形式, 形式创造就是人得以自 由的标志。
美学概论_第六章_意境、传神、优美与崇高详述

一、意 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 之 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一、意 境
意境的形成有两个方面:
第一,“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是“意”的 载体
第二,“意(情)”在意境的形成中起主导作 用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意 境
王昌龄《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一、意 境
二、传 神
传神,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一种创作主张,指 文艺作品要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最具审美价值的个性特 征,通过概括、提炼,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充分表现出对象的神态、气韵和精神特质
汉代陶塑《说书俑》
二、传 神
天津泥人张彩塑
三、优 美
优美是美的形态之一,也称为秀美、阴柔之美 其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形式特征表现为:清秀、柔媚、和谐、幽静、淡 雅、轻盈、安静 美感形式表现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
三、优 美
自然领域的优美, 侧重表现自然事物的外 在形式。圆润和谐的形 式美是它的重要构成因 素。如:风和日丽、鸟 语花香、莺歌燕舞、金 晖斜阳
意境有两个部分组成:
“象内之境”,即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 象,它鲜明生动、具体可感,是实的、有限 的
“象外之境”,它并非艺术作品所实有 的,而是由作品艺术形象的隐喻功能造成的 超越具体形象的新的艺术境界,它是虚的, 无限的,具有含蓄性
一、意 境
意境就是虚与实、形与神、鲜明与 含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既能表现 外在形貌,又能传达事物内在的精神气 质,还能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 的审美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艺术家创造的东西是摹仿神创造的东西。
东方思想认为,艺术是对神所创造(“神通游戏”)的 事物的摹仿。由于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体都是神的创 造,因此,艺术所摹仿的就是神所创造的。换句话说, 艺术摹仿大自然,就是摹仿神创造的东西。中国古代哲 学著作早就说明了人们的活动要“法天象地”;中国画 论中的“法自然”的说法,充分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2、在古代的东方,艺术家大多是巫师。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艺术家 拥有自由创造的权力,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同样具有神圣性等等观念 是东方各民族的共识和普遍信念。
第四节 东方艺术是混生型艺术
本节关键问题提纲
东方艺术的混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东方艺术的混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个方面的含义,是指音乐、舞蹈、戏曲(剧)、诗歌、 说唱、杂技、绘画、雕塑、工艺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生 成于、或混同在人类各种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 第二个方面的含义,要从艺术的社会功用和社会功利价值 看。东方各民族的艺术自古以来就服从于宗教信仰的规范, 服务于宗教宣传的需要;或者让艺术服从于政治体制的法 律需要,或满足于政治政策歌功颂德的需要;或者让艺术 起着强化民族伦理道德原则等社会意识的作用。东方各民 族的艺术很少有,或者说根本没有西方近代美学所宣扬的 那种“超实用”的、“超功利”的、“为艺术而艺术”的 “纯艺术”。 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说某一门艺术在它生成和发展的过 程中,总是要借助于某种人类活动的形式,总是要粘附于 某种物质材料和物质形式上。
四、巫术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这种学 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 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来解释原始文化 的性质与特点。
五、劳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 决定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英国学者R·沃拉斯切 克 、德国学者K·毕歇尔、俄国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家普 列汉诺夫等均持此观点。
二、游戏说。
这是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活动的学说。它是包括美 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 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 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三、心灵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内在情感的表现和情感交 流的需要。根据这种学说,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目的 和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古 罗马修辞家A·昆蒂兰、18世纪德国艺术批评家赫尔德、19 世纪德国浪漫派美学家弗·许莱格尔、英国诗人雪莱、华 兹华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美学家E·维龙, 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等。
二、东方的“神创世界论”包含着两个重要思想。
第一,神以幻化的方式创造了幻化的世界万物,艺术也 是神创造出来的。
第二,神是永恒的存在;神创造的东西超过人创造的东 西。
第三节 “神创的”艺术作品的特性
本节关键问题提纲
一、艺术品是虚幻的,以假充真。 二、艺术家创造的东西是摹仿神创造的东西。 三、东方的艺术讲究“取法自然”。 四、艺术作品表达的是神性,要表达出神的精神风貌。 五、东方艺术是主观性的艺术。
东方美学原理第六章 东方的艺术起 源论
第一节 人类文化学和美学史上 关于艺术起源的各种学说
本节关键问题提纲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心灵表现说。 四、巫术说。 五、劳动说。
一、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 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事 物的模仿。在古代东方民族和古代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民族 中,都有这一说法。在现存的美学历史文献中,古希腊哲 学家的论述相对较明确而系统。
三、东方的艺术讲究“取法自然”。
所谓“取法自然”即效法自然物的生命姿态,更主要的 是效法自然的内在的“神气”——生命之气和生命的韵 律和动感。
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应当像天神的作品一样,充满生命力, 显得生气盎然。在表现手法上,要“自然而然”、“顺其自然”。
四、艺术作品表达的是神性,要表达出神的精神风 貌。
附图
1、史前洞穴:马古拉和肖维特 2、亚述王宫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 3、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大梵天
左图:马古拉洞穴 右图:肖维特洞穴
东方诗性思维的象征性特点要求艺术作品应当传达神的 精神风貌、神的理念。
就表现神的精神风貌而言,东方民族总是把心目中的神的形象, 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神像的精神风貌,就是他们对心中的神性 的理解和想象。神像表达的就是人们对于神的理念。例如,埃及的 狮身力的权势。波斯的神牛的象征意义也是如 此。
五、东方艺术是主观性的艺术。
东方美学思想认为,神是自由无拘的,神通过自由的意 念创造了世界。艺术家的才能是神授予的,其创作是受 神的启示,表达的是神的真理,因此,艺术家应当像神 那样充分运用想象,根据心中的意念来创造艺术形象。 东方艺术家的创造充满了主观性。
1、艺术家可以把人、动物、植物形象进行自由的拼凑、组装;以叠加 累积的方式来创造出美的人体与美的自然物。
一、艺术品是虚幻的,以假充真。
艺术品的虚幻性和非永恒性质促成了东方民族关于艺术 本质的重要观点:这就是以印度民族的观念为代表的关 于艺术本质的“摩耶说”。
“摩耶”(maya)是梵文“幻化、幻境”一词的读音。印度泛 神论哲学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观点认为,任何现象都是变化着 的、暂时的存在;决定事物存在的内因和本质就是梵,梵是不变 的、永恒的。所以,人们认为,凡是变化着的、暂时存在的并最终 要消灭的现象,都是幻象(摩耶),现实的物质世界就因为在不断 变化,所以是梵的幻象。
第二节 神秘的东方艺术起源论
本节关键问题提纲
一、东方民族的“神创世界论”和“神创艺术论”。 二、东方的“神创世界论”包含着两个重要思想。
一、东方民族的“神创世界论”和“神创艺术论”。
古代东方民族把人类的起源与艺术的起源,都归结为某一 位天神的创造。这就是东方民族的“神创世界论”和“神 创艺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