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0-16章)【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10.1复习笔记

一、刘勰论“隐秀”

(一)刘勰论“秀”

刘勰说:“状溢目前曰秀”。“秀”是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性质。清代的冯班说:“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这是比较符合刘勰的原意的。所以“秀”乃是对审美意象的一种规定。

(二)刘勰论“隐”

1.“隐”的涵义

(1)审美意象蕴涵的思想情感内容不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

①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总是要通过“文”、“词”来表达,但它不是直接通过概念逻辑体系的“文”、“词”,而是通过富有形象感的“文”、“词”来表达的。

②“情在词外”,“义生文外”,思想情感(倾向性)不要直接用“文”“词”说出来。

③舍“文”“词”无以表达“情”“义”,思想情感的表达又不能离开“文”“词”,这个矛盾就是通过“秀”——即用“文”“词”组成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解决。

(2)审美意象具有多义性,其蕴涵的情意是复杂的、丰富的

①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这是说审美意象的多义性。审美意象蕴涵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唐代皎然说:“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②明代金圣叹说:“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作百十来笔用。”也都是说的这个意思。这种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重要特点。后来清代王夫之提出的“诗无达志”

的命题,就是对审美意象的这种多义性特点的一个概括。

(3)“秀”和“隐”,一是说的文学作品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一是说的文学作品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这是一对对立的范畴。它们又是统一的,“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

2.刘勰对“秀”和“隐”范畴的误解划的两条界限

(1)“雕削”和“秀”的界限

“雕削”,就是孤立地雕琢词句。这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两回事。堆积了很多华词丽句,并不等于就有了“状溢目前”的艺术形象。反过来也一样,“秀”并不要求“雕削”。

(2)“晦塞”和“隐”的界限

①“隐”一方面是说思想情感不要用逻辑判断的形式直接说出来,不要像写哲学讲义或标语口号,而是要通过形象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说审美意象蕴涵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

②“隐”并不是说,思想情感可以表达得很晦涩,使读者根本不能领会。因为隐处即秀处,思想情感包含在艺术形象之中。只要艺术形象是鲜明生动的,它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就能够为读者领会和把握。

③“隐”、“秀”的作品能够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持久的美感。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家从各个角度对“意”和“象”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寻找规律性的东西。

④“得意忘象”是从一个侧面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刘勰提出的“隐”“秀”这对范畴,则从另一个侧面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意”应该“隐”,“象”应该“秀”。

⑤“意”在“象”中,“隐”在“秀”中。“意”不应该脱离“象”而用逻辑判断的方式直接说出来。这是对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规定。后来宋代的美学家对刘勰提出的这对范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二、刘勰论“风骨”

(一)学术界对“风骨”范畴的几种主要看法

1.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这是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出来的。一些人根据黄侃的这个看法,把“风”和“骨”这对范畴解释为概括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范畴。按照这种解释,“风”与“骨”的关系也就是“质”与“文”的关系。学术界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解释。他们认为这种解释不切合刘勰《风骨》篇的原意:

(2)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可见“风”主要是一个“情”的问题,而“情”与“文意”并不等同。刘勰又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可见“骨”是讲的“文辞”的问题,但并不是指文辞的形式,而是指文辞的事义结构。

(3)“风”是讲“情”的问题,但“情”不等于“风”,必须把“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才算有“风”。“骨”是讲“辞”的问题,但“骨”不等于“辞”,必须通过文辞把事义分析得很精到,才算有“骨”。所以“情”要化为“风”,而“情”并不等于“风”;“辞”要依靠“骨”,而“辞”并不等于“骨”。

(4)把“风”和“骨”说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与刘勰原文不合。刘勰的“骨”并不等于文章的“藻采”,所以刘勰在本篇中指出两种偏向,一种是“采乏风骨”,一种是“风骨乏采”。可见,“骨”虽与文辞有关,但它关系文辞的事义方面,而不关系文辞的藻采方面。“骨”仍属于内容的范围,所以尽可以有骨而乏彩。

(5)如果“风骨”是讲内容与形式、文与质的关系,那么《风骨》这一篇在《文心雕龙》中就多余了。因为《文心雕龙》中已有一篇《情采》,专讲文与质的关系。更重要的,

如果“风骨”只是一般地讲内容与形式、文与质的关系,只是一般地强调“文”与“质”的统一,那么“风骨”这对范畴就失去了时代的特点,在美学史上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了。因为“文”“质”的关系,孔子就讲过,王充已讲得很充分。

2.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

(1)按照这种看法,《文心雕龙》的《体性》篇是风格通论,列举了文学作品的八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而《风骨》篇则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

(2)这种“风清骨峻”的风格特点,也就是一种文情并茂、刚健清新的力的美。

(3)学术界一些人赞同这种看法,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看法。反对的理由是:刘勰讲“风骨”,并不是从艺术风格着眼的,“风骨”也不是单指某一种艺术风格。很多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都可以有“风骨”。壮美风格的作品可以有“风骨”,优美风格的作品也可以有“风骨”。

3.认为“风骨”是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

这种看法缺乏充分的根据。魏晋南北朝确实有不少美学家强调“传神”,强调“自然”,刘勰、锺嵘也都强调“自然”,但这并不等于说,“风骨”的概念就是“传神”的概念或“自然”的概念。“风骨”与“传神”、“自然”有联系,但它们终究是不同的概念。

4.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

(1)这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但是对于这种美学要求的具体内容,则和第三种看法不同。

(2)“风骨”的内涵

①“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都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来规定的。

②“风”,就是作家的刚健骏爽的情感和志气所决定的,为作品所固有的一种教化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