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专题试卷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语文教育研究专题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A.语文知识

B.言语技能

C.学习策略

D.情感态度

2.研究表明,小学生语言发展的低潮期是( )。

A.二年级

B.三年级

C.四年级

D.五年级

3.( )是作文教学四级训练序列中的第二级。

A. 构思表达

B.观察积累

C.修改完善

D.评析提高

4. 作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是( )。

A.积累

B.构思

C.起草

D.修改

5. (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A. 教学内容

B.教学设计

C.教学目标

D.教学评价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1、低年级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指导上。

2、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做的是、,

这是课程成败的关键。

3、“教会什么”、“怎样教会”、“教会了吗”分别、

和的问题。

4、和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细节描写

2.语言训练点

四、简答题(第1题6分,第2、3、4题各12分,共42分)。

1、如何选择并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以《爱如茉莉》的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与意二者兼得?

3、影响语言训练点确定的因素有哪些?

4、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理解和运用并重?

五、论述题(20分)。

请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表述、教学内容的选择、单篇课文的教学程序

等几个关键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D

5、C

二、填空题

1、字词的掌握、朗读

2、开发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3、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内容的实施、教学评价

4、工具性、人文性

三、名词解释

1、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氛围,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2、语言训练点指的是师生实施练习与指导时所关注与聚焦的分项语言知识、技能与方法。它属于语文课程的内容,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明晰化与情境化。

四、简答题

1、首先,制定教学目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舍才能有得。其次,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一定要有重点,重点突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次,教学目标要抓住各年级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区分出各年级语文教学不同特点。

2、其一,就是要储备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种相关知识。譬如什么叫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什么叫炼词炼句。文中有个“探”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照射”、“晒”比较,然后从炼词出发,归结到遣词造句,由此实现言与意兼得。其二,就是要从文本中提炼出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细致地研究怎么写,在什么语境中写,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在语言教学时,关于什么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不能只满足于点到为止。而应该要继续深入探讨是怎么描写的,为什么要有描写。如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话包含了很多。“初升”是说清晨,时间过了一夜;“悄悄地探了进来”是说轻轻的、静静的,与爸妈昨天一夜在病房里宁静地相守,是同一种氛围。这就是情景交融,是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刻画。如此分析,才能实现言与意二者兼得。

3、首先,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是确定语言训练点的基础依据,它从宏观的角度大致框定语言训练点的范围与边界。训练点的确定其实就是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定

取决于课程目标的要求。其次,语文课本。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媒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主要依托的是语文课本,因此在确定语言训练点时,既要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还要分析课本的特点,结合课本中具体课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特征来确定。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位于课程层面的语文训练点加以细化、具体化。有了课文,语言训练点就有了具象的意境,训练的实施就有了可操作性。再次,学生学习的年段特点。选择语言训练点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所有的训练最终的旨归是学生语言上的发展,因此在确定训练点时,必须根据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语言发展的特点与需要,选择恰当的点,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4、第一,对“理解”和“运用”两者的内涵要有明确的界定,“理解”当然是指读得懂,培养相应的阅读能力,而“运用”主要是指语言学习,包括基于一定目的地语言输出(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输入(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两个方面。第二,教学目标要指向“运用”(即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必须在文本营造的语境中进行。切忌脱离文本语境或过早脱离文本语境的语言学习。要做到读中理解、读中运用。因为“理解”与“运用”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因而反复朗读、潜心读书等典型的阅读行为不可少,两者要与读书有机结合。第三,“理解”与“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以运用加深理解。第四,“并重”不是指在教学中平均用时、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所侧重。第五,“理解”和“运用”并重体现的是阅读教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并不要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都要同时体现。

五、论述题

首先,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表述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至少包含着语文知识能力与文学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前者需要科学的语文技术性训练,后者需要艺术的人文审美熏陶,二者缺一不可,协同共振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品位。具体到一篇课文,要看其属于上述哪个范畴,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其次,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教学要尽量避免重复学生已经学过学会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接轨。语文教学有一个通病,就是课文中有什么就抓什么,有多少就抓多少。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教过,四年级还要教,到五六年级仍要不断地炒冷饭。这样会导致学生习以为常以至于麻木。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内容,学生已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